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364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研究建议书终稿Word下载.docx

(三)建设地点1

(四)基地范围及建设规模1

二.项目业主单位概况2

三.秦淮河流域概况3

四.项目建设背景5

五.相关规划论述7

①《南京城市防洪规划》7

②《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批稿)7

⑤《南京百里长廊概念性规划设计-秦淮新河两侧地区城市设计》10

⑥《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10

六.编制依据10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12

一.体现国家水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需要12

二.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12

三.符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要求14

四.满足我市各项规划建设发展的需要22

第三章建设内容和规模24

一.主要设计条件24

二.拟建建设规模25

1.规模测算25

2、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3

第四章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及建设进度初步安排34

一.资源利用34

1.水电及公用设施状况34

2.周边道路交通状况34

二.环境影响评价35

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35

2.环境保护措施35

3.环境管理与监测36

4.结论36

三.建设进度初步安排37

第五章项目建设投资和筹资方案37

一.项目估算编制依据37

二.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分析37

(一)工程总估算表37

(二)建筑工程估算表39

(三)独立费用估算表40

三.筹资方案42

附件43

第一章总论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南京市秦淮河流域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

1.2项目单位

南京市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

1.3建设地点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大街85号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院内

1.4基地范围及建设规模

基地东抵花神大道,西临安德门大街,南沿秦淮新河,地处南部新城南侧,与韩府山隔河相望,总用地面积21.9公顷,长约1300米,宽度最宽处约150米。

建设规模:

总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其中河道管理办公、生产、生活用房1800平方米,防汛指挥中心室、会商室、值班室、新闻发布室等用房500平方米,防汛抢险队员宿舍800平方米,防汛仓库4600平方米。

2项目业主单位概况

南京市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于1979年批准成立,后经南京市编委核编,编制人数35人,现有在编职工31人,退休职工14人,内设机构为两室三科一队,即办公室、工程管理科、防办、水政水资源科、财务科和水政监察大队,为隶属市水利局领导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直接管理秦淮新河、秦淮河(东山大桥以下)、南河50.53公里河道、101公里堤防。

主要职能是负责管理范围内河道堤防工程的管理、监测和安全运行,组织、监督与检查河道堤防工程维修养护;

依法对管理范围内的水事活动和跨河、穿河、临河的工程设施建设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和服务,保护水资源、水域、水工程和水文监测等设施,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

负责运粮河河道管理范围内经水行政许可的涉水建设项目服务与监管;

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水源地和水功能区保护以及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参与固城湖、石臼湖湖泊管理和检查工作;

受委托负责管理范围内的水行政执法相关工作,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违章案件,及时清除违章建筑和行洪障碍。

2007年3月,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属河道管理处防汛职责的通知》(宁防指【2007】5号),明确:

市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负责检查我市秦淮河流域及水阳江流域的水库、涵闸、堤防及其水工建筑物。

汛期加强防汛值班,密切注意全市水情、气象信息,如发生险情,立即赶赴现场与当地区县防指一起参加防汛抢险工作。

负责对市级储备的防汛物资进行保管,保证防汛需要时及时调运。

3秦淮河流域概况

秦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西南部,长宽各约50km,总面积2631km2。

地形四面环山,中间低平,成一完整的山间盆地。

四周山地海拔250~450m(均为吴淞基面,下同),北为宁镇山地,南为横山和东庐山,西面为牛首山、云台山,东到句容市茅山。

山地内侧分布大片黄土岗地,海拔20~60m;

沿秦淮河两侧是低平的河谷平原,海拔5~10m;

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

流域涉及南京、镇江两市及所辖溧水、句容两县(市),其中句容占33.4%,溧水占17.9%,南京市(区)占48.7%,流域内丘陵山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8%,其余为低洼圩区和湖河水面。

建国后,经过长期治理,流域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防洪体系初步形成,目前秦淮河流域防洪标准干流达到了20年一遇。

秦淮河上游有溧水河、句容河两源。

溧水河出自溧水县东庐山、横山,通过天生桥河与石臼湖、固城湖相通;

句容河出自句容市宝华山和茅山,两源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为干流,并有云台山河、牛首山河汇入,至东山分为两支,北支过通济门外与护城河汇流,绕城南、城西至三汊河入长江,有响水河、运粮河、友谊河及南河汇入,长34km,设计排洪能力600m3/s。

西支秦淮新河,经南京西善桥至金胜村入长江,长16.8km,设计排洪能力800m3/s。

溧水河上段分一、二、三干河,分别承中山水库、方便水库、卧龙水库、西横山水库来水,在江宁区有横溪河汇入,承赵村水库来水,至西北村汇入秦淮河干流,流域面积约680km2。

天生桥河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水系,但有天生桥套闸控制。

句容河上接北山水库、句容水库。

南有赤山湖,湖上游有北河、中河、西河、南河汇入赤山湖。

在江宁区有索墅河、解溪河、汤水河汇入,至西北村汇入秦淮河干流,流域面积约1260km2。

本流域属丘陵山区,径流主要由境内降雨形成,无客水汇入,径流时程与降水量一致,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0%,流域平均径流量6.95亿m3。

多山、多岗坡的地形加剧流域水土流失。

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在灌溉期,利用现有流域内水库、塘坝、河槽蓄水可满足大部分平水年的灌溉用水,遇到干旱年份,主要靠长江提水补充。

秦淮河流域源短流急,上中游调蓄能力小,洪水上涨快,洪峰次数多;

其下游汇入长江,洪水位受下游长江洪水顶托影响,长江潮位受中、上游来水及海潮影响很大,基本不受本流域径流影响;

河口已建有水利枢纽,在非汛期水位受人工调度控制。

长江各干支流因湖泊围垦,河床淤积等原因,水位有抬高趋势,高水位出现的几率增加。

由于秦淮河流域面积较小,因此流域性的暴雨经常同时发生,流域有大小支流15条,大多为山丘型河道,洪水呈扇形向干流汇集,源短流急,河谷浅,蓄水能力低,暴雨后汇流迅速,洪水位涨幅大,洪峰高。

并且流域的两条泄流通道秦淮河干流和秦淮新河均受长江潮位顶托影响,有时流域降雨并不是太大,但长江潮位较高,泄流能力降低,流域干流水位将很高,如1998年洪水。

如流域性洪水较大,再加上长江高潮位顶托,则受灾将更加严重,如1931年、1954年、1991年洪水等。

水阳江,是长江下游南岸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安徽和浙江交界处的天目山山区,上游称西津河,下游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与青弋江相连,东支在当涂太平口注入长江。

水阳江干流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0305平方公里,地跨安徽和江苏两省。

域内地形南高北低,上游山地居多,丘陵次之,下游的平原、圩区和湖泊不到一半的面积。

总体而言,3/4的面积为山丘,1/4为平原。

流域东北部有天生桥河与秦淮河相通;

东部有胥河,历史上与太湖相通,后被东坝和下坝隔断,1958年拆除东坝另筑封口坝和茅东闸,可引水灌溉太湖以西地区。

4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中央、省一号和南京市19号文件要求,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防汛防旱能力建设步伐,提高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的信息化水平。

2011年6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印发《国家防总关于加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国汛【2011】13号),要求加强各级防办组织机构、设施等六个方面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建设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必需的办公设施和网络通信设备,开发必要的办公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办公场所除满足日常办公用房、计算机房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会商室、值班室、有条件的应设记者接待室。

现状秦淮河流域防汛防旱指挥部暨南京市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用房建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建筑物分散、规模较小,且没有指挥中心、会商室和防汛仓库等,不能满足日常防汛、调度及流域管理工作要求。

建筑大多结构老旧。

根据南京市房屋安全鉴定处鉴定报告一幢房屋(总建筑面积:

2610.5平方米),其中第1、7、10、15、19五幢房屋(合计建筑面积:

674.1平方米)为D级,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

第2、3、4、5、6、9、13、16、17、18、21、22号十二幢房屋为C级(合计建筑面积:

1382.9平方米),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

第8、15-1、20、20-1四幢房屋(合计建筑面积:

553.5平方米)为B级。

处理建议为:

鉴于以上五幢D级、十二幢C级房屋原有结构年久失养,部分构件损坏严重,对房屋构成安全隐患,建议产权人立即进行排险加固、维修或结合城市规划予以拆除翻建,加固翻建前应停止使用。

2011年秦淮河河道堤防管理处委托编制了《南京市秦淮河流域防汛防旱指挥部总平面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得到江苏省水利厅、南京市规划局城南分局的指导,并于2011年6月10号、2011年7月20号分别向南京市水利局局长办公会、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

10月28日,由业主单位提交的《关于南京市秦淮河流域防汛防旱指挥部规划建设方案的请示》已经得到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

我院依据规划修改方案进行《南京市秦淮河流域防汛防旱指挥部管理用房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5相关规划论述

5.1《南京城市防洪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立足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城市水系及防洪排涝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与城市综合环境水平的高度,以水系防洪减灾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环境相适应的高标准防洪体系。

防洪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防洪能力与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也要同时考虑流域、区域的防洪条件和要求。

防洪工程与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供水、航运、渔业等综合功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妥善处理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之间以及整体与局部、上游与下游、洪与涝的关系,统筹协调区域社会发展和各部门对防洪能力的总体要求。

在现有防洪工程基础上,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工程设施的综合功能和整体效益。

5.2《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批稿)

秦淮河流域要在全省防汛决策指挥支持系统的统一框架下,建立由省、市、县组成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开展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主要骨干工程的控制运用自动化水平,实行流域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以充分发挥骨干工程的防洪潜力,这也是提高流域防洪标准的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加强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更新落后的水文观测设备,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提高观测资料质量。

配合省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完善秦淮河流域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立能覆盖重点水文站、重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采用现代化的通信、卫星定位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建立水情、雨情、工情、灾情收集、传输和处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料收集遥测化、传输和处理自动化。

完善秦淮河洪水数学模型,研制典型洪水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

运用现代化通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研制堤坝隐患监测预警系统;

研制大中型水闸、水库监控管理系统。

城市性质: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中心-城南中心”共同构成,服务全市及更大区域范围。

南部新城区为城市建设重点之一。

城市绿地系统以城镇之间的山林、水体、基本农田、人工防护林为主骨架,城镇内部的绿地系统为次骨架,沿城镇之间的交通走廊和河道水系的绿化带作为连接体构件都市区生态防护网络,与南京组团布局城市和“山水成林”地域特色相协调,形成“一带两廊三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结构。

一带:

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

两廊:

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

三环:

由沿明城墙、绕城公路、公路二环两侧的环形绿地构成。

六楔:

城镇发展轴之间的外围区域绿地向城镇内部楔入的楔形绿地。

十四射:

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

基地位于“名外廊-秦淮新河”绿环和“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绿楔交点上。

定位:

区域商务中心、新兴科技引擎、生态宜居新城南京市雨花台区部分形成“一心、两区、一楔”的空间结构。

“一心”:

南京南站地区,是新城发展的枢纽核心;

“两区”:

秦淮新河北区与秦淮新河南区,是新城发展的城市载体;

“一楔”:

南京南郊省级森林公园生态绿楔,是新城发展的生态屏障。

基地属于两区中的秦淮新河北区。

5.5《南京百里长廊概念性规划设计-秦淮新河两侧地区城市设计》

总体规划架构为:

“一脉、两岸、四段、六核心”。

滨河界面控制:

滨河绿化界面良好,开敞度控制得较好。

未来北侧上方门地块的公共建筑界面注意与周边住宅建筑的协调,控制建筑后退及建筑高度。

基地区块属于四岸中的“人文、旅游”段。

5.6《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空间定位:

交通枢纽

南部中心

产业定位:

现代服务业

国家级创新基地

人居定位:

绿色宜居

发展目标:

华中枢纽、智慧新城、绿地之都

基地位处南部新城核心区的雨花软件园板块,是南部新城建设的重要片区。

6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江苏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3《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批稿)

4《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⑦《南京百里长廊概念性规划设计-秦淮新河两侧地区城市设计(2010)》

⑧《南京市六县上网规划(2011)》

⑨《2011年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文件汇编》

⑩《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171-96

⑫江苏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6年修改本)》,江苏省水利厅,2006年9月;

⑬江苏省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第一册建筑工程》,江苏省水利厅,2002年12月;

⑭江苏省水利工程《概算定额,第二册,安装工程》,江苏省水利厅,2002年12月;

⑮江苏省水利工程《概算定额(建筑工程、安装工程)2006年度动态基价表》,江苏省水利厅,2006年9月;

⑯江苏省水利厅文件(苏水基[2000]118号)《关于明确省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第一类费用小计调整系数的通知》。

⑰《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2010)》

⑱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1体现国家水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需要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相关规定,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

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管理系统建设。

2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

应提高防汛防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

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要提高防汛防旱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强化防汛应急响应和联动机制,推进防洪风险管理,完善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加大防汛抢险专业队伍建设力度,健全防汛物资储备体系,努力实现“指挥决策科学化、应急处置规范化、防汛抢险专业化”。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

强化防汛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推行防汛“河长制”,按照河、湖、库等级和管理权限,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圩长”、“片长”、“段长”和“库长”,负责辖区内江河堤防、水库大坝的防汛工作,进一步明确防汛责任,保证堤坝巡查和水毁消险等任务的有效落实,严格落实防汛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防汛防旱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长江、滁河、水阳江、秦淮河,以及固城湖、石臼湖等重要江河湖水系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气象、水文站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雨情、工情、灾情实时监测传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成重点水利设施远程调度和视频监控系统,切实提高长江水下河势检测能力。

编制市域洪水风险图,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避险能力。

健全防汛工作组织机构,修订和完善各类防汛抗旱预案,强化应急响应和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队伍,建成市级防汛专业抢险训练基地,定期进行培训和实战演习,提高应急抢险实战能力。

科学合理布设防汛物资存储,配置必要的抢险基础装备,提高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和调运水平。

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符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要求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境内有滁河、秦淮河、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是个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地区。

根据历史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自西汉惠帝五年(前190年)至1999年的2000多年中,共发生水旱灾害453次,其中水灾240次,旱灾173次,水旱灾交错40次。

1987年国家防总、水利部、建设部首批把南京列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据历史资料统计,自西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至2010年的2200年间,共发生水害283次,平均约8年发生一次,上世纪以来,共发生较大洪水11次,平均10年发生一次,现将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83年、1991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08年的洪水与洪灾情况简介如下:

(1)1931年洪水

1931年长江流域普降暴雨,4~5月暴雨中心位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上游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6~7月暴雨中心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地区,月雨量300毫米以上的雨区范围达7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2%,8月长江上游四川地区多次出现日降雨量100~250mm的强降雨,因此形成20世纪以来首个长江流域大洪水。

在长江发生大洪水时期,南京地区降雨偏多,6月下旬至7月底,几乎天天降雨,7月降雨天数长达23天,最大日降雨量198.5mm,7月降雨总量618.8mm,比常年同期偏多3.3倍。

在长江洪水压境和本地暴雨共同作用下,南京地区发生了大洪水,7月24日长江下关水文站高潮水位超过8.50m警戒水位,9月15日出现9.29m年最高水位,10月10日才退到警戒水位以下,超警戒水位历时78天,由于当时防洪工程标准很低,因此酿成严重洪灾,城内水和大江水互通,三牌楼、黄浦路的水深达胸部,市区的精华夫子庙长期泡在水中,城内陆地行舟,船从成贤街可一直撑到太平门,郊区各圩全部溃决,除紫金山、雨花台高地外,城内城外一片汪洋,持续时间3个多月,下关电厂停产,津浦铁路停运54天,全市倒房4000多间,受灾人口4.5万余人,江心洲破圩后,死亡100多人,米价每石从8元猛涨至20多元,多处可见饥寒惨象的灾民。

(2)1949年洪水

1949年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偏多,长江下游大通站流量不断增加,7月19日高达68500m3/s,7月25日长江下关站出现9.17m高水位,超警戒水位历时长达62天,正值江河高水位期间,7月25日又遭遇9级台风暴雨袭击,在长时间、大流量、高水位的冲击下,浦口、下关一带发生大范围江岸坍塌,严重影响南北交通和华东地区煤炭中转,郊区圩田皆破,淹没农田8万多亩,受灾人口4万多人,倒房2500多间。

(3)1954年洪水

1954年春季开始,大气环流异常,暴雨带长时间徘徊在长江流域,降雨历时之长,范围之广,强度之大,雨量之多,均为历史罕见,因此发生长江流域性特大洪水。

南京同长江其他地区一样,降雨强度很大,降雨量偏多,7月2日一天降雨量133.4mm,汛期(5~9月)降雨总量1035.4mm,比常年同期偏多2倍,三次遭受台风侵袭,最大风力达8级,在长江洪水压境和本地暴雨共同作用下,南京发生20世纪以来最大洪水,长江下关站最高潮水位达10.22m,大通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s,下关站超警戒水位的历时长达115天,超10m的高水位28天,全年洪水总量13590亿m3,至今均为有水文记录资料以来最大值。

南京城区淹水面积11km2,最大水深1.5m,郊县圩田皆破,淹没农田100多万亩,倒房7万多间,死亡271人,大校飞机场停飞,津浦铁路路基塌方,火车缓行4天,下关、栖霞等地长江岸线发生严重塌方,中华门明城墙倒塌,死伤20余人,全市共支出抗洪抢险经费213亿3千余万元(即今213万余元)。

(4)1969年洪水

1969年秦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秦淮河东山站7月降雨量560.4mm,比常年同期偏多3倍,7月11日至17日7天秦淮河流域面平均降雨量314mm,7月14日至16日3天流域面平均降雨量251.2mm,7月14日1天流域面平均雨量174.3mm。

日最大降雨量212.1mm(天生桥站),雨后山洪爆发,河水猛涨,7月17日东山站水位上涨到10.48m,当时是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的最高水位,江宁区秦淮河两岸共破圩68个,淹没农田6万多亩,内涝农田20万亩,倒房1.17万间,溧塘水库出险,大校场飞机场转移。

在秦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期间,长江、滁河、水阳江也都发生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7月18日,长江下关站高潮水位9.20m,超警戒水位0.70m,7月17日滁河六合站最高洪水位9.48m,超警戒水位1.63m,7月22日固城湖高淳站最高洪水位11.17m,超警戒水位1.17m,对城市防洪安全威胁很大。

(5)1983年洪水

1983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水阳江流域连降暴雨和大暴雨,袭击,在本地区暴雨和长江洪水顶托的共同影响下,全市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7月15日固城湖高淳站水位上涨到12.57m,创历史最高洪水位,7月13日长江下关水位上涨到9.99m,仅比1954年最高水位低0.23m,滁河晓桥水位达11.46m,超警戒水位1.46m,六合水位达9.68m,超警戒水位1.83m,秦淮河东山水位达9.83m,超警戒水位1.33m,全市共破圩41个,其中农田面积万亩以上大圩3个(高淳县跃进圩,原江宁县龙潭圩,原大厂区长芦圩,淹没农田11.6万亩,内涝成灾面积16万亩,倒房1.8万间,受灾人口13.2万人,死亡18人,20多家企业停厂,京沪铁路的安全运行在原江浦县铁路圩和原江宁县龙潭圩处受到严重威胁,洪涝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

(6)1991年洪水

1991年南京地区的洪涝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是入梅早,梅雨期长,梅雨量多,加上长江大洪水的顶托。

1991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梅雨期56天,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