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规划原理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范围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性质:
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致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人口:
城市实体地域上承载的人口,包括所有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口。
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合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
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
楔入点是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互动关系。
城市功能:
城市内部存在的主要活动。
城市结构:
构成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常包括政治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城市形态:
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形态。
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建设的结果。
这两者往往交替作用。
城市道路宽度:
分为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各类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的宽度,主要由交通量决定。
选择填空简答论述要点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的特点:
1.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
2.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3.
是一定地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
4.
必须提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
规划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未来导向性
规划目标:
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
未来的不确定性:
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
城市化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
城市空间的组合;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田园城市的观点和意义:
观点:
城市的无限制发展和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的根源;
城市中的人口过度集中是因为“磁性”;
城市土地统一管理,消灭土地投机;
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意义:
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但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城市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更细)
卫星城的阶段:
卧城(巴黎郊区),半独立的卫星城(大赫尔辛基计划,哈罗新城,斯特文内几,魏比林,莫斯科郊区),独立的卫星城(米尔顿·
凯恩斯)
法国人勒·
柯布西耶1925年发表《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人赖特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
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雅典宪章》的观点:
大工业生产方式与土地私有是城市问题的根源;
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整体;
城市有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城市规划必须解决四个功能各自的问题;
保护古建筑;
大工业生产方式和土地私有引发城市矛盾;
城市规划是三维学科;
居住时规划的主要因素;
应有区域规划;
应以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施。
《马丘比丘宪章》的观点和意义
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某些原则;
提倡公共交通;
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成,应该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生活环境;
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
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对雅典宪章的批判与扬弃,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件。
区域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走向区域协调发展,在物质规划中融入了经济计划、社会规划、文化和生态规划,从建筑学科走向了综合性质的社会学科。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定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创造和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
创造合理、有效、公正和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相和谐。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基本内容:
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
主要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即在城市土地使用基础上各类城市组成要素的相互组合关系。
核心内容:
城市的土地使用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城市空间关系,主要涉及城市的土地使用、生态景观、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的布局与组织和空间形态的涉及与实施。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法制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实践性
城市规划的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
纵向:
法律——法规——规章——规范
横向:
基本法(主干法)——配套法(辅助法)——相关法
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和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一般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规划的管理与实施(两证一书):
建设项目选址的管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的管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的管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相互的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城市选址。
如自然资源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意义;
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
如兰州的峡谷带状城市;
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的“个性”。
如苏州,青岛;
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的发展。
如黄河边上的开封;
城市改变了自然形态。
如植被破坏,土壤硬化,地面沉降等;
城市改变了气候条件。
如“热岛效应”;
城市改变了水文条件。
如河道变更,地下水污染等。
自然条件的分析与评定:
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降水与湿度)
地形条件
5.
综合评定
风象与工业用地的选择:
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之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
,则工业用地应布置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如果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两个盛行风,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个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分析时还应特别注意微风和静风频率,以及地形地势对风象的影响,如高山遮挡。
防止烟气滞留扩散到居住区。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影响城市功能结构的布局;
是竖向规划、防洪规划、排水规划的依据;
坡度影响道路和用地性质;
影响小气候;
影响电磁波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
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在改善条件以后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
是指不适用于修建的用地。
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以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
城市用地分类:
大类、中类、小类3个层次体系。
按土地使用的性质分为10个大类、46个中类、73个小类。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²
/人)
I
~
II
III
IV
规划建设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用地类别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绿地
其中:
公共绿地
≥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用地指标(%)
20~32
15~25
8~15
居住用地的组成:
住宅用地——不用类型的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地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内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地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四类——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居住用地指标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城市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的比重。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为20~32%。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²
,大中城市不得少于16m²
。
居住用地选择的要求(可展开):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与总体规划的其他功能区域协调
注意自身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适宜的规模和用地形状
新区与旧区协调
6.
结合房地产开发,符合市场需求
7.
留有余地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居住用地的分布:
集中布置——城市规模不大,用地足够,可集中连片时
分散布置——受地形影响,产业分布和道路走向等影响时
轴向布置——城市沿轴向扩展时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户)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人数(人)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工业用地布置要求
一、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用地规模和形状。
应企业自身性质而定
地形要求。
如水泥、选矿等需要利用重力
水源要求。
如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化纤等
能源要求。
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要求
工业的特殊要求。
如危险品加工企业
其他要求。
如避开军事基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性目标
二、交通运输的要求
1.铁路运输
2.水路运输
3.公路运输
4.连续运输
三、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2.防止废水污染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干扰
四、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向高峰交通量。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有方便的交通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职工居住区应放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工业区与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保持集中紧凑,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布置在远离城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主要是三类工业,如放射性工业、剧毒性工业和有爆炸危险的工业。
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
主要是二类工业,如纺织厂、机械厂等。
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主要是一类工业,如小型食品加工、小型服装工业、五金百货等。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布置形式):
平行布置,垂直布置,混合布置
工业用地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布置形式):
工业区包围城市
工业区和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组团式布置
群体组合式布置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的布局结构
社区建设与发展
确定公共设施指标的方法:
按照人口的增减情况,通过计算来确定
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虑的方面:
项目要合理的配置
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结合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来考虑
根据其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来分布
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留有余地
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仓库的分类(城市使用角度):
储备仓库
转运仓库
供应仓库
收购仓库
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1)地势平坦,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铁路站场0%~%。
2)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仓库不能布置在潮湿的洼地上,保证仓库的防潮问题。
蔬菜≥食品材料≥4m。
3)土壤承载力要高
有利于交通运输
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考虑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对岸线的需要。
注意保护城市环境,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
仓储用地布局的一般要求:
接近货运量大、供应量大的地区
集中与分散布置相结合,占地较大的宜布置在城市边缘
靠近铁路、公路与河流,便于集散、运输
城市绿地的指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
人居绿地面积——所有绿地面积总和(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城市人口数量
绿地率——所有绿地面积总和(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城市总用地
绿化覆盖率(绿地建设考核指标)——绿地投影面积总和/城市总用地
城市绿地的布置: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大绿化环境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构成:
点状绿地、带状、楔形、环状
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规划的不同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便于把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切合实际。
也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基本要素——为满足本市以外的需要而服务的要素,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服务要素——为满足本市居民服务的要素,对城市形成与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分析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法——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量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产业部门
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进行定量的分析
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城市人口的构成:
1.年龄构成
2.性别构成
3.家庭构成
4.劳动构成
1)劳动人口——基本人口(在为本市以外服务的厂矿、企业和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口),服务人口(在为本市服务的厂矿、企业、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口)
2)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和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口)
城市人口的变化: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机械增长——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人口平均增长率)=年限√(期末人口数/期初人口数)-1
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
城市结构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城市功能变化是城市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城市结构的变异和重组。
城市功能演变在先,城市结构变化在后。
城市结构必须适应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分别以经济、社会、用地、资源、基础设施等系统结构来表现。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与过程。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
城市总体布局的类型:
矿业城市、港口城市、山地城市、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
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特征:
吸引点的行人和车辆交通错综复杂,但就其运输对象来说分为客流和货流两类,各有其特点
城市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随时间而变化,且有一定的规律
城市道路交通(车流和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
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对道路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善的道路系统(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用干道密度来衡量,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密度为2~3km/km²
)
按照交通性质区别不同功能的道路(主干道40、14~18,次干道30、12~14,支路15、9;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道路的形式:
方格式(棋盘式),放射环形,混合型
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
一块板——所有车辆在同一路幅上双向行驶(道路红线较窄,非机动车不多)
两块板——中间设立一条隔离带把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侧车行道,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然混合行驶(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且车速较快)
三块板——有两条隔离带,把道路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道路红线较宽,机动车辆多,车速快,非机动车辆多)
停车场布置
规模:
每人~²
,机动车80~90%,自行车10~20%
分布:
城市出入口附近占5~10%
市中心和分区中心占50~70%
不同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可以组合使用
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分散布置
服务半径:
机动车市中心不大于200m
自行车50~100m.,不超过200m
铁路客运站的位置选择:
中小城市设置在城市边缘地区,大城市应深入市区,设在市中心边缘
应与城市主干道连接,便于疏散大量人流
公路与城市的连接方式:
将过境交通引至城市外围通过,车站设在城市边缘
公路离开城区,通过入城道路引入
城市部分交通干道与公路联接,但不宜深入城区内交通密集区
以城市环路环绕市中心,公路与城市环路联接
以公路组成城市外环道路,以内环道路围绕市中心区
公路从城市的功能分区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联结。
管线敷设发生矛盾时的处理:
压力管让自流管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新建的让现有的
工程量少让工程量大的
检修次数少、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不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