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2608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名词解释1Word文件下载.docx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白细胞(1.5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及粘膜表面的过程,(1.5分)称为渗出。

窦道: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向体表一侧穿破,(1分)形成一条仅有一端开口的通道,(1分)称为窦道。

化脓 

在化脓性炎症病灶中,坏死组织被中性白细胞所释放的或由组织崩解所产生的溶蛋白酶(2分)所溶解、液化的过程(1分)称化脓。

5趋化作用:

白细胞游出血管后,(1分)主动向某些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2分)称为趋化作用。

炎性息肉 

在致炎因子的长期刺激下,(1分)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过度增生,(1分)形成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1分)称为炎性息肉。

7假膜性炎:

发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1分)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2分)即假膜,称为假膜性炎。

炎细胞浸润:

各种白细胞由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内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脓肿:

化脓性炎症呈局限性分布,(1.5分)并伴有脓腔形成者,(1.5分)称为脓肿。

10 

蜂窝织炎: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1分)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1分)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1分)称为蜂窝织炎。

11 

绒毛心 

心包的纤维素性炎,(1分)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导致渗出在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在心脏表面,(2分)称为绒毛心。

12 

溃疡:

由于皮肤或粘膜坏死、崩解脱落,(1.5分)可形成局部缺损,(1.5分)称为溃疡。

13 

瘘管:

深部组织的脓肿,(1分)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开口于自然管道,(1分)形成两端开口的排脓通道,(1分)称为瘘管。

14 

炎症介质 

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1.5分)在炎症过程中起主要介导作用的化学物质,(1.5分)称为炎症介质。

16 

肉芽肿性炎:

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增生性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17 

脓毒血症 

化脓菌进入血液后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1分)引起寒战、高热、皮肤粘膜出血点等全身中毒症状,(1分)并在机体多个脏器内形成多个脓肿,(1分)称为脓毒血症。

18 

化脓性炎 

以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1.5分)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者,(1.5分)称为化脓性炎。

1肿瘤(tumer,neoplasm)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1分),导致异常增生(1分)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1分)。

异型性(atypia) 

肿瘤细胞无论在细胞形态(1分)和组织结构上(1分),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1分)。

间变(anaplasia):

指恶性肿瘤细胞(1.5分)缺乏分化(1.5分)。

转移: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1.5分),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0.5分),形成与原发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叫转移(1分)。

(2分)。

副肿瘤综合征:

由于肿瘤的某些产物或异常免疫反应或其它不明原因,引起机体某些系统发生一些病变和临床表现(1.5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瘤或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为副肿瘤综合征(1.5分)。

恶病质:

恶性肿瘤晚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1分)患者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2分)。

癌(carcinoma):

上皮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肉瘤 

间叶组织来源(2分)的恶性肿瘤(1分)。

癌肉瘤 

一种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1.5分)又有肉瘤的结构(1.5分)。

角化珠 

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1.5分)出现的层状角化物(1.5分)。

硬癌:

若实性癌癌巢小而少(1.5分),间质结缔组织多,质地硬,称为硬癌(1.5分)。

髓样癌 

若实性癌癌巢较大较多(1.5分),间质结缔组织相对较少,质地软如脑髓,称为髓样癌(1.5分)。

非典型性增生 

指上皮细胞异常增生(1分),表现为增生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1分),核分裂增多,但多为正常核分裂相,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1分)。

19 

非典型性增生:

是一种黑色素细胞来源(1.5分)的可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1.5分)。

20 

畸胎瘤 

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的肿瘤(1.5分),往往含有三个胚层的多种多样组织成分,排列结构错乱(1.5分)。

22 

癌基因:

癌基因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和病毒中的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具有高度进化保守性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胚胎发育、分化增殖和细胞分化调控。

(1.5分) 

简言之:

正常时存在于细胞中能促进肿瘤生长的基因,无活性形式为原癌基因,激活后为癌基因。

23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正常细胞中存在的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1.5分)这类基因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细胞增生和肿瘤性转化。

(1.5分)

1、动脉粥样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AS):

指动脉内膜有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1分),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粥糜样含脂病灶的形成和动脉壁的硬化(2分)。

2、脂纹: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1分)形成的微隆起于动脉内膜面的淡黄色斑点与条纹(2分)。

3、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肾动脉粥样硬化时(1分),受累动脉狭窄,供血区萎缩或梗死,梗死机化形成凹陷性疤痕(1分),多个疤痕形成使肾体积缩小,变硬(1分)。

4、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1分),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及心、肾、脑等重要脏器(1分),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分)。

5、 

向心性肥大:

在心脏功能处于代偿期时(1分),肥大的心脏心腔不扩张,甚至缩小(2分)。

6、原发性固缩肾:

良性高血压病时(1分)肾细小动脉硬化(1分)引起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状(1分)。

7、 

动脉硬化:

指一组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的疾病(1.5分),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1.5分)。

8、 

风湿病:

与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分),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并形成特征性风湿小体(2分)。

9、 

Aschoff 

小体:

风湿病增生期病变(1分),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1分),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1分)。

10、 

绒毛心:

心包腔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时(1分),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波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绒毛心(1分),多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1分)。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

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1.5分),在心瓣膜表面形成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赘生物(1.5分)。

12、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所致心肌供血不足(1分)而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1分),绝大部分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1分)。

13\心肌病:

指一组原因未明的(1分)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2分)。

14、 

心肌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1.5分)或弥漫性炎症(1.5分)。

慢性支气管炎:

是呼吸道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层的以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3分)。

2、 

大叶性肺炎:

是一种以纤维素性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肺急性炎症(2分),病变累及肺段、整个大叶,有时可累及2–3个大叶(1分)。

红色肝样变期:

大叶性肺炎第二期(1分),因为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与渗出及出血,使肺质地变实,色暗红,如肝脏(2分)。

灰色肝样变期:

大叶性肺炎第三期(1分),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使肺质地变实如肝,颜色灰白,故称之(2分)。

肺肉质变:

大叶性肺炎并发(1分)。

如果渗出的白细胞过少,蛋白水解酶不足,渗出的纤维素不能完全溶解和吸收,则会导致机化,使局部肺组织呈现红褐色,质韧,似肌肉(2分)。

6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是细支气管及其所属或临近肺泡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2分),病变范围相当于一个小叶(1分)。

间质性肺炎:

是指主要发生于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周围、小叶间隔等肺部间质的炎症(3分)。

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即间质性肺炎(1分),主要由支原体及病毒引起,由于其病变及临床表现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等典型的细菌性肺炎不同,故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2分)。

肺气肿:

是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3分)。

10 

小叶中央型肺气肿: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小叶的中心区,病变的ⅠⅡ级呼吸性细支气管过度充气、囊状扩张,而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病变较轻或仍保持正常(3分)。

全小叶型肺气肿:

整个小叶的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弥漫性小囊状扩张,病变均匀分布于肺小叶(3分)。

12支气管扩张症:

是指肺内支气管发生的持久的不可复性的扩张和变形(3分)。

13肺源性心脏病:

是指由慢性肺部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导致右心室肥大与扩张的一类心脏病(3分)。

矽肺 

是由于长期吸入硅石粉尘而引起的一种职业病(1分)。

病变特点是在肺内形成矽结节及间质弥漫纤维化(2分)。

15矽结节:

矽肺时所发生的病变,早期由吞噬了硅尘的巨噬细胞组成,又称为细胞性结节,以后逐渐纤维化并玻璃样变(1.5分)。

镜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圆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1.5分)。

早期肺癌:

临床及X线检查有阳性发现,但无淋巴结及其它脏器转移(2分),病理上分为管内型、管壁浸润型及管壁周围型(1分)。

细支气管肺泡癌:

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1分)。

来源于末梢细支气管粘膜上皮,肉眼可为弥漫型或结节型。

镜下特点是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泡支架保存(2分)。

假小叶:

肝硬变时,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1分)肝小叶正常结构被破坏。

(1分)肝实质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集团,(1分)称为假小叶。

为一种显性遗传病,又称家族性息肉病。

(1分)好发生青年,肉眼可见在肠粘膜上散在约黄豆大小的小息肉群,一般无蒂,数目可达几十个;

(1分)镜下由增生的肠粘膜腺体构成,上皮分化良好。

(1分)

毛玻璃样肝细胞:

HE切片中肝细胞整个胞浆或胞浆的一部分呈淡红色、细颗粒样结构的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1.5分)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细颗粒电镜下为增生扩大的滑面内质网,内充满丝球样颗粒(HBsAg)。

(1.5分)多见于慢性带毒者。

4克鲁根勃氏瘤 

(Krukenberg 

tumour):

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播种于双侧卵巢表面,(1.5分)形成转移性粘液腺癌称为克鲁根勃氏瘤(Krukenberg瘤)。

(1.5分)

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脏结构改建,(2分)肝脏变形和变硬。

小肝癌:

小肝癌即早期肝癌,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1.5分)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肠上皮化生:

是指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主要是胃窦部)(1.5分)被有杯状细胞、具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的上皮所取代,(1.5分)与小肠上皮相类似。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

浸润性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弥漫性浸润使胃壁增厚,可达2–3cm,(1.5分)质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消失,尤如皮革制成之囊袋样,恶性度较高。

嗜酸性小体:

为单个肝细胞的凋亡,肝细胞胞浆失水皱缩,胞体变小,核碎裂或消失,(1.5分)整个肝细胞变成一个深红色的圆形小体。

气球样变性:

肝细胞因水分增多而肿胀,(1.5分)变圆,胞浆透亮,细胞体积超过正常一倍以上者为气球样变性。

碎片样坏死:

汇管区的炎症向相邻小叶的界板扩展,(1.5分)使局部肝细胞坏死崩解,界板破坏伴有炎细胞浸润,称碎片样坏死。

12桥接坏死:

小叶中央和汇管区、一个小叶中央和另一个小叶中央、汇管区和汇管区的坏死灶间(1.5分)相互融合沟通所形成坏死带,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等。

13 

印戒细胞癌:

腺癌的一种,多见于胃肠道,镜下癌细胞呈弥漫成片或呈小巢状排列,胞内积聚了大量粘液,(1.5分)胞核被挤于细胞的一侧,形成印戒样。

14胆囊结石:

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

(2分)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称胆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称胆囊结石。

(1分)

1陷窝细胞 

多见于结节硬化型何杰金病。

瘤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淡染。

(1.5分)福尔马林固定后胞浆收缩与周围细胞之间形成透明空隙,好似细胞位于陷窝内。

R–S细胞:

何杰金病的诊断性细胞。

(1分)体积大;

胞浆丰富,双色或嗜酸性;

核大,双核或多核;

核内有一大而嗜酸性的核仁,周围有一透明晕。

(2分)

绿色瘤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1分)大量瘤细胞在骨组织、骨膜下或软组织中浸润形成的局限性包块。

类白血病反应 

由于严重的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等,造成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高,并有幼稚细胞出现,称为类白血 

病反应。

5嗜酸性肉芽肿 

是一种良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年,(1分)主要为骨组织内大量的Langerhans细胞增生,细胞分化成熟,其间并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多数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形态好似炎性肉芽肿。

组织细胞增生症X:

包括Letter–Siwe病,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和嗜酸性肉芽肿三种疾病,它们都有Langerhans细胞增生,故也称为Langer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毛细胞白血病 

少见的慢性白血病,其白血病细胞胞浆形成细长突起,形似绒毛,在电镜下清晰可见,一般光镜下也可见到,故称为毛细胞性白血病。

8Ph1染色体:

指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至9号染色体长臂。

(2分)CML病人中约90%伴有此种染色体异常。

9何杰金细胞 

何杰金病中的肿瘤成分中除典型R–S细胞外,还有一些肿瘤细胞,形态与R–S 

胞相似,但只有一个核,内有一个大的核仁。

(2分)这种细胞可能是R–S细胞的变异型,不能作为何杰金病的诊断依据。

满天星现象:

Burkitt 

淋巴瘤中,(1分)单一性的瘤细胞之间散在多数吞噬各种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2分)形成所谓的满天星现象。

1肾小球肾炎:

一种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1分).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综合症,又称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由于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交叉免疫反应的抗原,当肺受到原发性损伤后,使肺泡基底膜发生改变, 

成为自身抗原,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起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害.(2分)在发病机理上,肾脏的病变属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 

免疫荧光法显示为线型荧光.病理变化主要为新月体性肾炎。

3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突然出现的血尿、蛋白尿、水肿 

、少尿、氮质血症、高血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2分)病理基础为降低肾小球滤过率.(1分)

4蚤咬肾: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肉眼观,(1分)两肾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有时见粟粒状出血点故称“蚤咬肾”。

新月体:

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体积增大,增生成多层并有巨噬细胞浸润,(1分)在肾球囊内形成新月形小体或环状体。

(1分)早期为细胞性新月体,以后在增生的细胞之间发生纤维化,逐渐演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和纤维性新月体。

6Heymann 

肾炎:

是实验大鼠的一种肾炎,用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免疫大鼠后,大鼠体内产生抗肾小管刷状缘的抗体并引起肾小球肾炎。

(1分)其抗原位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表面,是一种糖蛋白,由于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与肾小管刷状缘有共同的抗原性,故与抗肾小管刷状缘所引起的抗体呈交叉反应,在肾小球内形成原免疫复合物,(1分)免疫荧光为不连续颗粒状荧光,电镜中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下有多数小堆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与人类膜性肾炎病变相似。

7脂性肾病: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脂质沉积,故称为脂性肾病,(1分)电镜下发现肾小球唯一改变为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或消失,又称足突病(foot 

process 

disease),(1分)或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minimal 

change 

glomerulonephritis)。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高度选择性蛋白尿为特征。

儿童多见,对皮质激素敏感。

8膜性肾病:

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侧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1分)继而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弥漫、均匀一致增厚为主要特征,(1分)常伴有大量的蛋白尿。

(0.5分)肾小球常无明显炎症病变。

(0.5分)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的常见类型。

9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0.5分)肾小球毛细血 

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系膜增生(1.5分),镜下可见整个毛细血管襻呈现以扩大的系膜区为中心的分叶状,又称为分叶状肾炎。

(0.5分)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血清补体降低,故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0.5分)

10致密沉积物病:

系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炎Ⅱ型,(0.5分)电镜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心部位见均质、 

高电子致密沉积物粗大呈带状,又称为“致密物沉积病”,(2分)这种沉积物也可见于肾球囊和肾小管基底膜。

11IgA肾病:

首先由Berger(1968)报道,又称Berger’s病。

其特征为弥漫性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1.5分)伴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0.5分)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伴轻度蛋白尿,少数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症。

12颗粒性固缩肾: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两侧肾单位弥漫性损害造成的纤维化和疤痕收缩,(1分) 

和残留肾单位的代偿性肥大交错并存,(1分)引起肾脏体积缩小及表面细颗粒状,质地变硬,称为“颗粒状固缩肾”。

(0.5分)也可见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脏病变中。

13肾盂肾炎:

一种由细菌引起的,(1分)主要累及肾小管、肾盂、肾盏粘膜和肾间质(1分)的化脓性炎症。

尿毒症:

严重肾功能障碍, 

代谢产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过度潴留,使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硷平衡紊乱,机体内环境相对紊乱,引起自身中毒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分)。

表现为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和肌酐显著增高(1分)。

除肾脏排泄功能不全外,还有肾脏损伤引起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此外病人还有继发性胃肠道、神经、皮肤、肌肉、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异常。

15肾自截:

肾结核后期可见全肾广泛钙化,混有干酪样物质,外包一薄层肾皮质组织,(1分) 

结核杆菌不能随尿液流入膀胱,膀胱的继发病灶反而好转,愈合,症状消失,(1分)这种情况称为“肾自截”。

这并不意味发生了“自愈”,肾内的病灶仍然潜在,仍有存活的病原菌。

(1分

16肾盂积水:

由于尿路阻塞(1分)使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1分)肾盏、肾盂扩张, 

肾实质受压萎缩,(1分)称为肾盂积水。

17Hunner’s溃疡:

膀胱的Hunner’s溃疡,或称慢性间质性膀胱炎,(0.5分) 

是一种进行性的全膀胱壁纤维性增厚伴水肿,淋巴细胞浸润和表面溃疡。

(1.5分)主要发生于妇女,引起极度的排尿困难。

C3肾炎因子:

Ⅱ型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补体系统异常,(1分)在血清中有C3肾炎因子,可通过旁路活化C3,造成C3在肾小球基底膜中沉积,引起基底膜损伤。

(1分)故Ⅱ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基底膜中沉积的主要是C3,而非免疫球蛋白。

19系膜插入: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1分) 

增生的系膜细胞和基质插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下和基底膜间,(1分)使基底膜呈“双轨”状,(1分)称为系膜插入。

20弥漫性肾皮质坏死:

弥漫性肾皮质坏死常见于孕妇胎盘早期剥离或为败血性休克的并发症。

(1分) 

由于全身性低血压或肾小球入球动脉内发生DIC,(1分)使肾皮质严重而广泛缺血, 

发生弥漫性坏死。

21多囊肾:

多囊肾是肾脏的先天性畸形,(1分) 

是由于生肾组织内层所发生的肾单位没有与集合管接通(1分),使尿液潴留在肾单位内,扩张成多数囊泡。

22Alport 

综合征:

Alport综合征又称遗传性慢性肾炎。

(1分)患者除肾炎变化外, 

还有神经性耳聋和视力缺陷,故又称耳-眼-肾综合征。

(1分)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有皱褶形成,血管腔闭塞,肾间质中有较多泡沫细胞浸润。

23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又称Wilms瘤,是来源于肾胚基的恶性肿瘤。

(1分)多见于1-4岁儿童。

本瘤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肉瘤性梭形细胞,可分化出肌肉、软骨及骨的成分;

(1分)另一种是能分化成肾小管样和肾小球样结构的肿瘤性上皮成分。

24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为膀胱的慢性增生性炎。

(0.5分)在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下, 

膀胱移行上皮的基底细胞灶性增生,形成实心的上皮细胞巢(1分),巢内发生腺上皮化生,形成腺样结构。

(1分)化生的腺上皮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