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对手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
《善待对手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待对手阅读答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次阅读,,。
8、文言诗文默写(9分)
(1)俗子胸襟谁识我?
。
(2)关河梦断何处?
(3)《诉衷情》中回顾自己当年慷慨从军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
(4)《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将抽象化为具体形象的诗句是,
,。
(5)《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喇叭功用的诗句,
二、阅读部分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和《成侯邹忌为齐相》,完成1~4题。
(共12分)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①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
谋伐魏?
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
战而不死,曲
桡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
”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
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词语。
(1)门庭若市:
(2)面刺:
(3)不相说:
(4)(田忌遂)走: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庭(2分)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
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
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
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5—10)题。
(15分)
留得青山听蝉鸣
(法)林鸣岗
夏日的每天凌晨,一阵阵奇怪的声音总把我弄醒。
它有节奏地响一阵,停一阵。
这不像工厂发出的噪音,也不像汽车发出的轰隆声。
迷糊中,我才恢复了我有点失灵的听觉——这是窗外半片相思树林子传来的蝉的声音!
山边的四周,严严实实围了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
那片林子虽然显得很残缺、很孤单,因为它早已被人类切割和撕裂了,早已失去左右相邻的朋友与伙伴了。
令人惊喜的是这片小林子还是顽强地汲取着有限的阳光与雨露,长得郁郁葱葱、阿袅多姿。
林子里藏着多少蝉子,我数不清,倒是它们不绝的声响,真有排山倒海、枯木逢春之势。
就像有个大手在指挥着,它们久久回响着,震动着林子,震动着大地。
那声音早把都市其他嘈杂的声音掩盖掉了,林外的一切,都无法干扰和制止这种声音。
它们起劲地在合奏着,唱得真欢!
这是充满自信、快乐的声音;
这是畅快、生命的欢歌,悠然自得?
?
忽然有一日,床头发现了几只飞来的蝉子,那段时间,我正在苦于不知画什么。
这不是最好的题材吗?
蝉的轻盈和飘逸感,蝉的欢快的叫闹声,蝉的暂短的生命体,蝉的餐风饮露、居高临下的品性。
造物者的奇妙与神奇都让人唏嘘与畏叹,它似乎触动了我的灵感,这是从天而降的礼物。
从成年回想儿时捉蝉的趣事到再回到今天静听蝉子的鸣闹,竟也一别四十年!
在巴黎,我听不到蝉的声音。
在香港,我也是数十年未闻其鸣。
蝉是离不开润土的,也离不开翠树的。
人类把树木和土地糟蹋的差不多了,蝉自然就无家可归了。
于是,我又想,到头来,我们人类是否也会落得跟蝉一样:
拼命往上爬,叫着飞着,最后又跌入泥沙之中?
我想起一千多年前唐人“咏蝉”的名句,想起宋人写生“蝉、鸟”的画稿。
无论是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哀叹,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洁,还是骆宾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寸心”的悲鸣。
蝉在中国,早已拟人化,有着深沉的悠久的文化情结和底蕴。
而老外,我却从来未见有人把它画人画中。
于是,我把它画进了油画,难度极大,却有一种意外的惊喜!
我给它好吃的水果,它没有理会,从山上摘下新鲜的树叶,它也无动于衷。
而我的身影一离开,它又高兴地鸣叫起来——它有它的世界!
有好几次,我望着黑幽幽的蝉的双眼对它说“你好吗?
”蝉总是不语,缓缓而行,突然,振翅高飞?
它们要到哪里去?
还有那半片木板,上面那些年轮记载着什么?
对我来说,它们永远都是个谜,总是强烈地吸引着我。
不管是那班驳的一小片透明色彩,还是那微弱的一缕光影,它们那么美丽、盈实。
那么聪明,富有智慧。
可是我也时常感到它们也孤单、无奈,甚至凄楚、悲凉的。
它们也有一种冲动和爆发的生命力,也存在一种复杂的生存和思维方式,想飞越它们自身,想穿透什么——难道它们也想在虚空里找寻一种瞬间的存在?
我很希望能够永远“留得青山听蝉鸣”。
5、除了简单的记叙之外,本文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6、作者极力地描写蝉,并赋予以人的特征,其用意是什么?
7、读第四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8、试体会“留得青山听蝉鸣”的深意。
9、从第五段画线的句子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联?
试与大家分享。
10、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应怎样和谐相处呢?
请你就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那些城市建设者提出一点建议。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1—15题)。
(13分)
世博会:
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赵致真
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
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
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
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
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
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
“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
海上同样“捷报频传”,捕鲸技术是早期世博会渔业馆的重头戏,著名科学机构史密森尼学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的鲸标本栩栩如活。
我们这个行星上的野生动物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强大凶狠的敌人,只能不断走进濒危物种的清单。
③木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战利品”。
1876年费城世博会加拿大馆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的松树做成,横断面上能数出1909年西雅图世博会上,一根加工完毕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个儿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
最先进的伐木器材,圆锯片的直径达4米。
人类就是亮出这样前所未有的“利齿”向原始森林长驱直入。
随着无数参天古木轰然倒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序幕也迅速拉开了。
④2005年爱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自然的睿智”,人类终于懂得以谦卑的态度来欣赏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迹,世博会最轰动的展品,是来自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猛犸象尤卡吉尔的遗骸。
这个40龄的“冰原巨兽”生活在18000年前。
由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消融而得以重见天日。
和“物证”猛犸象同时来到爱知世博会的“人证”是南太平洋11个岛国联合展馆。
旖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但南北极冰川b_____(熔化、融化)和地球水体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在过去的世纪里不断升高,如今正以每年3.2毫米的速度加快上升。
这串“太平洋的珍珠”将面临灭顶之灾。
爱知世博会在8月15日为图瓦卢举行国庆日纪念活动,庄严美丽的国歌声中透出悲壮和凄婉,因为在50年内,拥有3000年历史的图瓦卢将从地图上抹掉,成为在环境灾难中消亡的第一个国家
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越来越面临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
尤其在城市快速扩大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在憧憬城市、融入城市的时候,不得不忍受污染、拥挤和无序所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的烦恼。
在
【篇二:
2015.03.26年太原市一模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
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
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
“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
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
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
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
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
“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
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按:
巡查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
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
使?
知道d.不赀之富赀:
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
①中斋:
邓剡的号。
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
②烧灯节:
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③梅发:
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
是:
,。
(3)《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叫头
叫头,是剡剧界的行话,也就是起调。
一声“妹妹啊”,曲调婉转,情意缠绵,那是李兰芬“李派”的叫头,风靡剡剧界已半个多世纪。
李兰芬台上演的是小生,风流倜傥,台下却是非常内向的人。
早在解放前,就有小报一直关注她。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她与搭档杨素娟因为一个男人闹掰了,结果各换了搭档,不再同台演出。
不久解放了,小报记者转行的转行,镇压的镇压,出逃的出逃,这事也就湮没无闻。
文革中她们都被打倒,受尽折磨。
也曾有人让她揭发杨素娟,她只字未吐。
可是杨素娟还是死了,死得很惨烈,喝药水自杀,煎熬三天,死不了,又从后阳台跳下,才算闭了眼。
文革后,众姐妹纷纷复出。
独有李兰芬闭门谢客,不再上台。
她独居一院,莳花弄草,颐养精神。
院中有一株梅花,每当最冷之时,幽然开放。
尤其是雪夜,暗香浮动,清冽动人。
李兰芬提灯绕行三圈,轻声哼唱——妹妹啊!
她在等一个人。
不出半年,这个人果然来了。
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素娟的女儿杨小娟。
李兰芬一口答应。
她告诉杨小娟,这一声叫头“妹妹啊”,就来自她的母亲。
杨素娟当年有“刘剧西施”之称,李兰芬初入梨园,几次出了差错,都亏得杨素娟及时补台,生活中也是情同姐妹。
后来二人搭档出演《梁祝》,本来只是念两声“妹妹”,而李兰芬偏是入戏极快也极深,情不能自已,脱口而出,添唱了“妹妹啊——”这个叫头。
从此,成了“李派”的标志性起调。
演出当晚,李兰芬早早来到剧院,在后台“默戏”。
搭戏的杨小娟就坐在她旁边,她怔怔地看着,说:
你多像你妈!
说得杨小娟眼睛一酸。
《楼台会》的戏很热烈,李兰芬一出场就博得了满堂彩。
“妹妹啊——”一声叫头,深情款款,让戏迷们过足了瘾。
虽然有点老胳膊老腿,但是,演着演着,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李兰芬恍惚觉得是与杨素娟演对手戏。
那时候,杨素娟也是这般模样,俊俏可人,惹人喜爱。
本来,她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可是一个记者走进了她们的生活。
他先是围着自己转,她总是淡淡的,一起出去,也拉上杨素娟。
结果,一路上,她没说几句话,全是杨素娟咯咯的笑声。
她对这个油头粉脸的人没好感。
可是,她不放心杨素娟,怕她遇人不淑;
几次劝说无果,然后就是彼此的害怕见面和见面后的无语?
那一年黄昏,她听到了杨素娟惨死的消息,一口血涌了上来。
“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千叶莲?
戏已经演到高潮。
她已多年没演戏,这会儿越演越烈,感觉浑身发热。
杨小娟分明是杨素娟。
素娟啊素娟,她眼睛发呆,心痛如绞。
当年给她和杨素娟平反时,她只提了一个要求,冤有头债有主,是谁诬陷杨素娟了?
当她知道果然是他时,沉默了。
“只道苍天佑良朋,满怀悲愤无处诉?
她一口血真吐了出来。
杨小娟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