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195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第5单元第11讲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第11讲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考点1伟大的抗日战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日本侵华战争

1.背景

(1)蓄谋已久:

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

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2)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特别严重,日本欲转嫁危机。

(3)国共内战:

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4)国际社会无暇顾及: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从局部侵华到全面战争

(1)局部侵华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①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②扩大:

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野蛮的军事进攻。

(2)屠杀和平居民。

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类似的惨案。

(3)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以华治华:

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实行殖民统治。

(5)以战养战:

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三光”政策。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6)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对中国人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对沦陷区的居民进行洗脑,清除对统治者的仇恨,进而把统治者的思想强加给沦陷区人民,是一种民族侵略政策。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14年抗战”的概念,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也符合近些年史学界共识的主流观点。

二、全民族抗战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

①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3)正面战场

①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②结果: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

(1)百团大战

①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入缅作战

①背景:

1942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结果:

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图示解史] 国共合作形势下的两大战场

3.反攻阶段(1945年8月)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

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

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

②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

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3评价:

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抗日战争的特点

史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

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蒋百里论抗战

史料三 1938年3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

(2)史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

(3)史料三信息“加强军队、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援助各地抗日武装”等,揭示出国民党主张全面抗战和积极抗日的决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线”与“二线”各代指什么?

[提示] “一线”代指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二线”代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虽然抗战积极,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多次会战,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观原因: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客观原因:

日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

[史论归纳]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

年份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6年

备注

人数

127511人

11109人

25153人

12905人

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D [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有力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

2.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

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

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为了“以华治华”D.建立统制经济

B [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华治华”的策略,故C项错误;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制经济,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

3.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

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以上数据说明(  )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

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

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A [从1938年起,中共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B项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时,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故C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故D项错误。

]

4.“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这次祭奠意在(  )【导学号:

61600049】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B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不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为1937年,“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拜祭中国人的祖先,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中祭奠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更多体现了所有炎黄子孙应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理念,故C项错误;“始祖轩辕黄帝”的地位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

]

考点2人民解放战争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1)原因: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

1946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二、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过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

防御

前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四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

反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战略

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

胜利

①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②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