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5189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docx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报告进展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2000年至2021年的11年间,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所有癌症第一位。

肺癌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18%。

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并伴有转移。

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Ⅰ期患者5年存活率达73%,而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13%。

因此,早期筛查诊断肺癌能使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干预,改善预后。

目前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已开场使用低剂量螺旋CT〔low-doseCT,LDCT〕/多层螺旋CT进展肺癌筛查。

肺部结节的性质与临床和影像表现密切相关,故肺部结节的诊断需要更规的标准和更完善的策略。

现就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的进展作一综述。

1  肺部结节的定义

肺部结节是指被肺组织包绕的≤3cm的高密度结节,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

单个、边界清晰的肺结节被称为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pulmonarynodule,SPN〕,假设直径大于3cm那么称为肿块,而且常为恶性。

肺结节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结核瘤、炎性假瘤等良性病变或肺癌等恶性病变。

在CT检查偶然发现和LDCT筛查肺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在高风险患者肺部结节预期检出率为20%~60%,而实际上肺部结节96%以上都是良性。

因此,对这些性质不确定肺部结节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如鉴别诊断成为肺癌筛查的重中之重。

2  肺部结节的管理评估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肺癌的诊断也在朝着更加精准、更加便捷的向不断完善。

20世纪70至80年代曾进展4个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判断胸部X线〔CXR〕对于肺癌筛查的意义,结果提示CXR对肺癌没有显著的筛查价值。

LDCT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被提出。

1999年北美梅奥进展了LDCT肺癌筛查试验,结果发现LDCT可以早期检测出肺癌,但与梅奥诊所早期研究的CXR筛查的受试者相比,LDCT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他们认为LDCT筛查导致早期癌症过度诊断,假阳性率高,没有价值。

因此,LDCT筛查肺癌的意义一直未得到肯定。

直到北美肺筛查试验〔NLST〕率先进展随机对照研究,比较55~74岁的吸烟者和曾经吸烟者中LDCT筛查与CXR筛查的差异,并于2021年发表LDCT筛查组中肺癌特异性和全因死亡率下降20%的结论,LDCT在肺癌早期筛查中的重要地位才得以确立。

目前,肺部结节的诊断处理不断得到完善。

2005年,为了应对CT肺部结节检出日益增多的问题,Fleischner协会首次发布了肺部结节的管理方法;2021年,Fleischner协会公布亚实性结节的处理策略;2021年2月,Fleischner协会发布CT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的管理指南,提出实性及亚实性结节处理新策略;2021年,我国发布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讨论了肺部结节直径>8mm、直径≤8mm和不同密度结节〔实性结节和非实性结节〕的处理策略。

因此,依据指南对肺结节的处理因肺结节的大小、形态、个体风险因素等的区别而存在不同的随访处理策略。

2.1  肺部结节的临床风险评估

肺癌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尤其是在60~75岁的患者常见。

吸烟与肺癌密切相关。

男性吸烟者发生肺癌的相对危险是非吸烟者的10倍。

重度吸烟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35倍。

其他已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暴露于棉、铀和氡污染。

一级亲属的肺癌病史也是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说明在调整吸烟和其他潜在混杂因素后,作为肺癌一级亲属的个人患肺癌的风险增加1.51倍。

虽然遗传变异在肺癌病因学中的作用仍有待充分论证,在肺癌高危人群筛选中家族史评估仍然非常重要。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慢性肺部疾病史等也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2  肺部结节的放射学评价

2.2.1图像形态 胸部放射学检查可以提供肺部结节大小、形状、空洞、生长速率和钙化等信息,虽然这些放射学特征可以帮助确定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但这些特征都不是肺癌的特异性表现。

如果肺部结节持续2年或更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结节良性的可能性大,当然也需要结合临床风险等因素决定随访策略;胸部X线片或肺部CT显示钙化通常说明病变是良性的,良性病变钙化模式通常为弥漫性、中心性、层状、同心和爆米花状,而点状或偏心模式与恶性肿瘤相关。

虽然大多数实性肺部结节边界平滑清晰提示是良性,但这些特征不是良性结节的特异性表现。

研究说明21%的恶性结节具有明确的边界。

由于原发性肺癌在肺上叶中更常见,故对于单个结节,出现在肺上叶位置的结节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增加。

大约一半的错构瘤高分辨率CT影像中有脂肪和软骨显影,所以脂肪影像提示错构瘤或脂质性肉芽肿及脂肪瘤可能。

附着于胸膜及血管的结节通常是良性的。

小而不规那么的胸膜下模糊影在老年患者肺部顶端区域极为常见,由瘢痕造成的可能性大。

目前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广泛用于肺癌早期筛查影像诊断。

PET-CT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葡萄糖类似物的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定量细胞的葡萄糖代速率,从而检测代活泼的组织。

恶性结节由高代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过度表达而具有较高的葡萄糖吸收率。

放射性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被磷酸化后不再进一步代,因此FDG被捕获并积累在这些细胞。

荟萃分析显示单用18F-FDGPET技术对恶性结节区分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77.8%。

CT与PET整合后区分SPN恶性与良性的准确度提高,具有97%的敏感性和85%的特异性。

另一面,PET-CT的SPN假阴性结果可以发生在三个主要面:

结节过小、低肿瘤代活性和高血糖。

由于PET的空间分辨率有限,对直径<1cm结节的分辨具有挑战性。

一些高度分化的恶性肿瘤具有相对较低的代活性和低增殖率,导致PET-CT假阴性。

18F-FDGPET在约50%的支气管肺泡癌或原位腺癌患者中为假阴性。

由于我国结核所致的肺部肉芽肿结节较西明显增多,降低了PET-CT在肺部结节中筛查的阳性价值。

2.2.2结节大小 对于直径不到1cm的肺部结节,恶性肿瘤总体发生率相对较低。

7个肺癌筛查试验发现结节直径<5mm的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为0~1%,结节直径为5~10mm时发生率为6%~28%,结节直径为11~20mm时发生率为33%~64%,结节直径>20mm时发生率为64%~82%。

2.2.3结节增长速度 体积倍增时间〔DT〕是结节体积加倍所需的时间。

多数恶性肺部实性结节DT在30~400d,直径增加约26%。

利用DT可以区分结节的良恶性。

例如,DT少于20~30d的结节通常是急性感染;DT>450d,生长缓慢的结节可能是良性的。

研究发现3个月和1年随访期间肺部结节DT<400d是恶性肿瘤的强预测因子。

过去认为胸部影像结节2年未发生改变可以确认为良性结节,然而这种基于生长测量的结节分类最近受到了挑战。

Hasegawa等报告了恶性SPN的DT特征:

非实性〔纯玻璃〕结节的DT为〔813±375〕d,局部实性结节DT为〔457±260〕d,实性结节DT为〔149±125〕d。

这些数据说明非实性结节或以非实性为主的结节稳定2年并不完全提示结节为良性。

NYULangone医学中心进展了历时8年〔2003~2021年〕的磨玻璃结节回忆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23%的结节进展〔体积增大、磨玻璃影减少或二者皆有〕的中位数时间为14.8个月,进展最短时间为2.8个月,最长为61.4个月〔5年〕。

该研究说明稳定的纯磨玻璃结节随访中位时间为45.8个月。

2.3  生物标志物

使用生物标志物非侵入性检查联合排除恶性肿瘤将是处理大量肺部结节的优化策略,并可能协助早期诊断肺癌。

2.3.1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 目前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但对肺癌的早期诊断预测价值不大。

癌胚抗原〔CEA〕可用于肿瘤开展的监测、疗效判断和预后估计,在肺腺癌Ⅲ期以上的阳性率及特异性很高,但对于早期诊断并不敏感,不适于在肺癌早期筛查诊断中单独使用。

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是肺鳞癌有较高诊断价值。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浓度与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SCCA在肺癌中特异性最高〔83.3%〕,对肺鳞状细胞癌有诊断价值,但早期肺癌中SCCA很少升高,因此SCCA不适用于肺癌早期筛查诊断。

促胃泌素释放肽〔ProGRP〕是神经分泌起源肿瘤的高度敏感性标志物。

小细胞肺癌〔SCLC〕中ProGRP水平显著高于NSCLC,多研究发现ProGRP的敏感性优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ProGRP与NSE联合检测有助于SCLC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2.3.2液态活检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液态活检〞的概念应运而生,液态活检是指运用敏感的血液学检测法,在血细胞中检测并分析潜在的肿瘤细胞,也就是通过血液检测代替肿瘤组织检测,这是目前探索肿瘤检测的热点。

〔1〕MicroRNA〔miRNA)。

mi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19~22个核苷酸的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与靶基因3′端非编码区不完全配对,从而调控靶基因mRNA的翻译,在肺癌的发生开展过程中miRNA表达会出现失调。

miRNA不仅可以在蜡包埋组织和体液中保持稳定,而且在血清和血浆中也可以稳定存在,这一特性使循环miRNA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分子诊断开辟新的领域。

近年大量研究发现循环miRNA的降低或升高表达与肺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Nadal等确定了可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4种miRNA:

microRNA-193b、microRNA-301、microRNA-141和microRNA-200b。

文景等研究认为患者血清中microRNA-Let-7a表达水平较正常安康对照人群显著降低。

然而这些肺癌患者血清miRNA的特性仍需大量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2〕循环DNA检测。

①突变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

基因测序说明肺癌是一种基因高突变型肿瘤。

亚洲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率达30%,Kras突变率近10%,ALK基因融合率约2%~7%。

研究显示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癌中有较高的敏感性。

有研究纳入140例患者,基于血清EGF、sCD26、钙防卫蛋白〔calprotectin〕和CEA浓度建立模型,预测肺癌可达97%的敏感性和47%的特异性,对Ⅰ期NSCLC的诊断敏感性达94.7%。

②循环肿瘤DNA甲基化〔ctDNA):

DNA甲基化改变常发生于肿瘤形成过程,包括全基因组水平DNA低甲基化和CpG岛高甲基化。

肿瘤组织中全基因组水平DNA低甲基化可以激活原来保持沉默的原癌基因表达,而高甲基化使DNA-转录受到抑制,使经典抑癌基因、细胞期调控基因和DNA错配修复基因不表达或低表达从而引发肿瘤。

由于DNA甲基化发生在癌前病变和癌变早期,而且可以通过PCR扩增检测微量的DNA,因此可能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已有很多研究显示ctDNA甲基化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包括SHOX2、RASSF1A、RARB2、LINE-1、P16、MGMT、DAPK、APC、DLEC1等标志物,但目前尚未发现对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的DNA甲基化标志物,可能联合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