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5101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此令。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会》

【解读】1914年9月袁世凯发布《大总统祭圣告会》,准备1915年登基,这是他在为自己称帝做舆论宣传。

(1)袁世凯通过政治会议决定在中国推崇孔教;

(2)袁世凯准备在9月28日举行祭孔大礼;

(3)袁世凯让各地长官主持孔庙,宣扬孔教。

【注释】①政治会议:

袁世凯为了加强独裁统治,于1913年10月组织这个御用机构,以代替“国会”。

1914年1月,正式解散“国会”。

②秋仲上丁:

旧历秋季第二个月上旬的丁日,在这天祭祀孔子。

3.康有为关于孔教的主张

〔材料〕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

……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

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

……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今之妄人于祭谒孔圣亦行鞠躬礼者,其意徒媚师欧美以为废跪拜耳,不知欧美人之废他种跪拜,乃专施其敬于天主。

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

学欧美而不知其所由,则只有颠倒猖狂,可笑而已!

否则留此膝以媚富贵人耶?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

【解读】这是康有为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主张在中国行跪拜礼。

(1)康有为认为已经定孔教为国教,那么怎样尊重孔教呢?

一是改一些殿的名字,以显示对孔教的尊敬;

(2)在中国必行跪拜礼;

(3)康有为对鞠躬礼进行了批驳,鞠躬礼是西方敬天主的专用,认为中国人留膝就是用来行跪拜礼的。

“中国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

”已成为康有为尊孔的名言。

〔材料〕孔教者,中国独一无二之根本也,国家新命之所托,舍孔教奚属哉!

彼其孕育中国之人种者二千余年,而民之从之者,不独具其形式,而具其精神。

苟无精神,则无论何种形式,必不能久存者也。

今之最险者,则当此狂妄以学西法之时,孔教或被废弃,而并无合于华人性质者以代之也。

──盖沙令《中国之新命必系于孔教》

【解读】盖沙令(1880—1946),沙俄伯爵。

1911年,他来到中国,公开扬言反对中国革命,在青岛、北京、上海等地他鼓吹尊孔。

这一篇是他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帝国主义的报纸英文《大陆报》上发表的谈话记录,后由孔教会头目陈焕育译成中文,刊载于《孔教会杂志》。

4.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材料〕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

年长而勿衰(keepyoungwhilegrowing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

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非予之所忍言者。

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陈独秀《敬告青年》

【解读】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自由和民主,也没有给国家带来独立和富强。

贫穷、落后、专制、卖国、阴谋、权术……黑暗的现状,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一批年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怀疑和思索中觉醒,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空前激烈、深刻的思想革命。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问世为标志。

《敬告青年》是《青年杂志》具有发刊宣言性质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

陈独秀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活力四射的初升太阳,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是社会活力、生机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

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

”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5.陈独秀希望青年是崇实际的而非虚文的

〔材料〕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

而今日之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悉自周汉两代而来,──周礼崇尚虚文,汉则罢黜百家而尊儒重道。

──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背道而驰。

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

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

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解读】陈独秀在这篇文章指出要青年尊崇实际,摒弃虚文,敢于怀疑那些被人奉为天经地义而不切实用的陈腐教条,用理性和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判断其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

这种不迷信任何经典和权威,自信、求实、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当时在黑暗中苦闷、悲观的青年,呼唤了思想解放高潮的到来。

6.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材料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礼记》《中庸》曰: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足以形容之。

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屿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二〕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

(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与公所提出之“圆通广大”四字,颇不相背也。

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此义已于“月刊”之发刊词言之,抄奉一览。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主张为界限。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狭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

〔材料三〕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想,很有几分想象。

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有感受痛苦;

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床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都扫荡了。

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的用湮法,便愈湮愈决不可收拾。

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江河,不但无害,反而有灌溉之利了。

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

孟氏称:

“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这正是旧派对付新派的好方法。

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

孟氏引公明仪的话: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的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的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

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

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竞争。

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助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材料四〕“一己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

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一己。

诚如是,则科学、社会学等,将均任吾人自由讨论矣。

──《蔡孑民先生讲演录〈思想自由〉》周恩来笔录,南开《敬业》

第6期,1917年6月,转引《蔡元培传》99页,周天度著

〔材料五〕“余与蔡孑民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

──黄侃《时报》1919年5月16日

【解读】以上材料都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

材料一是蔡先生的一段名言,也是他治理北大的指导思想。

蔡先生深受19世纪初期柏林大学的创建者冯波德和那个时代其他一些大学者的影响,主张学术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聚集人才,以求学术的发展。

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广泛吸收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

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实行思想专制,是不可能使学术得到真正发展的。

同时在他看来,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应该让他们并存,使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材料二是当时校外守旧派对北大汹涌澎湃的新思想极度恐慌,其舆论阵地《公言报》刊文攻击,蔡先生撰文《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君》作了有力的回击,在这篇文章中蔡先生再次重申了他的思想自由的原则,对于北大的教员,他认为应以他的学识为主,在学校讲授时,只要不影响教学,不诱导学生堕落就可以利用,所以当时蔡元培也任用了一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这里也可以看出蔡元培对人才的重视。

材料三中由于当时军阀政府视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为眼中钉,将各种新思潮看成是洪水猛兽,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向蔡先生施压,这段材料是蔡先生的有力回击,在这段材料中蔡先生将新思潮比喻为洪水,并且引用大禹父子治水的办法来说明对新思潮如果采取禁止、压制,那么就像鲧堵水一样必将泛滥,如果像大禹那样采用疏导,让它们顺着流向发展,那么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段材料蔡先生再次生动形象地表述了他的思想自由的原则。

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蔡先生这种容纳异己的民主作风,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得到陈独秀等新派领袖的完全赞同和支持,而且也为一些旧派教员所钦服。

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他的“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蔡先生对各种思想、各种主义、各种见解都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生长地和外来思潮的主要输入者。

从这些材料我们注意到蔡先生用人是容旧纳新,中国是一个传统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度,容旧并不难,纳新则不易,蔡先生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字方针下,北京大学各学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百家争鸣,使学校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从而开创了一代学术自由思想的新风。

新文化运动

1.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

〔材料一〕科学者何?

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想象者何?

既超脱客观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空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不可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者也。

在昔蒙昧之世,当今浅化之民,有想象而无科学。

宗教美文,皆想象时代之产物。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二〕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

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力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两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解读】上述两则材料都显示出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材料一中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的具有发刊宣言性质的《敬告青年》中,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他把科学与人权(也就是后来的民主)比喻为车的两个轮子,中国人想摆脱落后,应当使人权和科学并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很快流行开来。

材料二中,1919年1月,陈独秀在回击守旧势力对民主与科学的挑衅时,又明确表示了高举这两面旗帜的坚强信念,民主被称为“德先生”,科学被称为“赛先生”。

民主是专制主义的大敌;

科学,是蒙昧主义的反面。

民主与科学大旗的举起,就是对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宣战。

2.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思想

〔材料〕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

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

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

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

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

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

进化公例,适者生存。

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日之与韩殷鉴不远。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解读】这段显示了陈独秀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思想。

(1)陈独秀认为民主代替君主,自由代替专制,乃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2)中国要想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抛弃数千年的专制政治,而代之以民主政治。

3.陈独秀对辛亥革命后历史倒退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求共和适得其反,而得帝制,而得专制,诸共和先进国非无其例,何独以此归罪于吾国之共和耶?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例如中国北洋派军人张勋等),及学者(例如中国保皇党人康有为等)。

其反动所至,往往视改革以前黑暗尤甚,此亦自然之势也。

然此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久必然消灭。

胜利之冠终加诸改革者之头上;

此中外古今一切革新历史经过之惯例,不独共和如斯也。

平情论事,倘若视反动时代之黑暗,不于阻碍改革者之武人,学者是诛,而归罪于谋改革者之酿乱,则天壤间尚有是非曲直之可言乎?

此理此事,不必上征往古,取例远西,即以近事言之,戊戌变法,非吾国文明开发之始基乎?

当时见阻于守旧之军人(荣禄、袁世凯等),学者(张之洞、叶德辉等),致召庚子之难,一时复旧,残民之攻,远甚于变法以前,平情论事,不于当时守旧党荣、袁、张、叶是诛,而归罪于谋变法者康、梁与夫死难六贤之酿乱,则天壤间尚有是非曲直之可言乎?

康氏诅咒共和,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以破坏共和者洪宪帝,督军团之所为,亦归罪于共和,休矣康氏,胡不自反!

──陈独秀《驳康有为共和评议》

〔材料二〕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

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解读】这两段材料是陈独秀对辛亥革命出现帝制复辟的历史倒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中陈独秀批驳了康有为等人把倒退归于共和政治,他认为原因是社会上存在着守旧武人和守旧学者,他们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

并且举出戊戌变法的例子,再次论证倒退不是共和之罪。

材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出现复辟倒退的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没觉醒。

人民是否觉醒,是共和能否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民不觉悟,宪法也就是一纸空文,人民不觉醒反希望政府施仁政,就像奴隶希望主人对他施恩慈一样,陈独秀讲这番话时是1916年2月,这时他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他的这些关于国民自己救自己,不要希冀伟人大老恩赐民主的观点,已明显有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闪光,这是他当时全力进行民主主义启蒙宣传的原因所在,也是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一。

4.陈独秀痛击尊孔复古思想逆流

〔材料〕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

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何以明之?

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

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而《曲礼》曰: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此非孔子之道及封建时代精神之铁证耶?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解读】孔子,是中国思想界两千年来最大的权威,也是辛亥革命以后复古主义借以反对新文化的最大精神偶像。

1916年9月康有为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编入宪法”,鼓吹以孔孟伦理为立国之精神。

这是复古主义思想的典型表现。

对此,陈独秀从这年10月到12月,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战斗文章,有力地回击了康有为等人的复古主义谬论。

这段材料中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之道关心的是君主、贵族的权利和名誉,与国民的幸福无关,他借用儒家之言和《曲礼》来揭示孔教的本质,陈独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孔子之道在当代绝对行不通的结论。

5.陈独秀对旧道德的抨击

(一)

〔材料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若是一面要实行共和政治,一面又要保存君主时代的旧思想,那是万万不成。

而且此种“脚踏两只船”的办法,必至非驴非马,既不共和又不专制,国家无组织,社会无制度,一塌糊涂而后已!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三〕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半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

自古忠孝美谈,未尝无可泣可歌之事,然律以今日文明社会之组织,宗法制度之恶果,盖有四焉:

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

一曰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

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东洋民族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残酷衰微之象,皆以此四者为之因。

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族本位主义。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解读】这三段材料陈独秀指出孔教是和专制相联系的,所以孔教与共和势不两立,孔教的恶果有四个方面:

一是使人失掉独立自尊;

二是使人失去思想自由;

三是使人政治上失去平等;

四是使人养成惰性,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

6.陈独秀对旧道德的抨击

(二)

〔材料〕旧的中国固有的道德是什么,好处在哪里?

勤俭二字用在道德的行为上,自然是新旧道德都有的,不算旧道德的特色。

若是用在不道德的行为上,像那刻薄成家的守财奴,勤俭都是他作恶的工具,如何算是道德的标准呢?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

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

中国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现象(君对于民的绝对权,政府官吏对于人民的绝对权,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夫对妻男对于女的绝对权,主人对于奴婢的绝对权),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

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解读】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也就是旧道德。

从材料五来看,陈独秀在谈儒学或孔教或孔子之道时,总是与忠孝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孔子之道无非是与忠孝相连的尊卑制度和等级制度,忠孝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作为愚民治民的工具,以忠孝为核心的孔教是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这正是陈独秀和其他新文化代表人物所要揭露的。

7.吴虞对孔学和礼教的批判

〔材料一〕详考孔子之学说,既认孝为百行之本,故其立教,莫不以孝为起点,所以“教”字从孝。

凡人未仕在家,则以事亲为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