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在获取知识认知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语言、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只是要研究人的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用科学实验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实验设计要求严格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人格心理学:
主要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典型课题有:
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偏见、顺从、攻击行为、亲密关系和集体行为等。
(三)发展心理学:
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心理特点。
从广义上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四)心理测量学:
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量的方法进行。
(五)生理心理学:
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测验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变量:
1、自变量2、因变量3、控制变量
四、调查法:
是指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外在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问题一:
什么是心理学?
答:
心理学是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问题二:
心理学何时诞生,它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19实际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定了心理学的诞生。
它是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学科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标志的。
问题三:
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特征?
1、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要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意识的功能,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他的结构。
3、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造成的。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5、精神分析学派。
该理论主要源于佛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7、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只包括认知过程,还有情感、有意识、有各种心理特征,从认知过程出发,并未忽略对动机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研究。
问题四: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问题五:
简述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优点:
因为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没有受到干扰,因此能够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者只能消极的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任何测验都只具有特定的功能,适用于特定的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必须考虑三个变量: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
4、调查法是指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A问卷法B谈话法
问题六: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有什么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认知。
2、调整和控制行为,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3、直接应用在工作上,心理学知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工作的。
例:
教师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和哲学对意识的不同:
1、哲学的的意识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所强调的是意识的内容。
2、心理学的意识有2层含义:
A、是把它当做心理学的同义词使用。
B、意识是人类独有,是心理的高级层次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
是指人类所独有的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3、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4、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
4、睡眠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一)注意的特点
1、注意的指向性
2、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不等同与意识
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
三、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
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努力的注意。
(二)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生物节律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
1、过度期1~7分钟
2、轻睡期10~25分钟
3、沉睡期
4、沉睡期
5、快速眼动睡眠
(二)失眠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三、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物。
2、梦境受环境因素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内在的或外在的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是一种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1、暗示个体感到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
2、暗示个体器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疼痛
3、暗示个体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者所说的话和让他做的事
4、暗示个提将体验到幻觉现象
5、暗示个体醒来后,忘却睡眠中的一切经验
6、暗示个体醒来后做某些事
(三)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四)催眠理论
1、角色扮演
2、意识的分离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一)镇静剂
(二)兴奋剂
(三)迷幻剂
请解释下述概念:
意识、注意、生物节律、日节律。
意识是指人类所独有的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
日节律是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意识有哪些不同的状态?
这些状态与注意有什么关系?
意识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等同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与意识又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举例说明集中不同的注意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一不随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
三随意后注意
睡眠可以划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
各阶段脑电波特点如何?
睡眠可以划分为:
1、过度期,此阶段脑电波的特点是@波,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2、轻睡期,此阶段脑电波的特点是Φ波,频率更慢。
3、4、为沉睡期,此阶段脑电波的特点是∞波,频率极慢,振幅极大。
4、快速眼动睡眠期,此阶段心跳与呼吸变的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
失眠有哪些种类?
失眠主要分以下几中:
1、情境式失眠,主要由生活情境改变引起。
2、假性失眠,主要是心理上的失眠感而自我觉得的失眠。
3、失律性失眠,由于生物节律被打乱而造成的失眠。
4、药物性失眠,由于服用某种药物或饮料造成。
催眠的原理是什么?
它与睡眠有什么区别?
催眠是一种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在进入催眠状态中,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而是变的恍惚不能自主。
催眠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根据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三个环节:
1、收集信息2、信息转换3、神经传输
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绝对感觉阈限
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引起感觉的最小量。
(三)差别感觉阈限
指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的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节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一)视觉的适应
(二)色觉:
色调、饱和度、亮度
三、视觉的机制
(一)眼睛
1、眼睛的构造
2、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二)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
2、结抗理论
第三节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基本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
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产生了听觉。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
由生物学家贝克西提出
2、频率匹配学说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特性。
1、接近性
2、相似性
3、连续性
4、封闭性
5、良好图形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颜色恒常性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他使人们能把二维的视网膜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A、大小
B、视野中的高度
C、遮挡
D、线性透视
E、纹理变化
F、光照与阴影
2、来自视觉本身的深度线索
(二)运动知觉
(三)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A、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B、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
C、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A、感觉通道性质
B、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
C、个体的兴趣与情趣
第五节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社会知觉:
是个人在社会环境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包括3个方面: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与自我)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
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两个过程:
收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收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人们对他人的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
总体形象过程中,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的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论出认知对象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
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知觉、社会知觉
感觉是指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是指:
人们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指:
人们对刺激物可觉察的刺激量。
明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逐渐下降
暗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逐渐增高
知觉:
人的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社会知觉:
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和判断的过程。
视觉是如何产生的?
视觉是人的视网膜感光细胞根据进入人眼的光线产生神经冲动传向大脑产生的。
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
2、秸抗理论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式、学习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过程。
感觉记忆是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觉器官的第一印象。
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长时记忆:
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图式:
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学习:
是通过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包括那些基本过程?
记忆主要有三个过程:
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忽然使用的模式。
2、保持,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保存,在一定时间后可能被提取。
3、提取,存放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记忆分类主要有以下分类: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等。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
是指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
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的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联系。
简述记忆存储三模型。
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存储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觉器官的第一印象。
2、短时记忆:
3、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如何存储和构建的?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保存和存储是经过以下方式的;
一、编码形式
1、语义代码:
忽略刺激的物理特征而集中在信息的意义方面。
2、视觉代码:
人们对刺激较容易记住
二、长时记忆的存储模型
主要通过图式来进行记忆,图式是指心理网络结构,它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指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为什么会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遗忘,一般有两中解释:
1、是消退,记忆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失。
2、是干扰,记忆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造成。
影响遗忘的因素重要有: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作用
问题七:
简述学习过程与分类
学习的过程
1、通过注意来选折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相关的原有的知识。
2、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
3、找出内在联系后并激活原由的信息相联系
4、被理解的信息输入长时记忆被存储起来
5、在特定条件西,学习者激活、提取相关信息,并反作用与外在环境。
学习的过程;
1、依学习方式划分: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依学习的内容划分: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社会规范学习
问题八: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学习当晚或学习结束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2、复习的次数,一般达到学习程度50%为好
3、复习的方法:
朗诵与背诵结合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问题九:
学习与记忆有什么关系?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件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学习是记忆的一种,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记忆的过程。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什么是思维?
思维有那些种类/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概念?
简述一下心理学家如何用人工概念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人工概念的研究的主要模式是: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途径有哪些?
问题解决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把初始状态改变为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有:
1、算式法:
依据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一种正确答案。
2、启发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
A、手段---目的分析法:
观察目标与当前状态的差异,采取手段减小差异。
B、爬山法:
迂回前进,如同爬山
C、逆向工作法:
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问题表征的方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
4、心向
什么是推理?
推理有哪些?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推理主要有
1、三段论推理
2、线形推理
3、条件推理
什么是想象/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想象是指: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
指从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