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50765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填空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9、环境:

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10、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11、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2、探究的步骤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14、变量:

在光影响鼠妇分布的实验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生物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等。

1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自然界中的生物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和改变环境。

②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17、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8、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9、生态系统的组成:

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空气、水,等等。

20、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组成:

①生产者: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②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③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叫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2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3、有毒物质的危害: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2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并且建立了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26、生物圈: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生物圈。

27、生物圈范围的标准:

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向下各10千米左右的范围。

28、生物圈的范围: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①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生物。

②水圈包括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

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人类活动可以到达各个圈层。

29、生态系统的种类:

是多种多样的,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0、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表现在:

①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环流,水和水蒸气

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②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③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3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2、“生物圈Ⅱ号”: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美国的沙漠上建了个实验基地,为了与地球这个“生物圈Ⅰ号”相区别,人们将这座建筑称为“生物圈Ⅱ号”。

虽然失败,但说明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

虎克研制出能放大140倍的显微镜,并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4、对微小的物体和细胞进行观察,应当借助显微镜。

5、显微镜使用的三大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二、对光;

三、观察。

6、显微镜的取放:

①把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时,应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7厘米处。

7、显微镜的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用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调节光线,通过目镜可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8、显微镜的观察:

①把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此时眼睛要看着物镜。

③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

像为止。

在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9、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实验完毕,要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②擦拭目镜和物镜要用擦镜纸;

③收显微镜时,先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然后将显微镜放回镜箱里。

10、显微镜的物象:

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就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象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12、显微镜下被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为此,需要将材料制作成玻片标本。

13、玻片标本的类型:

①按制作方法可以分为切片、涂片、装片。

切片:

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

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

用撕下或挑取的生物材料制成。

②按保存时间可分为永久的和临时的玻片标本。

14、玻片:

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盖玻片和载玻片两种玻璃片。

15、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简记:

擦、滴、取、盖、染。

16、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①擦:

用清洁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

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取: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内表皮,将其放入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④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材料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⑤染:

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17、生物图的画法:

①图的大小要适当,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

②先用铅笔轻轻画出轮廓,修改再正式画好;

③图中比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细点表示;

④文字说明注在图的右侧,引出水平的指示线,在线旁注字;

⑤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18、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叶绿体、液泡。

19、细胞壁的作用:

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0、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2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用清洁的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将取下的碎屑在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缓缓放平。

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在盖玻片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22、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

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3、生物和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24、物质的构成:

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5、物质的分类: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①无机物:

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不能燃烧;

②有机物:

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能燃烧;

26、种子燃烧时:

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无机物)。

27、细胞膜的作用:

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产生的废物等也通过细胞膜排出。

28、食物的作用:

能给身体提供物质和能量。

29、能量:

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热能。

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30、叶绿体对能量的转变: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光能,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1、线粒体对能量的转变:

线粒体可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

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32、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3、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其内有由父母传下来的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因而叫遗传信息。

34、细胞核与DNA: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其中有一种非常神奇的遗传物质叫DNA,其上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

35、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

36、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的。

37、细胞的生长:

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

由小变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细胞不能无限制长大。

38、细胞分裂:

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39、细胞分裂过程: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②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③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为两个细胞。

40、染色体:

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

41、染色体的组成:

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42、染色体的变化: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

①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

③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④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所含的遗传信息是一样的。

43、癌细胞的特点:

一是分裂非常快,二是可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

44、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45、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46、组织:

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47、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通过细胞生长增大细胞体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

48、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分别是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49、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

①上皮组织:

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功能;

②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使机体产生运动;

③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调节

和控制作用;

④结缔组织:

种类很多,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50、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51、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

52、人体的八大系统是: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53、植物体的发育:

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54、植物体的器官:

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其中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

55、植物的主要组织有: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56、植物各组织的特点:

①分生组织:

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②保护组织:

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③输导组织:

包括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④机械组织:

其细胞壁增厚,主要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⑤营养组织:

其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57、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59、单细胞生物: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

60、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在水域或潮湿的环境中,有些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

61、观察草履虫:

①从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因为表层培养液含的氧多;

②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可以在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

③当其前端受到阻碍时,会采取后退的方式。

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62、草履虫的生殖:

当长到一定大小时,会通过分裂产生新的个体。

6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有利方面:

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②有害方面:

有些单细胞生物能侵入人体,危害健康;

在海水中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

64、赤潮形成原因:

大量的含氮、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洋中,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的数量: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2、绿色植物的类群:

可以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3、藻类植物:

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4、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在海水中,有的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5、藻类植物的营养:

身体浸没在水中,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6、藻类植物的特点: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7、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释放氧气,满足生物的需要,补充大气圈中的氧气;

②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给水生动物提供食物。

8、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供人类食用,②提取物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9、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10、苔藓植物的特点:

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具有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11、苔藓植物叶的特点:

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威胁其生存。

因此,人们把它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2、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13、蕨类植物的特点:

有根、茎、叶的分化,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即输导组织。

14、蕨类植物的生殖:

叶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是孢子囊群,每个孢子囊群中有多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很多孢子。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条件适宜时就会萌发和生长。

15、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可以食用,可供药用,还能作绿肥和饲料。

16、古代蕨类植物:

距今2亿年前,许多高大的蕨类植物构成了大片的森林,其遗体层层堆积,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逐渐变成了煤。

17、孢子植物: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三类,都是不结种子的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

18、种子的结构:

由种皮和胚构成;

种皮有保护作用;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

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或胚乳里储藏营养物质。

19、菜豆种子:

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20、玉米种子:

子叶一片,有胚乳;

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中。

21、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

都有种皮和胚。

22、双子叶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中,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

23、单子叶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中,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

24、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之一:

能产生种子,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

环境的结构特点,在比较干旱的地方也能萌发;

条件不适宜时处于休眠状态。

25、种子植物:

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26、种子植物分类:

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其中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

双子叶植物。

27、裸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植物叫裸子植物。

比如松,它的球果不是果实。

28、被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

29、裸子植物高大的原因:

根、茎、叶都很发达,里面都有输导组织。

30、被子植物分布最广泛的原因:

①一般都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畅通无阻;

②一般都能开花结实,所结果实能保护里面的种子,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31、被子植物与人类关系: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们,许多中药材来自被子植物。

32、被子植物的一生:

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

死亡的过程。

33、实验组:

用作实验的一组叫实验组。

34、对照组:

用作对照的一组叫对照组。

35、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6、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胚是完整的、活的,同时渡过休眠期的。

37、种子的休眠:

种子经过休眠,可以躲过严冬,繁衍后代。

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是长期

适应环境的结果。

38、种子的萌发过程:

①首先吸收水分;

②同时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③随后,胚根发育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39、发芽率:

在农业生产上,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0、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

100%。

41、抽样检测:

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反映总体情况

的方法叫抽样检测。

如果用于调查,则叫做抽样调查。

42、抽样检测的要求:

样本大小要合适,要做到随机取样,检测的方法要科学。

43、根尖:

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

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44、根尖的结构:

从下往上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个部分。

①根冠:

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②分生区:

细胞很小,排列紧密,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属于分生组织;

③伸长区:

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越大,最后成为成熟区的一部分;

④成熟区:

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45、幼根的生长:

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另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

体积的增大。

46、枝条的来源:

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

47、芽的类型:

按位置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

①顶芽:

着生在主干或侧枝顶端的芽;

②侧芽:

着生在主干或侧枝侧面的芽;

48、芽的结构:

有幼叶、芽轴、芽原基等。

49、芽的发育:

幼叶发育成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