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9946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期末综合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7.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

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D.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8.1938年1月,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府——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晋察冀分局书记彭真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系统地报告了晋察冀边区的各项政策和基本经验,毛泽东称赞这个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大家向晋察冀边区学习。

这表明

A.晋察冀边区是中国抗战的总后方

B.毛泽东高度重视晋察冀边区的工作

C.晋察冀边区政府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

D.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得到广泛发展

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就致力推动改订新约运动,但实际效果甚微;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

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南京国民政府努力推动中国外交自强

B.南京国民政府治下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C.美国逐渐把中国视为亚洲最大盟友

D.抗日战争显著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10.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面对党和国家事业许多重要的、深刻的发展变化的情况,我国不断对宪法进行必耍的修改。

下列新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宪法内容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选,保证逐步消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11.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綢之路的新支点。

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12.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至今,中国总共只使用了8次否决权。

中国非常谨慎地使用否决权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涉及重大原则立场时使用否决权同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态度①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表明是否使用否决权取决于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有利于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④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

13.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和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邦、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

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

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凸显均平意识B.保护租佃经济C.维护小农经济D.增加财政收入

15.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材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16.《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

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据此可知

A.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B.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D.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17.茅盾在他的著作《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

“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方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成为商品化的受益者

D.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加快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步伐

18.据下图可以推知,在鸦片战争后清朝

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A.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锐减

C.小农经济已快速走向解体D.政府调整了财政税收政策

19.《申报》主笔1876年在文章中描述,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买外国织布机器并仿照其技术织洋布,利润与市场一定会很好,但是回应者寥寥;

但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广泛认同

C.政府大力鼓励创办实业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20.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影响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C.政府财税政策变化D.新的社会阶级出现

21.某一时期中央的一份文件指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除粮食、棉化、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一时期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22.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23.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

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

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

A.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B.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C.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D.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24.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

C.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

25.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业主导地位

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

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

26.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

此种历史现象

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27.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

这一观点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28.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

A.知行合一;

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D.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29.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30.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

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1.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

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大量刻书。

宋明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以此可知这一时期

A.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B.活字印刷出现并取代了刻版印刷

C.宰相冯道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D.刻印书籍中儒家经典占十之八九

32.汤显祖的作品强调“情”字,曾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说明他

A.崇尚阳明心学B.喇讽丑墨世风

C.提倡精神自由D.追求现世功利

33.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

与程元成给事札》中记载:

“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元初王桢在《农书·

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

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逐渐得到推广应用B.因科学家努力而发展

C.制作工艺不断完善D.还不是成熟的技术

34.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

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

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

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35.龚自珍和魏源重视时势变易,形成了今文经学历史观,康有为吸收并予以继承。

康有为依据“公羊三世说”。

将“据乱世”和“升平世”称为小康,而“太平世”则为大同。

三者同处于一根朝向未来的时间链上,依次上升。

由此可知康有为的历史观

A.深受儒家循环史观影响

B.受到社会进化史观影响

C.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D.包含了天命史观的思想

36.1894年孙中山指出:

“是会(兴中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20世纪初《新民丛报》认为重振会党,奠定政党之基,“实欲为复兴中国计”。

而《国学今论》则强调“古学复兴”和“民族主义”对“中国复兴”的根本性意义。

A.复兴救国成为共识

B.政党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有效途径

C.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

D.民族复兴之路艰难

37.孙中山曾说:

“维我中国开国以来,以中国人治中国,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我宗常能驱除光复,以贻后人。

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

”这说明孙中山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B.以推翻清朝统治为出发点

C.宣扬民生主义的革命思想

D.把反帝与反封建有机结合

38.38.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主要是因为

A.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理论

C.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阶段、领导者、动力、前途等进行了系统论述

D.中国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9.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40.毛泽东、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毛泽东提出: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

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D.“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列要求,

材料一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

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

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

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

明朝开始海禁,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

清朝更加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

“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杭礼的对立气氛。

这个被冠以“欧州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

沿线国家既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也有搞资本主义制度的;

既有信奉佛教的,也有以伊斯兰教立国的;

既有认同西方价值观的,也有秉承东方理念的,“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

古丝绸之路纵横万里、跨越千年,关健在于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了欧亚大陆国家的整体繁荣和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海上丝路走向衰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的目的主要不同点。

42.材料

东汉建国以来,匈奴不断寇掠北境,汉军胜少败多,光武帝对匈奴施行防御战略。

建国伊始,光武帝即拜苏竞为代郡太守抗击匈奴。

建武七年,令杜茂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

随后,光武帝对匈奴由防御转为消极退让。

十三年,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居庸两关以东,而任匈奴左部转居塞内。

十六年,卢芳降汉后,匈奴入寇更深。

至二十、二十一年匈奴势力竟席卷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地,严重威胁东汉国防。

光武遂又大力加强防御。

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内迁后.物资短缺,然东汉政府只是接济以粮食和牛羊等物,并没有予以种籽、农具,以使其如汉人一样从事农业生产。

这既避免了因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又维持了南匈奴的战斗力,南匈奴遂成为东汉政权护北的重要屏障。

二十八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

光武于是对北匈奴“颇为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

光武帝以“柔”为主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

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

东汉政府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摘编自陈金凤《汉光武帝民族政策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光武帝时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的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43.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

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

众好之,妊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

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一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l)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6.18周一练参考答案

1.D

【解析】材料“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反映了周礼以原始礼仪为基础,为西周统治服务,又影响深远的特点,故D正确;

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周礼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故A错误;

西周没有皇帝制度,且周公也不是最高统治者,故B错误;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C错误。

故选D。

2.B

【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

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

3.B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正确;

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A错误;

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C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临时突击督察……派遣司隶校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监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符合题意;

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不正确;

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与材料时间不符;

D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

5.A

【解析】从材料“将两京及内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名为浮帖,以使更换”来看,“浮帖”的设立是为了让皇帝掌握中央和地方官员任职状况,从而加强君主的人事任免权。

故答案为A项。

皇帝掌握官员任职状况,不属于监察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

C项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选官制度发生变化,排除D项。

6.C

【解析】由材料“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可以得出,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符合题意;

A是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对内外政策,早于卢沟桥事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