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978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石镇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4.2.1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作用11

4.2.2明确工作职责12

4.2.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13

5监测预警13

5.1山洪灾害雨情、水情临界值确定13

5.2实时监测14

5.3通信15

5.4预报预警16

6转移安置19

6.1转移安置19

6.2转移安置纪律20

7抢险救灾20

7.1抢险救灾准备20

7.2抢险、救灾20

8保障措施21

8.1汛前检查21

8.2宣传教育及演练21

8.3纪律22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为规范和指导金石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村支两委及广大的人们群众,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应办法的有关法律、条例及规定;

《涟源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涟源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298—2004,其它相关的水利技术规程、规范;

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等。

1.2.2有关统计资料、技术资料等。

1.3编制原则

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金石镇侧水河上游流域共包括19个行政村山洪灾害发生区的村落。

重点有大水头、光华、灌溪3个村。

1.5预案编制

1.5.1金石镇侧水河上游流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

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

确定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

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

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1.6预案审批

1.6.1本级预案由涟源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再另行修订。

2基本情况

2.1自然情况

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位于金石镇境内,涟源市东南部,龙山南鹿,流域中心位置距涟源市62km。

境内溪壑密布,有大小流河18条,其中5.0公里长的溪河有4条,侧水河为涟水二级支流,流域总面积112km2。

在市内金石镇流域面积为79km2,流域内的长度为26.5km,干流比降为8.04%。

河源地点在灌湄油麦坪,途征青春、光华、大水头、灌溪、栗坪、毛坪里、合裕、双桥、潼溪、檀木、谢桥、黄石、河联、岩泉、湖广、大山、大兴桥、益星、大樟等19个村,再流入双丰县洪山殿镇、蛇形山镇、走马街镇,在永丰镇的何家岭村汇入涟水一级支流侧水河。

该流域属亚热带湿温季风气候区,全年降雨量1400毫米,高于全市的平均降雨量,是我市的暴雨区之一。

由于河道比降大,溪河产流汇流快,河水暴涨暴落,容易造成山洪泛滥,给沿河两岸群众造成灾害损失。

流域内地形地貌属山丘区,山高坡陡,海拔最高峰为482.0米,最低点为104.0米,山地面积占71.7%,52.1%以上的山地面积坡度陡于35℃,以砂岩、灰岩为主,页岩次之,主要土类为红壤,土层厚度约为3-14米,砂岩风化层较厚,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为36.8%,中等烈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7.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45%。

2.2经济社会情况

侧水河主干上游沿河地段流域面积为36.9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人口2.19万人,流域内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以种植稻谷、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和中药材为主,近来药材的种植面积有扩大之势,流域内有一个集镇、四家红砖厂,国内生产总值为2860万元,人均纯收入1980元,是我市较贫困地区之一。

区域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乡、村

土地面积

(km2)

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固定

资产

人均

平收入

(元)

总人数

(人)

城镇

人口

农村

侧水河

上游流域

79

21900

360

21540

2860

13652

1980

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2.3.1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该区域是我市山洪灾害频发地之一,自建国以来,共发生山洪灾害已有16次之多,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2005年可比价),特别是2005年5月31日,全流域普降暴雨,暴雨中心点最大1小时降雨113.1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96mm,特大暴雨造成全流域19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有3个村受灾最重,受灾人口达1.2万人,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倒塌房屋1020间,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元。

造成灾害的原因主要是因暴雨引发溪河洪水暴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三种方式危害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区域主要集中在溪河两岸、山洪沟滩地及山体滑坡地段。

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

侧水河主干上游流域成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山洪灾害:

(1)溪河漫溢型,因暴雨很快产生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水暴涨漫溢,河床水位抬高,淹没农田、摧毁沿岸农民房屋,而该流域有很大一部分房屋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为土木结构,经雨水浸泡后,土砖逐渐软化,导致房屋倒塌,同时因河水夹带着泥沙,待洪水退后部分泥沙沉积在农田等淹没区,致使农作物砂压或浸泡减产。

这类山洪主要在地势较平坦的地段,如栗坪、毛坪里、双桥等村。

(2)沿岸冲刷型,这主要是因河道比降大,同时夹带着大量的泥砂,这种洪水有很大的冲击力,对所经过的建筑物、农田直接冲击而倒塌。

另外一种冲击方式是:

首先把建筑物的底部淘空造成崩塌破坏,在光华、大水头、灌溪、栗坪等村发生这类山洪灾害居多。

(3)毁灭性型,该流域因大部分山高坡陡,且岩层风化较深,暴雨后,土壤中的含水提高,导致土体液化,摩擦系数降低,导致山体滑坡,这种滑坡体速度很快,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导致房屋人员被淹埋,农田冲毁很难恢复。

青春、光华、大水头、灌溪等村多发生这类灾害。

(4)泥石流型,这种破坏作用主要存在于山洪沟的出口或滩地,因在暴雨作用下产生的地表径流很快汇集于山洪沟,并沿途冲蚀两岸,夹带着大量的泥砂,形成一种砂石泥浆,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由于在山区山洪沟两旁或出口因多年形成的滩地,人们总是在这种较宽敞的地带择地而栖,建房、垦地。

一旦遇上较大的暴雨形成的泥石流从而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如光华村的怡和组、杨世组、井冲组、里子坳部分均是被这类山洪所破坏,并以里子坳为中心,二公里范围内还伴发了5-6级地震。

上述四类山洪灾害的特点主要是突发性、毁灭性、易发性、多发性和有明显的季节性。

(1)突发性。

因该流域特殊的地理条件,沟道比降大,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和沟道的调蓄能力小,洪水持续时间短,但水位涨幅大、洪峰流量高。

降雨产流汇流快,一般只要2-4小时,从产流到洪峰流量一般在5小时左右,洪水特征是陡涨陡落,最大洪峰模数达到平均洪峰模数的十多倍,由于激发山洪的暴雨有突发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成灾非常迅速,在山洪过境瞬间已造成巨大损失。

(2)毁灭性。

暴雨山洪及诱发的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瞬时流量,且速度快、含沙量高、冲刷力强、破坏力大,其破坏形式主要有淹没、冲刷、溃决、撞击、淤埋,往往对所经过的境地的房屋建筑、水坝、桥梁、堤防及其它水利设施、交通、电力、电信和农田均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

(3)易发性。

山洪灾害的易发性主要是由于它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地质条件不良所引起的,加之对于山丘区各种防范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有效的预警手段,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灾害的认识还很不够,在沟谷口建房,对山洪灾害也没有什么定量的区分标准,故导致山洪灾害的易发性,如2005年我市5·

31特大山洪灾害,就是在6月1日的凌晨3-4点钟,大部分人是在睡梦中夺去生命的。

(4)多发性。

由于流域沟谷密度、沟谷临空面大,暴雨时,很容易发生崩塌,在雨水冲蚀下,很容易形成山洪泥石流,并在一条沟谷同时发生或多条沟谷发生这样的泥石流,并且前次因崩塌没完全被带走的松散物在下次的暴雨作用下又可能产生新的山洪泥石流,从而形成多发性的山洪灾害,有时还会诱发轻度地震接连发生。

(5)季节性。

山洪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汛期,随着降雨增加,灾害多会发生。

从我市历年出现的机率可看出侧水河流域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4-8月。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工程措施

侧水河流域内有工农兵、合心、山茂、杨荷四座小(I)型水库共集雨面积8.12km2,共库容674.6万m3和坝塘、曹家冲、大水坝、铁炉冲、胜利、炉家冲等六座小(Ⅱ)型水库共集雨面积1.9km2,共库容102.2万m3;

该河的上游水库总集雨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库容776.8万立方。

建成的水库拦截了部分雨洪水,对降低灾害损失起了一定调洪作用。

在侧水河上游河段修建了零星的砌石河堤,特别是2005年5·

31洪灾后,市政府与当地群众提高对山洪灾的认识,加大了投入力度,对一座小I型水库进行了灌浆防渗处理,修复了部分河堤段,由2至5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了1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目前,因去年洪灾造成的环境破坏,如滑波地、山洪沟治理还未开始,三座小I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资金无法落实到位,水土保持还只在规划中。

今后,对该流域要加大工程投入力度,发挥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骨干作用,有效扼制山洪灾害的发生。

2.4.2非工程措施

在2005年前对山洪灾害的防御仅仅停留在成立了金石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在紧急状态下虽能有效组织群众抗御灾害,但很被动。

去年5·

31洪灾后,市防指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能根据降雨量的多少,通过短信、广播分三级预警及时向干部群众提供预警信息,对山洪灾害的防御,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并今后与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地质灾害台帐相结合,能有效避免灾害损失。

同时在一些显要位置标出了危险区、安全区、警戒线及转移路线等标示牌,并写上宣传标语和添加防灾宣传画,提高人们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贯彻以人为本的防灾理念,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3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3.1划分原则

我们把侧水河干流上段流域划分三个区域,即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危险区面积为8.9平方公里。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

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

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

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具体见测水河干流上游流域风险图。

3.2“两区”基本情况

侧水河干流上游流域主要为九个村共计1.56万人,具体见山洪灾害危险区基本情况表。

附表2

4组织指挥体系

4.1组织指挥机构

4.1.1组织指挥机构

金石镇镇政府成立防汛抗旱领导小组(见附6表、框图),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镇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抓农业的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人大主任、人大副主任、政协联工委主任、片区总支书记为副组长、片区主任、党政办公室、财政所、国土所、水利站、民政所、派出所的负责人为成员。

防汛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分小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

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

同时,各村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1-2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

每个村、组均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3至6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并上报涟源市防汛办备查。

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框图

4.2职责和分工

4.2.1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作用

金石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市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城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

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4.2.2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

负责监测辖区内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各村要负责该村内雨量站雨量和溪河水位的观测,并将有关数据及时报告镇防汛领导小组、市防办。

信息组:

负责对上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

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

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

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负责被安置户原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房基地用地审批手续的联系等工作。

应急抢险队:

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

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

4.2.3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全镇的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工作,7名副组长和7名成员各负责工作组的工作,他们分别是:

抓农业的一名副书记(党委委员)为常务副组长协助组长搞好全镇的防汛抗旱、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并与水利站站长一起负责监测组的工作;

人大副主任与国土所负责信息组的工作;

片区总支书记与派出所负责转移组的工作;

人大主任与党政办公室负责调度组的工作;

政协联工委主任与财政所、民政所负责保障组的工作;

副镇长与片区主任负责应急分队;

信号员由各村的负责人担任。

所有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各行其职,各负其责。

5监测预警

5.1山洪灾害雨情、水情临界值确定

5.1.1市防办与涟源水文站及金石镇防汛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一起通过对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的降雨情况的调查研究,根据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区域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5.1.2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侧水河河水位情况,今后在侧水河栗坪、谢桥、湖广、大樟等地段内建立水位站,分析确定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

将侧水河上游各地段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目前,在预警系统尚未完善前,主要由降雨临界值确定可能发生山洪灾害作依据;

其临界值数据如下:

各级预警降雨临界雨强数据表

三级预警

二级预警

一级预警

近期(一般是指3天内)降雨50mm

近期(一般是指3天内)降雨60mm

近期(一般是指3天内)降雨70mm

1小时

3小时

6小时

12小时

30mm

50mm

70mm

80mm

90mm

100mm

60mm

120mm

5.2实时监测

5.2.1监测内容:

由监测组负责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收集传送。

5.2.2监测要求:

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采取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在山洪灾害来临时,一般都有事发的前奏。

针对山洪灾害发生的类型,对于山体滑坡及泥石流型灾害,从集中暴雨后边坡崩塌及滑坡体均应有明显的裂缝,前缘有局部的小型崩塌。

出现这样的险情,经过勘测确定滑坡危险区域;

在暴雨过程中形成的稠性泥石流,应将可能了出现的区域划定为警戒区,必要时采取紧急转移措施。

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光华、大水头、灌溪、栗坪等村,应予特别观测防范。

对于溪河漫溢和沿岸冲刷型灾害,应及早动员沿河两岸群众,提前作好撤离准备,同时根据降雨量的大小和水位的涨幅,划这定好隔离区,确保人身安全,这种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栗坪、毛坪里、双桥、合裕、潼溪、檀木、谢桥、黄石、岩泉、湖广、大樟等村,监测组与给村的防汛负责人应特别注意防范。

5.2.3监测系统的设立:

在主要的山洪易发区建立人工观测站,详见附表4。

对于出现的险情,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监测方式主要以肉眼观测并配备经纬仪、水准仪、望远镜及圈尺量测,将得到的信息通过电话或移动电及时准确报告市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和市防办。

5.3通信

5.3.1市防办和乡镇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传真,也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将信息相互反馈实现信息共享,防汛指挥部成员之间、工作小组、村级防汛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移动电话或广播等方式联系,村级防汛机构与农户之间或工作组与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电话、移动电话、警报、广播、鸣锣等方式与农户勾通,保障信息及时、准确、迅速。

雨量采集信息和预警信号主要是通过无线短波和移动公网自动采集传输,以短信、警报的方式向危险区群众,广大防汛人员发送警示。

5.4预报预警

5.4.1预报内容:

信息组负责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一般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国土部门发布;

信息组应及时掌握各部门发布的有关信息,供领导科学决策

5.4.2预警内容:

暴雨洪水预报信息;

暴雨洪水监测信息;

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

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

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5.4.3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上级防指、气象局的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即时引起重视。

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市防指的山洪预警系统将按预警级别自动或手动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并由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将降雨信息迅速传达至暴雨区的广大群众;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5.4.4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

预警程序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市防汛指挥部→镇防汛领导小组→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见图1)。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可直接报告市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领导小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

5.4.5预警方式:

山洪预警信息发布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降雨量划定的三个级别由低至高可能出现山洪灾害的危险程度,分别为黄色(三级)、橙色(二级)、红色(一级),黄色预警是最低级别有可能出现山洪灾害,设定用手机短信、报警信号发布,橙色预警是出现山洪灾害的机率较大,设定用手机短信、报警信号、广播发布,但报警信号与广播的时间和次数比黄色级要长,红色预警是出现山洪灾害的机率特别大,可能局部地区巳出现,设定用手机短信,警报、广播用语、辅之人工广播、鸣锣等方式发布,警报、广播的时间较长。

图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图2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图

6转移安置

6.1转移安置

6.1.1当红色预警或发生山洪灾害时,转移组要负责危险区、灾害区人员的转移安置,预先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并登记造册。

6.1.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工作组对灾民要热情,指挥有序、组织有方、有步骤地转移。

公安民警要身先士卒,敢于吃苦,维护正常的秩序。

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

按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

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6.1.4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

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6.1.5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6.1.6当交通、通讯中断时,镇防汛领导小组、村(组)防汛负责人、工作组,要沉着冷静,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条件下,有条不紊地采取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6.2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市防指成员单位、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7抢险救灾

7.1抢险救灾准备

7.1.1市防汛抗旱办公室与镇水利站在各区域添置了山洪灾害宣传标语和宣传画、通过悬挂“三区”警示牌,使群众对山洪灾害防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增强了防灾意识;

7.1.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在市防指的统一指挥下,当灾情出现时,市防指组织专业抢险队、民兵应急分队、解放军武警战士等抢险队伍与各乡镇防汛领导小组组织的应急抢险队密切配合,排除险情。

同时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7.1.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

7.2抢险、救灾

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紧急情况下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7.2.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由监测组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7.2.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7.2.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

7.2.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由民政局与保障组负责发放粮食、衣物、饮用水等,并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7.2.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8保障措施

8.1汛前检查

汛前,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派专业技术人员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落实防汛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