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937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分章节案例Word下载.docx

苏联专家临走时甩下一句话:

“你们的这个扩散厂只能是一堆废铜烂铁了。

  看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来解决这一高科技领域中的大难题了。

选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呢?

钱三强思来想去,最后认定王承书是最佳人选。

但王承书是研究理论物理的,并且在稀薄气体的研究领域中已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也已颇有名气。

钱三强心里清楚,让这样一位科学家离开自己已付出20多年心血的领域,就如同让一位建筑师推倒自己刚建起的大厦一样,是需要做出重大牺牲的。

  门吱呀一声开了,王承书站在了钱三强的面前。

沉默了一会儿,钱三强轻声问:

“你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吗?

  “我愿意!

”王承书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这掷地有声的三个字。

  “好!

那你去搞浓缩铀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的扩散工厂上马铺路搭桥。

” 

从此,王承书便从国际、国内的物理学术的舞台上消失了。

自那以后,她在国内外所有的学术刊物上再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不仅公开的,就连内部刊物和工作报告上,她也从不署名。

她实现了隐姓埋名一辈子的诺言。

  王承书接受新任务之后,便率领她的攻关组,跨过荒凉的戈壁,来到大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走进了那个塞外边陲的扩散厂。

望着那横躺竖卧的上千台机器,王承书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怎么能不沉重呢!

党中央已决定,第一颗原子弹要在国庆15周年前后爆炸,作为原子弹燃料的浓缩铀当然是重中之重。

而现在,一切尚无头绪。

攻关是从王承书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开始的。

因为,包括王承书在内,谁都没有接触过浓缩铀。

在王承书的率领下,开始了技术方案的攻关。

级联方案的优选和审定是扩散厂启动的关键。

几千台机器分批启动,以接力赛方式联接起来,链接不仅要一环扣一环,而且环环要扣得恰到好处,不能有丝毫的疏漏。

  计算、推导、数字、公式,白天、黑夜、办公室、实验室……王承书的身心全部融入了工作中,甚至忘记了远在北京寄宿学校中望眼欲穿地等着妈妈的心爱的儿子。

在这场攻坚战中,王承书和她的助手们的仅各种级联方案和计算数据,就装了整整三个大抽屉。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电子计算机,一切都是靠手工。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那瘦弱而刚强的身影无数次地走进靠蒸气推动的火车头,来往奔波于西北边陲和北京的研究所之间。

在1963年底这个紧要的时刻,在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工作的她的丈夫张文裕难得有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但王承书来不及与他见上一面,就带着研究成果与她的助手们又一次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1964年元旦,机器启动了,分析结果一批一批地出来。

一切吻合,启动一次成功。

高丰度、高纯度的浓缩铀235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伴的手中诞生了!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了蘑菇云,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被中国人打破了。

王承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两行热泪从她那消瘦的脸上潸潸流下……

  中科院院士、工程物理学家、我国核同位素分离科学的学术奠基人王承书,于1994年6月18日不幸病逝,享年82岁。

  王承书的遗书是两年前就写好的。

遗书说“虚度80春秋,回国已36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

死是客观规律,至于什么时候我却是未知数。

“笨鸟先飞”,留下自己的几点希望:

(1)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

(2)遗体不必火化,捐赠给医学研究或教学单位,希望充分利用可利用的部分;

(3)个人科技书籍及资料全部送给三院;

(4)存款、国库券及现金等,除留8000元给未婚的大姐王承诗补贴生活费用外,零存整取的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其余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这不仅仅是一份遗书,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

  人们粗略地算了一下,她捐给“希望工程”的部分约为10万元。

10万元,对于像王承书这样的科学家,那是她一辈子的积蓄。

而在这之前的1992年,当他丈夫张文裕去世时,她已遵照张文裕生前与她的共同约定——不为儿子留任何遗产,将张文裕一生积攒的10万元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王承书生前曾对朋友说过,她曾想给最疼爱的孙子留几千元,可又一想,这几千元对她的孙子无关紧要,却可以救助几十名失学儿童。

于是,她决定一分也不留了。

王承书用自身的奋斗实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人生价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人生楷模。

案例三:

龙永图现身说法寄语青年--“小地方”同样能出一流人才 

  我是1965年从贵阳到北京的。

估计中国可能很快要进联合国,所以中央从全国抽调了一批学外语的学生。

此前,贵州大学外语系学生从来不会被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

很多人连贵州在哪里都不知道。

外经委招的150多个大学生中,贵州大学只有两人。

说老实话,当时出头露脸的事儿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干。

我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可以——在贵大,我的老师是两名来自复旦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的英语非常棒,到现在我也是这样认为——但这个水平到底到什么程度,我并不确切地知道,因为我连外国人都没有见过。

  第一次和外国人讲话是在故宫博物院参观,两名外国老太太正用英语争论她们看到的景点,我就追了上去,想实际检验检验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一追追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我用英语给争论不休的两位老人作出评判:

“您是对的,她不对……”,并给她们讲了具体原因。

老人一听吃了一惊:

“你懂英语?

”回到宿舍,我激动得一夜未睡——第一,我听得懂外国人讲的英语;

第二,我讲的英语她们听得懂。

以前,我没有这样的自信,而且单位对一个从山沟里来的小青年也没有足够的信任感。

部长、副部长见外宾,都有指定的翻译,我们这样的只能给处长一级的做翻译。

  如果没有两次机会,我不知道我现在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

一天夜里,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方毅突然紧急约见一位外宾,这时翻译已经下班,到处找不到人。

交际处长急了,见我还没走,就说:

“龙永图你来翻译”。

一听是方毅见外宾,心里紧张得很。

自己从来没给部长当过翻译。

但我想,即便是部长,说的也不会是天书。

于是我静下心来认真翻译,结果非常成功。

方毅说:

“这样好的翻译,为什么不用?

”就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脱颖而出。

以后,方毅同志一见外宾就要找我,后来还送我到英国学习。

1986年,我从纽约回国,在中国国际经济建设交流中心当常务副主任。

但我并没有介入经贸部的主流工作——贸易谈判。

后来,联合国计划开发暑署长来中国访问。

他是美国得克萨斯人,口音非常重,一般英文翻译很难听懂。

开发署一位熟悉的代表找到我说:

“署长要拜会你们部长,他的口音很难懂,但他谈的事情很重要,你能不能当一下翻译?

”我说:

“没关系,工作至上”。

那时,我和部长并不认识,我为他们做了一个多小时的翻译,由于自己刚从美国归来,翻译得非常漂亮,部长大吃一惊:

这么好的英文?

后来不到两个月,我被调到经贸部最重要的部门——国际司当司长,任贸易谈判代表。

试想,如果没有那次翻译,我就只能在外经贸部的外围做一些一般性工作,也没有我以后几年出任中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的经历。

  回顾过去,我一生中上述两个转折都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在学生时代以及后来到英国、美国学习外语都非常努力,说老实话,付出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

那时,大家都很穷,为背英文单词,我把废报头装订成册,把单词抄在上面,随时随地拿出来背,连蹲厕所也不例外。

所以,我认为,机会很重要,但只有实力才能确定你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能否和别人平等竞争。

对从“小地方”、从西部出来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是贵州大学出来的,而且一下子成为外经贸部最好的翻译。

地域并不重要,小地方同样可以出一流人才。

案例四:

清华“英语神厨”——张立勇

张立勇,食堂厨师,生于江西赣南,1993年高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1996年6月,成为清华大学食堂一名切菜工。

他自学英语十年,获得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证书,参加托福考试取得了630分的高分,即将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

张立勇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清华大学校内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张立勇的住所。

张立勇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结果张立勇在7分钟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大学生能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我只有通过自己的渠道。

”张立勇说他的英语单词是从调料包里积累起来的,比如sugar(糖)、salt(盐)之类,然后在卖饭的时候操练英语,以锻炼自己的胆量。

因为没法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张立勇只能买二手的书和磁带、听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这被他认为是“节俭式英语学习法。

张立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

每当他看了一个晚上的电视,节目又不是特别有意思的话,他就会感到特别后悔,“完了,今天晚上又浪费一晚上的时间,又没做事。

”其实他说他也想到清华院内跳跳舞、看看电影,生活会过得好些,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不去那些场所。

就连朋友们结婚、过生日请他吃饭喝酒祝贺,他都不愿去,“我的朋友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很抠门,是铁公鸡。

我还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怎么不需要跟同事、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张立勇拿出唯一的托辞就是“我要学英语。

”这在当时多少让人有些好笑的理由,现在终于都被朋友们理解了。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张立勇参加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通过。

2001年,他参加了托福考试,获得了630分的高分。

案例点评 

因为贫穷,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高中辍学,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名,踏上漫漫的求学之路。

因为理想,他坚守初衷,忍受寂寞,坚持自学英语10年,通过国家等级考试,获得托福高分,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

张立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处境艰难的青年不屈不挠、不甘沉沦、不甘命运,自强不息的故事。

而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恰恰是他最宝贵的品质。

有了这样一种品质,无论他在哪里,都是闪光的金子,一尘不染的莲藕。

有位智者说过:

“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会给你留一扇窗。

还有一句话说:

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

而我要说,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案例五:

高放:

美国中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

高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师说:

“我的孙子在美国念高中。

毕业时学校给每人发了本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论文。

我的孙子知道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

就从美国到中国找我。

我看这本美国印的《共产党宣言》很精美,注释也很全面。

我的感觉是美国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比我们好。

连中学生都学习《共产党宣言》。

案例六:

2050年中国什么样?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2006年2月11日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总结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学术论著。

《总纲》提出了到205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要在未来50年的时间内,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入到世界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前十名的国家行列。

多项目标与百姓相关

《总纲》描绘了到205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将要达到的各项具体目标,其中很多与百姓紧密相关。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可达85岁。

全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从现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

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科学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每单位GDP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要分别提高15到20倍。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除“贫困”。

沙漠干旱地带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发展须经历三大台阶

《总纲》指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经历三大台阶,即三个最基本的“零增长”--争取到2030年基本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

到2040年基本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

2050年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总纲》执行总主编、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必须通过这三大台阶,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是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台阶,地位也居三大“零增长”之首。

“到2050年,中国要依次通过三条倒U型曲线的顶点,实现从左侧到右侧的良性逆转。

现代化“时间表”出炉

《总纲》对中国各区域实现现代化(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时间表”做出了预测。

据预测,上海将第一个跨入现代化,时间约为2015年;

北京进入现代化行列的时间约为2018年。

到2050年以前,中国将有13个省、直辖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

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

其后,中国仍将动态地向更高目标迈进。

到2060年以前,全国将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现代化目标。

到2075年,中国所有的省区市将全部实现现代化目标。

案例七:

1999年 

5月28日下午4点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首都多所高校数千名学生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前举行游行示威。

学生们高举标语、横幅,围着美国大使馆高呼抗议口号:

“中国不可战胜!

”“血债血还!

”“拥护政府声明!

”“抗议北约霸权行径!

”“主持正义,严惩凶手,声讨美国,还我公道。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案例一:

非洲草原的猎豹

有一群羚羊在草原上美美地吃着嫩草,突然,一只非洲猎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其中一只羚羊猛扑过去。

羚羊跑得很快,但猎豹跑得更快。

在这你追我跑的时候,猎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在旁边观看的羚羊。

羚羊累得气喘吁吁,最后,猎豹一口朝羚羊的脖子猛咬过去……,猎豹为什么一直盯着一只羚羊不放,而不去抓旁边观望、靠得更近的羚羊呢?

案例二: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

从这儿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

莱文l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

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地方,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

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

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要转回到这个地方来。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作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

莱文非常纳闷。

于是,他雇了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们准备了能用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

莱文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拄着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

第11天的早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

莱文终于明白了:

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

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

他告诉这个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沙漠的边缘。

现在,比塞尔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

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竖在小城的中央。

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保尔·

柯察金和比尔·

盖茨是都是英雄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

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他们更多地将传统的时代英雄与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

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

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讨论]为什么保尔和盖茨在今天能够同时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钦佩不已的理想楷模?

[教师分析]

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

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

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

厦门远华案中赵克明的堕落

赵克明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犯罪前是原厦门市副市长,分管土地和城建,是握有土地批租权的“土地爷”,整天被房地产商们巴结奉迎,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牛”气得很。

谁都想不到平素里道貌岸然的赵副市长,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好色。

赖昌星在费了一番功夫将他的底细摸清后,投其所好,找到了摆平这位“土地爷”的突破口。

面对赖昌星糖衣炮弹的进攻,“土地爷”赵克明的“牛”气全没了踪影,并一步步走向了堕落,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开发房地产大开绿灯,成为赖昌星庞大关系网中的重要一员。

20世纪初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物理学家自杀事件

1895年以前,科学界一直认为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如果宇宙是一座大厦,原子就是建造这座大厦的最小单位——宇宙之砖。

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笃信这个理论。

然而,科学上的一系列发现,很快将物理学界流行的观点打破。

1895年X射线的发现,1897年电子的发现,1898年居里夫妇铀的发现等等。

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查明,原子不是最小单位,原子之中还有原子核,周围还有电子。

对于这些新的发现,用原子论的观点是无法解释的,原来笃信原子论的科学家陷入彷徨、苦闷之中,其中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曼等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竟然走上了集体自杀的道路。

科学家们的自杀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同时也说明树立科学的信念是极为重要的。

牛顿的转变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牛顿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在力学上提出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在光学上作出了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判决实验,发现并解释“牛顿环”的干涉现象,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并提出光的微粒说;

在数学上发现了微积分运算方法和无限级数理论,等等。

他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是:

1687年初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1704年初版的《光学》,尤其是《原理》一书,几百年来颇受推崇。

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后半生,竟用了25年的时间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

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结果当然是徒劳的,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这个教训可以说是非常深刻。

我们认识了信念的这个执著性特点,必须正确地对待信念。

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是相矛盾的,就要自觉地去校正。

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只会处处碰壁。

陈果的悲剧

陈果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在读学生,学习好,也遵守纪律,在大家眼里是一名好学生。

1999年学校的领导老师发现她练“法轮功”后多次努力,想把她从“法轮功”的圈子里拉回来,她也曾有过转化,表示不再参加“法轮功”的活动。

可是2000年寒假回到家里受其母亲影响,又出现了反复,2001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和其母亲一道自焚,以求所谓的“升入天国”,走向“圆满”,被烧成重伤。

陈果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请同学们说一说:

一个大学生何以会成为李洪志歪理邪说的忠实信徒,以至于走上自焚的道路?

[教师总结]才女自毁成为“法轮功”的殉葬品绝非偶然,它暴露出陈果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空虚与迷惘。

案例八:

你要一双鞋子,给你一双袜子(李丹崖)

圣诞节前夕,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稀疏了许多,偶尔还有匆匆忙忙往家赶的人,穿行在霓虹灯俯视下浓浓的节日氛围里。

新的一年又要来了。

“感谢上帝,今天的生意真不错!

”忙碌了一天的史密斯夫妇送走了最后一位来鞋店里购物的顾客后由衷的感叹道。

透过通明的灯火,可以清晰地看到夫妻二人眉宇间那锁不住的感动与喜悦。

是该打烊的时间了,史密斯夫人开始熟练地做着店内的清扫工作,史密斯先生则走到门口,准备去搬早晨卸下的门板。

他突然在一个盛放着各式鞋子的玻璃窗前停了下来——透过玻璃,他发现了一双孩子的眼睛。

史密斯先生急忙走过去看个仔细:

这是一个捡煤屑的穷小子,约摸八九岁光景,衣衫褴褛且很单薄,冻得通红的脚上穿着一双极不合适的大鞋子,满是煤灰的鞋子早已“千疮百孔”。

他看到史密斯先生走近自己,目光便从橱窗里做工精美的鞋子上移开,盯着这位鞋店老板,眼睛里包含着一种莫名的希冀。

史密斯先生俯下身来和蔼的搭讪道:

“圣诞快乐,我亲爱的孩子,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男孩并不做声,眼盯又开始转向橱窗里擦拭锃亮的鞋子。

好半天才应道:

“我在祁求上帝赐给我一双合适的鞋子。

先生,您能帮我把这个愿望转告给他吗?

我会感谢您的!

正在收拾东西的史密斯夫人这时也走了过来,它先是把这个孩子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把丈夫拉到一边说:

“这孩子满可怜的,还是答应他的要求吧!

”史密斯先生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

“不,它需要的不是一双鞋子,亲爱的,请你把橱柜里最好的棉袜拿来一双,然后再端来一盆水好吗?

”史密斯夫人满脸疑惑地走了。

史密斯先生很快回到孩子身边,告诉男孩说:

“恭喜你, 

孩子,我已经把你的想法告诉了上帝,马上就会有答案了。

”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水端来了,史密斯先生搬了一张小凳子示意孩子坐下,然后脱去男孩脚上那双布满尘垢的鞋子,把男孩冻得发紫的双脚放进温水里,揉搓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