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对比记忆法语文文档格式.docx
《高中学习对比记忆法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学习对比记忆法语文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其性质是:
无最小,无最大,有顺序性、稠密性和间断性,永远可以施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除数不为零)。
无理数专指无限不循环小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等式、代数式、方程的区别:
等式含有等号,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步骤的联系与区别: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完全相同,即:
①去分母;
②去括号;
③移项;
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
所不同的是,解不等式时,步骤①和⑤中,如果乘数或除数是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直线、射线、线段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它们都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在直线上取一点,则直线可分成两条射线;
取两点则可分成一条线段和两条射线。
把线段两方延长或把射线反向延长就可得到直线。
区别:
直线无端点,长度无限,表示直线的字母无序;
射线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表示射线的字母有序;
线段有两个端点,可度量长度,表示线段的字母无序。
3.用对比法记忆物理概念
(1)音调、响度和音品的联系与区别:
音调、响度和音品(也称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离声源距离远近决定;
音品由发声体本身性质决定。
(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①把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将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是1摄氏度。
摄氏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②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大约为-273℃,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
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
③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
T=t+273K.
(3)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②固体熔化时吸热,液体凝固时放热。
(4)熔点和凝固点:
①晶体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②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
有固定熔点的固体为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为非晶体,二者区别在于有无一定的熔点。
(6)汽化与液化:
①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②液体汽化时吸热,气体液化时放热。
③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降低温度,另一种是加压。
(7)蒸发与沸腾:
①蒸发与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
②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③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8)升华与凝华:
①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②物质在升华过程中吸热,在凝华过程中放热。
(9)质量与重力:
①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指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
②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重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
③质量在哪里大小都不变,重力随位置而变化;
④质量用天平称,重力要用弹簧秤量;
⑤质量单位一般用千克表示,重力单位一般用牛顿表示。
(10)压力与压强:
压力是指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4.用对比法记忆化学概念
(1)分子与原子: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氧气;
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
(2)原子与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例如空气。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氧气。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扩散、结晶等属于物理变化,燃烧、风化等属于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变化时往往两种变化同时发生,这时要看以何种为主,关键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生成。
(5)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等,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叫做化学性质。
(6)单质与化合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7)原子量与式量:
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砝码去称量其他原子质量,所需要的砝码的个数就是被称量原子的原子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为式量。
(8)标准状况与通常状况:
标准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0℃。
通常状况为1个标准大气压,20℃。
(9)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如NaCl、NaOH、ZnSO4等。
由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如H2O、CO2、HCl等。
(10)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水。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子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白酒。
均一、稳定、透明等性质是溶液不同于悬浊液、乳浊液的特点。
溶液有液态、气态、固态之分,通常指液态。
(1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关键区别是能否继续溶解。
(1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HCl、HNO3、H2SO4都属于酸类。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NaOH、KOH、Ca(OH)2都属于碱类。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Na2CO3、NaCl、MgSO4都属于盐类。
(13)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14)氧化与还原:
①原子或离子失电子的过程为氧化;
原子或离子得电子的过程为还原。
②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的化学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③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④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还原剂在反应过程中本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15)风化与潮解:
风化是结晶水化物在常温下,自然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而被破坏的现象。
风化是化学变化过程。
Na2CO3.10H2O和Na2SO4.H2O都可失去水变为白色粉末。
潮解是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而自身溶在其中,形成饱和溶液的现象。
潮解多是物理变化过程,也有的是化学变化过程。
CaCl2可潮解为溶液,所以CaCl2为常用的干燥剂。
(16)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是化学反应。
从反应的条件来看,都是可以被氧化的物质与氧气(也可以是其他物质)接触;
不同点是反应的程度不同。
燃烧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时才能发生;
缓慢氧化在常温下即可进行;
自燃则是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反应,且燃点较低的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由于缓慢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使热量积累,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而自发燃烧。
从现象来看,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
缓慢氧化有热量产生,但不易觉察到升温的变化;
自燃在达到着火点之前与缓慢氧化相类似,达到着火点后与燃烧现象相同。
(17)摩尔与物质的量:
①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指物质所含指定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②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离开了摩尔这个单位,物质的量就失去了它的特定意义。
5.用对比记忆法辨别汉字
汉字中有些字形体相似,读音相近,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加以归纳,通过对比来辨别和记忆。
为了增强记忆效果,可将联想记忆法和口诀记忆法也参入其中。
实为对比、归纳、谐音、联想、口诀五法并用。
(1)巳(s)满,已(yǐ)半,己(jǐ)张口。
其中巳与4同音,已与1谐音,己与几同音,顺序为满半张对应4、1、几。
(2)用火烧(shāo),用水浇(jiāo),用丝绕(ro、rǎo),用手挠(no);
靠人是侥(jiǎo)幸,食足才富饶(ro),日出为拂晓(xiǎo),女子更妖娆(ro)。
(3)用手拾掇(duō),用丝点缀(zhu),辍(chu)学开车,啜(chu)泣撅嘴。
(4)输赢(yng)贝当钱,蜾蠃(luǒ)虫相关,羸(lěi)弱羊肉补,嬴(yng)姓母系传。
(5)乱言遭贬谪(zh),嘀(d)咕用口说,子女为嫡(d)系,鸣镝(d)金属做。
(6)中念衷(zhōng),口念哀(āi),中字倒下念作衰(shuāi)。
(7)言午许(xǔ),木午杵(chǔ),有心人,读作忤(仵)(wǔ)。
(8)横戌(xū)点戍(sh)不点戊(w),戎(rng)字交叉要记住。
(9)用心去追悼(do),手拿容易掉(dio),棹(zho)桨划木船,私名为绰(chu)号。
(10)点撇仔细辨(bin),争辩(bin)靠语言,花瓣(bn)结黄瓜,青丝扎小辫(bin)儿。
6.用对比法区分动量词和物量词
一个句子,谓语动词后面如有数量词出现,就把动词换成有字。
串读后如果符合汉语规范,这个量词就是物量词,作宾语;
如果串读后读不通,即为动量词,作补语。
我读了一本书,把读字换成有字,就变成我有了一本书,虽然意思变了,但仍然符合汉语规范,所以本是物量词。
又如:
我读了一遍书,把读换成有,就变成我有了一遍书,显然不符合汉语规范,因此说遍是动量词。
7.用对比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221年,刘备建蜀。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后者与火警电话号相同,19的2倍又正好是38.
(3)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金;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同理可记:
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鲁迅诞生于1881年。
8.用对比法记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
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都是统一国家内部的战乱,二者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初汉景帝时期,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初晋惠帝时期。
(2)七国之乱是七王联合对付朝廷,八王之乱是八王混战。
(3)七国之乱三个月内被平定,八王之乱历时16年。
9.用对比法记忆宋明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
宋朝、明朝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有: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南宋钟相建立大楚政权;
明末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这四个政权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都为农民政权;
二是都有个大字。
这样一归纳可记作:
献忠大喜(大西),自成大顺;
小波中暑(大蜀),钟相受处。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0.用对比法记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可以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对比着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1856年,也可以与1840对比着记,记成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