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646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重点.docx

《外国文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重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重点.docx

外国文学重点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第一个时期:

1833—1841。

主要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奥列佛·退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和《老古玩店》。

这一时期狄更斯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社会弊端大加鞭挞,并在作品中集中抨击社会某一具体的罪恶。

如《奥列佛·退斯特》专门抨击济贫法,《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专门批判教育制度,而《老古玩店》则暴露金钱罪恶。

他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同情小人物,同情遭受苦难的儿童,作品中普遍呈现出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的结局,而多数以恶不敌善而告终,反映出他的批判是温和的,而这正是狄更斯式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时期:

1842—1858。

主要作品还有《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1850)、《荒凉山庄》(1852)、《艰难时世》反映了劳资矛盾(1854)和《小杜丽》(1857)。

《荒凉山庄》、《小杜丽》和《我们共同的朋友》。

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狄更斯批判性最强的作品。

 这些作品突出地显示了狄更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即虽仍然是强调人性中善的力量,但已开始认识到善不一定总是能战胜恶。

显示出这一时期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有所深刻。

 

 第三个时期:

1858—1870。

写出了《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1859)、《远大前程》的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早期对社会罪恶的揭露和批判的思想内容,又承袭了先前作品中展示人性善恶美丑的强烈感情世界和温和的道德说教。

只不过作品中呈现出冷峻的色调,以前的乐观基调大大减弱了,小说正面人物虽然仍旧是好人好报的结局,但却总是需要付出沉重甚至是惨重的代价。

 

  狄更斯的创作风格 在创作倾向上,主观成分重。

带有较浓烈的情感因素,有时还会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夸张、幻想、象征等手法。

 情节安排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

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上一点虚构,使作品既逼真又形象,是“诗的现实”,又是“现实的诗”。

人物塑造上,一般没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但善于抓住人物的某些特征,采用夸张的手法加以强调,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

 在语言风格上,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刺和嘲笑。

通过这些手法,使处于深重苦难的人们冲淡对生活的怀疑与绝望,抚慰心灵上的哀伤与创痛,从笑声中得到宽慰。

但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笑声中发现愚蠢和荒唐,激发对虚伪、邪恶事物的憎恶,以达到教育人民、抨击社会弊端的目的。

 

(二)代表作《双城记》

 在狄更斯的全部小说中,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双城记》,另一部是《巴纳贝·日阿吉》。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反映狄更斯的思想发展、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表现技巧上,都代表了作者创作艺术的最高峰。

  

三条线索 

《双城记》由三个独立而又互相交织的故事组成:

            

 1.医生梅尼特仗义告发贵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迫害农妇而被关押18年的故事; * 2.侯爵后裔代尔那放弃爵位和财产,侨居英国自食其力的故事; * 3.革命者得伐石夫妇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

 人道主义理想的艺术化身:

梅尼特 

入狱前和狱中:

正直善良,见义勇为,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具有反抗精神; 

出狱后:

经历复活的过程,但复活的不是原来较为强烈的反抗精神,而是原来还十分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良心,他有了新的信仰:

要用爱去消灭痛苦和仇恨。

复活”后的梅尼特医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已经完全符合狄更斯式的人道主义标准。

为牺牲的卡尔登

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他生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

卡尔登热爱路茜而藏于心底。

他曾对她说:

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机会,我甘愿为你所爱的人而牺牲,用我的生命来维护你所爱的人的生命。

为了爱路茜,代替情敌(代尔那)上了断头台。

作者在小说结尾引用《圣经》的话来赞美这种舍己忘身的人道精神:

主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须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第15章)

革命者得伐石太太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的矛盾态度:

对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对她在革命前和革命开头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革命行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作者被流血事件吓坏了,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在描写她狂热的革命行动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嘲讽和责备的意向。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前后不同的态度,都可以从他超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找到答案:

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包括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

用仁爱代替暴力革命的思想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狄更斯看来,爱是解决一切的力量,仁慈是救天下的良方,宽恕是人类最美的品德。

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阶级调和比阶级斗争更可取,社会生活中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

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征

形象的塑造上。

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有明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人物性格的单层次,人物本质的确定化,人物形象的基调化,人物的明晰性,深厚的人格内涵。

创作方法上,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就是感受型的现实主义。

主要表现在:

侧重生活的奇异的一面与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的有机结合;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有机结合;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

小说的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

幽默是其重要的特征。

作者善于运用矛盾和夸张,其幽默包含讽刺、滑稽等因素。

在内心描写方面,不善于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连载,使小说走进千家万户的门槛。

《双城记》思想内涵:

首先,他是历史小说,但是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

狄更斯深切的感受到但是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不满与愤懑,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警告,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矛盾。

其次,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其正义性,但是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最后,宣扬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

《双城记》的艺术特征

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的结构,严谨有序。

体现了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成功的运用课悬念与象征的艺术手法。

群众描写、叙述方法的灵活运用都很出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46年发表小说《穷人》,以书信体写成,因对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轰动文坛。

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和复调小说艺术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

以《地下室手记》为界,他的作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关注小人物得悲惨命运,代表作有中篇《穷人》《两重人格》和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等。

《女房东》(开创了虚幻现实主义)(1847)、《白夜》(塑造了一类善于思考和过着紧张的精神生活的“幻想家”的形象)(1848)

他流放归来后对社会对文学的新的认识。

有人把它称之为“根基主义”的宣言书。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作家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后期创作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心灵奥秘,不断开掘心灵深度。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死屋手记》(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罪与罚》、《白痴》、《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死屋手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艺术虚构和特写手法的结合使他既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评论界看作是对卑鄙龌龊的俄国现实生活的愤怒揭露。

《地下室手记》是其创作社会哲理小说的初步尝试。

事实上,“地下人”形象是作为那一时代某种社会意识的代表出现的。

从幻想家到地下人,这是作者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一部分知识分子悲剧性的心路历程的概括,地下人是时代精神退化的典型。

在艺术上也有独特之处,最早表现在陀氏复调小说特征的一部作品。

小说所表现的人的异化主题、塑造的病态的地下人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等。

1866年,安娜·斯尼特金娜的出现对她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完成了长篇小说《罪与罚》,作为世界一流艺术家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

《白痴》揭示了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道德感情的沦丧、家庭纽带的断裂、健全个性的退化、美被亵渎和毁灭。

最成功形象娜斯塔西亚,正面形象梅什金。

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十分深刻,对生活的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的人物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情节开展紧张性。

《群魔》一部预言性悲剧小说,随着作者的深入,小说越有力地表现作者对俄罗斯,乃至整个人类未来的深沉忧思,错误的理论一旦掌握了人,就会把人变成魔鬼。

晚年作品《作家日记》(形式自由,时事政论和艺术性政论占主要)《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只完成了一部,一家的悲剧是偶合家庭的极端表现,卡拉马佐夫气质是腐败堕落的俄国社会的精神产物,而构成整部小说基调的则是人类的苦难。

作者特别重视第五卷和第六卷,称作全书的高潮。

《卡》充分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

就小说结构而言,他围绕者偶合家庭的命运展开了多条情节,构成小说中心的是伊凡极其尖锐交锋的两重人格。

他比父亲和哥哥更全面体现卡拉马佐夫气质,比阿辽沙更体现人道主义。

纯洁的阿辽沙和无耻的斯麦尔佳科夫是伊凡分裂人格中善恶两极的外化。

作者用独特的对位法结构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

《罪与罚》的发表标志他艺术风格的成熟。

《罪与罚》拉斯科尼科夫的形象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

“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

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三、《罪与罚》的思想内容:

《罪与罚》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切齿痛恨;社会激变带来人的思想冲突、激烈的思想论争,主要人物体现某种哲学思想。

作品的思想内涵:

作者深刻地揭露“超人理论”的残酷和反人道的本质,指出这种理论即使抱有行善的目的,其结果也是对社会有害的。

俄国的出路:

反对暴力革命(暴力革命的不人道性质),主张宗教救世。

四、《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复兴岛皈依上帝,情节事件有头有尾,而且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也非常完整。

题材本身决定了作品的戏剧性,围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情节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

另外,作品头绪繁多,但严谨细密,表现出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

其次,深刻的心理描写。

这部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罪与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揭示了他犯罪的现实依据。

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