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5606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阶级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西欧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在1831年举行起义,英国工人从1836年开始发动了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在1844年也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这三次举世瞩目的工人逅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于当时的无产阶级运动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而最终失败。

(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建党实践活动的伟大成果

随着西欧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质的工人群众组织。

其中最著名的有从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宪章派,德国手工业者在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由法国革命家布朗基于1837年组建的“四季社”等。

这些政治组织虽然都是以工人群众为主体的,但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小资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控制而不能满足工人运动发展的要求。

因此,这一时期,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的有两大重要任务:

一是统一、组织、协调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

二是从理论上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与行动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把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次建党实践活动是1846年2月,他们在比利时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当时建立这个国际性组织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情况,了解和批评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从组织上和理论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条件。

正义者同盟原来是一个半公开、半秘密的流亡工人组织,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奉行着“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具有空想和平均主义色彩的魏特林主义,后来又受过“真正社会主义”的控制,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也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策略手段是密谋暴动,企图发动少数人突然打回德国去,以达到推翻统治阶级、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目的。

1839年5月12日,他们参加了“四季社”组织的密谋活动失败后,在巴黎失去了立足之地。

一些成员陆续来到了伦敦,又把他们的组织活动恢复起来。

在恢复其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同盟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他们以前奉行的共产主义观点,无论是法国的平均共产主义迂是魏特林的手工业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实现的。

他们越来越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新理论的正确性。

同盟中央在1847年1月正式派出自己的领导人约瑟夫·

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和改组同盟。

莫尔表示:

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愿意加入同盟,并且能使同盟中央领导人确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也确信必须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方式,他们就能在同盟的代表大会上以宣言形式阐述自己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然后作为同盟的宣言公之于世。

马克思和恩格斯欣然接受了同盟的邀请,担负起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改组同盟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任务。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

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

马克思因经济上的困难而未能出席。

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取代“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

由于思格斯、沃尔弗和同盟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会议的各项议程基本上获得了成功,并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代表们就已经提出的各种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决定制定同盟纲领,并且责成恩格斯用当时工人团体容易接受的教义问答形式写出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会后对《共产主x信条草案》纲领进行了大讨论,1847年10月下旬,同盟巴黎区部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魏特林主义分子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们倒行逆施t想使同盟后退到原来的境地中去。

1847年10月底至l1月,思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委托,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共列举了25个问题,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体现马克思、思格斯的理论观点。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宣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宣言》的第一稿和第二稿。

1847年11月底至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围绕纲领问题进行了十天的激烈辩论。

马克思在大会上显示出演说家的特殊才能,他的论据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性和号召力,在辩论中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所有的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委托起草宣言。

他们抛弃了教义问答形式,采用“叙述历史”的方式写作了《共产党宣言》。

二、社会发展动力、“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揍动力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宣言》的开篇就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F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别是用等级的划分固定下来的,并且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社会各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

因此,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不断的对立的地位,进行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不断的斗争之中。

在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对立并投有被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仍然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不合理制度“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也就是用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压迫条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压迫条件,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代替了地主和农民的斗争形式。

与过去时代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

"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是因为:

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革命,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撕下了掩盖阶级关系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阶级对立这一事实暴露得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地发生两极分化,绝大多数遭到破产,改变了自己的原来身份,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等级和阶级都被抛到后面去了。

这样,整个社会就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现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产阶级是在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产生的。

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城关市民,在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随着美:

洲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对殖民地的贸易和工业的空前高涨,使封建的行会经营方式技工场手工业所代替,由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演变的工业的中间等级把行会师傅排挤掉了。

随着市场的扩大,需束的增加,蒸汽和机器引起的工业革命,使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最终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是工业和生产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

而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是随着资本、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一同发展起来的。

然而,两者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从它们的产生之日就展开了斗争。

起初,无产阶级处于自在的阶段,进行着自发的斗争,斗争对象是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本家。

他们不仅仅攻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他们毁坏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

在这个阶段,工人的斗争是分散的。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日益采取了联合行动。

他们开始建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有些地方爆发为起义。

资产阶级为了保护他们的经挤利益和政治权利,经常运用自己的国家机器来间接或直接地干预和镇压无产阶级的斗争,这样就使得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发展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斗争。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而引起的。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就表现为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总之,“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过去的阶级斗争有何区别呢?

无论是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它们的目的都是要用一个剥削阶级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只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因此可以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赍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说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分析,马克思和思格斯都不是首创。

在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

李嘉图最早分析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空想社会主义者更是站在无产者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无情现实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然而他们都有根本的缺陷。

前者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只是从分配这一表现去区分阶级;

而后者则是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如欧文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无论如何·

他们的探索却表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要指明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必须着力于从现实社会对立的阶级中去寻找。

以前的思想家在他们的探索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了这一历史的要求,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努力只能为即将出现的科学的解释作铺垫。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正在于对前人提出的时代性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答案。

1852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约·

魏德迈和海因岑之间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

海因岑认为只有君主才是一切灾祸的根源,而把阶级斗争说成是“共产主义者无聊的捏造”。

魏德迈在《纽约民主主义者报》上发表文章驳斥了海因岑的谬论。

马克思在给魏德迈的信中,肯定了魏德迈的正确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看法。

马克思提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他的功劳。

在他之前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都做过分析。

马克思认为,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以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918年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纪念碑揭幕礼上指出:

“写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成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

1.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判断

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历史命运的科学预测建立于他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用现代工业历史地叙述资产阶级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客观地肯定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1)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它取得统治地位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关系和等级制度彻底摧毁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抹去了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撕下了家庭关系的温情面纱,把这一切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人间奇迹。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开始,资产阶级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

马克思惊叹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电话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有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么巨大的生产力呢?

(3)资产阶级促使生产工具不断地变革,从而导致了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有的生产方式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运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点,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优越的地方。

资产阶级的这种变动性、不安定性使人们之间固定不变的僵化的社会关系和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

一切等级的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这就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恬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4)资产阶级建立了普遍性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化。

随着资产阶级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资本和商品的集中和积聚,使世界上各个彼此独立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生产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要求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范围的活动空间,也迫使资本家走向全球开拓市场。

在全球市场的历史背景中,整个世界的生产与消费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掉了。

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因为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

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

生产的世界化与市场的世界化必然带来精神文化产品的世界化,消除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化。

(5)资产阶级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6)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不断地集聚在少数人手里。

经薪上的集中就必然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于是,资产阶级消灭了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即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证明资本主义灭亡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

现在,它叉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存。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很大一部分产品和业已形成的生产力要被毁掉。

这充分表明: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

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这个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瘟疫”。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共产主义制度。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统治和生存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

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自相竞争之上的。

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结论,后人将这一基本结论概捂为“两个必然”。

(三)“两个必然”与“两个头不会”的关系问题

“两个必然”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它的客观依据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这一理论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学说中的空想成分,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必然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的观点与后来的《政治经挤学批判》序言中“两个决不会”的观点看似有着不小的差异,甚至矛盾。

如何理解后者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共产党宣言》问世不久,爆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这场革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斗争的总任务仍然是继续反对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但是,无产阶级的参与使这场革命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属性。

这种情况,使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实现多少产生了乐观的情绪。

在革命的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1847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手工业的大量破产和农民的困难处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条件。

他们把这些情况看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征兆和迅速胜利的保证,对法国革命充满乐观情绪并寄予厚望。

他们认为,即将在法国发生的任何一次新的无产阶级起义都必然会引起世界战争,新的法国革命将被迫立刻走出国家范围去夺取欧洲的舞台,因为只有在这个舞台上才能够实现19世纪的社会革命。

他们由此断言,1849年法国革命将重新爆发,接着欧洲大陆和英国势必会卷入革命洪流。

他们还认为,在英国,郎将爆发的商业危机就其影响来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得多,而且商业危机是会同农业危机一起爆发的。

大陆的革命由于英国危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而将会具有比以往更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因此,他们为1850年4月建立的“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者协会”制定的宗旨是:

推翻一切特权阶级,支持不断的革命,直到人类社会制度的最后形式——共产主义得到实现为止。

《共产党宣言》发裹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为刚刚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新鲜的经验。

从1844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在历经15年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58-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马克思在《(政治经薪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被称为“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理论的重大补充,它和“两个必然”理论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前者揭示的是一个历史结论,后者是对这一结论的进一步发挥,论证了实现这一历史结论的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两个决不会”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客观依据。

1850年夏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世界市场的情况和整个19世纪40年代欧美经济的发展,得出了与过去不同的结论。

他们认为,导致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后果已经完全消失了,新的工业繁荣已经在革命时期开始了。

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还谈不到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相互发生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后才可能爆发。

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总结了这段历史,他指出:

“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第一次大搏斗的失败,又把欧洲工人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要求暂时推到后面去了。

”。

从实际情况看,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却进一步扫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使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6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