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5548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丁老师 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

“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

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

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

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

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

一、简答:

(一)孔子作六经;

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二、分析:

(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

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

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

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2)孟子曰: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其事则齐桓、晋文;

其文则史;

孔子曰:

“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

“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

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

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

孔子说:

‘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

“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所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周文王、武王、周公所确立的美好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从基本精神上来说即是“仁”,从政治措施上说则是“仁政”,这才是孟子所言的根本之处。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所关心的并不是采诗制度本身的有无,而是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是否还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诗亡”的真正意思是诗失去了往昔在政治、伦理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由于诗的功能与“仁政”直接相关,因而诗的功能的丧失就成为“仁政”毁坏的重要标志,这才是孟子痛心疾首的事情

建构一套话语系统来干预社会现实。

“诗亡然后春秋作”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说的———《诗》曾是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文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诗》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儒家又选择了《春秋》作为继续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话语系统。

传达同样一种价值观念以达到赏善罚恶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就是《诗》与《春秋》最根本的相通之处。

“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

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第四周

(1)七经;

六经和论语。

(一)程子《外书》卷六,条七六:

“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

圣人则不以权衡而知轻重矣。

圣人则是权衡也。

权衡:

法度;

标准轻重:

适当限度或分寸,事情的主次

(二)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

六经是孔子手定。

孔子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六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圣经所在。

(三)孔子是《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著作权不是孔子,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但是是孔子赋予《论语》道理、原则、思想。

孔子不是文献的作者,他只是述而不作,他是《论语》的奠定者。

(四)圣、经、道“三位一体”。

圣指圣人,即孔子,经指七经,道指道理。

圣人是人格化的道理,圣人也是人,我们不应该神话、误解圣人。

七经是经典化、文献化的道理,是可观可读的。

圣、经、道的根本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哲学。

如果圣人在世,就直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道理是如何再他身上体现的。

第六周

(一)道术与方术

出自《庄子·

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指思想从一个整全完备的时代进入一个碎片化、不完美的时代。

这句话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

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二)先秦诸子十家

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

指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法家、杂家、小说家。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三)四科十哲;

四科指孔门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这也是经史子集划分的来源。

十哲指各科的代表人物,德行:

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予(子我)、子贡。

政事:

冉求(子有)、子路。

文学:

子游、子夏。

(一)《庄子·

天下》曰: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当时中国读书人对六经普遍的认知,点明了六经的特点。

表达思想感情,记述政事,表述行为规范,传递和谐的音律,阐明阴阳变化的奥秘,讲述名分的尊卑与序列。

(二)刘向曰:

“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微言:

含蓄而精微的言辞。

乖:

不顺,不和谐。

孔子去世了,他的含义精深的言论消失了,他的七十二个弟子死了,儒学的精髓要义就偏离了。

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经历的大跌荡,孔子去世后,从道术的时代转变到了方术的时代,七十子去世后,则进入了从经学到子学的过渡时代。

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

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

大义:

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三)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毅:

弘,弘大。

毅,刚强。

死而后已:

竭尽所能从事,到死方才停止。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要像一个士人,一个君子一样要求自己,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三、论述:

(一)讨论“中国哲学史起点”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史起点”之问题一经解决,中国哲学史第一大段落就业已完成?

这里的起点是标准、权衡的意思。

程子曰:

”论道、学习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尺度、权衡,不可用极端的思想为起点。

这里把孔子当作“尺”、“规矩”,以儒家为尺度。

孔子自称对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实他的学派是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诠释,取古代文明的精华,创立一个文明传统。

另外,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

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也已无法详知。

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

而孔子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

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包括对宇宙的高度认识,同时又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史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的尺度还是其核心成分。

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无非就是从孔子开始,孔子作为一个圣人,一个衡量,他把中国在他之前的哲学集以大成,在他这里达到一个绝对的中国哲学的鼎盛,这也就是所说的“道术”阶段,从孔子的“道术”阶段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慢慢分流瓦解,形成“方术”的时期,但后来的儒者无一不是在向孔子的那个起点,那个哲学最高端的时期看齐,所以,一旦中国哲学史的起点明确,那就完成了一半。

(二)“孔子与七经”的阶段(庄子称为“道术”阶段),与(诸子阶段)(庄子称为“方术”阶段),有着怎样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

这意味着什么?

庄子认为整个人类思想史可以分为两类:

古典和现代。

道术的时代指古代理想、完备、整全的时代,而方术是一种现代学问,是道术下坠后一个碎片化、不完美、不如意的时代或学问状态,具有现实性。

方术是术数和方技的统称。

术数是研究“天道”的学问,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相术等;

方技则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包括医药、房中、炼丹等。

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

《庄子·

天下》: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

”成玄英疏:

“方,道也。

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

”(疏:

分条说明的文字:

上~。

轩:

~辕,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的名号。

颛顼〔xūzhuān〕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迄今为止qì

到,至。

二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和神仙之术等科学技术的总称。

孔子与七经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文化,之后的儒者无一不是在向孔子的那个起点,那个哲学最高端的时期看齐,因此诸子阶段可以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七周

一、简答:

(1)思孟学派;

孔子去世后,韩非子的说法。

儒学有偏有正,有杂有纯。

曾子,子思(孔伋jí

,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孟子表示分化后儒家正统,叫做思孟学派。

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

因二者思想上具有某种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联系在一起,称为思孟学派。

(2)孺子入井;

出自孟子的寓言,在于论证人与禽兽之辨。

寓言说一个小孩掉进井里去了,周围的人都会感到同情,不是因为想借此与孩子的家长攀交情,也不是想在乡党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孩子惊恐的哭声。

寓言的核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恻隐:

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同情。

羞恶:

做了不正当的事,羞愧,难为情。

辞让:

谦逊推让,谦让。

是非:

事物的对与错。

(1)扬子云曰:

或曰:

“人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

”曰:

“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或曰:

“恶睹乎圣而折诸?

“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

人们肯定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而否定他们认为不对的东西,谁对谁错呢?

天下万事万物,纷繁错杂,可以观察天文来纠正;

众人各抒己见,意见无法统一,圣贤之人可以判断各人的对错。

(恶wū:

如何,怎么。

折:

折中。

统:

正/传/道~。

一:

统一。

人与人之间先天存在不理解性,人和人是不能相知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方术、完备思想碎片化的时代。

人人各执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人们的思想也不相同。

濠梁之辩中,庄子曾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的。

我认为,虽然人性格、背景各不相同,看起来似乎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和道德是存在的,人最终是会互相理解结成共识的,一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二是传统和道德会让人加以反思,以圣人为折中的尺度,最终达成统一。

《史记·

孔子世家》:

天下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是孔子已经去世了,去哪儿找一个圣人呢?

可以从他留给后人的经书以及其他文献中去寻找。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百姓的政治。

像在手掌心里运转东西一样简单。

孺子:

小孩子。

突然掉进井里。

怵惕chù

恐惧警惕。

由此看来。

点明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是因为人有....

对于“谁使正之”这个问题,庄子认为,由于“人固受其黮暗”,所以“我与若不能相知”、“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

而扬子云认为,“万物纷错悬诸天,群言淆乱折诸圣”,就是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请评价两家观点,并说明对此问题的理解和主张。

固:

本来,先天带有。

黮暗:

阴暗面。

齐物论》

濠梁之辩中,庄子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互相理解的可能性。

我认为,虽然人性格、背景各不相同,看起来似乎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和道德是存在的,人最终是会互相理解结成共识的,一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共识。

天下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是如今孔子已经去世了,去哪儿找一个圣人呢?

第八周

(1)虚位与定名;

出自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名。

”(博爱:

广施爱心。

宜:

合宜,得当。

之:

往。

是:

起点。

焉:

终点。

充实自己,不需要靠别人。

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

虚位:

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

定名:

有实在的内涵的“仁义”。

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建元五年实行的国策,立六艺之学,回到断了三百年的中国传统,使思想分歧动荡实现统一格局。

孔子在世时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圣人。

2、分析:

(1)董子曰: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子即董仲舒,是汉代时一位大儒,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醇儒。

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

道的性质:

1.“天不变,道不变”体现了“道”的永恒性。

2.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

3.道有先验性,是先于经验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因时而变、因地而异、因人而易的都不是道,道不是意见、思想或学说,形而上者谓之道。

(2)董子曰: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

纯正。

义:

交情,情谊。

谋:

谋求。

利:

好处。

应当端正与人相交往的态度,不要为了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某种好处或达到某种目的,才决定和他人结交。

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这句话是说做事要想的是匡扶正义,而不是个人利益。

儒家是全套式的学问,是一套完备性的学说,上反虚无主义,下反功利主义。

第九周

(1)清流;

一种文化现象,指东汉末年儒者。

(2)清谈;

东汉人崇尚名节,洁身自好,有廉耻心。

清谈:

清雅的谈论。

是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处于权力边缘失去了道德、政治热情的清流就一些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顾亭林《日知录·

正始》曰: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总章六〇),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亡天下:

失去人道。

区分在哪?

政权更迭。

仁义之路堵塞。

率领野兽吃人(比喻统治者虐政害民)突破人文底线。

君主大臣吃俸禄的人。

平常人。

顾亭林生于明清之交,批判玄学。

孟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最理想的关系。

我认为,为官者当尽好为官之责,为民者也该尽好为民之责。

而且不仅要有想法还有有行动。

第十周

分析:

程伊川曰:

“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遗书》卷二一下,条七)又曰:

“圣人之教,以所贵率人;

释氏,以所贱率人。

”(《遗书》卷二上,条一五五)朱子曰:

“释氏虚,吾儒实;

释氏二,吾儒一。

”(《朱子语类》卷一二六,条三〇)

1.认取客观外在的“天”为最高道德形上本体。

佛教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最高道德上本。

2.儒家用好的东西,如仁义礼智信,来激励人,而佛教是用不好的东西,如生老病死,来劝人行善。

3.虚:

空,不真实。

儒家把好的东西摆出来,然后告诉你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而佛教给出人们所不喜欢的东西,告诉你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

佛家是悲观主义,与儒家相反。

儒家体用关系一致,天道诚则一切城。

第十一周

(一)道统;

最高明的道理的传统,超越学统和正统。

既是道理的统绪,也是道理的传承。

其中包括:

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

(1400年断代到二程子)

(二)十六字心诀;

出自《尚书·

大禹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动荡不安。

伦理道德准则。

微妙,不显著,幽微难明的。

求真需要精纯专一。

治理国家应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

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

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直译:

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

意译:

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三)天理当然;

出自宋代儒者程子的学生谢上蔡:

天理,当然而已。

天理即是当然,是应该、应当,天理是绝对断然的表达式。

父兄会对子弟说“应该”

(四)《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是朱子对孔子的作品述而不作,对中华文化的完成有重要作用。

先读~,以定其规模;

次读~,以得其根本;

次读~,以观其发越;

次读~,以察乎古人之微妙处。

(儒家的理想国,心法之书)

四书是对五经的前提和素养,对四书的研读其中包含的理想内容达到极致可以不读五经,作为其代替。

四书在某种意义上是五经的缩影。

(五)宋五子;

宋代五大高明理学家:

周濂溪(周敦颐),张横渠(载),程明道,程伊川,朱熹(子)。

(6)濂洛关闽;

理学四大学派:

濂学:

无极而太极,关学:

太虚即气,洛学:

体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

月印万川。

周:

志伊尹之学,学颜子所学。

以天下为己任,不迁怒,好学。

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

语录体,不立文字,有书信。

朱:

《四书集注》

(一)《孟子》总章一四七曰:

“圣人与我同类者”;

“心之所同然者……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圣人也是凡人。

人之所以为人,人心交集之处。

圣人是人类最好的代表者。

理义使我的内心喜悦,就像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

刍豢chú

huà

n:

牛羊猪狗等牲畜。

孟子对圣人、理、义的看法。

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人心之所同然者是天理与仁义。

只是圣人先于我们得到了理与义。

人们应当追求理义。

(3)吕晚村《答潘用微书》:

“幼读朱子《集注》而笃信之,因朱子而信周程,因程朱而知信孔孟。

故与友人言必举朱子为断。

《四书集注》。

忠诚地信仰,深信不疑。

折中的标准。

想回到周朝、孔孟时代。

第十二周

(1)知人则哲;

《尚书》:

“知人则哲,自知曰明。

”指对人深切的了解和洞悉。

(2)哲人其萎。

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梁柱摧乎!

太山颓乎!

哲人萎乎!

”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孔子最早使用哲人这个词,临终前以此自称。

现代意义的哲人是指:

智慧卓越、崇尚智慧的人。

又指哲学学者,哲学家。

(一)朱子《观书有感》(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

镜子。

观察,审察:

~别。

~定。

~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从读书的角度来看,朱子意在点明读书的重要性,诗书便是源头活水,读书应当坚持不懈,求异求新。

从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子意在天理作为源头,生机勃勃,不盈不竭。

朱子的性情理论的表现。

(二)朱子《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

优美的。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等闲:

容易)

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寻访便是指寻求孔门之道、圣人之道。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东风面借指春天,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貌和特征很容易识别,者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光点染而成,每朵花都是天地的精神。

表明了朱熹理一分殊的观点,即天理是惟一的,在真正的世界理有分化。

道理有无穷无尽的显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又不得不受同一的宇宙本体支配。

第十三周

大冶铸金;

庄子的寓言。

说明人之形毫无意味,是出于偶然。

《庄子》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