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553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DA课程设计 EDA MAXPLUSII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CNT_EN高电平时允许计数;

低电平时停止计数,并保持所计数的脉冲数。

在停止计数期间,首先需要个锁存信号LOAD的上跳沿将计数器在前一秒钟的计数值锁存进锁存器REG32B中,并由外部的十六进制7段译码器译出,显示计数值。

设置锁存器的好处是数据显示稳定,不会由于周期性的清零信号而不断闪烁。

锁存信号后,必须有一清零信号RST_CNT对计数器进行清零,为下一秒的计数器操作做准备。

序号

项目

等   级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1

课程设计态度评价

2

出勤情况评价

3

任务难度评价

4

工作量饱满评价

5

6

设计中创新性评价

7

论文书写规范化评价

8

综合应用能力评价

综合评定等级

学生签名:

( )

2009年12月22日

课程设计评阅意见

评阅人 职称

2009年12月30日

目 录

第1章课程设计任务书.......................................2

第2章程序设计目的.......................................5

第3章程序实现思路.......................................5

第4章程序清单.......................................6

第5章课程设计心得.......................................9

第6章参考文献......................................10

第2章程序设计目的

实验目的:

设计8位十六位进制频率计,学习较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方法。

第3章程序实现思路

实验内容1:

分别仿真测试模块程序1、程序2和程序3,再结合程序4完成频率计的完整设计和硬件实现,并给出其测频时序波形及其分析。

8个数码管以十六进制形式显示测频输出;

待测频率输入FIN由CLOCKO输入;

1HZ测频控制信号CLK1HZ可与CLOCK2输入。

注意,这时8个数码管的测频显示值是十六进制的。

实验内容2:

将频率计改为8位十进制频率计,注意此设计电路的计数器必须是8个4位的十进制计数器,而不是1个。

此外注意在测频速度上给予优化。

实验内容3:

用LPM模块取代程序2和程序3,在完成同样的设计任务。

第4章程序清单

程序1

LIBRARYIEEE;

USEIEEE.STD_LOGIC_1164.ALL;

USE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

ENTITYFTCTRLIS

PORT(CLKK:

INSTD_LOGIC;

CNT_EN:

OUTSTD_LOGIC;

RST_CNT:

Load:

OUTSTD_LOGIC);

ENDFTCTRL;

ARCHITECTUREbehavOFFTCTRLIS

SIGNALDiv2CLK:

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K)

BEGIN

IFCLKK'

EVENTANDCLKK='

1'

THEN

Div2CLK<

=NOTDiv2CLK;

ENDIF;

ENDPROCESS;

PROCESS(CLKK,Div2CLK)

IFCLKK='

0'

ANDDiv2CLK='

THENRST_CNT<

='

;

ELSERST_CNT<

='

Load<

CNT_EN<

=Div2CLK;

ENDbehav;

程序2

ENTITYREG32BIS

PORT(LK:

DIN:

INSTD_LOGIC_VECTOR(31DOWNTO0);

DOUT:

OUTSTD_LOGIC_VECTOR(31DOWNTO0));

ENDREG32B;

ARCHITECTUREbehavOFREG32BIS

BEGIN

PROCESS(LK,DIN)

IFLK'

EVENTANDLK='

THENDOUT<

=DIN;

程序3

ENTITYCOUNTER32BIS

PORT(FIN:

GLR:

ENABL:

DOUT:

ENDCOUNTER32B;

ARCHITECTUREbehavOFCOUNTER32BIS

SIGNALCQI:

STD_LOGIC_VECTOR(31DOWNTO0);

PROCESS(FIN,CLR,ENABL)

IFCLR='

THENCQI<

=(OTHERS=>

'

);

ELSIFFIN'

EVENTANDFIN='

IFENABL='

=CQI+1;

ENDIF;

DOUT<

=CQI;

程序4

ENTITYFREQTESTIS

PORT(CLK1HZ:

FSIN:

OUTSTD_LOGIC_VECTOR(31DOWNTO0));

ENDFREQTEST;

ARCHITECTUREstrucOFFREQTESTIS

COMPONENTFTCTRL

PORT(CLKK:

CNT_EN:

RST_CNT:

Load:

ENDCOMPONENT;

COMPONENTCOUNTER32B

PORT(FIN:

CLR:

COMPONENTREG32B

PORT(LK:

DIN:

SIGNALTSTEN1:

SIGNALCLR_CNT1:

SIGNALLoad1:

SIGNALDTO1:

SIGNALCARRY_OUT1:

STD_LOGIC_VECTOR(6DOWNTO0);

U1:

FTCTRLPORTMAP(CLKK=>

CLK1HZ,CNT_EN=>

TSTEN1,

RST_CNT=>

CLR_CNT1,Load=>

LOAD1);

U2:

REG32BPORTMAP(LK=>

Load1,DIN=>

DTO1,DOUT=>

DOUT);

U3:

COUNTER32BPORTMAP(FIN=>

FSIN,CLR=>

CLR_CNT1,

ENABL=>

TSTEN1,DOUT=>

DTO1);

ENDstruc;

第5章 课程设计心得

这次EDA课程设计历时两个星期,在整整两个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的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对EDA的了解,让我对它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当每一个子模块编写调试成功时,心里特别的开心。

但是在编写顶层文件的程序时,遇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各元件之间的连接,以及信号的定义,总是有错误,在细心的检查下,终于找出了错误和警告,排除困难后,程序编译就通过了,心里终于舒了一口气。

在波形仿真时,也遇到了一点困难,想要的结果不能在波形上得到正确的显示:

在设定输入的时钟信号后,数字秒表开始计数,但是始终看不到秒和小时的循环计数。

后来,在数十次的调试之后,才发现是因为输入的时钟信号对于器件的延迟时间来说太短了。

经过屡次调试,终于找到了比较合适的输入数值:

时钟周期设置在15秒左右比较合适。

另外,Endtime的值需要设置的长一点:

500us左右,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完整的仿真结果。

其次,在连接各个模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各个输入、输出引脚的线宽,因为每个线宽是不一样的,只要让各个线宽互相匹配,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否则,出现任何一点小的误差就会导致整个文件系统的编译出现错误提示,在器件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技巧,只有选择了合适当前电路所适合的器件,编译才能得到完满成功。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

总的来说,这次设计的数字秒表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有点小小的成就感,终于觉得平时所学的知识有了实用的价值,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对以后的路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最后,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

第6章 参考文献

[1]苏金明,周建斌.用VB.NET和VC#.NET开发交互式CAD系统[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普悠玛.VB.NET程序设计示例导学[M].北京:

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

[3]李万红,段恒勇.VB.NET实用培训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万红,梁靓.VB.NET程序设计入门[M].北京:

[5]刘斌文.精通VisualBasic.NET中文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