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5353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编导专业文档格式.docx

(二)专业建设基础

1.专业历史、招生就业、社会声誉

(1)专业历史

专业始建于2003年,8年的高职办学历程积淀了丰厚的专业底蕴,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2008年被评为“院级特色专业”,确定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学院推荐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2)招生就业

本专业生源充足,2010年本专业报考率为186%。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75%左右,2008年初次就业达80.4%,2009年、2010、2011年初次就业均超过88%。

(3)社会声誉

经过8年的发展变革,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备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培养了一大批广播影视行业“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分布在广播影视的各个岗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传媒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2.师资队伍、实训条件

(1)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共29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具有硕士学位10人,“双师素质”达96.8%,从生产一线引进教师6人。

另从安徽广播电视台等行业一线聘任了7名兼职教师。

(2)实训条件

本专业拥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4个(见表1),设备资产总值300多万元,另有共享设备资产总价值1400多万元,设备先进完备,较好地满足编导专业群校内实验、实训、培训、产学研结合的需要,为满足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岗位技能实训的要求,本专业建立了安徽广播电视台等紧密型实训基地15个(见表2),实现了校企互动、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表1校内实训基地

序号

名称

功能

备注

1

艺海传媒策划公司

以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实践教学

2

校园广播电视台

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环境

专业共享

3

网络广播电视台

为学生提供实践成果的展示和播出平台

4

演播厅

表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安徽电视台节目研发中心

顶岗实践、实习实训

横店影视城

顶岗实践、综合实训

流金岁月影业公司

安徽卫视

5

安徽人民新闻综合频率

6

安徽人民交通广播电台

7

安徽综艺频道

8

合肥电视台财经频道

9

安徽经纬农业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10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旅游频道

11

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

12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

产学合作

13

中国教育电视台

14

舒城广播电视台

15

安徽硕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3.培养机制、课程建设、教学成果

(1)培养机制

本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培养机制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育人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2)课程建设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综合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训、考核方法等改革,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部分整合,将实训课程设计、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8年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电视节目策划》1门。

(3)教学成果

根据专业要求、课程特点、授课内容的需要,已主编、主审和参编的出版教材2本;

承担了多项科研、教研项目,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专业教师近三年来发表论文共71篇,获奖论文8篇,在全国和省级以上的大赛中,获得奖项12项,院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以上的大赛,获得奖项10项。

表3专业教材建设成果一览表

教材名称

出版社

主(参)编者

出版时间(年)

广播电视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海潮

2009

影视作品赏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沫蕾

电视节目策划

校本教材

许海潮、张国伟

2010

电影赏析

潘仁炎、吴沫蕾

4.社会服务、产学结合

8年来,编导专业立足安徽,面向社会,紧跟广播影视产业链发展态势,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教师队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业务培训为主导,服务为补充,依托学院人才集中的优势,广泛开展多种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8年来承担安徽省传媒行业的编、导、演、摄、录制、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和人才选拔招考工作,为安徽传媒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策划与编导的广播节目《养生早知道》200多期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旅游频道播出,策划与编导的电视节目《新徽商》在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策划与编导的电视节目《平安空间》20多期在合肥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

社会服务的拓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全省广电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5.人才培养成效

经过八年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编导专业学生先后参加了各级各类广播影视技能大赛,获各类奖项10个(见表4)。

此外,自招生以来,本专业已为社会培养了近千名编导专业人才。

毕业生连续5年首次就业率在80%以上,就业对口率达60%,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各类技能及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80%;

第三方评价社会满意度90%以上。

表4编导专业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情况表

时间(年)

奖项

获奖作品与类型

2008

二等奖

《别伤害了金子般的心》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阮玲玉》影视片段模仿分别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二等奖。

《雷雨》影视片段模仿分别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三等奖。

三等奖

广播剧作品《袖珍村官》在2009年全国“清风和谐”廉政广播剧大赛中获鼓励奖

《淘宝记》在2010年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荣获DV故事片类比赛三等奖。

一等奖

影视片断模仿表演《集结号》在2010年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荣获影视片断模仿表演类比赛一等奖。

影视片断模仿表演《甲方乙方》在2010年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荣获影视片断模仿表演类比赛三等奖。

影视歌曲《暗香》在2010年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荣获影视歌曲类比赛三等奖。

广播剧作品《母亲的故事》获得“201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铜奖。

2011

广播剧作品《北风的背后》获得“2011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铜奖。

(三)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1、校企合作育人方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校企对接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还需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还需加强。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工学结合”力度不够,时有脱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尚有差距;

学生角色转变慢,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养成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培养。

3、双师教学团队方面,行业精英、行业骨干难以聘请,校内部分专业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还需完善。

4、实习实训基地方面,校内实训设施满足课程训练需要的数量尚显不足,缺乏足够供学生进行作品创作的实践基地,校内实训的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

5、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仍有提升空间。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建设将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遵照国家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的全面对接,加强“校中台”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辐射、引领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网络与新媒体传播、音像技术(录音艺术)等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组织模式,打造“技艺并重、产学合一”的专业特色,增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产业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深入对接,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由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就业信息反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主动适应安徽广播影视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教学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效果由校企共同评价。

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行业内与行业外相结合、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校为企业提供节目策划和宣传、人才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顶岗岗位、实践课教师、资金设备,推进校企互动,实现融合。

2.调研中职教育市场,探索系统培养模式

调研中高职编导专业群教育体系现状,找出中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分析中职教育与高职编导专业教育系统培养的可行性。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据以修订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系统设计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模式。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在完善原有编导专业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学院还将继续增加投入,扩建“编导综合实训中心”,新建“1895”导演工作室、广播剧工作室、剧本市场研发中心和《艺海视听》杂志,打造集教学、实训、创作、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强化实践育人。

4.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努力转变培养方式

根据编导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

以工作岗位核心能力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与谋划能力;

整合优势资源,多途径转变培养方式。

5.提高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在现有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

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从安徽广播电视台遴选1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

培养骨干教师4名。

建设期内,通过“校企互聘”,实现“角色互换”,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

2年后兼职教师承担的课时量达到25%左右。

重点建设一支适应市场需求的编剧团队。

6.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

确立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建立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第三方评价。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7.发挥专业“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校内再培养或校外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和2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聘请3名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指导或实训指导教师,加强编剧专业群建设。

改造专业群中现有的实训室,扩展其共享功能,并利用专业群实训条件,完成项目《影视剧本创作的工业化流程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和市场推广,开展培训、咨询、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活动。

依照编导专业的建设理念和思路,将专业重点建设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成果,在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群中予以推广和共享,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

8.拓展途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主动适应安徽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针对传媒行业岗位需求开设不同的培训班,为本区域内再就业人员、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和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和校办企业平台,开展剧本创意设计、网络、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型科研等智力服务,计划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中国教育电视台建立新媒体创作中心和新媒体内容制作基地。

以资源整合、互惠共赢为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工学融合,提升专业特色,双方将通过产业与高校之间的强强联合,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创新运营模式,在新媒体产品开发、传媒运营、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成功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三、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对接

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积极试行工作室、项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1、充分发挥编导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

在“编导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健全由安徽省广播电视协会、安徽省影评学会、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影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学院编导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编导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完善其工作职能。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讨校企合作途径、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建议;

审定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编导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培养;

校企双方员工实行互兼互聘,共同修订实习教学计划;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

2、校企共拟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建编导专业,对高职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发挥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的目标引领作用。

校企共拟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校企共拟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过程

3、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4、构建“双师”双向对接机制

在“编导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共同制订《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师”交流机制,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5、进一步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培养制度,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业界专家的意见,确定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确定不同职业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参加鉴定的职业岗位,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探索系统培养

调研分析高职教育体系现状,找出高职教育脱节的关键点,据以修订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根据编导专业重基础、强应用,高职编导重实践、强创新的教学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融通高职课程内容,建立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本专业主要通过整合资源,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来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本专业已构建了单项实训、专项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训体系,实训内容主要侧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同时,我们建设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何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在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适岗力及迁移能力,是改善实习实训条件的重要内容编导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工作室的建设是关键。

根据专业发展及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的要求,计划在两年内先后新增、新建、扩建一系列校内实训基地(表5),此举可以在原有的实训条件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也为本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提供了更多机会。

表5编导专业新建、扩建校内实训室

编导专业新建、扩建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基地名称

建设功能

预期目标与绩效

广播剧工作室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能满足教学、培训等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

预期目标:

培养学生对广播节目的编剧导演能力

预期绩效:

(1)完成3-6个广播剧的创作

(2)选送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参加全国的广播剧比赛

“1895”导演工作室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硬件保障措施,能满足教学、创作、培训等要求。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于一体。

培养学生对于影视剧的导演能力

创作3部影视作品在同行业间进行交流,选送优秀的作品参加全省的比赛

《艺海视听》杂志

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习环境,强化专业技能,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完善编导专业交流期刊《艺海视听》,扩大交流范围

(1)完成编导专业交流期刊《艺海视听》杂志2-4期;

(2)完成编导专业交流电子杂志《艺海视听》2-4期

(3)开发《艺海视听》网络版和手机版

编导综合实训中心

与制作企业共建,为校内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提供训练,建成能满足教学、培训、生产及科研的实训中心。

完成影视作品的后期编辑制作

创作2-4部影视作品

剧本市场研发中心

向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强化专业技能,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设计项目《影视剧本创作的工业化流程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和市场推广

项目《影视剧本创作的工业化流程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和市场推广

(四)转变培养方式

1、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我院编导专业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其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转变两个方面。

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工作思路是: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将能力领域进一步转换为课程,并分解为各项主题学习任务,再据以设计学生作业项目。

(1)以“项目课程包+优质教学团队+真实企业环境——实战型”的方法实施教学

充分利用学院的校园广播电视台和网络广播电视台。

由真实项目或虚拟项目组织课程包,将原先的单元制课程运用项目进行重新整合,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均由课程负责人组织,使课程在项目的框架内根据需要分阶段授课,提高教学效率,更加突现课程的系统性,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条件。

(2)推动“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编导专业的特点是实践,“工作室制”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教学的模式,工作室的建设是关键,在原有艺海传媒策划公司的基础上新增建了3个工作室,有导演工作室、广播剧工作室、编剧工作室,完善了1个工作室的建设(艺海传媒策划公司)。

(3)积极推行教学团队实施教学的模式,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

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组织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