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974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 山东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5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docWord格式.docx

用除法可以知道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评析】

陈老师采用简明的引入方式,很好。

1、借用教材提供的情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自然流畅地引入本课课题,易于唤醒学生对“倍数”的理解;

2、四十分钟的课堂,学生要全面经历“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每一环节必须紧凑,否则很难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用除法来完成1号记录单。

先看屏幕,如右图。

想一想,怎样合作能更快?

每个组员分几个数判断。

很好的方法。

下面就请各小组先分工再合作,开始吧。

师随机板书:

2的倍数

5的倍数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交流?

学生交流1号记录单上有关2的倍数的内容,关于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基本上认为:

2的倍数都是双数。

关于2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认可。

双数有什么特征?

双数的个位上是2、4、6、8、0。

是啊,个位上是2、4、6、8、0的数,就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师板书:

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师板书:

奇数)。

(师指着“奇”)这个字在这里不读qí

,而读jī。

读一下,奇数。

奇(jī)数。

想一想,奇数有什么特征?

奇数个位是1、3、5、7、9。

个位上是1、3、5、7、9

哪个小组再来交流5的倍数?

学生交流1号记录单上有关5的倍数的内容,关于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写着:

个位上是单数。

你们都同意吗?

不同意。

我们认为5的倍数个位上不是5就是0。

这个说法大家同意吗?

同意。

个位上是0或5的数,就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

(指着板书)同学们看,有了这两个秘诀,以后我们再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还用再像刚才那样用计算器吗?

不用。

怎么判断?

只看个位就可以了。

师小结:

是啊,只看一个数的个位就可以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在刚才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用到了数学上一种很好的方法:

转化(师板书:

转化)。

转化法就是把原来复杂的、麻烦的,转化成简单的方法。

同学们看,像刚才我们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用什么法?

生(齐):

除法。

现在转化成了只看——

是不是变简单了。

是。

“2和5的倍数的特征”,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是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经历这些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熟悉,是因为学生生活中似乎已经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这些特征了(当然学生也许只是一种“潜意识”),比如,课的开始学生列举“交谊舞人数”以及“圆圈舞人数”,许多学生依靠的不是除法,而是“经验”,他们想当然地觉得某个数是2或5的倍数。

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陈老师直接放手,以“完成记录单1”的方式让学生把“潜意识”转化成“明确的结论”,简明高效。

(三)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那3的倍数,能不能也找到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呢?

请看屏幕,如下页图。

要求和1号记录单一样,先分工再合作,开始吧。

没完成,是吗?

没关系,咱们先来交流表

格中的内容。

数比较多,交流的时候,同学要认真

地看,如果有遗漏可以在交流完了进行补充。

(屏幕上出示2号记录单的答案)你们的

答案都对吗?

有错的马上改一下。

学生订正。

刚才你们探究时,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找不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有没有小组找到了?

我们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不固定。

3的倍数的个位不固定,你们也这么认为吗?

生同意。

那3的倍数也像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行不行?

(师指板书)

不行。

是啊,我们来看(师指探究表格),3的倍数的个位,0、1、2、3、4、5、6、7、8、9都有啊。

看来3的倍数的特征不容易一眼就看出规律,别急,咱们一起来找找。

老师从记录单中选取了几个3的倍数。

同学们先来看这一组:

57、75,再看:

45、54,接着看:

132、231。

你发现了什么?

(惊奇的表情)数字颠倒了位置。

是这样吗?

同学们看,即使数字交换了位置,他们还是3的倍数。

那321、213、123……会不会也是3的倍数呢?

你怀疑哪个数,就赶紧口算一下哪个数。

哪个不是3的倍数?

都是3的倍数。

不管这些数字怎么交换位置,它们仍然都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与数字所在的数位有关吗?

无关。

那与这些数字有没有关系?

有关。

如果有关,会有什么关系呢?

(师生静思)需要点提示吗?

生点头。

大家把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一加,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生独立地把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进行相加,发现规律的同学非常兴奋地举起了手。

谁有发现?

(非常惊奇)哦,加起来得的数是3的倍数。

你们也发现了吗?

多数学生认同。

算算其他的3的倍数,也有这个规律吗?

生又算。

你算的哪一个?

结果是?

12是3的倍数吗?

(略)

你呢?

哎,还真是这样,一个数,只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那——不是3的倍数的数,有没有这个规律呢?

快找一个这样的数算一下。

生独立算,汇报。

看来,数字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还真的就不是3的倍数。

那现在大家能说说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了吧?

谁说?

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说得非常好。

谁再说一遍?

生叙述,师板书: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

3的倍数,原来用除法判断,现在我们发现了特征,转化为把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是不是也变简单了?

“3的倍数”的特征,不仅不像“2或5的倍数”的特征那样明显,而且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没有这方面的认知经验。

鉴于此,陈老师采取先放手让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类比”引发认知冲突,然后再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过程非常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经历“观察—类比—猜想—推理—归纳—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巩固2、5、3的倍数的特征。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找到了2、3、5的倍数的特征,每个同学都在心里回忆回忆2、3、5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

生默默回忆。

明确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现在就请大家完成答题卡上的题目。

答题卡上的内容如右图:

学生交流,并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具体略)。

大家看,有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有的数是2、3、5这三个数的共同倍数。

这样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也很值得研究,老师建议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学以致用。

但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经历探究“特征”的过程,因此,有关“特征”的变式练习,以及运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都安排在下一节课中。

因此,本节课只设计了一个基本练习,目的是检验学生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了解蕴含于2、5、3的倍数的特征中的道理。

(一)激励学生质疑、发问。

看来大家确实知道了2、5、3倍数的特征是什么,但是学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说起为什么,我想起一位名人,大家看,他是谁?

爱迪生有个特点,遇到问题就爱问个为什么,并努力去解决,所以他成了伟大的发明家,你们想向他学习吗?

学生兴趣盎然。

关于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不想问个为什么?

生提问题。

师归纳:

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却要把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

师对应板书画上“?

”。

这个环节可谓独具匠心。

陈老师的一句“学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非常适时适地地引领学生质疑、发问,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探究“为什么判断2或5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却不行”。

1、探究“为什么判断2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

咱们先来挑战2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找一个数来研究,36。

谁能说清楚判断36是不是2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的6不看十位的3?

十位的3是30,整十数都是2的倍数,不用看。

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认同。

是啊,我们一起来看(师出示课件),36就是3个十和6个一,一个10是2的倍数,那3个十肯定也是2的倍数,正如同学们说的整十数肯定是2的倍数,不用看,只看个位就可以了。

如果百位是1呢?

也不需要看吗?

谁能解释?

整百数也都是2的倍数,所以也不用看。

是啊,整百数也不用看,还是只看个位就可以了。

那如果这里是7根小棒(师指着6根小棒),它就不是2的倍数,所以,判断2的倍数,我们只看个位。

2、理解“为什么判断5的倍数也可以只看个位”。

那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看个位?

整十、整百数都是5的倍数,所以只看个位就可以了。

说得多好啊!

那3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不行?

个位什么数都有。

……

3、探究“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

那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却不能只看个位呢?

(思考)

大家想啊,我们在分析2和5的倍数时,是因为整十、整百数肯定是2和5的倍数,才不用去看,所以只看个位。

那整十、整百数肯定是3的倍数吗?

(思考后)不能肯定。

所以3的倍数就不能只看个位。

这个问题容易理解。

“为什么判断2或5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却不行?

”,这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探究难度也比较适合五年级学生。

为此,陈老师基本上是采用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再演示或解释的方式进行。

但当学生思考“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时,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借助“判断2或5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的理由,是可以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是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这里,陈老师采用点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来理解了这个问题。

(三)探究“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可以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可以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呢?

生思考。

大家看,以54为例,54是3的倍数吗?

(课件出示:

54)

5+4得9,是3的倍数,所以54是3的倍数。

同学们看,这个5表示50,这是5个一,他俩一样吗?

545+4=9)

不一样啊。

(指着5+4中的5)这个5是哪来的?

这样,你们在小组内用画小棒的方法分一分,看能不能找到这个5?

学生很有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前面的经验,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这个“5”。

学生交流,师把学生找到的“5”重点点拨一下(略)。

同学们很会思考问题(师借助课件演示)。

咱们一起看,54是5个十和4个一,我们从每个10中3个3个的分剩了几个?

这5个十一共剩了几个?

这边还有4个,合起来3的倍数吗?

这样分完就没有剩余了,所以54就是3的倍数。

同学们来看,十位上是5,分完后就剩了5个,这个“5”找到了吗?

“5”在这里,原来,它是分完后剩下的“5”。

如果十位上是7,想一想分完后能剩几个?

十位上分完后剩下7根小棒。

(出示课件)所以用7+5=12就可以判断75是不是3的倍数。

如果是一个三位数,如162。

百位上是1,表示100,从100中3个3个的分,还剩几个?

十位的6分完后剩了几?

快想一想。

师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同学们(指课件)看,数位上的数字与分完后剩下的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表达。

是啊,现在大家就明白了,实际上我们加的是3个3个的分,分完后剩下的数,而剩下的数与数位上的数字正好一样,所以判断3的倍数,我们就可以直接把数位上的数字相加来判断。

这个环节陈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给学生的冲击力也是比较大的。

首先是巧妙地利用了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直观的小棒图,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蕴含于“2、5、3的倍数”的特征中的道理;

同时,探究过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探究“为什么判断2或5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却不行”,这个环节既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又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第二个层次,即探究“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可以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课堂上看,学生感到无比惊喜,这样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

三、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是这样。

最后,陈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运用刚才的探究方法,还会研究出9的倍数的特征,甚至还能探究出7的倍数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试试?

(信心十足)想。

相信,聪明的你们课后一定能研究出新的成果来。

陈老师期待着。

一节课,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正如陈老师对孩子们说的,学生借助课堂上收获到的探究方法和思维经验,真的可以继续探究出9的倍数的特征,甚至还能探究出7的倍数的特征。

到那时,可以想象,源自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成功与喜悦将是何等地令人欣慰!

【总评】

1、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精心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课前学生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有所感知的,对小棒图也非常熟悉,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课堂上学生借助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借助探究“为什么判断2的倍数可以只看个位”的经验探究“为什么判断5的倍数也可以只看个位”以及“为什么3的倍数只看个位却不行”,甚至到后来探究“为什么判断3的倍数可以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都是一步一铺垫,一步一深入,水到渠成。

应该说,这节课容量很大,但由于陈老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精心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历程,对学生获得探究方法和思维经验是非常有益的。

2、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一位哲学家说,数学就是在看似简单的事物背后探寻美丽的规律。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条理清楚地探究“是什么”(规律)和“为什么”(道理),思维广度和难度不断扩大,学生探究中收获,收获中困惑,困惑中再探究,探究中再收获……这样的经历确实不容易,但这样的经历学生却特别喜欢!

当一个个困惑被解开,当一个个收获被获得,那种感觉,孩子们怎能不激动、不兴奋、不继续前进呢!

3、尽情享受数学的魅力。

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曾说过,学数学的趣味就在于有震撼感、力量感和解放感,放在一起就是一种美感。

这节课,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尤其是“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震撼感;

当揭开了蕴含于“2、5、3的倍数的特征”中的道理之后,学生又产生了解放感;

当学生真的借助课堂上收获到的探究方法和思维经验探究出了9的倍数的特征,甚至探究出7的倍数的特征,到那时,孩子们(甚至成人)自然会感到自身无穷的力量,这不正是数学带来的力量嘛!

这节课,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规律的探究过程,更一起发现了规律背后的美丽!

我想,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