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4563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算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里的金融市场是指组织化的证券市场和衍生工具市场,如股票、债券、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市场;

银行中介是指吸收储蓄存款资金并以自身名义贷给企业等资金需求者的银行等中介机构。

近二三十年以来,各国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迹象十分明显,甚至有学者认为,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全球金融结构发展的共同趋势。

那么,各国金融结构是否存在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发展趋势,存在此种趋势的原因何在,这种趋势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经济全球化为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了优化我国金融结构的相关措施。

1金融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经济全球化正不断改变着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扩大,而银行中介所占的份额相对缩小。

下面,我们用一个25个国家组成的样本对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如果结果显示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份额增大,银行中介所占份额下降,那么就可以证明金融结构正演变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即资金由银行流向金融市场,金融结构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参照Demirgti9-Kunt,Ash和Levine,Ross.《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跨国比较》一文中的方法,建立一个金融结构指数,以此来表示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但所选指标与其不同。

本文选用4个指标,即股票市值(M)、银行存款(D)、股票交易额(T)、国内私营部门信贷额(P)作为建立指数的指标。

这里用股票市值来代表金融市场规模,因为股票是典型金融市场的风险资产,用银行存款数额代表银行中介规模,这两个指标都是静态指标。

用股票交易规模和私营部门信贷规模表示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的流量规模。

金融体系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大;

金融体系越趋于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指数越小。

我们根据经济总量大小、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选取25个国家作为样本,包括7个主要发达国家,11个上世纪末没有经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

7个上个世纪末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样本国家根据以上标准分成三组,并定义发达国家为A组,上世纪末未经历严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为B组,上世纪末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为C组。

选用1988年到2004年的国别年度数据,计算各个国家在这一期间的金融结构指数(如表1、表2

和表3所示),并考察其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相关数据和《国际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数据计算而得。

首先分析A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A组的7个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1988~2004年期间金融结构指数都有大幅增长,其中增幅较大的三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过去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德国金融结构指数从最低值0.4增长到最高值1.2,法国从0.2左右增长到2.7,意大利则从0.1左右增长到2.3的水平。

美国的金融结构指数最高,这一方面因为美国以前就是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健全并且是大多数金融创新的发源地,因此其金融结构指数的期初值就较高且增长很快。

将A组中原来是银行主导型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均值表示可以看出来。

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过程中,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快速上升,增长了大约5到6倍,而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增长了1到2倍。

这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A组中的银行主导型国家有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增长相对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其原来的金融结构指数就已经很高,因此其增长的幅度不大,但其增长的绝对值较大。

将A组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列出,统计期间金融结构指数均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2002年经济周期低谷时,指数仍比上世纪90年代初高出1倍以上,反映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金融体系越来越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其次,分析B组的情况。

B组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起始时期的金融结构指数都很低,除了个别国家(智利和南非)之外,都在0.5以下,这说明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之前基本上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B组中每个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期末都比期初有了大幅提高,除南非和新西兰之外的国家都提高了数倍,如图4所示。

从图5的B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均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国家1998年受到金融动荡影响,金融结构指数下降;

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金融结构指数下降,其他时期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之中,均值从1988年的0.5上升到2004年的2.3,增长4倍多。

这反映出新兴市场国家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其金融结构越来越趋于以金融市场为主导。

最后,分析c组国家的情况。

这一组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严重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多数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在1993年至1996年达到高峰,随后在发生危机后的1997年到1998年达到低点,然后大多数国家呈现出总体稳定、略有上升的态势(与危机时水平相比),如图6所示。

从c组均值看(如图7所示),期末的金融结构指数比期初有一定增长,但增长幅度比A组和B组小许多。

由于发生了严重危机,c组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变动趋势较为复杂,危机后除1999年出现明显恢复性增长外,2000年以后又出现下跌走势。

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从1992年到1996年短短的3到4年时间中,金融结构指数增长4到6倍,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危机,这可能提示我们,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膨胀过快有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通过对c组中银行主导型国家与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经历了大起大落,期初与期末基本持平,而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金融结构指数则增长了一倍左右,而且逐渐接近市场主导型国家金融结构指数的水平,这也反映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有向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的趋势。

2金融结构变迁的原因和机理

2.1原因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融市场进行资产配置。

由于全球不同国家金融资产价格相关性较低,根据马科维茨投资组合原理,全球证券投资组合可以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投资的单位风险收益率。

这样就打破了金融体系中原有资金配置的均衡,一部分资金从收益低的银行存款流向收益高的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结构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

AnushaChaff和PeterBlairHenry(2002)研究了风险分担与资产价格。

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自由化,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时,股价会被重新估值10.4%。

因为可投资的股票与本地市场的协方差是与世界市场的协方差的30倍,自由化使可投资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平均下降3.4个百分点。

萧琛(1995)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证券投资组合的战略正在发生变革,对国外证券投资迅速增长,投资组合全球化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收益率。

以上情况均说明,全球投资组合凸现风险分担优势。

2.2机理

如果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动就是投资者不断调整其资产组合、重新配置资产的过程。

我们假设银行存款是无风险资产,投向金融市场的资金是投资于一个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并假设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已经给定,这样投资者就面临着将资金在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配置的问题。

由于全球投资组合提高了夏普指数,投资者为达到获取最佳风险收益的目标,就要调整其在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之间的资金分配比例。

下面借助于资金配置模型来说明投资组合全球化导致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

某一投资组合对投资者的效用可表示为该投资或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的函数,即效用函数:

U=F(r,or)

其中,U为投资效用;

r为投资的回报水平;

or为投资的风险程度。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回报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正效用,而风险给投资者带来的是负效用。

对效用函数的确立在理论界有许多版本,被金融学者用得最多的则是下面这个效用函数②:

U=E(r)-0.005Aor。

E(r)和or。

分别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A为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指数。

一般的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A为正值,A值越大表明投资者越厌恶风险,因而在函数式中表现为减项。

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可投资的资产。

资产的种类包括短期国库券、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等。

以F和P分别表示给定的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由r,和E(rD)表示银行存款回报率和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or表示最优风险资产组合预期回报率的标准差,即风险;

用c表示由银行存款和最优风险资产组成的完全组合,E(r)和or相应表示完全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和标准差,用Y表示投资到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资金比重。

这样我们得到下列完全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率及其标准差。

上面的资产优化配置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全球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导致资金流向金融市场的过程。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后,由于本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跨国投资分散风险,全球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下降,所以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会提高,而无风险资产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不会有太大变化。

另外,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

而且一般情况下,机构投资者能够以较低成本进行国际化投资组合,获取更高资产组合收益。

这样可以得出在投资者风险偏好系数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于金融市场的资金比例会增大。

这说明金融

市场开放后,全球投资组合的风险下降,并且伴随着投资者参与成本下降,资金更多地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和地位上升。

2.3对金融结构变迁的反思

目前,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众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大多数人都对此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创新工具,更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但是,在肯定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正面作用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全球金融体系趋于金融市场主导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银行资金逐渐流向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跨国证券投资迅速增加,全球金融市场趋于一体化。

此时,任何一国金融市场上出现意外波动,投资者就会迅速调整其持有的投资组合,从而给全球证券市场带来振荡。

第二,金融市场的繁荣孕育了大量的衍生金融产品,衍生金融工具广泛使用可能放大经济冲击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递。

衍生金融工具通常具有较高的杠杆性,投资者使用少量资金,便可以控制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金额的交易,所谓“四两拨千斤”正是说明了衍生金融工具以小搏大的投机性,而投机成功与否在于人们对市场价格预测准确程度,任何对市场价格能够产生冲击的因素都可能通过衍生工具而放大冲击并迅速传递,造成全球系统性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一体化构成实体经济震荡影响的重要传递渠道。

由于金融渠道的传递速度显著超过实体经济渠道的传递速度,实体经济震荡在国际上的传播由于金融市场联系而速度更快、规模更大。

金融联系加强导致波及效应,而且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重要,跨国投资者对于相关国家的震荡反应相当强烈,加剧了风险的跨国传递。

金融市场开放本身导致资产价格波动性增大。

J.BensonDurham(2000)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关系,检验1986年1月到1994年10月对外开放的12个国家证券市场得出结果认为,市场波动性在开放后的8个月内增加了1.9个百分点。

Kim和Wei(1999)专门研究外国机构投资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共同基金)在韩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

他们将外国投资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居民在韩国注册营业,另一类不在韩国注册,属于非居民。

统计分析表明,无论在韩国货币危机以前还是危机期间,非居民的外国机构投资者总是进行正反馈交易,即有规则地买入盈利的股票,卖出亏损的股票;

而作为居民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危机之前进行负反馈交易,但在危机期间变为正反馈交易。

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国投资者在新兴市场上确实进行正反馈交易,加剧了市场波动,因此跨国投资者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载体,不断放大个别国家的经济波动,对全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和扩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这些基金进行大量的跨国投资时,这种不稳定性就会在不同国家之间传递,造成不同国家证券市场的共振。

例如,由于投资基金大量地跨国投资,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回报率与世界证券市场总体回报率的相关性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相关性从1991-1994年的0.08增长到1995-1999年的0.19。

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在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上所占有的交易份额从1991-1994年的7.7%增长到1995-1999年的20.8%。

可以看出,随着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份额的提高,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收益率与世界证券市场总体收益率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3促进金融经济发展要以优化金融结构为突破口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可以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不但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而且还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3.1理论综述

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认为各种金融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二个基本方面,即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

他采用金融中介的资产对GNP的比重代表金融发展的水平,其前提是金融系统的规模正相关于金融服务的供给与质量,Goldsmlth运用35个国家从1860~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是: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

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结构和布局息息相关。

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力缺乏竞争性,失去核心的比较地位。

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整个金融体系质量的总体提升,而金融体系完善的步伐仅靠局部的发展是不够的。

3.2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布局分析

截止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4家,城市信用社42家,农村信用社8348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l13家,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信托公司5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73家,金融租赁公司10家.货币经纪公司2家,汽车金融公司9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以及外资法人金融机构29家。

3.2.1区域结构分析

将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分为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西部五个区域来进行分析。

选用存贷比来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效率的程度。

可以看出,同样的银行机构在不同的区域内其作用发挥是有差别的。

在华东、华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市场资金需求强,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较高,能够合理的运用资金,发挥其调节资金合理配置的作用和功能。

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银行的资金配置功能相对不充分。

所以,商业银行的区域结构是不平衡的,它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大量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由城镇向大中城市迁移。

导致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可以较好的运用于企业投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而落后地区则越来越难得到资金的再分配,用于合理化的建设项目中,最终,使得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

3.2.2行业结构分析

2008年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9.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23%。

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同比少增891亿元。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401.23亿元.主要金融机构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共计5106亿元,占其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72.4%。

而实际上,长期贷款的金额要远远大于短期贷款的金额。

长期贷款包括基础设施行业,房产行业,制造业等涉及大型项目的行业;

短期贷款包括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三资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等等。

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较大,而且近些年上升趋势明显高于短期贷款。

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银行部门实行贷款的行业结构是不平衡的。

行业的发展带动项目的投资,推动经济的运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金融支持作为坚强的后盾。

从产业资金投放开始就发生失衡,不仅给银行机构带来损失,也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

3.2.3规模结构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规模部分不均衡。

从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仅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银行,但是资产规模却占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份额的53%,而包括l2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却只拥有14%的比重,其余剩下部门占比则更少。

尽管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9.68%;

负债总额49.57万亿元,增长l8.84%;

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上市发行新股累计筹集资金等,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已有161家,同比增加61家:

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盈利状况大幅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4467亿元。

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6.73%和0.92%。

但是机构布局却越来越失去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

4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失衡危害很大

4.1金融机构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区金融资源浪费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系重复建设,影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

在业务量有限的情况下,布局及经营的重复易导致银行间恶性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银行机构布局是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效率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大小。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呈现出过度竞争格局:

在特大城市及部分沿海开放城市,有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在大中城市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在中小城市及部分中心城镇有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竞争;

在农村地区,有着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的竞争。

这种布局模式,使一个区域内各种银行机构并存。

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务范围限制较严的情况下,各银行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种类基本一致,在业务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只能在某一个平衡点上分割既有的业务量。

业务量较大的区域,各家还都可以分一杯羹,但业务量较小的区域,则很难人人都喂得饱。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竞争的成本大于服务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时就是一种浪费。

4.2农户、农村、农业金融资产投资不足

4.2.1农村资金不足

对当前的农民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分为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以及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

第一类农民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但是在通过农村信贷扶持的大多是第二第三类农民。

资金需求最大的部分没有得到相应的信贷供给,就没有根本上解决金融扶持缺位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做法仅是商业化的经营,没有确保农村资金用于农业的生产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

4.2.2农业产业投资不足

农村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投资发展起来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农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较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

虽然农村企业一直是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成长中的农村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

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据。

4.2.3社会效益高的项目投入不足

以项目为载体,对县域的所有机构资金没有全部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些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贷款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其重要项目投入得不到资金的有利支持,农村的大部分资源没有通过经济流联合起来。

5商业银行结构的优化目标与思路

合理的商业银行结构布局是一个地方经济能否得到金融有效支持的重要保证,是地方经济的推进器。

鉴于商业银行结构布局的现状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要求,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可作如下构想。

5.1对现有商业银行进行适当的战略分工

通过制定国有商业银行地区的设立与退出标准,使国有商业银行从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退出。

根据地方GDP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对于低于这一标准的市县,国有商业银行不设立分支机构。

国有商业银行可选择全国100个重点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将其部分业务重点放在向海外拓展上。

市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者撤消,或者切块给地方商业银行。

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支持。

同时,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形式百分之百地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5.2组建商业银行集团公司

在现有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体系。

鼓励地方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并由政府领导和人民银行及银监局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可考虑按子母公司的形式,自下而上组成商业银行集团。

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以县市区为主,农村商业银行以农村为主,但两个法人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可互相下伸和上延,地方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自主决策和经营,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支持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5.3建立起合作性与商业性全国统一的合作金融体系

将市级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控股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并实施行业管理,建立起合作性与商业性全国统一的合作金融体系。

控股资金来源:

财政拨入部分,人民银行发行金融票据筹集部分。

筹措的股本金用于购买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累积的不良资产、历年亏损、保值储蓄支付的贴补利息。

5.4积极组建县级地方性商业银行

将资产总规模达l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l5%以下的农信社县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对资产总规模达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20%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