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头针疗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387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头针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用头针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用头针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用头针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用头针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头针疗法.docx

《实用头针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头针疗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头针疗法.docx

实用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简介

头针(scalp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

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

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

[1]

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统方法。

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头针疗法-概况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

"头为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

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

头针疗法-标准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

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

眉冲

头临泣

头维

额旁1线

额旁2线额旁3线额中线

额旁3线

 

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2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额旁3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顶中线

顶中线

线

会中顶

顶亠刖

 

[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脱肛、小儿夜尿、高血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压、头顶痛等。

顶颞前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

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顶颞后斜线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至颞部

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

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顶旁1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

穴。

[主治]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颞前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颞后线

[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枕上正中线

顶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眼病、足癣等。

枕上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枕下旁线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头针疗法-刺激区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

前后正中线:

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

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运动区

【部位】:

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

0.5厘

1/5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是下肢、躯干运动区。

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主治】:

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感觉区

【部位】:

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

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

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舞蹈震颤控制区【部位】:

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

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

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晕听区

【部位】: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共4厘米。

【主治】:

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

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二区

【部位】:

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

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

命名性失语。

【刺法】:

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三区【部位】: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

感觉性失语。

【刺法】:

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运用区

【部位】厘米。

【主治】:

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失用症。

【刺法】:

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足运感区

【部位】直线。

【主治】:

等。

【刺法】: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视区

【部位】

【主治】:

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皮层性视力障碍。

 

平衡区

【部位】:

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

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

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小脑性平衡障碍。

胃区

【部位】:

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胸腔区

 

【部位】:

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

的直线。

【主治】:

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生殖区

【部位】:

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血管舒缩区

【部位】:

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

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

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

行快速捻针手法。

头针疗法-操作方法

体位

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

然后运针。

运针

头针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针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电针刺激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频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选择可参考电针,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而定。

疗程

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疗程。

头针疗法-适应范围

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头针还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

由于头针运用的时间尚不长,适应证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

头针疗法-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

的面色及表情。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有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

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及体针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3、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