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3870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全蝎的功效与作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本品药性平,虽性燥而有毒,但具有较强的息风止痉之效,故常与蜈蚣配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痉挛抽搐之证。

治小儿热极生风之高热、抽搐者,可与清热、息风之品配伍。

若小儿脾虚之慢惊风手足抽动者,则宜与补气健脾之品配伍。

肝风夹痰而致痫证抽搐者,可与化痰、息风、开窍之品配伍,治破伤风角弓反张,可与祛风、止痉药同用。

2.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瘿瘤等。

本品不论内服、外用均有攻毒、散结之效。

治热毒所致痈肿疮疡,可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配伍。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宜与消痰散结、清热泻火之品配伍。

3.用于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口眼喎斜等。

本品尚有通经络及止痛之效。

治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常与其他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品配伍。

若治瘀血内阻,或风邪上犯所致的偏正头痛等顽固性头痛,可与活血、祛风、止痛之品,如川芎、红花等同用。

治风中经络,口眼喎斜,可与化痰、通络之品配伍。

蝎子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油炸和泡酒。

山东淄博一带自古已有以炸全蝎入馔的记述,《聊斋志异》笔者蒲松龄就以炸食全蝎为补养身板子、延年益寿之常品。

如果采用全蝎入药时,一般认为蝎尾较全蝎功力更胜,粉剂内服较煎剂为佳。

服用蝎尾时,一般1-3条,全蝎粉入药时,一般1-2克。

孕妇须慎用。

如果作为美食时,也不要食用太多。

壁虎(守宫)的药用功效与作用:

守宫就是壁虎。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壁虎之尿甚毒,入眼则瞎,入耳则聋,滴到人身上就会引起溃烂,吃了壁虎爬过的东西便会中毒死亡。

因此,古时将其列入“五毒”之一。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记载这样的故事,说是夏天,一家的女人晚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洗澡,旁边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孩子口渴,就拿给他们喝了。

谁知道一会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盆里的水变成又浑又腥的。

所以自古隔夜茶都不许喝的,怕晚上有壁虎在水边交配,壁虎的精液落入水中有剧毒。

其实这只是个传说,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除了有些品种是带毒的以外,大多数都没有毒。

守宫具有祛风定惊,解毒消坚,通络起废的作用。

《本草纲目》称其:

“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厉节风,及痰惊,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

”尤其善于治疗恶疽肿瘤。

壁虎功效

1.熄风镇惊:

壁虎味咸;

性寒,爬行动物,善通经活络,熄风定惊,用于小儿惊风,中风瘫痪,破伤风引起的抽搐,风湿痹痛,风痰惊痫等病。

2.软坚散结:

壁虎味咸,咸能软坚散结,性寒善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常用于瘰疬,癌肿等病。

3.祛风止痛:

壁虎性寒,有清热解毒,搜风止痛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病人因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合邪为患,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而形成热痹。

如《金匮翼·

热痹》:

“热痹,闭热于内也……,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遏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寒化热则瘴痹熻然而闷也。

”其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发热。

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治宜选用壁虎,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散瘀止痛。

4.清热解毒:

壁虎为爬行动物,善行走窜,性味咸寒,清热解毒力较强,常用于各种恶毒疮痈,如《内经》:

“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又如《景岳全书·

外科钤。

论记》:

“痈者,热壅于外,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红,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者,其愈亦速。

”其治疗宜用壁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行瘀止痛。

5.鉴别应用:

全蝎性平,药力亦薄,用于较重之抽搐,但止痛力较强,壁虎性猛,寒,药力大,用于重症之抽搐,熄风镇惊较全蝎力强,止痛力弱于全蝎,二者均为祛风镇惊之药,抽搐最重者也可同时应用。

现代研究显示:

守宫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以锌含量最高,体外实验:

本品水溶液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呼吸,近代用于治疗各种癌肿,尤其以食管癌效更佳。

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使用守宫可以治疗各类肿瘤、结核、瘘管、慢性骨髓炎。

我们临床上可以入煎剂或散剂,入汤剂,一般用量6—9克,散剂,一般1-2克。

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一起配合使用。

有报道,用守宫研末吞服,每次2只,治疗肝癌有效。

也有将活守宫放入鲜鸡蛋内,用泥裹焙熟,吃鸡蛋和守宫,三天吃1次,治疗白血病有效,还有采用守宫焙干装胶囊,治疗肺结核有效。

守宫还可以泡酒治疗食管癌。

中医认为守宫性寒味咸,有小毒。

功能祛风、定惊、散结、解毒。

主治中风瘫痪、关节风痛、风痰惊痫、瘰疬、恶疮、风湿关节痛、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肿瘤。

1.壁虎可浸泡酒食用,具体做法是:

将壁虎洗净,放人干净的酒瓶内,下人白酒浸泡7~10天,即可起封取酒。

其中壁虎取l0条,白酒用500克。

取壁虎酒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可祛痛、攻毒、消肿、散结。

用于食道癌、胃癌等症。

2.取活壁虎约40条,将其置于砂罐中干烧至死,勿令焦,初步研磨成粗末,再置砂锅中焙干,进行第2次研磨,经筛过后即成壁虎粉。

取鸡蛋各50~60克等量,煮熟,烘干,研成细粉,将其与壁虎粉混匀即成。

取壁虎蛋粉每日服2~3次,每次一匙,约10天服完,在服药期间忌食辣、酸、咸、海味品、酒、冷的食物及雪里蕻菜,本品功用为散结止痛。

用于肠癌、肛门癌及脏毒症。

3.取壁虎7条(砂锅炒焦),木香,人参,朱砂各4.5克,乳香3克,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次服7丸,木香汤送下,早、晚服,用于治疗反胃暖气。

如果遇到痈疮疼痛,可将壁虎焙干研末,油调敷之即可。

取褐色壁虎1条,连血研烂,入朱砂、麝香少许,以薄荷汤调服。

继服二陈汤(半夏、陈皮各9克,茯苓12克,炙甘草5克煎服),此方可用于治疗心虚惊痈。

应值得注意的是,血虚气弱,非风痰风毒所感者,宜慎用。

而且因为守宫有小毒,所以用时应注意剂量。

4.壁虎去内脏的干制品入中药,名“天龙壁虎”,有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镇痉祛风和发散消肿的功效,可治淋巴结核、神经痛、慢性关节炎、乳房肿块。

11月24日养生堂李忠水蛭地鳖虫治瘀血时间:

2011年11月24日

2011年11月24日BTV北京卫视养生堂20111124期邀请李忠为大家讲解《虫药总动员》2(水蛭、地鳖虫治瘀血)。

水蛭,俗称蚂蟥。

它味苦咸,性平,有小毒,入肝、膀胱二经。

《本经》说“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积聚。

利水道”。

很多名方,比如仲景抵当汤、大黄廑虫丸等均用之,是一味活血化瘀、消癌破结的佳药。

水蛭有两大功效:

第一:

逐恶血、瘀血。

现代研究显示:

水蛭主要含有蛋白质,其新鲜唾液中含有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阻碍血液凝固。

水蛭分泌的一种组织胺样物质,能扩张毛细血管,缓解小动脉痉挛。

减退血液粘着力。

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与此药理机制有关。

由于水蛭在活血破瘀方面的作用,所以,临床还常用于冠心病、血小板增高症、跌打损伤的治疗。

第二:

破血消积:

古代经典名方“化癥回生丹”中就选用了水蛭,著名医学家吴菊通说:

“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久病癞结不散者,非此不可。

”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癌症治疗。

应用

1.血瘀经闭,癥瘕积聚。

本品咸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强,主要用于血滞经闭,癥瘕积聚等证。

常与虻虫相须为用,也常配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药用,如抵当汤(《伤寒论》);

若兼体虚者,可配人参、当归等补益气血药,如化癥回生丹(《温病条辨》)。

2.跌打损伤,心腹疼痛。

取本品的破血逐瘀之功,亦常用于跌打损伤,可配苏木、自然铜等药用,如接骨火龙丹(《普济方》)。

治瘀血内阻,心腹疼痛,大便不通,则配伍大黄、牵牛子,如夺命散(《济生方》)。

现代中医药典中认为水蛭具有:

破血通经,消积散瘀,消肿解毒和堕胎等功效。

水蛭被确定为35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材之一。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水蛭对治疗肿瘤、肝炎和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

水蛭中含有多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如水蛭素、溶纤素、裂纤酶等。

其中,水蛭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强的天然特效凝血酶抑制剂,能够阻止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固,抑制凝血酶与血小板的结合,具有极强的溶解血栓的功效。

国内外的整形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利用水蛭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可使静脉血管畅通,减少坏死现象的发生,为静脉血形成侧支循环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了再植或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中医内科将干燥后的虫体泡制成药,治疗瘕块、血瘀、闭经、跌打损伤等。

近代医学进一步研究证明,水蛭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具有特效。

近年来用水蛭配制生产的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中成药逐渐增加。

水蛭入药不可去头,一般头上的吸盘药效最多。

水蛭的腥味很重,煎剂往往令人闻上去就想吐,可以隔纸烘干,但是不能油炙,否则疗效会减弱,一般临床服用时,可以研细末,装胶囊。

无瘀血停滞以及孕妇勿用,虚人慎用。

由于水蛭为活血化瘀之峻品,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日常代茶饮的小方:

作用:

1、产后血晕(血结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连于胁肋)。

用水蛭(炒)、虫(去翅足,炒)、没药、麝香各一钱,共研为末,以四物汤调下。

敌国下痛止拍,仍须服四物汤。

2、跌打损伤(辨血凝滞,心腹胀痛,大小便不通)。

用红蛭(石灰烽黄)半两,大黄、牵牛头末各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当排出恶血,以尽为度。

此方名“夺命散”。

3、坠跌内伤。

用水蛭、麝香各一两,锉碎,烧出烟,研为末。

酒磅服一钱,当有积血排下。

4、红白毒肿。

用水蛭十余枚令咂病处,取皮皱肉白为效。

冬月朊蛭,地中掘取,养暖水中,令活动。

先将患者痛处的皮肤擦净,然后用竹筒装水蛭合上,不久,水蛭吸满人血自脱,如须多吸,另换新蛭。

瘀血病症

瘀血病症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①疼痛:

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②肿块:

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

③出血:

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此由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所致。

④紫绀:

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

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

⑤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

此由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

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代。

⑥此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亦较为多见。

瘀血原因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

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

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除了水蛭,土鳖虫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地鳖虫古称廑虫,俗名土鳖虫、土元;

性味咸寒,入心、肝、脾三经。

习惯采用雌虫入药。

是一味最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凡血瘀经闭,癌瘕积聚,跌打损伤,瘀血凝痛,用之均有良效。

其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

土鳖虫属蜚蠊目鳖蠊科昆虫。

别名地鳖虫、地乌龟、簸箕虫、土鳖、土元、土王八、地团鱼等。

现代中医药典称“土鳖虫”。

性寒味咸有微毒,具有去淤止血、消肿止痛、通络理伤、接筋续骨等功效,是理血伤科要药,主治关节炎、腰腿痛、跌打损伤、闭经等症。

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应用历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土鳖虫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以谷氨酸含量最高,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为丰富,约占氨基酸总量的30%以上;

含有28种微量元素;

含有脂肪油17.6%,主要为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还含有尿嘧啶、尿囊素、生物碱等。

具有养颜、抗凝血、抗缺氧、抗突变等作用。

对白血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疗效。

与土鳖虫配伍的中成药有人参鳖甲丸、追风丸、除伤消、跌打丸、消肿膏、伤科七厘散、治伤丸、中华地鳖胶囊等达200多种。

土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微量元素,在增加营养,补充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其中所含的11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长期食用土元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和酶等,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目前,名贵的菜肴“油煎银鳖”、“土元脆皮”等出现在多家大宾馆的宴席上。

《长沙药解》说它“善化瘀血,最补损伤”。

故虚人亦可用之,如治虚劳经闭的大黄廑虫丸,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以及疟母痞块的鳖甲煎丸等均用之。

以其善于通络理伤,对跌打损伤,具有接续筋骨的作用,故伤科要药。

咸寒能人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瘕瘕血闭诸症。

临床常用于适用于癌症、妇女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骨折等病症。

养生堂给大家介绍一个治疗腰痛的方子:

作用

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

本品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

可单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黄酒冲服;

临床常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如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

骨折筋伤后期,筋骨软弱,常配续断、杜仲等药用,如壮筋续骨丸(《伤科大成》)。

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

本品入肝经血分,能破血逐瘀而消积通经,常用于经产瘀滞之证及积聚痞块。

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大黄、桃仁等同用,如下瘀血汤;

治干血成劳,经闭腹满,肌肤甲错者,则配伍大黄、水蛭等,如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治积聚痞块,常配伍柴胡、桃仁、鳖甲等以化瘀消癥,如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

“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2.《本草纲目》:

“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3.《本草经疏》:

“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

乃厥阴经药也。

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2011年11月25日BTV北京卫视养生堂20111125期,李忠《虫药总动员》3蝼蛄蟋蟀治疗水肿。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癌症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

常见病因

(一)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

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关闭不全及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

2.肝病:

肝硬化、肝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3.肾性:

肾病综合征、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4.营养代谢障碍:

蛋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B1缺乏症等。

5.内分泌性: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垂体前叶腺瘤或某些异位肿瘤分泌过量ACTH、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妇女经前期水肿、妊娠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6.其它:

老年性水肿、特发性周期性水肿、高温环境下水肿、严重营养不良补充营养时的水肿等。

(二)局部水肿淋巴管阻塞、静脉阻塞、变态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炎症性肿胀、动静脉瘘等。

1.炎症、外伤、血管或淋巴管受压引起的水肿:

胸部广泛手术后的手臂水肿与手术损伤或阻断淋巴系统有关,静脉内注射刺激性药物引起的静脉炎也可致水肿。

有四肢动静脉瘘者,因压力较高的动脉血流直接流向静脉,可能造成浅表静脉曲张、充血和水肿,瘘管部位有搏动、震颤和血管杂音。

病变血管部位较深者体征少,诊断有赖于血管造影。

2.股静脉阻塞多见于产后妇女,以左侧多见。

病情进展缓慢,患者感下肢绷紧,有动脉痉挛时全下肢肿胀、苍白、皮肤呈紫红色网状纹,股三角区压痛明显,可摸到条索状、触痛明显的股静脉。

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病人除有下肢水肿外,还可见下肢静脉曲张。

3.上腔静脉阻塞:

见于纵隔内肿瘤和淋巴结肿大等,水肿限于头、颈和上肢,病人臂静脉压升高。

4.淋巴水肿:

常见于丝虫感染、结核、子宫颈癌、腹股沟部恶性肿瘤等。

5.偏瘫:

偏瘫侧可发生水肿,可能因该侧的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或淋巴与静脉引流减少所致。

《素问·

水热穴论篇》指出: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肾主水,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肾对体内水液的存留,分布与排泄作用,主要是靠肾的气化功能完成的,而气化作用的动力就是肾阳,还要靠肾阳和肾阴的调节作用,通常将这种调节作用比作“开”与“阖”。

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水湿的作用。

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而在元代,《丹溪心法·

水肿》则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

一般来说,阳水的病程较短,病势较急,浮肿多从头面部肿起,肿势以腰以上为剧,皮肤颜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而易恢复,多因感受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疮毒等邪气所致,病变脏腑多在肺脾两脏,以表证、热证、实证多见;

而阴水病程较长,常由阳水失治、误治转化而来,浮肿多从下肢开始,肿势以腰以下为甚,皮肤颜色萎黄或灰黯无泽,按之凹陷而不易恢复,多因饮食劳倦,房事过度,久病正虚,元气亏损所致,病变脏腑多在脾肾,以里证、寒证、虚证多见。

一、阳水:

可分为三个症型。

1.风水泛滥症:

主要表现水肿来势迅速,先自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同时多兼见畏风怕冷发热肢节酸重等营卫不和的症状。

若水气凌肺,可见咳喘。

若偏热者可兼见咽喉红肿疼痛,脉象多浮滑。

治疗应以散风清热,宣肺行水为主。

可用“越婢加术汤”加减治疗。

2.水湿浸渍症:

可见全身水肿,皮肤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身体困倦而重着感。

同时尚可伴有胸闷,厌食,欲呕,舌苔白腻,脉沉缓等湿盛脾弱征象。

此类病症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

在治疗方面,应以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为原则。

可选用“五苓散”和“五皮饮”合用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3.湿热壅盛症:

主要见遍体浮肿,皮色润泽光亮,兼见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且必见舌苔黄腻,脉沉数等湿热证之征象。

治疗当以分利湿热,可用“疏凿饮子”的方药加减治疗。

二、阴水:

可分为两个症型。

1.脾阳不振症:

典型症状乃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

同时兼见面色萎黄无华,神倦肢冷,脘腹胀闷,纳呆便溏等中阳不足。

脾失健运诸症。

舌象可见舌淡苔白滑,脉为沉缓。

治拟温运脾阳,利水化湿为治。

有一条方子叫“实脾饮”加减治疗,临床上也行之有效。

2.肾阳衰微症:

本症与脾阳不振证共同特点是,浮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

不同之处在于,本症可见腰部冷痛酸重。

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面色灰滞或晄白等一派肾阳衰微的症状,本症患者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或沉迟。

治疗原则应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可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总之,水肿一症,不外风邪外袭,水湿内侵以及疲倦太过,饥饱不调,生育不节等因素导致。

其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养生堂蝼蛄治疗水肿

蝼蛄也叫喇喇姑,俗名土狗,是一种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地下农业害虫。

《荀子》有云:

“鼯鼠而技穷”,据说实际上就是蝼蛄,它有飞,缘,游,穴,走五种本领。

功效:

利水,通便。

治膀胱湿热、石淋、尿结石、水肿、瘰疬、痈疽肿毒。

主治:

1、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

用蝼蛄五枚,焙干为末,饭前用开水送服一钱,以小便通畅为效,有人加甘遂末一钱、商陆汁一匙,忌盐一百日。

又方:

不便不通者,用蝼蛄下截焙研,水磁服半钱,立通。

用蝼蛄一个、葡萄心七个,捣烂,露一领先,晒干,共研为末,酒送服。

夏季收集蝼蛄阴干,分头、腹、尾,焙过收存,治上身水肿,用头末七个;

治身体中部水肿,用腹末七个;

治下身水肿,用尾末七个,饭前服,酒送下。

2、大腹水肿。

用蝼蛄炙热,每天吃十个。

用大戟、芫花、甘遂、大黄各三钱,共研为末。

以蝼蛄七个,加捣烂的葱,在新瓦上焙干,去掉翅足,每个剪作左右两半。

退左侧水肿时,即以虫的左侧七片焙研加上述的药末二钱,黎明时,用淡竹叶、天门冬煎激发调服。

三天后,照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3、鼻消水(头面乳肿较重)。

用蝼蛄一个。

轻粉二分半,共研为末,每次取少计,入鼻中,以黄水出尽为效。

4、石淋用痛。

用蝼蛄七个、盐二两,在新瓦上焙干,研为末。

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5、大小便不通。

用蝼蛄、蜣螂各七个,男取虫头,女取虫身,瓦上焙焦,研为末。

以樗皮煎汁送服。

极效。

6、胞衣不下。

用归蝼蛄一个,水煎开二十次,灌入即下。

7、牙齿疼痛。

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养生堂蟋蟀治疗水肿

蟋蟀,中医又名将军虫,性微温,味辛成。

本品不仅有较强的利尿消肿作用,对膀胱麻痹之尿闭及慢性肾炎之尿少,也都有效。

而且具有温肾壮阳的功效,对阳痿、遗尿有特殊的功效。

因其能对抗因碱性药和水分输入引起的液体潴留,所以对尿毒症也有帮助。

1.利尿消肿,蟋蟀味辛咸温,入膀胱小肠经。

味咸入肾,能软坚散结,剥尿利水,辛温能散水寒之气,温肾中之阳气,善治水肿、尿闭、结石、臌胀等病。

2.肾虚阳痿因房室太过,或误犯手淫,以致精气虚寒,命门火衰。

症见:

阳痿,面色白,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多沉细。

治宣补肾壮阳,可选用蟋蟀。

3.遗尿下元虚寒,肾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俯,小便乃津液之余,小便排泻与贮存,全赖于肾阳之温养之化。

若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