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3569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3docWord下载.docx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谏官的设立不利于专制皇权

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7.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9.“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

10.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1.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①秦代郡县的设置②汉代州刺史的设立③明朝内阁制确立④清朝军机处的出现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属于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13.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成阳的苏某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一官员称赢政为大王,未受谴责

C.公元前218年,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并享有皇帝赐给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14.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宰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15.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16.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

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与宦官专权

17.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1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9.《史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20.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21.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22.“自(汉)武帝之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

霸(人名)以丞相举史高为大司马,故以越职责之。

”材料所述表明

A.大司马与丞相权力处于平等地位B.中朝的设置削弱了丞相权力

C.汉设中朝的根本目的是限制皇权D.武帝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3.从图1到图2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A.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24.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

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王位世袭B.等级森严C.中央高度集权D.有浓厚血缘色彩

25.下列官职或机构中,不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是

①门下省②三司使③宣政院④理藩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6.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

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

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

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27.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

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9.从1938年2月19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都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

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

对这一史实分析最全面的是

A日军用意在于动摇乃至瓦解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抵抗决心,威逼中国政府投降求和

B日军企图迫使中国政府再次迁都,破坏国共第二次合作

C日军为了报复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对其交通线的破坏

D日军妄图炸死国民政府首脑,造成群龙无首局面

30.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1.1936年,日本统帅部在《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规定,“以中国为敌时,其作战要领如下:

初期目标是,占领华北要地和上海附近,保护帝国权益和日本侨民。

”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A.九一八事变 一·

二八事变B.华北事变 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一·

二八事变D.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3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

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着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3.“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34.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前期的某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使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35.1942年刘伯承在报告中指出:

“百团大战总的来讲是一场打了胜仗的大战役,但……没有充分发扬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传统优势,有些仓促上阵的意味,为了片面取得政治影响甚至矫枉过正。

”报告中所说的“政治影响”主要是

A.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C.沉重打击屯集在华北地区的日军D.战略上支持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6.《微历史:

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

“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

3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8.日本在全面侵华前就先后发动了“九·

一八事变”、“一·

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由占领东北到进入华北,中国军民奋起反抗。

下列抗击斗争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宋哲元收复喜峰口 

②安德馨血战山海关③冯玉祥和吉鸿昌收复多伦 

④蔡廷锴坚守上海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39.“与有的国家只抵抗了几个月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军队英勇抗战达14年之久,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消耗和拖垮了日本的经济,使其无更多力量入侵澳大利亚、印度等地,也无力进攻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避免了苏军两线作战。

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其他国家将会付出更大代价,胜利也不会来得这么早。

”材料表明

A. 

有的国家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侵略表现出妥协退让

B.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C. 

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才使苏军完全避免了同日军作战

D. 

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因

40.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B.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1.某学者读史,他读到了哪一历史事件发出了如此感慨(如图)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4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于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无穷”的是①建立租界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开设工厂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3.丞相是太平天国前后期一直存在的官职,大体可分为虚衔和实职两大类,各类丞相在前后期的演变情形,符合中国中国历代丞相制度的基本规律。

到后期太平天国的官职已丧失了其基本功能,也偏离了其设官建制的原初动机,这说明

A.太平天国已经建立起新型的职官秩序B.太平天国完成了建立近代农村秩序的任务

C.太平天国没有提出再建工商社会秩序的方案D.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44.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

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

45.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战不决,英人驱船攻向炮台,守将关天培英勇殉职,英舰进攻岸台,带领着鸦片船尾随而至,一些民间小船协助贩运。

粤兵名为迎敌,也同时伺机护贩,藉得好处。

此一情景,史家最可能用怎样的总结性文字来描述

A.忠勇之军,撤溃已尽;

利之所在,对敌如戏B.忠勇之军,撤溃已尽;

民气所在,虽败犹荣

C.将领愚昧,不足御敌;

利之所在,对敌如戏D.将领骄堕,不足御敌;

46.观察下列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图一三元里纪念碑图二“致远”舰撞向“吉野”图三义和团旗帜

A、图二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

B、三图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三图都是围绕维护国家主权这一共同历史主题斗争,体现了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D、三图都反映了人民群众自发的斗争精神

47.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48.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铁骑肆虐,走向统一抗战成挽救民族危机的必由之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领导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中央政府是

A.瑞金苏维埃政权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陕甘宁边区抗日政府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9、毛泽东在1938年写道:

“八个月中,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面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

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

”在此,毛泽东

A.认为政府的错误导致此阶段伤亡过大B.肯定全民族抗战功劳以鼓舞全国士气

C.充分肯定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功绩D.认为抗战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50.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要求,将向部分健在的抗战老战士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5000元.吴老师的爷爷民国26年曾参加赵登禹将军指挥的某次战役,也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请问吴老师的爷爷2015年最可能( 

)岁

A、63 

B、 

78 

C、83 

D、98

卷Ⅱ非选择题

卷Ⅱ共2小题,其中51题16分,56题34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

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注:

《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的)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

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4分)

52.清政府为稳定和巩固边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贵总督)鄂尔泰曰:

“改流之土民宜(应当)从国制。

”由于改流百姓仍听土目管辖,生活习俗依然如故,鄂尔泰建议应允许改流之民自愿效仿满族剃头,不得强迫;

改流之地的把目、火头应改名为保甲制度中的里长、甲首,且无恶迹的土目也不必迁至内地。

……应继续令土目管理当地夷民。

——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新疆全境,向称水草丰饶,牲畜充牣者……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着手。

……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

材料三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

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

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根基。

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陆后尚可崖战;

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拒守……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土归流的含义,并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治理“改流之土民”的具体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设置新疆行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左宗棠对新疆的历史贡献。

(14分)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两者在观点上的异同,并简要评价。

(12分)

沧州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学段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0DACCBDBCBB11-20ABCDDCBDBC21-30DBACABCBAC

31-40DCBABCADBA41-50BCDCACDBBD

51.

(1)态度:

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

原因: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

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2)变化:

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

影响:

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

中国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3)认识:

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

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外交。

52. 

(1)含义:

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设置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朝廷官员进行地方管理,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治理政策。

(2分)

措施:

不强迫当地民众剃头;

按照汉族的管理制度,改变当地民族头领的称呼;

无劣迹的当地民族头领不必内迁,并继续管理地方。

(2)原因:

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

缓解军费的紧张;

巩固西北边防,维护边疆稳定;

推动新疆地区的开发;

英俄觊觎新疆。

(任答4点,共8分)

贡献:

率军收复新疆;

支持收回伊犁;

推动新疆建省。

(3)相同:

两者都为了巩固边防;

(2分)不同:

材料二主张加强西北边防,材料三主张重视东南海防。

评价:

两者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2分)只加强陆防使中国丧失制海权,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2分)只加强海防就失去西北屏障,会破坏国家领土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