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民俗作文Word格式.docx
《6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民俗作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民俗作文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篇二: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300字:
亲临畲家族】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次我就亲临了畲家族。
畲族的姑娘都长得俊俏美丽,她们的眼睛炯炯有神,鼻梁高高的,头发总喜欢留得很长,据说畲族姑娘是因为有了这长头发而才美丽的。
畲族人的的服饰也是别具特色。
妇女、姑娘们都爱穿及脚裸的长裙,颜色都偏于暖色:
粉、红、金黄等。
腰上的部分十分紧,足以体现了姑娘们的窈窕与秀美的身姿。
上身当然也是女孩们最能体现身材的部分,但畲家族的姑娘们总会穿着圆领中长襟的上衣,十分宽松,可这样还是能看出她们协调的身姿。
这天,楼台上出现了一位畲族美女,为大家献上了《今天是个好日子》她的歌声悦耳动听,使人一听就有了兴致,她们的才艺也真让人爱慕。
到了高潮部分,几位小伙子拿着六根竹竿来姐姐她们随着音乐跳起竹竿来,那几位小伙子拉上我一起跳了起来,他们脸上淳朴的笑容和这美妙的歌声让我无法拒绝。
竹竿灵活的移来移去,我不禁手忙脚乱,于是几个美女姐姐拉着我的手,我也慢慢找到感觉,这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累了,大家互相拥抱在了一起,这突如其来的拥抱,让我手足无措!
但是幸福快乐的!
畲族真特独特。
这组姑娘——窈窕美丽;
畲族服饰——别有特色;
畲族活动——好玩有趣;
畲族人民——热情亲近!
【篇三: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400字:
武夷山的特色节日——柴头会】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里,传统节日如同繁星一般数不胜数,大小节日大约也有上百个了!
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也是别具一格。
就说我家乡的柴头会吧!
柴头会前后三天从农历二月初五到初七结束的。
期间,有许多从乡下来的会带着自家做的农产品和药材来卖这不,这个星期,老师就布置我们去看柴头会了。
这天,我坐车先来到了环岛。
刚下车,我就被热闹的氛围给包围了,只见大街上,道路旁都是木质的农产品,有大小不同的桌面,大的直径约有两米,小的也约有一米多了。
还有木墩,木墩也有两种,一种是有三条腿支撑的,这种木墩体型大,多用来砍硬的食物或拿来放水盆碗筷的。
另一种身体简易,拿放很方便。
除了圆桌,木墩还有许许多多、各形各异的农产品,大街被人们挤得水泄不通,真有挥汗如雨,摩肩接踵的感受,空气中回荡着客人和商家讨价还价的声音。
我随着人流来到了西门头,柴头会的又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浮现在眼前,在西门头和环岛唯一不同的是,在环岛卖的大多为木制农产品,而西门头则打多卖花卉树木,放眼望去如一副巨大的圆画,虽然都是植物,但是植物的品种却不同,有的是金桔树,有的是兰花,有的是水仙,等等。
树的价格也因植物的大小、品种来定,贵的上百元,而便宜的也有几十块钱。
植物的数量也是特别的,都是一捆一捆的,一捆也有一百多颗,散的也有几十颗。
这就是我们武夷山特有的节日——柴头会。
如同一个集市一般热闹。
在我们武夷山人的眼里,柴头会在悠久的中国里,如同繁天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篇四:
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作文: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
“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到瑶族还要懂当地的禁忌,否则得不了主人的好感还会引起主人家的反感。
不能用脚踏火炉撑架;
不能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条;
不能在瑶族里穿白鞋和戴白帽,这样意味着家里要出丧事;
不能坐门槛上;
不能坐主妇烧火坐的凳子椅子;
遇人伐木时不能说“吃肉”“死”等词象征着不吉利;
穿草鞋不能上楼。
瑶族不生产盐,但同时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是请最公道,至亲的人主持的,这叫做“盐信”,凡是接到“盐信”者无论多么重要的事都会丢下,按时赴约。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篇五: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各地民俗900字】
火把节到了,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到周城去过火把节。
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连接着一个个依山傍海的村庄和一片片绿色的田野,驾车穿行在这条高速公路上,一阵阵湿润的、清新的风从车窗外吹了进来,驱走了夏日的炎热、吹散了我一天的疲劳和郁闷。
我惬意地做了个深呼吸,啊!
真香,真宜人──那空气中带着洱海水的甘甜、带着田野中稻花的清香、带着苍山上松香的浓郁。
车窗前,一群群蜻蜓和彩蝶在飞舞,好象要和我们一起欢度佳节。
一路优美的风景,一路艳丽的色彩,还没看够,还没道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周城村。
周城村是闻名中外的古镇,这里有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区──蝴蝶泉,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孕育了白族文化,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一则则优美的故事从这里流传。
太阳落山了,天渐渐黑了,一把高高的大火把燃烧了起来,红红的火苗升腾着、飘动着,照亮了夜空、照亮了村庄、照亮了一张张幸福兴奋的脸。
点点火星在跳跃、在飞腾、在飘散。
火把上挂满了象征丰收的水果,在火焰的照耀下,那桃子鲜艳、梨子晶莹、葡萄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烧熟了的水果的浓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地区特有的节日,每年举行一次。
每到这天,人民就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竖起大火把,家家户户摆着丰盛的晚餐,老老少少都穿上鲜艳亮丽的民族服装。
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聚在一中国燃大火把,围着火把载歌载舞,并纷纷摘下火把上的水果吃。
除了大火把,人们还举着小火把,手中提着一袋松香,往火把上撒一把松香,火苗就“砰”的一声腾开来,随即又变成原来的样子。
当更多的小火把点燃,当孩子们舞动着火把在每条小巷中奔跑,那一条条小巷仿佛变成一条条将要腾飞的火龙。
在这一天,老人们在祈祷四季平安,祝福家庭和睦;
成年人在希望五谷丰登,展望更好的年景;
而孩子们,则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
回到家,躺在床上,可久久无法入睡,我回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
大理,我的风景如画的家乡;
白族,我的勤劳善良的民族。
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月街”、“火把节”、三塔寺、大理古城、周城古镇……这些都是大理历史和白族文化的真实写照。
我为我是白族人而倍感自豪,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大理历史、白族文化学者。
我喜欢火把节,喜欢这火红的夜晚,还有这火红的日子。
【篇六:
躲亲民俗1200字】
玉姐出嫁的日子,是舅妈请“算命先生”推算后才定下的。
吉期选在农历的2月23日。
那天,我们全家一起床,就早早地往玉姐家里赶来。
快走到她家时,远远地望见她家门前的场子里坐了好几堆人。
我们便点燃了贺喜的鞭炮。
大家听到了鞭炮声,只见舅妈赶忙从人堆里迎了出来。
我发现舅妈的双眼红红的,像两个熟透了的水蜜桃。
我们坐下后,还没喝完杯中的茶,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找玉姐,因为我平时和她最要好啦!
谁知刚一跨进玉姐卧室的门,我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只见玉姐趴在床头,肩膀一抽一抽地颤动着,原来她在低声地啜泣。
我这时才想到舅妈红肿的眼睛,肯定也是刚哭过的。
哎!
母女俩在一起相依为命地过了这么久,突然就要分离了,谁能舍得呢?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个庄重而又神圣的日子。
但对于舅妈和玉姐来说,那一天似乎来得特别早。
玉姐出嫁那天,仿佛连天都亮得比平时早。
舅舅和舅妈一大早起来,安排好了家中的事情,就朝着亲家相反的方向走去了。
他们不会忘记“算命先生”的叮嘱:
娘家父母必须向女儿出嫁相反的方向走,直到完全听不见迎亲的鞭炮声和唢呐声,这就是我们这儿农村的“躲亲”风俗。
风俗乎?
迷信乎?
人们无法知道,但又不得不相信。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
为了玉姐和健哥的幸福,舅舅和舅妈早饭就没吃便远远地躲开了。
我仿佛看见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双眼满含着眼泪,一边留恋地回头张望,一边又惶急地向远方走去……
我想:
如此“躲亲”,与其说是一种风俗,倒不如说是一种迷信!
请乡亲们好好地想一想,这种“躲亲”与新郎新娘的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不过是“算命先生”愚弄人们的一套把戏罢了!
希望明智的父老乡亲们尽快地革除这种愚昧的习俗,传承那些具有高雅文化底蕴的“民风民俗”吧!
作文
【篇七:
清明节插柳民俗1700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
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
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
唐代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
“柳条今剩几?
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
有几种说法。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
唐代元稹的诗云:
“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
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
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
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篇八:
鄂伦春的民俗400字】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有一种热情,好客、大方、热爱大自然的一个民族叫做————鄂伦春。
鄂伦春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起初是在大山中,与狼伴舞,日月同床,后来,勇敢的鄂伦春人建造了简单的房屋,鄂伦春人的衣服,算是最有大自然的气息了
用打来的动物的皮,围成简单的衣服,又保暖又好看,用动物的头,缝成一个里外有毛的帽子,最有特色的是,帽子上有两个小角。
鄂伦春人,吃的饭就是肉,手把肉,烤肉,所有的主食都是肉和柳蒿芽汤,在这里的鄂伦春人总是每人有一个武器,用来捕猎狍子、野猪。
现在的鄂伦春人,已经不在打猎了,从古时的肉搏到了现在的文明社会,不过还是有的老人忘不了山上大猎时的精彩,与野猪搏斗是的刺激,和拉着动物的尸骨到家的喜悦,所以有的老人现在还在山上居住,有时下来有时上去,一直过着与狼伴舞,日月同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