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21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论讲义_精品文档_002.doc

公务员考试复习讲义申论

第一章申论概述

一、申论由四部分组成:

辨析、概括、对策、议论

二、测评要素:

阅读理解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三、试卷结构:

注意事项、给定资料、测试要求

“注意事项”提示考生答题时限、答题要求,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四、给定资料

关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社会热点问题

五、题目要求

1、概括:

对给定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问题或者影响、观点、趋势等内容(字数限定150-500字以内)。

2、分析:

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有分析对策的有效性,也有分析原因、后果、意义、必要性等要素,还有要求分析两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涉及到给定材料的方方面面。

3、对策:

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限定350字以内)。

既有主要问题明确的,也有主要问题不明确的,还有就材料中反映的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方案。

4、论证:

对提出的问题、方案进行阐述、论证(字数限定800-1200字左右)。

六、答题原则

1、所有答案都直接、间接体现在材料中。

2、系统性思考问题,从材料的整体框架、总体特点、反映的主旨等多方面考虑问题。

七、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2000-2008历年申论考试情况分析

时间

中央国家机关历年题材

上海市历年题材

2001年

美国一个研究小组证实含PPA的药物容易引发脑中风后各方面的反映

治理沙尘暴

2002年

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加入WTO

2003年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问题

人力资源和人才流动的新动向问题

2004年

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困扰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

关于上海世界博览会提高上海城市“软实力”

2005年

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

行政许可法实施问题

2006年

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相关问题

新录用公务员基层实习锻炼制度

2007年

土地管理问题

公务员职业道德精神和价值取向问题

2008年

人与自然

政府绩效评估

2009年

农业、农民、粮食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1、题材越来越“热”,要从关系全局的重大现实热点问题中选取。

2、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

3、题型越来越丰富化。

4、越来越强调对部分给定材料的把握。

5、公文型题目越来越受青睐。

八、备考策略

1、注重公务员能力的培养。

2、关注社会热点。

3、大量练笔。

第二章阅读理解

一、原则

1、时间原则:

30分钟为宜。

2、整体把握原则:

整体把握材料是概括、立意、制定对策的基础。

3、筛选原则:

材料中包含许多多余信息,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否则容易陷入误区。

二、阅读理解的应试方法

(一)阅读第一遍——了解内容

1、材料的三种形式

(1)每一个自然段表述一个信息。

(2)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揉杂于一体。

(3)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信息。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关键句、理解词意

(1)速读:

第一遍阅读速度适当放快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

对关键的词句应该边读边做记号;对主体内容一目了然的自然段、层次,可直接注眉批(在第二遍阅读时加以修正)。

(3)把握关键句:

一是提示段意,位于段的起始或末尾;二是提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或段落中心句;三是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理解关键词意:

①多义词:

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不固定。

②代词:

在材料中运用非常多,指代的内容很广。

③重点词:

一般包括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点、实质、观点、人为、方式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1、总结自然段

(1)关键句概括法:

关键出现在每一段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出现在中间,有时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

(2)总结概括法:

没有关键句时,归纳出段意。

2、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通过对材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较,将阐述同一问题的自然段归在一段,进行分类和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层次,继而再通过对所划分段落层次的内容分析和整合,概括出各段的意义。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①标题是主题

②文章开篇提示主题

③文章结尾提示主题

④关键语句提示主题

⑤通过材料结构、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中心思想

第三章总结概括

一、总结概括的作答要求

1、内容——全面、凝练、准确、深刻

2、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言语——精简、清晰、准确

4、文面——工整、整洁

二、总结概括的应试方法

1、删减要素的方法:

通过除此概括材料得出的要素有: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

人物和事件这两个核心要素不可删除。

2、分类归纳的方法:

对于相同的意见或方法进行整合,对于不同的意见或方法进行分类。

3、抓住关键句的方法

4、寻根究底法:

也就是因果分析法,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1、答题步骤

(1)概括各层次的含义:

使用分类归纳法

(2)概括中心

(3)具体成文:

要注意文气的连贯、文体的特点、字数限制,使用删减要素法和抓住关键句法

2、注意事项

(1)概括内容要点要全面:

注意不能丢掉对反对意见的概括

(2)要对表达相同内容的材料进行合并

(3)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3、答题思路

(1)提出话题

(2)说明情况

(3)进行分析

(4)做出结论

四、总结概括主要问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1、答题步骤

(1)概括各层次的含义

(2)概括中心

(3)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4)考虑字数,具体成文

2、注意事项

(1)概括材料主要问题一般只有一个

(2)概括材料主要问题一定要准确

(3)语言表述要完整:

“上述材料通过……反映了……的问题”

(4)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3、答题思路

(1)列举问题(纵向分析)

(2)简要分析(原因、后果、意义)

(3)做出结论

4、格式和套路

对于概括主要问题的字数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考试时,回答这个问题要求非常简练。

一般来讲,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

第一句话:

用一句话概述出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基本形为:

材料中的内容、问题,暴露/反映出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例如: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主要问题。

第二句话:

简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简述该问题的表现形式等。

基本形为:

原因1、原因2、原因3,是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或者,该问题暴露出问题1、问题2、问题3等问题。

例如:

它暴露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等问题。

第三句话:

用一句话总结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为对策性的结论。

建立和完善对策,刻不容缓/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评分依据

1、概括要点准确全面

2、叙述言简意赅,概括性强,有条理

3、文面整洁,句子顺畅,标点准确,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4、超字或少字10%以上,酌情扣分

第四章分析问题

一、思维方法——辩证思维

1、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特殊性分析

3、多向求异分析

4、因果关系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分析产生的原因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二、分析方法

1、利益分析法

(1)确定利益的主体及其性质,是利益分析的首要程序。

(2)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

确定利益的主体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分清利益的层次和地位,前者是为了排除非正当的利益,后者则是要在正当的利益中区分利益的轻重、大小,从而为目标选择和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利益分析法的落脚点,就是依据分析出的原因,提出相应合理、可行、有效的对策。

例:

将利益分析法结合因果分析法来对污染反弹现象做分析。

污染反弹

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薄弱

处罚力度不够

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规章制度有缺陷

地方官员追求政绩

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薄弱

为什么

为什么治理后还会反弹

为什么

为什么

政府为什么会保护这些企业

2、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社会现象中存在的供需矛盾问题。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

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

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供需平衡理论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供需分析法。

供需分析法适用于分析市场经济中存在供需的问题,如就业问题、交通拥堵问题、储蓄与投资问题、价格问题、能源问题等等多种社会现象。

例:

将供需分析法结合因果分析法来对交通拥堵问题作分析。

交通堵塞

汽车数量增加

生活水平提高,公共交通不能满足需要

道路的承载能力相对弱

道路狭窄,交通违规现象普遍

布局不合理,交通意识差,对非机动车管理和处罚力度不够

为什么(供)

为什么(需)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大于

3、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所谓内因,就是内部矛盾,外因就是外部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例:

将内外因分析法结合因果分析法来对网络游戏成瘾现象作分析。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游戏者有乐趣

多数人都渴望成功,同时存在好逸恶劳的天性,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会轻松得到满足感

网络游戏花样多、有吸引力,有网吧

学业繁重,缺少文体活动和文化场所,网络从业人员自律性差,审批监管控制不到位

对青少年上网缺少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缺少对经营者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可行的管理制度

为什么(内)

为什么(外)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思想认识不正确

为什么

三、说明

当然这些分析方法有时是可以通用的。

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考生既可以用利益分析法分析原因,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或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

例如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供需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污染反弹问题除可以用利益分析法还可以用内外因分析法分析原因,但该问题如果用供需分析法就不适用。

因此考生在选择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题而异。

例:

分别用利益分析法和内外因分析法来分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1、利益分析法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存在安全隐患,出于各种动机制造事端,人为造成伤亡事故的社会敌对分子的活动

工矿企业领导机构监管不到位

工矿企业追求利益,忽视安全生产

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保障措施未完善或执行不力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利益分析)

为什么

为什么(可以得逞)

2、内外因分析法

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存在安全隐患,出于各种动机制造事端,人为造成伤亡事故的社会敌对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