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初看的时候非常后悔没带纸巾…
导演的访谈非常值得一看。
私以为是魔戒后PeterJackson最棒的作品。
《他们已不再变老》观后感3
-所有的视频片段原本都是黑白的,一个世纪以后才被PJ的WingNutFilms上色。
在一战爆发前十年,开始有人实验拍彩色电影,早期有一些关于一战的彩色影片,是用一种叫做"
kinecolor“的技术拍摄的,不过这部片里没有采用。
-剧组看/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以及100个小时的影片资料。
PJ说只是做这一步就花了一年。
-很多片段从未公开过,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躺了很多年。
-PJ自己的祖父曾经参战。
-PJ决定不采用一般此类纪录片常有的旁白。
他希望观众能够听到亲身经历过对抗的士兵的声音。
-片名用的是LaurenceBinyon的诗歌“FortheFallen“中的一句,不过稍有调整。
原句是"
Theyshallgrownotold"
.PJ将语序调得比较常规,而不是Binyon那种诗意的"
尤达式“的表达。
-原有的片段拍摄于1910年代,那时音画同步录摄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
那时候,底片由摄影师通过大概匀速的手摇而拉动。
而要音画同步,稳定匀速或机械马达是必需的。
因此,本片中的音效都是加上去的。
-本片于2020年伦敦电影节首映,威廉王子在场。
同一天,影片被发行到英国的各个学校。
-本片故意不识别士兵和战场,因为那样会因为太多事实而框住影片,并拖慢节奏。
影片要表达的是士兵的(普遍)体验。
-影片开头是黑白,在战壕部分转成彩色。
士兵们回家后又转回黑白。
-《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PJ认为这是他最个人的片子,因为他向来对一战入迷,也因为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因战争创伤而去世,他深有感触。
他的兴趣实在非常浓厚,纪录片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一战军服和武器,可供参考。
-PJ是2020年开始受邀参与这个项目。
-PJ决心只用当年拍摄的片段和艺术作品来呈现这部纪录片,不要舞台剧式的搬演。
话虽如此,他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战壕肉搏的激烈场景,这方面完全没有影片记录。
幸好他收藏有一套杂志叫做TheWarIllustrated,其中有肉搏战的精彩铅笔画,就被用在影片中。
这些画是在战争期间画的,PJ得以保持全片的时代特征。
不过那些画本来的用途是宣传,英国士兵被塑造得很勇猛而德国士兵则很懦弱,这跟纪录片的叙述不符。
因此图画被切过了,避免太明显的沙文主义。
-PJ受邀制作这部影片时,可以无限制使用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片资料;
由于BBC也是联合出品方,他同时可以使用BBC的电影电视图书馆。
人家告诉他,只要影片尊重一战并且有趣,他想怎么做都可以。
除了电脑对黑白片的彩色增强效果之外(PJ说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会更好),他还想把片段的帧数调整到正常速度,使得片中人物的动作看上去是正常的,而不是一愣一愣的。
一套精密的电脑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连PJ都对效果感到惊讶。
-当年在西线的英国士兵在战壕里烧火做饭十分小心,怕炊烟引来枪林弹雨。
不过,他们发现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可以拿来煮水泡杯热茶。
(可是这到底如何操作呢--译者)
记录一下我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观感: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
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于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
这尤其令人心碎。
看过一些幕后制作花絮,才知道他是把当年的黑白视频资料彻底整理,调整成24帧,上色,补充细节颗粒,修补残破之处,配上逼真的音效,通过辨认唇语加上必要的对白,使它们像是一部“正常”的影片。
细节控技术控PJ做这些一定是乐在其中吧。
由于帧数调整,有些部分影像的颗粒有拖曳的现象。
虽然都是现有的技术,但是做得实在太细致了。
PJ这几年的片子有一点浮,这一部却非常纯粹,大巧不工。
那天看传记片《GoodbyeChristopherRobin》,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
叹息。
第一部在坡县TheProjector影院看的片子。
Veryinterestingplace.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4
在完成《霍比特人》系列——彼得·
杰克逊赖以成名的《指环王》系列的前传之后,这位极具商业价值的大导演已经四年没有新作问世。
在此期间,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一个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电影项目:
《他们已不再变老》——一部一战英国老兵的口述史,一部完全由旁白结构的纪录片。
据导演本人透露,光是听完所有一战老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资料,看完英国帝国战争纪念馆提供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就花去了整个团队一年的时间。
电影的建构方式相当常规:
按时间顺序汇编大量采访音频,辅之以对应的历史影像或宣传画,用一手的声画素材还原一战期间英国士兵的想法和遭遇。
事实上,这不是彼得·
杰克逊第一次涉足纪录片领域。
早在1995年,在他进军好莱坞之前,就拍摄了一部名为《被遗忘的银色》的伪纪录片,“发掘”出新西兰一段不为人知的电影史传奇。
由于其拍摄手法过于逼真,导致大量新西兰观众信以为真,以至于他们在得知真相后大感愤怒,要求禁映该片。
二十年以后,终于正儿八经涉足纪录片创作的彼得·
杰克逊,显然不满足于创作一部循规蹈矩的纪念影像。
作为一个技术狂,一个光影魔术师,他决定对影像施加不可思议的魔法。
技术的伟大和影像的意义
在经历了无论叙事还是形式都极其常规的前25分钟以后,当年的士兵出征了,影像的奇迹也发生了——画面放大至充满整个银幕,黑白影像被填上色彩,画面的噪点和划痕被除去,早期16格的帧数被调整至标准,再配上用一战武器还原的环境音效以及根据口型识别出的对话——伟大的电影技术使历史前所未有地鲜活起来。
当年原始素材大多是固定机位拍摄的,而镜头拉近之后,景框因而可以有选择地移动,导演获得了场面调度的权力。
纪录影像成为时空的琥珀,无限逼近历史现场。
此时,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复原能力无疑超越了单独的文字或者照片。
感知到这一层的意义之后,没有观众会对画面上的那些无名士兵的音容笑貌无动于衷。
这就是影像独一无二的力量。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是温柔的、友善的、无害的,它帮助老兵的口述,而并不凌驾于它们,因此它也是熨帖的。
显然,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紧张又枯燥的年轻士兵而言,摄影机在战地上是一个太过新奇的存在(从他们每每望向摄影机大笑的“表演意识”中可见一斑)。
而作为早期新闻纪录片的素材,恐怕当年的摄影师还无从对纪录片本体论做多么深入的思考。
但这并不是本片要讨论的重点,它要纯粹呈现的是从尘封的时光中打捞出的片刻。
这片刻有时是轻松的,有时是痛苦的,但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真实的。
战争中的普通人:
“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这场追忆指向的是战争的日常,是每个人私密而真实的感受,区别于宏大而模糊的官方表述。
事实上,为了回避某种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彼得·
杰克逊选择的全部是普通士兵的口述,并且没有为电影勾勒某场具体的战事。
面对战争,年轻的男孩们一开始展现出本能的兴奋——他们纷纷无视从军的年龄限制,那是被爱国热情驱使的献身精神。
等到了军营,条件的窘迫和训练的紧张才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身份的转变。
而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则让他们彻底陷入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恐惧,“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完全破灭”。
一个士兵说:
“当你快死的时候,你的一生会闪过眼前,但19岁的我实在没什么人生。
当子弹飞来,我只想到‘我会活下来吗?
’”另一个士兵不得不枪杀了一个被炸至重伤的战友,为了尽早结束他的痛苦。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坦言道“我好痛苦”,那是我在电影里听到的唯一一句带着哭腔的声音。
真实的历史不可能迎合今人的刻板想象。
于是观众可以看到英德双方并非完全敌对,他们之间的互动有幽默,也有尊敬。
而战争结束,英军的反应也全然不似后方那般兴高采烈,“没有任何形式的游行,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累瘫了”。
“将近一百万英国及欧洲服役人员死于192020年至192020年。
”——当银幕上打出这行字幕以后,画面也退回到修复前的模样,魔法消失了。
回到家乡的士兵没有受到厚待,“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他们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中的一员,现实是残酷的。
而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还可以发声的士兵,其实根本不是胜利者,只是幸存者。
这群曾经的年轻人,他们看穿了战争的荒谬,但肯定军队的价值。
他们奉献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又在脱离集体时不可避免地感到空虚。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一切好的战争片本质都是反战的。
然而看过那么多战争片,恐怕我们还是对它一无所知。
TheyShallNotGrowOld,他们已不再变老。
这部纪录片展现出的最强有力的观点是——我必须修改一下麦克·
阿瑟的话——老兵会死,但他们永远不会凋零。
用时光敬时光,彼得·
杰克逊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
《他们已不再变老》电影观后感5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
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
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
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
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
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
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和《魔戒》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
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
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
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
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
”“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
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
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
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
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
“糟透了,伙计。
”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
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
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
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
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
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
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
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
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
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
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
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
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
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
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
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
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
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
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
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
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
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
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
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