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860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测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项属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C项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

D项属于韩非“依法治国”的思想。

4.“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实际上主张(  )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D [老子认为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的“有为”,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故选D项。

5.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

B [法家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和变法等,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

材料“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所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

儒家主张“仁”、“礼”、“德治”、“仁政”等,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6.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先秦思想家中能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15322062】

A.老子、韩非B.墨子、孔子

C.庄子、孔子D.孟子、荀子

C [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7.战国时期的某思想家认为: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请推断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B.庄子

C.韩非D.墨子

C [材料体现了重视刑罚的作用,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与之符合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上述言论体现了(  )

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

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A [根据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材料与法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仁政”思想,与墨家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与道家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9.“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  )

15322063】

A.儒家重视德治

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

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

B [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刑指刑罚,而德指奖赏,并非儒家的“仁政”,故A项错误;

由“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可知,材料观点主张君主专制集权,且赏罚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家主张,故B项正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二柄者,刑德也”观点相左,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可知,题干主张君主专制集权,故D项错误。

10.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而半个多世纪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专尊儒学。

这种文化政策上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儒学理论的完善发展

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B [一种思想能不能成为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要看这种思想能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选B项。

11.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B [确立“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是在夏朝,不是在汉代以后,故选B项。

12.西方有学者认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

C [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就是三纲五常。

故选C项。

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

13.《资治通鉴》指出: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D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

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故D项正确。

14.汉代谶纬迷信盛行。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

这种现象的出现(  )

15322064】

A.反映统治的没落  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D.导致西汉的覆亡

B [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这一现象反映了新儒学“天人感应”思想,故B项正确。

1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B [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原因”,佛教、道教的传播,吸引了大批信徒,从而直接导致儒学危机的出现,故选B项。

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程颐认为: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

15322065】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A [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1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A [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说明程朱理学注重气节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教育普及的信息,故D项错误。

18.李贽在《李氏丛书·

老子解下篇》中说:

“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B.反对封建礼教

C.提倡人人平等D.反对理学空谈

C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表明李贽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

19.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具有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是(  )

15322066】

A.“养浩然之气”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明清之际,早期民主思想活跃,黄宗羲等人批判君主专制,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三者都不具有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20.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在此,顾炎武(  )

15322067】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B [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与材料中“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而后为之’”相符,故B项正确。

21.某学者认为:

“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

”下列属于黄宗羲的思想并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工商皆本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循天下之公

B [“天下为主,君为客”强调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22.《梦溪笔谈》曾描述如下现象:

“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15322068】

A.造纸术的发明B.指南针的应用

C.印刷术的进步D.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根据《梦溪笔谈》中的描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活字印刷术效率高的特点,这与北宋印刷术的进步有关,C项符合题意。

2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

“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

这项发明(  )

A.经毕昇改进后得以推广

B.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C.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

D.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

C [从“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可知是造纸的程序。

C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义,故C项正确;

A项是指活字印刷术,B项是指火药的发明,D项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

24.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

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A [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科技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

25.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仅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有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含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得的知识,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

这说明(  )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

……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在韩非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

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

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来重建社会秩序。

(9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2)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

第二小问,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方面回答,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方面回答。

[答案] 

(1)不同:

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

“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对各地区进行统治。

(2)状况:

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儒家:

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

孟子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性恶论”,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

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322069】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及产生的消极影响。

(5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作用”,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有利于中央集权”即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

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即可得出“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的结论,由材料三中的信息“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被尊重”即可得出“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的结论;

第二小问,可以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等角度思考作答。

(2)问,第一小问,“新发展”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理学的形成”的结论;

第二小问,“消极影响”可从压抑、扼杀了人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 

(1)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

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

地位: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主流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2)新发展:

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

消极影响: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伏尔泰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毛泽东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论语》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根据以上材料,选定孔子思想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判。

(要求:

史论结合,逻辑顺畅)

[解析] 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论述,孔子的道德观、法制观是两个最为准确和标准的主题定位(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论语》只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不能作为论述依据,而主要需通过伏尔泰和毛泽东两人来对孔子的道德观或法制观来进行评判;

此外,还要注意结论的客观和全面性,即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客观地看待孔子思想的进步和局限性。

[答案] 示例1:

主题:

孔子的道德观。

分析: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评判: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2:

孔子的法治思想。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

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29.(12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

《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

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可以从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

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

不断完善的历法;

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等角度分析。

(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答案]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

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是“天人感应”思想;

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