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60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8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文档格式.docx

(1)基本前提:

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

(2)演化过程:

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3)集市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

时间

特点

18世纪工业

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

工业革

命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

'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3)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水平

较高,一般在70%以上

较低,差异较大

人口

流动

流向

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外流动,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原因

特大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1.“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定比经济较落后国家的高”。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 这种观点是有条件的,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例如,南美洲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地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

2.不利影响

(1)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2)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3)解决措施:

发展经济、政策调控,合理规划、完善法律法规等。

2.城市一般比周围郊区降水多,为什么

【提示】 由于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因而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市区气流上升,湿润气流因对流上升降温凝结。

加上城市生产与生活排放烟尘形成的凝结核多,因此降水往往多于周围郊区。

[

【问题导思】 

1.城市中“农民工”的增加会提高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吗为什么

【提示】 不会。

城市人口是指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而“农民工”不属于该部分。

2.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大城市数目也较多,为什么城市化水平却较低

【提示】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城市数量剧增。

但因人口总数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所以城市化水平较低。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

【提示】 不对。

逆城市化是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

1.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

标志、过程、动力和结果,图解如下:

2.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表现及联系

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①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导致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②交通网络的建立及通信方式的现代化;

③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特点或

表现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向郊区迁移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区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联系

}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郊区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的质的提高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进程示意图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以后,____________(曲线A或B)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________萎缩,________发展迅速。

(4)城市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加速阶段容易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城市化现象。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示意图中A和B曲线城市人口的变化。

【解析】 A、B两曲线所示的城市人口的变化过程及对应的国家类型可作如下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1)A 

(2)晚 低 1950 曲线B

(3)逆城市化 中心区 中小城镇 (4)逆

1.城市中心与郊区在气温方面有哪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中心气温一般要比郊区高。

原因: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

2.城市建设对水循环会产生哪些影响。

{

【提示】 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到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①控制城市中心区人口的规模,使人口适应于环境承载量;

②制定城市规划,使城市向着符合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④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⑤增加绿地面积;

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如改善城市交通,可采取建立立交桥,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错开上下班时间等措施。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原因及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问题

整治措施

环境

大气污染

生活燃煤排放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种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合理布局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

实行集中供暖;

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交通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难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布局不合理

提倡公共交通,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住宅

发展中国家:

住房紧张、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发达国家:

中心区空房变多,逐渐衰落,出现贫民窟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复兴

社会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城市人口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阅读有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部分城市用地比重状况(%)

城市

工业

商业

道路

其他

空地

芝加哥

克利夫兰

底特律

洛杉矶

纽约

(1)由表可知,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美国,城市用地中住宅和________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种城市用地结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请将下列选项中的部分合理选项填入下图中对应空格的字母后面。

(只填序号)

①雨水自然入渗减少 ②雨水自然入渗增多 ③城市长波辐射减小 ④城市长波辐射增大 ⑤下垫面增温慢 ⑥下垫面增温快 ⑦汇流速度减慢 ⑧汇流速度加快 ⑨下垫面蒸发减少 ⑩下垫面蒸发增大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

(2)下图是某城市地表性质变化与洪水流量的关系图,当不透水地表面积占60%、排水工程控制面积比例为80%时,该城市洪峰流量约为原来的__________倍。

当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例变化不大时,排水工程控制面积比例越大,洪峰流量与原来的比值也越大。

说明该城市(  )

A.不透水地表面积未增加

D.透水地表面积增速大于不透水地表面积

C.建成区面积扩大

D.建成区面积缩小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表和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明确城市热岛、城市内涝与城市化的关系。

【解析】 第

(1)题,结合关联图及所给选项间的关系可填写空格中的内容,分析可知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城市内涝与城市发展改变下垫面性质关系密切。

(2)题,由图知不透水地表面积占60%、排水工程控制面积比例为80%时,城市化后洪水流量与城市化前洪水流量比值约为,即4倍,第

(2)题,主要明确“面积比例”这一关键点。

【答案】 

(1)道路 ⑥或⑨ ⑨或⑥ ④ ①或⑧ ⑧或①

(2)4 C

[图表展示]

教材P35图2-1-7 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水平

[解图精要]

 结合图中的图例可以看出:

!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普遍较低。

[图表应用]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何不同

【提示】 

(1)城市化水平不同: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50%以下。

(2)城市化速度不同:

发达国家较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较快。

(3)所处城市化进程的阶段不同:

发达国家处在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多处在加速阶段。

(4)产业结构不同: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多是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多是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5)发展趋势不同:

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

2.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

【提示】 

(1)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2)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城市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3)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使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超过了工业化发展速度;

(4)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5)大城市就业困难,交通拥挤,贫民区环境质量差。

 教材P31问题

 【答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如下几个变化:

①城市用地面积大幅度扩展;

②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③周边小城镇与主城的建成区距离变短,乃至相连。

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城市职能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行政中心的职能得到强化;

经济、科技职能大大加强;

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

②城市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③郊区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制度的变革,大大促进了北京郊区的城市化和用地规模扩大;

④大型体育活动的促进作用。

1990年创办了亚运村,2008年的奥运会又促进北京向外围扩展。

 教材P32活动

【答案】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这些城市出现的地区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所在地。

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称两河流域)等。

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耕业得到极大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

 教材P37活动

【答案】 1.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可能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2)影响城区的大气环境,改变气温和降水状况,造成大气污染等;

(3)改变城区的水文状况,水污染加重;

(4)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5)耕地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建设要占用一些耕地,耕地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

只考虑城市的发展不行,为保护耕地而保护耕地也不行,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并严格依法实施,才能做到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使城市化真正有利于实现集约用地,做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重。

从长远来看,城市化具有节约用地的作用,其人均建设用地要比农村低。

但是,由于现行的法律和土地制度及土地管理的成本较高等原因,进城后的农民在乡村仍然占有宅基地,致使城市化的节约用地未能发挥出来。

实践中,可以将农村人口集中转为城镇人口,同时对零散、不规则的耕地进行区划整理。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起源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据此回答1~2题。

1.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农业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较少

B.当时人口少

C.城市发展受到用地规模限制

D.为了城市便于防护,规模不宜过大

2.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白圈代表城市,黑点代表城镇)(  )

【解析】 第1题,人类社会早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但生产力水平低,为城市提供的农产品较少,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第2题,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2.A

下图分别是美国、英国、巴西、印度四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美国和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的代号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4.下列有关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国与①国相比,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

B.①国城市人口比④国多

C.②④国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D.①②国城市化速度慢,主要是人口增长慢

&

【解析】 第3题,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英国,②为美国,③为巴西,④为印度。

第4题,④国城市化水平比①国低,但总人口多,城市人口多;

④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

①②国城市化速度慢,主要是城市化水平已很高。

【答案】  

5.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①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 ②城市人口素质低下 ③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④城市管理不善和绿地面积减少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城市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而出现的,其根本原因应从城市化本身着手分析,即从城市人口、规模及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方面分析。

【答案】 A

6.读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

(1)图甲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甲属于__________国家,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解析】 第

(1)、

(2)两题较为简单,由图可直接得出。

第(3)题,要注意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注意每类国家各个产业比重最后加起来之和应为100%。

发达国家劳动力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一、选择题

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 ③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 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城市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由此出现了社会分工,形成集市演变而来,

【答案】 A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2~3题。

2.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

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3.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解析】 第2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城市的规模、等级也发生变化。

第3题,①阶段农业不在是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②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较小,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城市;

③阶段交通运输线路还比较单一;

④阶段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区域发展趋于稳定。

4.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解析】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等会不断缩小。

【答案】 C

读“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图”,完成5~6题。

5.关于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区位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

B.自然条件都较优越

C.都位于沿海地区

D.都出现在城市形成最早的地区

6.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带,促使其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是(  )

A.能源矿产资源丰富

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C.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

D.环境优美,污染较少

【解析】 第5题,世界六大城市带并非都出现在城市形成最早的地区。

第6题,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矿产资源贫乏污染严重,是因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此地,促进了本地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读“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有(  )

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③城市化速度缓慢 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B.②③

8.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四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则非农用地不断扩大;

丁国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丁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不到40%,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

第8题,丁国城市化水平不足40%,应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下图中箭头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资金、技术、工业、人口流动方向。

回答9~10题。

9.该图所示的含义是(  )

A.大城市小型化

B.郊区城市化

C.集中城市职能

D.城市乡镇化

1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郊区比市中心经济更发达

D.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

【解析】 第9题,资金、技术、工业、人口向郊区流动,有利于郊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出现了郊区城市化。

第10题,中心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以及城郊和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出现了郊区城市化。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从阶段I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12.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解析】 第11题,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城市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

第12题,阶段Ⅱ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减少,出现了逆城市化;

由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污染不断加剧;

由图可看出,城市沿河流延伸。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