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比较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比较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比较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另外“准则”还指出,以下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①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如:
某企业一直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设备,进行生产,但从本年度起,新租入的设备采用融资租赁方式。
故企业本年度采用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设备租入和使用的记录与报告。
由于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具有本质区别,因而这种变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②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而采用的新的会计政策。
例如:
企业第一次发生跨年度的劳务供应合同项目,对这种项目采取了完工百分比法于年末确认收入。
对企业来说,虽然采取了新的收入确认方法,但这种做法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又如企业一直将购买办公用品而发生的费用直接计入管理费账户。
从本期开始,企业决定凡购买的办公用品都要先记入物料用品账户,然后在领用后转入有关费用账户。
由于办公用品支出属于企业的零星开支,且这种改变对资产、费用和利润的影响很小,属于不重要的事项,因而这种政变不必作为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进行专门披露。
二、会计差错更正的含义
在会计核算中,由于各种原因,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差错,企业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会计方法加以处理,这种行为就是会计差错更正。
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常见产生会计差错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二是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三是会计估计错误。
四是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五是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六是对事实的疏忽或误解。
七是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定已实现的收入等。
会计差错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良影响,按影响程度的不同,会计差错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
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其特点是差错的金额比较大,足以影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正确判断。
按照重要性原则,如果某项差错占有关交易或事项金额的10%以上,则认为是重大会计差错。
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
在会计实务中,两种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
三、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区别
1.产生的原因不同
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
这主要指制定了新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从而要求改变会计政策。
如国家发布统一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核算办法后,企业应及时按照新的办法处理有关增值税事项。
第二,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
企业可以根据当时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改变会计政策。
如企业原来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周转成本的计价,由于发生了通货膨胀,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计价更能真实反映存货的当前价格,从而与体现市价的收入相配比。
又如企业原先一直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由于近期经济环境的较大改变,使应收账款演变为坏账的可能性增大,继续使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将会虚增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资产和盈利,因此考虑改用备抵法进行有关核算。
会计差错变更综合起来的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存在差错。
不论该差错产生在发生差错的当期或是前期,都应在发现会计差错的当期进行会计差错更正。
一般来说,会计差错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
第一,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
例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而计入了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则属于采用了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第二,会计估计上的差错。
由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经常需要做出估计。
但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估计会发生错误。
例如国家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年末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企业有可能在年末多计提或少计提坏账准备,从而影响损益的计算。
第三,其他差错。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有可能发生除以上两种差错以外的其他差错。
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漏记交易或事项、对事实的忽视和滥用,等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差错的原因可能与会计政策等使用上的差错有关,或者说,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是会计差错发生的原因之一。
即使是由于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造成的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之间仍然存在不同之处:
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在对两种合法的会计政策更换的过程中发生,会计差错更正为合法的会计政策的过程中发生。
2.影响范围不同
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对有关的一类会计交易或事项整体产生影响。
如投资准则对短期投资计价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即要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如果企业以前采用的是成本计价,企业则应对所有的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加以比较,选择其低者作为账面价值,这样,会对整个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产生影响。
但企业由于某项短期投资未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而造成会计差错,则只需对该项短期投资比较其成本与市价,因而会计差错更正只可能对该项投资账面价值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会计政策变更可能涉及多个会计项目,影响范围较大,而会计差错更正只涉及对个别会计项目的调整,影响范围较小。
当然,会计差错的影响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会计政策变更。
3.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其核心是否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以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形,分别采用追溯调整法优先,未来适用法补充。
具体来说:
第一,企业根据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时,不论国家有没有规定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应采用追溯调整法。
第二,由于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便提供有关企业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为可靠、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则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是属于法规、规章要求而变更会计政策,还是因为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都可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会计差错更正,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有两种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的方法:
第一,企业对于本期发现的、属于本期的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当期的相关项目。
第二,本期发现与以前期间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当调整所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第三,本期发现与以前期间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果影响损益,应按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
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由此可见。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尽量采用追溯调整法,只有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采用追溯调整法时才采用未来适用法。
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多数情况下,只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只有少数情况下才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本期发现与以前期间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的情况并不多,而非重大会计差错发生的机率则大得多。
4.会计报表披露不同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企业除进行会计处理外,还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事项:
第一,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主要包括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阐述、会计政策变更的日期、变更前采用的会计政策、变更后采用的新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
第二,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主要包括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的净损益的影响金额。
第三,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和会计政策变更时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
会计差错更正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相关事项有:
第一,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原因和更正方法。
第二,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都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所披露的项目也基本一样,包括变更和更正的内容、原因、方法、金额等,但是会计政策变更属于必须披露的事项,不论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有多大,都要详细披露。
而对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只限于重大的会计差错更正,对非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可以不披露。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是客观存在而不能避免的现实,换句话说,企业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防止会计政策变更。
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学习最新的法律或会计准则,努力掌握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适应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差错更正则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存在差错而不得不进行的会计处理,是对以前会计处理错误的一种更正,企业完全可以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会计差错,甚至杜绝会计差错,从而减少或避免会计差错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