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59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档格式.docx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3日第1版

 

高教要走多样化发展道路

——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

唐景莉 杨晨光

8月7日,参加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两年前,吴启迪以同济大学校长的身份参加了在北京怀柔举行的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一年前,吴启迪成为主管中国高等教育的副部长。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吴启迪娓娓道来,妙语连珠。

采访中她特别强调: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要走多样化的道路。

”声音非常柔和,语气却极其坚定。

  “高校评估要体现分类指导”

  十六大报告中我们提出了要培养三种人才,即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这三种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培养机构。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系统,包括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等,要有不同类型。

吴启迪说,就大学而言,中国要建成一流的大学,不光是研究型大学,还要有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其他类型的学校。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要走多样化的道路。

对应不同类型的学校,我们要有不同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一根指挥棒。

”吴启迪说,高校评估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

我们要让各级各类的学校协调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吴启迪说,教育部高教司专门成立了一个评估中心,有一个专家组在研究不同类型的评估指标,这对将来的体系建立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吴启迪说,从1998年到2003年,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17%。

这在我们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给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多。

  “数量不能不提,但不能纯粹地追求数量。

”吴启迪说,这次很多校长也谈到了,有些学校过分重视硬件,只顾扩展规模,把校区搞得很大,建了很多的房子,而忽视了软件及质量问题,这是不对的。

由于毛入学率增长非常快,教学资源包括硬件确实不够,因此,在这一时期一定的扩张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做过头了就不好了,有些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控制得了的事情。

  吴启迪说,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我们一直在跟大学讲,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点在我们所有校长的心目中应该是明确的。

  “不会选择纯粹的CEO管理大学”

  大学校长应当是学术型还是管理型?

吴启迪认为,作为大学的校长最好是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希望他具有管理的能力,一旦他到了校长的岗位,主要的精力应该是搞管理。

“这是我这些年来在大学工作的一个主要的感觉,但是这个学术背景可以是理工科的背景,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

可以这么说,我们并不是选择一个纯粹的运作公司的CEO来管理学校。

  由于曾在大学任过校长,吴启迪非常能够体会当今校长们的想法。

吴启迪说,每个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者一定要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世界一流大学,每个校长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校的不足或缺陷在什么地方,但是作为激励自己的师生,向着一个高目标前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校长都会提出一个口号,这值得鼓励。

  “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前景看好”

  谈到大学科技园区,吴启迪说,大学科技园区的意义还不仅仅在大学。

它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很大,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硅谷。

大学科技园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关系极大,所以很多包括风险投入等事情应该由社会来做。

从大学来讲,这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是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通道。

  吴启迪说,交叉综合学科会在高水平大学的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个是在交叉综合学科,另一个是许多学科合在一起,所谓interdiscipline和multidiscipline多学科合作在大学里是不容易的,因为每个教授都希望自立、自由,硬要把他们捏在一起这很困难,这是个难题。

  “我们要有一种把教授们凝聚起来的力量,这就是科技平台,从外面给他提供一个条件,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包括资金、机制,从而把这些人联合在一起,围绕一个中心课题或实验室来努力。

”吴启迪说,“我相信它的前景和效果会很好。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8日第1版

目录的题目为:

有效开发科研资源(郑南宁)

有效开发科研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大学如何有效开发科研资源,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做法。

但也有共性问题,有效地整合和开发科研资源,面对校内和校外两个环境。

对校内更多地是放在整合上,在校外则要主动地寻求更多的资源。

一、在整合校内科研资源,似乎有三个层次上的问题:

人,环境和管理机制,但这三者是有机相连的。

(1)人是科研资源中最为活跃、最具创造性的资源。

高校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和创新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需要有环境条件和管理制度上的保证。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是开发科研资源最为重要的。

在对教师的业绩评估中,不能片面的引入商业模式,给教师有一个相对长的聘期,对人才也要有风险意识,需要投资。

大学不同于企业,“火药味”不能太浓。

人的作用发挥好了,其他科研资源自然会得到发展。

(2)适应新兴学科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目标、区域经济的需求基础上,要进行学科的重组,要有大的学科组织平台。

(3)另外要从管理上要效率,要资源。

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低,大学的学术自由往往演变成为教授个人行为自由,形成独立、分散、小型、作坊式的个体组织。

前面我谈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和自由创新的机会,是尊重教师创造性工作,围绕学科发展真正有水平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斤斤计较的利益分配。

这就需要从管理机制上形成这种气氛。

如果没有科学组织管理,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资源就会浪费,就更谈不上开发科技资源了。

最近我们在管理机制上成立了各种委员会,强调物流跟着人流走。

同时进行现有资源调配,对长期发展不好,水平上不去,不能为学校办学目标做贡献的一些学科要果断地进行整合和调整。

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充分利用二级独立院系的资源,第一阶段我们已从21个院系调整到17个学院。

在调整过程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学院,如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这是为了使学校的办学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管理重心下移到各学院,以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管理机制对开发科研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大学经费不足是各种大学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流大学有,其他类型的大学也有。

争取办学经费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课题。

但对我们一些中国大学来说,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校内体制改革。

我们与国外现代大学相比,谈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多,谈管理机制和如何办学较少。

二、如何推动大学在社会经济(区域)方面的作用。

将科研活动更多地与国家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就能从其它渠道获得更多的资源。

无论是人力、财力、环境和政策方面都能收益。

作为西部的学校,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办学经费与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学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是事实。

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对于东部学校,当地社会的进步及建设发展的需求,不断成为学校内部改革和建设的动力,学校也从当地政府得到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而在西部的高校,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和改革的进度约束了校内的改革,一些不符合潮流的意识还不断的影响校内管理机制的改革,时常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住房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等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些问题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包袱。

因此,在西安交大发展中,还需要用我们的改革思路去影响、说服地方,需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上的资源。

今年我们做了两件事,一是主动提出与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加速质谱仪联合中心,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科学大平台。

三部委已正式签署了共建的协议。

在这个中心可以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也能发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

50、60年代(教育部)高校与中科院的研究所交流合作很紧密,现在是合作不足,竞争有余。

西安地区有好几所中科院的研究所,我们都在主动地考虑如何与这些研究所共同合作,互相进行教师的交流。

聘请中科院的研究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进行交叉学科的交流。

在中国目前的科研体制状态下,需要高校更主动、理性地与科学院合作,这种1+1就不是数量上的2,对双方资源共享,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好处的。

我们做的另一件实事与当地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合作,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

将学校应用科学方面的学科,特别是工程方面的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以及区域在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的传统优势,将科研活动更多的与国家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对学校来讲,不是简单地要求地方配套搞学科建设。

政府关心的是能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学校一定要以服务来求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目录题目为:

关于大学发展的若干思考(郑南宁)

关于大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一、办学目标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

当前我们面临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我国正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此时召开中外校长论坛非常必要。

一流中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办学实践与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深刻感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新的需求和巨大压力。

对这些知名大学形成的历史、学科特色和大学治理的经验,也有了深刻地认识,促使我们要以更高、更宽阔的视野去思考学校的发展战略问题。

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成功的大学在于能否加快自身的改革去适应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

这些知名的一流大学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学校紧紧地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从国家利益和中国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国必须建设好少数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需要。

但对国内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学科特点、资源结构和区域经济的需求,更加务实的理性思考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特色。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大学要分层次,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要避免办学模式的趋同化。

二、思考差距,以务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加强治学管理模式的改革

通过论坛,我们领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气息,感到一种紧迫感。

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学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方面,而更深刻地表现在如何管理一所学校,建立有效的学术组织,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教师科研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在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小组里的各位校长感触很深。

国内高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有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但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及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能够创建一个奋发向上,积极发展的小环境。

我们的一些学校往往在战略上务虚研究的多,而且雷同。

从战略上谈水平多,而在具体落实的战术上考虑不多。

需要以更加务实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加强自身校内体制的改革,要把大学的主要力量和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世界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发挥高校在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推动国家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日益开放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之外,在国际交流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扮演着政府不可替代的角色。

特别是当今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变得愈来愈迫切,大学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发挥也能极大地推动校内学术交流,对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流是双向的,大学要办的有特色,别人才愿意来交流。

通过国际交往,能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学生的素质和经验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们建立一种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和科研的有效组织。

四、大学校长需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中外校长的报告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这些校长们在治理学校过程中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他们迎接不同挑战的勇气。

大学校长的责任是什么?

如何去做好一个大学校长?

许多校长都有了新的认识。

大学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大学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素质非常重要,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要加强学习,了解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要具有战略眼光。

更要有务实的行动和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形象。

在办学过程中,作为校长要注意处理好学术权利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同时大学校长也应是一个很好的经营者。

打造独一无二的牛津

——访牛津大学第一副校长麦克米伦

黄文  刘琴

有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一直没有学术战略规划,直到2000年才开始制定战略规划。

8月6日,出席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麦克米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诚地说,这个战略规划还不是成品,还处于构想当中,但是,牛津的目标已经勾勒出来,就是继续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并且在2020年使牛津大学成为真正区别于其他精英学校的大学。

  麦克米伦认为,一所大学制定21世纪的学术战略,要说明21世纪与以前相比有哪些不同,哪些保持不变。

采取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一个好处,就是既注重连续性又注重变化,既注重现实又注重社会的需求。

历史告诉我们,至少在21世纪初期应形成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指在短期内服务社会与理性追求知识之间的平衡,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与追求真理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此外,牛津面临的新问题是我们服务的社会和政府在不断变化。

麦克米伦说,英国政府对大学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大学要发挥经济引擎的作用,第二是输送高技能的劳动力,政府的目标是让50%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的目标、期望值多元化,大学的使命是否也要多元化,比如,是不是有的大学要立足于本土,另一些大学发挥国际性或全国性作用,也要有培养领导人的大学。

  现在许多大学都在强化自己的特色,麦克米伦说,牛津的特点、差异性究竟在哪里,我们还在进一步探讨,不过有些是很显然的:

学生和最出色的学者能保持亲密的接触;

学院促进交叉学科的形成,通过学生、教员、研究所之间的合作及研究成果对全球发展的贡献,使牛津具备国际性;

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及图书馆、博物馆使牛津大学建立了独特的知识传播途径;

还有学生间激烈的竞争氛围,多元化使牛津学生更容易被人亲近;

牛津对创新持一种支持的态度;

我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学术资源,等等。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所无法复制的牛津大学。

  牛津的学术战略规划正处于现在进行时,那么如何制定战略?

麦克米伦说,我们在制定学术战略时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必须建立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之上才能制定战略;

第二要通过一些程序;

第三是要让这些程序得到实施,这样我们的战略才能实施下去。

但我们并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过程来最后制定整个大学的学术战略,在这之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某些机构或委员会作出最后决定,在中央大学和各个学院之间尤其如此。

  牛津大学的目标是独具特色,那么牛津大学校长的产生是否也独具特色呢?

麦克米伦说,牛津大学在选择校长方面并不是很特别,在大学改革之前,校长一般是从各个学院的院长中选出。

选拔时,我们决定要委任一个全球范围内能找到的最好人选当校长。

校长人选不一定要限制在大学内部,如果认为最好的人选就在我们学校内并不是一种好的想法。

在中世纪都不是这样,现代社会更不会如此。

当时牛津大学就发出邀请,请全球最优秀的人来主持这个改革。

我发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中国同行很相近,包括资金、自主权、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如何就发展方向达成共识等问题。

  一所学校或者是学院内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到底多少合适,是许多大学尚未得出的答案。

牛津大学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一个学院如果没有学生,只搞研究,那下一代的研究人才将会断档。

欧洲的许多大学在把科研从高校分离出去后遇到了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把大学和科研融合在一起。

所以,一定要确保由最好的研究人员培养学生,最好从本科生就开始,因为不能寄希望于其他大学给你培养本科生,必须自己为将来做人才储备。

所以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保证本科生的数量和质量,我希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因为好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应该是好的教师。

  麦克米伦最后把成功比喻为有好几把锁的门,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已经找到大部分解决问题的钥匙,并站在了通往伟大成就的门槛前。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7日第2版

大学生命力之所在

——访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

纪秀君  吴月辉

“回忆人类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机构保存了下来,一个是大学,另一个是教堂。

大学是社会最稳定的机构,它比任何机构都具有生命力。

”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说,莫斯科大学走过“二战”、前苏联解体等历史岁月,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力,从而印证了“大学是社会的未来,最有吸引力”这句话。

  加强本科生通识教育

  一所有着近250年悠久历史的莫斯科大学,积淀了许多深刻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萨多夫尼奇的讲话让我们知其一二。

  “对大学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

”萨多夫尼奇主张先进行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

在莫斯科大学,前3年大学生主要学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不进行专业教育。

例如数学、化学等学科只教授一般性的知识。

到了第四年和第五年,开始进行专业化教育。

如化学学科要分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专业化教育不应太早,否则学生将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

”萨多夫尼奇认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的话,也很难专业化。

萨多夫尼奇讲到在其国内历史中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我们培养的专家知识面非常狭窄,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的工作,而只能在农业地区工作。

  “培养具有宽泛知识面的专家比培养具有狭窄知识面的专家更重要。

”萨多夫尼奇举了个例子,“莫斯科大学有土壤系,我们培养的土壤方面的专家应该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现代农业的问题,应该让专家在富饶的土壤中成长起来,这种土壤要比金子重要。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流失问题是目前在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存在的自然情况,是无法阻止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和国外相似的条件,使学者们愿意留下来。

”对于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萨多夫尼奇并不避讳,他也坦陈莫斯科大学的一些条件不如国外,“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学科流派,学者们就会离开,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科实力很强,学者就不会为了只赚钱而离开。

  如何留住人才,萨多夫尼奇讲了几点体会:

“我们有三个规划:

一是给研究生与国外持平的奖学金。

学生通过竞争获得奖学金后,会比较愿意在自己的国家学习;

二是我们给青年学者提供住房。

目前俄罗斯的住房需要花钱购买,如果青年学者得到住房就不会离开了;

三是发展交叉学科研究。

如对化学、物理、生物三个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是青年学者非常喜欢的方式。

  自然科学教育有其道

  “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萨多夫尼奇认为,自然科学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而具有改变世界发展方向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把最新的科学成果告诉青年,因此加强科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萨多夫尼奇谈到自然科学教育必须注意到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纯粹学理科学生的自然科学教育,主要障碍是知识面过窄,对整个自然科学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二是对于学习实用知识的学生,主要障碍是他们过于实用化、模式化;

三是对人文科学生来说,主要障碍是他们没有足够动力,害怕学自然科学。

  莫斯科大学的成功使萨多夫尼奇对自然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对于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他的建议是:

“一是保持并且巩固科学教育的地位;

二是建立新一代的教材,使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三是要有措施来维持并巩固高校中的教授队伍。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6日第2版

一流大学应该如何管理

——访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莱温

黄文

在8月4日开幕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莱温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

大学校长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莱温:

大学与企业不同,大学作为专业机构主要权力应集中在教授和教学人员手中,行政管理不过是起辅助和服务作用,协调教学、科研工作。

大学的管理工作不是为了盈利,但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发展。

管理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使科研成果更多。

校长如何处理跨学科合作的问题?

这是今天大学面临的问题。

学科发展中不断产生新的领域,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