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质量检测四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质量检测四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质量检测四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看事情不能只看局部,更要看到整体。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19-2020年高三5月质量检测(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固不足信;
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
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
然则如之何而可?
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
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
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
又尝疾遘几危,民彷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
疾间,则刲羊豕,巷歌醉饱以相庆。
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
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旬而成。
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
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
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
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
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服除,来朝京师。
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
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宁无蔽欺之弊?
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
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
慎毋致人曰:
“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
”则甚不可也。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于私爱狎昵者狎昵:
亲昵
B.字之如子字:
养育
C.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直:
只
D.慎毋致人曰慎:
谨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
B.君当为知己者用/为天子之所举用
C.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
D.其得誉于人/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去县之日,民摭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
(2)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9.本文是一篇赠序,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铁关西馆
岑参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1)联系全诗,概括诗人“心常怯”的原因。
(3分)
(2)赏析颔联“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的艺术效果。
(5分)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2)绿云扰扰,▲。
(杜牧《阿房宫赋》)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4)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5)▲,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6)些小吾曹州县吏,▲。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8)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
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
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
也可以说是。
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
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
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
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
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
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
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
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寂寞是一种清福》,湖南文艺出版社)
12.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3.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6分)
14.本文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什么?
15.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
无中何以生有?
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
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
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
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
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
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
“无端弄笔是何人?
剿袭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
难怪有后人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
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老子认为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
因此,他跟着就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字,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
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
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
“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节选自《老子他说》,有删节)
16.佛学和老庄学说共存的原因有哪些?
(6分)
17.作者例举《红楼梦》等,意图是什么?
18.简要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赫本被誉为女神,不仅仅因其貌美,貌美的人很多,并不能被全世界的人记住;
也不是因为学历,比她学历高的比比皆是。
但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修养这个概念,她在遗言里这样说: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
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
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
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
语文II(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10分)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
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
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
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
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21.根据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可能出现的典籍是(3分)()
A.《文心雕龙》B.《诗品》
C.《容斋随笔》D.《人间词话》
22.作者推断乱改荆公诗的原因是什么?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氾水等五座关口,连斩孔秀、孟坦、夏侯惇等六员大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最终和刘备相会。
B.《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历史上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
C.《哈姆雷特》第三幕中,波洛涅斯察觉到哈姆雷特可能是装疯,而他认为“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所以建议克劳迪斯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再处死他。
D.《茶馆》第三幕中,三位主要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在暮年相遇,他们一起撒纸钱,为自己,也为旧时代送丧;
而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参加了八路军,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
E.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与大海的斗争中有力量、勇气和喜悦,也产生了孤独、困顿和疲惫,透露了难以摆脱失败命运的无奈情绪。
24.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笑道:
“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
”宝玉这里所说的“你”指谁?
请概括本回中人物对宝玉所提的“三件事”,并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2)请指出下列各诗句分别出自郭沫若作品《女神》中的哪一首诗(限填诗篇名)。
(4分)
①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②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③他在闪闪翅儿,又在停停桨/他从光明中飞来,又向光明中飞往/我想到我心地里翱翔着的凤凰
④我们欢唱/我们翱翔/我们翱翔/我们欢唱/一切的一/常在欢唱/一的一切/常在欢唱
①▲②▲③▲④▲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莫言:
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
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
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
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
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
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
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
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
《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
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
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
25.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5分)
26.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
请加以概括。
27.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6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2.DA项“原因”与“因为”杂糅;
B项中途易辙把“在”放到句首;
C项搭配不当
“实行”应改成“开展”;
“急剧”与“锐”重复。
3.C“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指“官吏”,以“冕旒”代指“天子”。
“又恐春风
归去绿成阴”,用“绿”代指“树叶”。
“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
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
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
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
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B②是对第一句话的形象说明,④③应紧连一起,①④是并列。
5.C(漫画内容与“换角度”看问题无关)
6.D(慎:
千万)
7.A(皆为连词,表并列;
B.介词,为了/介词,被;
C.代词,代王韦庵/代词,代朝廷内外的军政事务;
D.介词,从/介词,被)
8.
(1)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
(重点词“去”“摭”“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
(2)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的无辜百姓用千计数。
(重点词“逋”“狱”“活”各1分,句子大意1分。
)
9.赞扬王韦庵爱民如子;
勉励(希望)朋友在新任上,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做主。
【参考译文】
对于知府、知县一类地方官的称誉,如果是出自私友亲近之人,本是不值得相信;
如果是被贤士大夫称许,应该好像是可信的了。
但是,一般说来,君子愿意宣扬别人的优点而忌讳说别人的缺陷,所以还是有不能采信的。
这样一来,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相信呢?
也就只有市井小民,乡间田野的农夫,心里不知道保留对于别人的毁誉,说话也没有什么忌讳,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表示认同与否,这样就是真实可信的了。
这也就是古代考察民情的君王派人采集民谣然后了解谁是优秀的官员,了解对百姓的教化情况的原因。
我的朋友王韦庵,在永乐年间担任深泽令,在深泽县任职将近二十年,用诗书礼义教化百姓,像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一县的百姓,老百姓像爱戴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戴他。
曾经因为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而触犯法律,被刑部官员逮捕,必须服劳役来赎罪。
百姓就驱赶二百辆牛车代他服役,一个月就完成了,百姓迎接他这位县令回来任职,载歌戡舞的人们堵塞了道路。
又曾经得病差点性命不保,百姓们焦急得彷徨失措,奔走相告,有的用香火烧灼自己的胳膊以向神祷告,访求医生救治,没有什么办法不被采用。
他疾病痊愈之后,百姓就宰杀猪羊,在巷子里酣歌畅饮来庆祝。
他像这样得到老百姓拥戴的事迹不可胜数。
他离开深泽县的时候,百姓选取他的善政编成歌谣,歌词虽没有章法但情意独到。
后来他担任东朝官的时候,在长安西门建造住房,深泽县的百姓有不嫌数百里的路途之遥,拿着畚锸等劳动工具背负着砖瓦等建筑材料,前来帮忙操办其事的达数十人,不满十天就建成了。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事情。
到他出任松江府同知,首先向朝廷申请减免拖欠的租赋数十万,清理冤案,救活无辜百姓以千计数,他致力于了解人民的痛苦,就像在深泽时一样。
地位低下的小百姓喜欢他,因而很快就认同接纳了他,也像深泽的百姓一样。
每次因为公事到别的郡县,请求他主持公道的人在道路上连成串,排起队,甚至围着使他的船没法开动。
像这样看起来,先生所为,那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誉,不仅不是来源于私友亲近的人,而且被贤士大夫的文章称道,也不是出于情面。
只是不知道与古代的循吏、良吏相比,又怎么样昵?
服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到京师朝见。
大司马王公一向知道他的贤能,向皇帝推荐了他,皇帝就任命他担任职方郎中。
当时国家太平无战事达六七十年之久,朝廷内外的军政事务虽然都有现成的规章,但是经历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难道就没有蒙蔽欺瞒的弊病吗?
皇上之所以在这方面耗费心力,派遣大臣巡行各地组织清查,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措施辨别其中的是非真伪,来决定取舍,希望军队建制有册可查,百姓的户籍归属井然不乱,所施行的办法有效而且严密,那么职方郎中的职务正好掌管那些事情。
现在大司马既然把这样的重任交付给你,你理当为懂得自己的人发挥才能,那就该忘掉一己利害,力求辨明是非,让受冤屈者得到公正,使受压抑者得到施展的机会,使悲哀困苦而又无处诉说的人有所依赖,让他们也像深泽县和松江府的百姓,那么你的被大臣所极力推荐的、被天予所擢拔任用的才华和德行,可以不被辜负了啊,能够这样难道不是天地间伟岸的大丈夫吗!
可千万不要招致别人这样的说法:
“他的功业和声望不如当州县地方官的时候。
”那样的话就很不好了。
10.
(1)①边塞行军的单调与艰苦;
②边塞路途遥远;
③远离家乡,对周围环境的陌生与畏惧。
(1点1分)
(2)对比:
①“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的寒冷与“火处”的热则形成鲜明对比,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
②一“行”、一“宿”形成对比,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这样的长久。
(手法1分,分析4分)
(3)①对边塞行军单调又艰苦生活的怯惧;
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对有故乡月陪伴的慰藉之情。
11.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梳晓鬟也;
(3)夙兴夜寐;
(4)呕哑嘲哳难为听;
(5)惟草木之零落兮;
(6)一枝一叶总关情;
(7)贤者能勿丧耳;
(8)天下为公。
12.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2分)。
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2分)。
13.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刹间的妙悟(2分);
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2分);
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心猿意马(2分)。
14.“稍异于是”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不同于那种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情形(2分),而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2分)。
15.第一种:
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
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
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在当时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再多苛责;
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刹间的妙悟。
(6分,每点2分,答到3点即可)
第二种:
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一种逃避”。
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2分)。
“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