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534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文档格式.docx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学会交流,适应升学择业、生活、社会等。

主要内容包括:

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

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今年暑期重点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

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

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教材的编写和制定都蕴含着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教师要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本身的魅力作用,有机地运用它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包括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

每学期进行1-2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心理专家主讲,在全校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

每学期分年级进行1-2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促进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开设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的辅导。

由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定期辅导。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学生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

  4、建立测试档案:

对新生入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了解我校学生心理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建立测试档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建立了心理健康email和热线电话,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悄悄话信箱、email寻求帮助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但是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单纯地重视孩子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今年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在校报开设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亲子活动等提高家长教子的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在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

学校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

继续健全、完善心理辅导室,配备设施,添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心理书籍,使心理辅导室漂亮、温馨。

校橱窗设心理健康园地“心理健康园地”,通过校广播、电视、书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时时刻刻接受着健康的熏陶,学校心理环境谐和、真诚、奋进,孕育了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安排

  一月:

召开心理研讨会

  二月:

各班设心理委员

  召开心理委员培训班

  三月:

制定学年心理键康教育学年计划

  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

  四月:

学生心理调查

  心理健康教育月

  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

  五月:

心理咨询室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六月:

老师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七月: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八月:

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

  九月:

  印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教材

  十月:

聘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十一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

十二月:

心理健康教育年终总结

 

建设小学秋季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也正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常见的秋季传染病主要有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

校医院提醒广大师生注意预防。

一、常见传染病的症状

1、肺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午后低热、咳嗽、咳痰、咯血,严重者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

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传染性疾病。

2、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较快的疾病。

其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

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一般秋冬季节本病高发。

3、水痘: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较少。

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4、流行性腮腺炎: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5、风疹: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6、流行性脑膜炎: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主要经由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1、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2、不在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长时间逗留,如大型超市、快餐店、游乐场所、影剧院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6、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身体抗病力下降;

每天要保证足睡眠时间,合理饮食。

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保证有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8、当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必要时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去。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校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学生健康教育培训资料

  近年来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认知重建是维护与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法和策略。

通过教师在职业价值、角色意象、学生属性职业压力、教师人格面具、完美理念等方面的认知重建,教师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认知重建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

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

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

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

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

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

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

“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

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

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

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

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

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

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

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

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

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

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

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

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

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

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正是在“蜡烛”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教师只能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红烛精神固然可贵,但不仅是以牺牲教师的生活幸福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能取得

  教育上的成功。

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

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

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

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

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

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

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

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

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

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

  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

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

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

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

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

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

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

  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

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

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

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

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

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

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

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

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

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

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

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

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

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

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

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

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

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

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

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

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