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465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南客专沉降观测方案Word格式.docx

2.观测精度及频度8

3.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8

五.过渡段9

柳南铁路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一.总则

1.为指导柳南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方案。

2.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3.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2、《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3、《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4、设计图纸要求及设计说明

三.路基工程

1.沉降观测的范围、分类与设置

(1)沉降观测范围。

柳南客专l标一项目部D1K546+200~DK556+650范围的(松)软土地段路基、非(松)软土地段路基过渡段、高度大于10m的高填方地段路基等最不利地段设置观测断面,进行施工动态观测作为推求工后沉降量和确定放置预压时间的依据。

(2)观测分类。

根据相关要求,柳南1标一项目部范围内的路基沉降观测分类为:

地表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

(3)沉降观测设置要求与频率

l)(松)软土地段必须进行地表沉降观测、路基面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每工点至少设置2处)。

2)设置频率:

区间软土及松软地基地段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设备。

设置标准为:

每个大、中桥台尾过渡段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距桥台2m处;

工点长度在500m以内时,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工点长度大于500m时,间距1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隔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设一个观测沉降板,在两侧距相应侧线路中心3.2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桩,软土在两侧路堤坡脚外1~2m及10~1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各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个断面上。

车站内多股道及场坪区根据具体情况增设沉降观测设备。

3)非(松)软土地段路基过渡段应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

设置频率:

路肩观测桩按纵向20一40m间距设置(过渡段每处至少设3个观测断面)。

4)高度大于10m的高填方地段路基应进行路面沉降观侧。

路肩观测桩按纵向20一40m间距设置。

2.观测等级及精度要求

(l)地表沉降观测及路基面观测

地表沉降观测及路基面观测的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

参照执行GB12897一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技术要求的精度。

测量精度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1.0mm(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土1.0mm)。

路基两侧边桩水平位移观测等级位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参照GB/T18314~2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B、C级技术要求和JGJ/T8一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二级技术要求。

3.观测点的制作及布设

(1)地表沉降观测板的制作及布设

沉降板由钢板、钢管内测杆和PVC外套管组成,底板尺寸50cmX50cmX1cm,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套管为宜,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厚不宜超过50cm,每段接管螺纹丝口的长度为20一30mm,两端有接头与空心管紧绞连接。

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高度不宜大于50cm。

当路基回填至需要埋设沉降板标高30cm以上时,用全站仪放出沉降板埋设的位置,在埋设处挖土坑,深度35cm,铺上10cm左右的砂垫层,层面要水平,将沉降板放在砂垫层上,套上第一节外保护管,然后回填土,用小型夯机夯实。

夯实后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不得歪斜,并且内外管之间的间隙要均匀。

最后用水准仪测出内沉降管的标高,作为该沉降管的初始读数。

内管要随填土高度用管箍接长,使管口始终高于填土地面。

上下两节管要接触紧密(用管钳拧紧),防止沉降管被偷盗。

接管前后均要用水准仪测一次内管标高,以求出所接管实际长度。

每层填土前,应先用小车推土将沉降板周围填高,防止大型机械撞到沉降管。

沉降管周围填土要求用小型夯机夯实,以免被压路机撞坏。

万一不幸撞坏,要及时卸下被撞坏的沉降管,接上新的沉降管,并立即测出标高。

(如图1-1)

图1-1沉降板制作与布置图

(2)水平位移观测桩的制作及布设

侧向位移桩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正方形,其边长为10cm,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刻有“十字”钢筋侧头。

侧向位移桩的埋置深度以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0cm。

埋置方法可采用打入或开挖埋设,要求桩周围回填(混凝土)密实,软土地段桩周顶面上浇筑lm*1m*0.2m的混凝土观测平台,确保边桩埋置稳固。

(4)路肩观测桩的制作及布设

路肩观测桩采用f40mm钢杆,长1.0m,打入路基面下0.95m。

(5)沉降观测断面图样式如图1-3所示:

图1一3沉降观测断面图

在路基两侧坡脚外2m、10m各设观测桩一排,在路堤地表中心设沉降板观测,在路基面上埋设路肩观测桩。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沉降速率小于10mm/天,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天。

4.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l)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l)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根据线路长度、段落划分及观测工作量情况,设一个观测小组,共4人。

2)主要设备:

徕卡全站仪:

1台;

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1台;

(2)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1)地表水平位移桩(边桩)观测使用全站仪测量,采用坐标法进行距离测量。

2)沉降板观测应采用S1、S3型水准仪。

S1水准仪作为二等水准测量用,主要用于水准基点高程测量,S3水准仪主要在填筑过程观测沉降使用。

观测精度应小于lmm。

3)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3)沉降观测自始自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电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稳定;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五定”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4)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

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

连续使用3-6个月后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5)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5.观测程序及步骤

(l)建立测量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观测控制网。

要求:

l)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个水准点,并且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2)各控制点、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的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S1型水准仪。

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定。

(4)观测频率

根据设计及相关资料要求,软基阶段沉降桩及位移桩在施工期间每填一层进行一次观测(非软基地段每公里设置一处沉降桩及位移桩在施工期间每填3层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观测2一3次。

当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

三个月后7一15天观测一次;

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全部观测工作在工程完工后1年内结束(不低于设计要求的时间)。

(5)统计、汇总将个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其沉降值。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填土高一时间一沉降关系曲线图。

(6)允许偏差值

1)路基面沉降观测

①路基主体(改良土)

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一般地段不应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4cm/年;

②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5cm;

2)水平位移观测

路基边桩工后水平位移不超过10cm;

(7)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成像清晰、稳定时在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气呵成;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当路基中心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大于10mm,或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大于5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四.桥涵工程

1.沉降观测的内容及布置

(1)桥梁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

观测点原则上设在桥墩,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

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等原则进行确定。

3)桥台:

观测点原则上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每个台顶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涵洞

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个涵洞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位于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

2.观测精度及频度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

lmm,读数取位至0.1mm。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开始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1

表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周)

墩台施工期间

设置观测点

墩台施工完成至预制梁架设前或现浇梁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

梁桥

预制梁架设

全程

架梁前后各一次

附属设施施工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

现浇

梁体施工期间

施工起止各一次

荷载变化前后各一次

桥梁架设完成至

轨道铺设前

≥6个月

对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期间

运梁前和运梁后各1次

轨道铺设期间

1次/天

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3.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资料整理

分析评估以前,应收集整理以下资料:

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见图1。

(2)评估分析方法及评估标准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

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

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2。

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三个月;

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一个月;

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差值不大于8mm。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

s(t)/s(t=∞)≥75%

式中:

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标准:

(1)桥墩台均匀沉降量≤20mm。

(2)相临墩台沉降量之差≤5mm。

(3)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

五.过渡段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原则上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m~10m、20m~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原则上采用剖面沉降管(或采用沉降板)。

剖面沉降管在桩顶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切槽埋设,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

剖面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

0.5m×

0.95m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

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

lmm,读数取位至0.1mm;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4mm/30m。

沉降观测频度:

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一般路基的规定。

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沉降差异不大于5mm。

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