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996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磨课中成长文档格式.docx

第一次试教,我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虽然课中已意识到这一点,却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捱到下课,评课了,几位参评者一下子就切中要害:

“大杂烩,思路不清晰!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什么?

”“你认真研究教材了吗?

”的确如此,我没有去钻研教材,只“拿来”了其他教案的形式,却没能“拿来”灵魂。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下调整。

第二次试教开始了,没出什么纰漏,可感觉上很吃力。

评课老师的话又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对于每一环节,你要尽量多的考虑到学生出现的情况”“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回答你都要口头评价,可以是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是啊,这些细节都是我未曾想到的。

这样又“磨”了几次后,一节好课终于磨出来了。

获奖的那一刻,我激动过,仅仅是为了那个结果,而今再瞅那个“红本”,我则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感。

我的收获,更多在那个过程中。

常听人说:

“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由衷地说:

“好老师也是磨出来的!

教师B(女,26岁,小学一级教师,曾在海安县“青蓝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提到“磨课”,我就想到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节目,工作组人员根据选手的实际,指导其封闭式训练6天后登台展示。

选手们虽都说这6天多么辛苦,但也无一不说这6天收获甚大。

我觉得“磨课”也是如此。

2003年9月底,我准备了一节《24时记时法》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为了体现新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体现出教学的流行因素:

用上了电视报、播放《海底总动员》、学生当上了播音员┉┉。

第一次试教下来,我与学校的几位数学学科带头人一同“磨课”:

大家从课的结构、环节联结、教学语言、学生反应等方面展开点评,并建议“夜里12时是一天的开始”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运用春节联欢晚会上午夜“倒计时”的场景。

后来的教学自然是成功的。

我深深感到,“磨课”对于一个执教者来说,其作用除了外显于“成功的一节课”外,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实践层面上的指引,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乐在其中。

教师C(男,31岁,小学高级教师,曾在省、市小学数学、小学自然竞赛中获一等奖):

每当我得到上公开课或赛课的机会,总要“磨课”,少则一两次,多则十来次。

“磨课”是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

“磨课”的过程中,免不了同一内容要反复上,反复改,有时甚至要对原先的教学思路全盘推翻,这是一种痛苦的超越,因为推翻掉的也许正是自己或整个团体当初引以为豪的“金点子”。

“磨课”也常常使我把原先清晰的教学思路越“磨”越模糊。

开始时,上课的观点全是自己的,思路自然比较流畅,但随着“磨课”的进程,大家的思考逐渐深入,观点也随之分化,有时大家的思维会发生碰撞,甚至完全背道而驰。

舍谁取谁,那种彷徨和无助没有“磨”过课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每次上完公开课,总觉得一身轻松。

倒不是因为得了什么褒奖的缘故,而是来自于“磨”完课后自己的功力更进一层的那种喜悦。

其实,“磨课”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和展示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追求。

它也许暂时无法或自己没能在课堂中得到完全的实施,但它展示的是理想,是追求,是目标。

通过“磨课”,可以使每一位参与者对这种理想、追求、目标理解得更立体、更透彻。

教师D(男,35岁,小学高级教师,县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在省小数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

平时参与“磨课”的机会是很多的,且大多是作为邀请对象。

每一次参加,都会经历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处理的辩析、比较、取舍等,交锋、碰撞的过程时有发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和对话过程,是一种逐渐逼近教学本真的过程。

有人说,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的确,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有教学技艺层面和教学技术上的调整与定型,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和执教老师都会得到教学智慧上锤炼,从而丰富、充实着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从以上四位老师的反思片段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磨课”这种教学研究方式对教师专业引领和专业成长的确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如果从教学评论的视角来剖析,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1、“磨课”中的教学评论氛围是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融洽、平等对话的言论氛围,它为所有“磨课者”以真实的自我参与教学研讨提供了心理支持。

“磨课”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小范围的场合进行的,大家交谈、发言基本上都是各抒己见,没有太多的约束。

不但听课评课人员可以轮流陈述己见,执教老师也可以穿插其中谈自己的见解,对某一有争议的话题,还可以自由辩论。

“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那种搞“一言堂”、“绝对权威”的假“磨课”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

也只有人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2、“磨课”中的教学评论过程是一种辨析遴选、逐步深入的探讨过程,它为建构和催生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生成教学机制提供了支撑平台。

“磨课”大都是以任教者原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为基础的,“磨课”将使参与者和任教者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思考过程,他们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变革,还要充分考虑尊重任教者本人的设计意图、教学个性,更要考虑调整教学安排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种艺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新点子的运用,都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往往要经过一番比较、辨析,选择、应用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扩展,常常会形成对某一专题的系统论述,比如,笔者曾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文化思想的渗透”、“数学教学中用“修辞”等几个专题所做的研究,其框架都是在“磨课”过程中相互启发、补充建构起来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对数学教学的某些方面产生全新的认识,一次“磨课”一篇论文的现象屡屡发生。

作为任教老师而言,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磨课”团体产生的教学安排要点和课堂调控要义领会深刻,从“磨课”中实实在在地获得教学策略,增加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机制。

正如有学者指出:

教育是给出性的,是非确定性的,是模糊性的,教育的问题永远也不能清楚明白的展示出来,永远都需要人们自己去“看”、去“思”、去“想”。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激发人们去“看”、去“思”、去“想”,启发人们“看”、“思”、“想”教育问题的智慧。

(刘铁芳:

《教育学何以作为人学》)因此,老师们发出“我的收获,更多在那个过程中”、“隐性的影响来得更珍贵,那是一种思维碰撞后的顿悟,理念偏离后的矫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流和对话过程,是一种逐渐逼近教学本真的过程。

”等慨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3、“磨课”中的教学评论价值是凸现出一种对专业发展、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追寻,它为打造“学习型组织”,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学校教研质量,建设优秀教师群体增强了“源动力”和“凝聚力”。

教师们之所以说“‘磨课’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和展示备课团体对‘理想教学’的一种追求”,“好老师也是磨出来的!

”,这些都应应该是来自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也许有人觉得“磨课”有如“乞丐衫”,你一块他一块拼凑起来;

也有人认为在“磨课”中任教老师失去了自我。

其实不然,因为,“磨课”中是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对教学的本质把握。

所有素材的调用,环节的调整,内容的增删都应该围绕教师个人特点和“有效教学”来进行。

当然,在“磨课”过程中,也许有人会一味的揣摩评委和其他听课者的品味,追求所谓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出彩,而去有意作假、作弊、作秀,那只是对教学的一种歪解。

“磨课”的最终结果是创建一个更为凝炼、更具内涵、更加圆融的新教学。

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聚集个人才华和集体智慧的螺旋上升的统一过程。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三个重要渠道,一是自我反思,二是同伴互助,三是专家引领。

就“磨课”群体而言,除去任课老师和普通班老师,其余大多数应该是教研人员、学校骨干等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领头人”。

因此,“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生成和汇集过程,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成长和打造过程,因为,从中受益的是每一位参与者。

教师是学校发展、教学展开的第一要素,任何一种教学研究方式的展开,其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因此,每一所学校如果都能正确认识到“磨课”中的教学评论价值,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磨课”机制,那么,在“磨课”中成长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校。

《小学数学磨课心得2011年3月29日》

《小学数学磨课心得》简介:

通过本次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磨课活动,毕业不到四年的我深有感触,主要有两点收获,其一学会如何上好一节复习

《小学数学磨课心得》正文开始>

>

通过本次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磨课活动,毕业不到四年的我深有感触,主要有两点收获,其一学会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的重要策略,其二明白怎样才可以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首先谈谈上好一节复习课的主要策略,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第一一节课要有自己的亮点,比如和平路小学王海燕老师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节课来说,导入新课部分就是一个亮点,让两名学生参与抓珠子的游戏活动,看谁能一把把珠子全抓起来,进而由穿成线的珠子联想到数学知识网络的建构,最后衍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和思想;

第二复习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可由基础题到扩展题,进而体现练习题的一定深度,但切记教学内容太多,应该把常错的地方和易错的地方作为作为本课的重点,才能体现教学设计目标更明确,才能达到高效的课堂,拿牛山小学孙艳玲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这节课来说,一开始对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进行整一整活动,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然后通过比眼力、巧巧手等闯关活动一步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翅膀,自主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知识带来的奥妙;

第三课堂气氛要活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譬如青湖中心小学魏东军老师运算律这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十分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完美,关系融洽,听课老师赏心悦目啊!

其次再谈谈怎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才能使自己做为一名无愧人民的好教师呢,听了和平路小学王海燕老师关于青年教师成长经验的介绍,我无比激动,无比兴奋,没想到上好一节课竟如此的“费心”,我突然感觉到做好教师真难,且有“三难”,一难要备好课,此备课非彼备课,并不是写篇教案草草了事,而是研读教材和教参,分析学情,并观看相关教学录像,尤其名师的视频,这期间可不是一般的功夫啊,难怪功夫在平时,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二难要写好“文章”,这“文章”的范围可广泛了,比如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故事等等,只要和教学相关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随时记录,自然而然就会厚积薄发,孰才能生巧啊!

三难就是终身学习,当今社会信息更新速度超快,教师要随时保持警惕,一不留神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啊!

记得去年还提倡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今年又推崇六模块建构式学习理论,可谓年年创新啊!

------------------------------

首先,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

2010年12月23日,我们有幸参加在平明小学举办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磨课”活动的听课学习,活动中那些年轻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领导的精辟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回味无穷,收获很大,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下面,结合听课情况说一些自己的感受。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

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精彩,目的明确,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又不脱离教材。

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

尤其是一些情境的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学生学生们的学习。

这次听课学习最难忘的地方就是当堂评课,让人感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领导的评课具体详细,做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使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自愧不如,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像那些前辈们学习那种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干工作的的精神。

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通过活动启迪和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了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仔细想来,这些课有五大特点:

1.导课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善于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注意了让学生主动探索,更注重了学生交流。

4.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5.教师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这种习惯并不是上课发言、遵守纪律的习惯,而是能够和老师一起思考的这么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引用一位教授的话说:

“课堂教学上,老师讲的拙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思考,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思考。

”总之,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做得确实很好。

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去好好

据悉,昆阳一小团队赛课模式,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磨课团队,通过团队的智慧经历“草根课”——“健康课”——“精品课”的实践过程。

团队人员都做了分工,确定了每个人的思考方向——“主持人”:

是该团队的小组长主要任务是主持本团队选手上课,并在课后组织教研对话活动。

“执教手”:

即上课手,主要任务是上课;

“解说手”:

主要任务是阐述教材、学生以及教学设计意图等;

“磨课手”:

主要任务是阐述几次磨课的历程,通过对比分析,让听课老师分享一节课逐步成熟的研究过程。

“反思手”:

主要针对最后一次课堂执行的情况,进行赏析与反思。

该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团队赛课,准备赛课的过程显示了团队协作,学校为赛课所设的奖项淡化个人成绩,凸现对集体合作的综合考评,进一步诠释团队的内涵。

(报道:

吴恢銮) 

完全重合完美对称——《轴对称图形》磨课有感

2010-01-0611:

42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通过试教、说课、上课三个环节,使自己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有了非常深刻地认识。

一、教材解读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

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

打下基础。

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脸谱图案,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材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思维从动作开始”的理念。

为了让自己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获得真知灼见,我决定在实践中摸索。

在解读教材和初步的教学设想之后,我便开始了试教。

二、第一次教学及反思

[教学简录]

一、欣赏,感受对称

师:

欣赏生活中收集到的具有对称性质的图片。

你有什么感觉?

请仔细观察,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

生:

对称。

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两边一样。

师小结: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

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

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判断自己的分类,并引导学生用“折”的办法证明图形轴对称。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把对称图形都来折一折,说说你的发现。

生1:

我发现,对折后边上齐齐的,不多也不少。

 

生2:

两边合在一起了。

……

也就是说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了。

三、认识对称轴

现在把我们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有折痕。

折痕的左右两边是“完全重合”。

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同学们,这些对称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练习巩固

1、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

在数学上对称轴还可以画出来,我们一般用虚线表示。

2、判断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

出示:

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取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折,判断是否轴对称?

3、游戏:

教师出示轴对称的字母图形的一半,学生猜出是什么字母。

(HEXIAO)

请同学们连起来拼一拼——贺小。

这就是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地方,美丽的贺村小学。

4、老师给你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五、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反思]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残疾人是如何生活的,这是——接受学习;

而让学生蒙上双眼象双目失明的人那样去做简单家务,这便是——体验学习。

两种学习效果相比,显然后者优于前者,因为后者是亲身经历。

体验学习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束了第一次教学,就感觉很遗憾,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于是,我自问:

(一)轴对称的本质是什么?

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上完课之后,我查找了一些资料,想法有二:

1、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

所以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之间,我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

2、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

何谓“完全”?

什么是对称轴?

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

(二)体现本质的载体是什么?

数学教学应该选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就是要抓住“对折”与“完全重合”两个关键之处。

不然就是隔靴搔痒,舍本求末。

但关键处选准了,也不能没有情景,没有载体,不然学生不能理解。

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为我们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们的一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找到既适合知识本身又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综合考虑了很多方案。

我认为应该抓住“对折”这一活动做文章。

“重合”与“完全重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与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三、第二次教学及反思

[教学过程]

像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

(板书:

对称)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的物体?

那刚才我们看见的是这些对称物体的照片,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图略)

是对称的。

小朋友真聪明,一眼就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

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对称图形。

(在“对称”后板书:

图形)

它们又是怎样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