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678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德格尔的思想Word格式.docx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

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隐藏]

∙1早期现象学:

实事性的解释学(HermeneutikderFaktizitä

t)

∙2《存在与时间》

o2.1存在问题

▪2.1.1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2.1.2存在论差异(OntologischeDifferenz)

▪2.1.3语言上的困难

o2.2解释学的现象学

▪2.2.1解释学循环

o2.3基础存在论

▪2.3.1走向一种新的存在论

▪2.3.2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在

o2.4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

∙3转折:

30年代的思想转变

o3.1对真理的理解的改变

▪3.1.1论真理的本质

▪3.1.2关于本质化着的真理(zurWahrheitdesWesens)

▪3.1.3真理(A-letheia):

存在的隐蔽与遮蔽

o3.2扭转形而上学

▪3.2.1重返形而上学的根基(Grund)

▪3.2.2“去-根基”(ab-grü

ndig)的思想

▪3.2.3克服“主体-客体”范式

▪3.2.4扭转形而上学作为存在史(Seinsgeschichte)的一部分

o3.3第一个和另一个开端

▪3.3.1第一个开端的缺陷

▪3.3.2返回到前苏格拉底思想家

▪3.3.3跳跃(Sprung)

∙4哲学史作为存在史

o4.1一个世界开启了(ereignetsich)

▪4.1.1“大事”的思想和存在史

▪4.1.2哲学将存在带入语言

o4.2存在史的不同时期(Epoche)

▪4.2.1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2.2基督教的中世纪

▪4.2.3近代

o4.3存在史和技术

∙5对技术的批判

o5.1自然科学和技术

▪5.1.1精确的自然科学对世界的把握(Weltauffassung)

▪5.1.2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亲缘关系

▪5.1.3自然科学的本质和技术

o5.2其他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的被遮盖

o5.3技术作为“框架”

▪5.3.1“框架”的概念

▪5.3.2设置(Stellen)和持存(Bestehen)

▪5.3.3和其他的对世界的把握的关系

▪5.3.4技术本身固有的规律

▪5.3.5人在框架之中

o5.4与技术关系的改变可能性

∙6对艺术和诗(Dichtung)的沉思(Besinnung)

o6.1真理和艺术

▪6.1.1艺术的问题必须重新被提出来

▪6.1.2不是美感(Schö

nheit),而是真理

o6.2荷尔德林作为命运(Geschick)

▪6.2.1存在的离开状态作为宿命(Schicksal)

▪6.2.2通过荷尔德林思考神──作为建基性的根基(alsgrü

ndendenGrund)

▪6.2.3荷尔德林作为提供过渡(Ü

bergang)的诗人

▪6.2.4作诗与思考的关系

o6.3解释荷尔德林的路线(Gang)

∙7切近(Nä

he):

人和存在的关系

o7.1人的本质

▪7.1.1过去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

▪7.1.2形而上学的误解和人本主义(Humanismus)

▪7.1.3存在的牧羊人

o7.2返回家园

▪7.2.1对早期著述的自我解释

▪7.2.2使用(Brauch,也有习俗的意思)

▪7.2.3沉着(Gelassenheit)

o7.3四维体(Geviert)

▪7.3.1四种世界区域(Weltregion)

▪7.3.2事物(DasDing)

▪7.3.3居住(Wohnen)

o7.4语言作为存在之家

▪7.4.1语言言说着(DieSprachespricht)

▪7.4.2语言和世界

▪7.4.3语言给予了(gewä

hren)一种诗意的居住

∙8延伸阅读

∙9文献索引

∙10外部链接

[编辑]早期现象学:

t)

在写完很传统的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文之后,海德格尔对当时学院哲学的信任由于齐克果,尼采,威廉·

狄尔泰之类的思想家被动摇了[1]。

这些思想家把充满偶然的、道德价值变动着的历史和关联系统(Bezugssysteme),放到了形而上学和其对超越时间的真理的追求的对立面。

海德格尔撮了纯粹理论性的哲学概念的背脊骨。

令他越来越感兴趣的是生动的生活如何被现象学描述,而不是生活在历史中被塑造成如此面貌,而且不一定是非得如此的。

海德格尔用他的方法,即实事性的现象学的解释学,试图把生活的种种联系和各种经验呈现出来,而不是去解释。

这种现象学径路的目标是:

不把自己的生活当成对象并当做一种“事物”(Ding)去理解,而是达至对生活的领会(Lebensvollzug)。

作为一个例子海德格尔1920/21在他的讲课“宗教现象学导论”中用门徒保罗的话解释了这个目标:

“主的白日将来到,犹如小偷在黑夜到来”。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在门徒的原初基督教的生活经验中一种生活感受被表达出来,这种感受并不试图将尚未拥有的未来通过规定和计算去支配。

这种感受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对于突然会闯入(生活)的事件(Ereignis)开放性,海德格尔将这种直接性的生活放到了对于生活的理论性观察的对立面[2]。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胡塞尔的助手,海德格尔很努力地从事于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让他看其还未公开的稿件并且希望海德格尔成为他的好学生。

但海德格尔却追随了自己的兴趣,胡塞尔也注意到如下事实,即海德格尔“已经在使用自己的方式,当他研究我的稿件的时候”[3]。

特别是狄尔泰的关于历史既成性(diehistorischeGewordenheit),世界关系和自我关系的偶然性(Kontingenz)的理论,导致海德格尔拒绝了胡塞尔的“意识的绝对有效的本质性”(absolutgü

ltigeWesenheitendesBewusstseins)概念:

“生活是历史性的,不能被分解为各种本质的元素,生活是联系”[4]。

而从“生活是领会”的观点出发,海德格尔也拒绝了胡塞尔对超验自我(eintranszendentalesIch)的现象学还原,超验自我只是统觉性(apperzeptiv)的作为世界的对立面。

这些早期的思考与受到齐克果生存哲学的启发在海德格尔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汇成了一个整体。

[编辑]《存在与时间》

德文版的《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主要讲述他的基础存在论。

存在主义的话题,例如向死而存在(dasSeinzumTode),个体性(Individualitä

t)的可能性(本真性与非本真性)(Eigentlichkeit/Uneigentlichkeit),良心(Gewissen),罪责(Schuld)和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

[编辑]存在问题

1927年出版的该本著作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问题(dieFragenachdemSinnvonSein)”。

这个问题柏拉图已经讨论过了,海德格尔在书的开头引用他的话:

“因为当你们使用‘存在着(seiend)’这个表述的时候,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长久以来你们都很清楚。

我们曾经相信已经理解这一点了,但现在我们却陷入了困惑”[5]。

根据海德格尔,两千年以后这个问题依旧未被解答:

“我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我们今天有一个答案么?

根本没有。

所以如下的做法是有必要的,即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6]。

海德格尔追问存在。

当他追问存在的意义时,他预设了这一点,即世界并不是一团浆糊,而是在其中有各种有意义的关联(sinnhafteBezü

ge)。

存在是有结构的,在它的多样性(Mannigfaltigkeit)中依旧有一种统一性(Einheitlichkeit)[7]。

例如在锤子和钉子之间就有一种有意义的关联——但这种关联该如何去理解呢?

“我们从哪方面,即从哪个被给定的视域(Horizont),去理解诸如存在之类的事呢?

”[8]海德格尔的回答是:

“时间就是这种视域,从它我们可以理解诸如存在之类的事。

”[9]根据海德格尔,时间对于存在的重要性在所有至今的哲学中都未被注意。

[编辑]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海德格尔声称,“存在”这个词该如何去理解,西方哲学的存在学说在它的传统中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存在问题”(dieSeinsfrage)却从来未被这样提出,以使得去追问存在的意义,即去研究属于存在的种种关系[10]。

海德格尔批评了至今的对于存在的理解,即把存在当成各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在“现在”(Gegenwart)的时态中(即现在时)能被刻画为“现有者”(dasVorhandene)。

当在场者被看成是只是“现在(存在)的”(gegenwä

rtig)在场者时,它就失去了和世界的种种时间性的、有意义的关联:

从“某些东西存在(etwasist)”这个论断出发“某些东西是什么(wasetwasist)”却不能被理解。

在把存在当成例如是“实体”或“物质”的这样的规定中,存在只是在与“现在”的关联中被思考:

现有者是现在(存在)的,即使他没有与过去和未来的关联。

海德格尔试图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出:

对于存在的理解来说,时间是本质性的条件,因为(简单地说)它构成了一个理解的视域(Verstä

ndnishorizont),在这个框架下世界中的事物才可以相互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关联。

因此例如锤子的作用就是把钉子敲进木板中,为了(um...zu)建造一栋房子,在将来临的暴风雨面前提供保护。

锤子除了是现有的木料和铁块以外还是什么,这只有在与时间有关联的世界的整体联系中才能够被理解。

“某些东西是什么(wasetwasist)”如何被确定,哲学传统选择的解决问题的径路是存在论的还原主义(derontologischeReduktionismus),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有缺陷的,当这种理论试图把所有的存在还原到一个最初的原理(einUrprinzip)或者是一个存在者。

这种被海德格尔批判的做法使得存在论神学(Onto-Theologie)得以可能,即在一个线性的存在秩序中设定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并把它等同为上帝。

[编辑]存在论差异(OntologischeDifferenz)

至今为止哲学思想的错误,即没有把时间对于存在的理解的重要性纳入视野,应该由基础存在论研究来纠正。

海德格尔想在《存在与时间》中为存在论奠定一个新的基础。

他对存在论的传统立场的批评的起点,即是他称之为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

笼统地说,用“存在”这个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描述的是理解的视域(Verstä

ndnishorizont),在此基础上世界内的存在者(innerweltlichSeiendes)才被遇见。

对于世界内存在者的无论哪一种理解关系,都必须在这样一个情境化的(kontextuell)视域中游移,在这个视域中存在者才得以敞开(offenbarwird)[11]。

当某些事物与我们照面,我们只有在一个“世界”中并且通过这些事物的意谓(Bedeutung)才能理解它,意谓这个关联构成了它的存在。

因此每个单独的存在者总是被超验的(wirdtranszendiert),也就是说被超越(ü

ber-stiegen),并且作为单独的存在者与整体相关联,从与整体的关联中它才获得它的“意谓性”(Bedeutsamkeit)。

一个存在者的存在因此就是在被超越中的被给予者:

“存在就是超验者。

——存在的每个揭示(Erschließ

ung)作为超验者的揭示就是超验的认知(transzendentaleErkenntnis)”[12]。

从存在论差异出发,每个单独的存在者也就不能再仅仅被认为是现在(存在)的现有者。

它将被超越而与整体发生关联:

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在来自过去的来源中,它的存在被本质性地、时间性地规定。

[编辑]语言上的困难

存在作为这样的一种时间性的理解的视域因此是始终未被话题化的前提(dieunthematischeVoraussetzung),以使单独的存在者被遇见。

所以就如同在“被给予者”中是不包含“给予”和“给予者”,它们是未被话题化的,存在本身也不能被展开描述[13]。

然而存在始终是存在者的存在,因此虽然在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存在差异,两者是不能够分开出现的。

存在呈现自身(zeigtsich)为切近者(dasNä

chste),因为在与世界的交往(Umgehen)中它始终是先行的和同行的。

作为理解的视域的存在,事实上一定是不能被话题化的,因为视域是不能够被够到的。

尽管这样,存在还是在语言中被当成一个话题(Thema),由此它也就被谬误化了。

因为日常语言的和哲学的大多数的概念都指向世界内的事物,所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看到自己站在了语言的藩篱之前。

这点体现在存在的名词化上,存在被思考成世界内的存在者。

为了不与纠缠不清的形而上学概念捆绑在一起,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发明了很多新的词藻。

[编辑]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从如下这点出发,即存在既不能被确定为现有的事物,也不能被确定为毫无结构、毫无联系的一团浆糊。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有意义的关联构成的一张关系网。

海德格尔因此不能在研究中使用一个范式(Paradigma),假如这个研究真的是现象学的话,因为现象学试图去呈现事态本身(Sachverhalte),而不是还原性的去解释它。

因为人始终生活在世界之中,所以不能退回到被给定的理解的视域后面去,而只能够去理解这个视域并把它的各种元素呈现出来。

因此海德格尔采取了解释学的径路。

[编辑]解释学循环

为了能够理解世界中的各种有意义的关联,海德格尔认为必须通过一个解释学的循环,这个循环要求在每个环节都更好的被理解。

这个循环的运动是这样的:

个别的事物在与整体的关联中才被理解,而整体只有在个别的事物中才得以展现。

理解的进程只有通过这个循环才得以可能,然而值得追问的是,这个循环应该在哪里被应用呢?

海德格尔对此的回答是:

应用点就是人本身,这对于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提问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人的存在海德格尔称为此在(Dasein),对于此在的研究就是“基础存在论”。

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此在能够回答,因为只有他才拥有一种事先的理解(Vorverstä

ndnis),而这对于解释学研究来说是必要的前提。

对于存在的这种事先的理解海德格尔称为“对于存在的理解”(Seinsverstä

ndnis)。

这种理解附着于所有人,当他们理解了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dieSeinsart)的时候:

例如我们不会试图与山川去说话,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与对待无生命的自然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不会试图去抓住太阳,等等。

所有这些不费解的行事方式(dieseselbstverstä

ndlichenVerhaltensweisen)都是基于这样的释义(Auslegung),即这些事物是什么、是怎样的(wieundwasdieDingesind)。

这些基本的性质附着于此在,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反思之前的理解的视域中,海德格尔把它的探究对准了此在。

通过这些原理性的解释学路数海德格尔不再从认知的主体(einerkennendesSubjekt)出发,这种主体(如康德所述)在时间与空间中知觉到的基本上都是物体(Kö

rper),而这种物体已经是嵌入在了世界之中。

海德格尔在解释学循环的入口处并没有挑选一种特别的此在,而是挑选了在日常性(Alltä

glichkeit)中的此在。

他的目标是,把哲学从超验的推断拉回到普普通通的经验世界(Erfahrungswelt)之中。

根据海德格尔,为此解释学循环的两个步骤是必要的:

其一应该去研究,世界中的意义的关联(Sinnbezü

ge)是如何呈现给此在的,因此世界应该被现象学的描述。

海德格尔从工具的意义的连结(Sinnzusammenhang)着手,如上面提到的锤子;

其二就是生存学的此在的分析(existenzialeDaseinsanalyse),也就是对结构的研究,这种结构构成了此在,如语言,置身性(Befindlichkeit),理解和此在的有限性。

此在与世界的关系被恰如其分地理解的同时,这种关系必须也在存在论上被把握,假如存在要被确定的话。

[编辑]基础存在论

[编辑]走向一种新的存在论

为了继续克服建构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近代存在论,海德格尔采用了“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个概念,它应该说明“此在”和“世界”的基本联系。

“世界”刻画的不是诸如存在者总和之类的东西,而是有意义的总体(Totalitä

t),也就是意谓的整体(Bedeutungsganzheit),在此整体之中事物有意义地相互关联着。

康德的“超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从一个自给自足的、自持着的主体出发,而在海德格尔那里一方面“世界”已经被给予给“此在”了,另一方面“世界”只对于“此在”来说才“存在”,“在世界中存在”这个概念包含这两个方面。

世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是事物,而是时间性的关联网。

他把世界的显现(Geschehen)称为世界的世界性(dieWeltlichkeitderWelt),它只有在与此在的联系之中才能被理解。

锤子作为锤子是什么,只有在与此在的关联之中才能被把握,此在使用着它。

存在被嵌入一种意义,“意义即是某些事物的可理解性的基础”[14]。

存在的意义和此在的意义是不可分的,“只有此在存在,也就是对存在的理解(Seinsverstä

ndnis)在生存中的可能性(ontischeMö

glichkeiten),才‘有’(esgibt)存在”[15]。

因此海德格尔既不持形而上学实在论的立场(“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即使没有我们人类”),也不持观念论的立场(“精神让事物如其所是地产生出来”)。

对于此在的分析应该为既不是实在论也不是观念论的新存在论奠定基础。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构造了种种结构,这些结构规定了生存之中的、也就是说有着对生活的领会的此在。

海德格尔把这些结构称为“生存结构”(Existenzialien),也就是此在与自身、与世界相关联的基本方式:

理解,置身性,言谈(Rede)。

生存结构是结构整体(Strukturganze)的元素,海德格尔把这个结构整体确定为“操劳”(Sorge)。

因此此在的存在也就成了操劳:

人就是操劳。

当此在的存在成为操劳,世界也就能这样被理解:

锤子和其他工具都是为(zu)建房子的。

各种各样的工具通过“为了”(Um-zu)而连结在一起,而最后一个“为了”就是此在的“目标”(Um-Willen),此在照料(besorgen)着事物,因为此在为自身和他的同类(Mitmenschen)操劳着(sorgen)。

对海德格尔来说,对于世界的科学性把握和对大自然的理解都来至于此在的操劳。

[编辑]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在

因为此在作为操劳一直都被他的“过去”(Vergangenheit)规定着,而他又是面向未来事物(Zukü

nftiges)的,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部分出现了从时间的角度对于“生存结构”的新的解释。

对海德格尔来说,时间首先并不是客观的-物理性的流逝着,而是被嵌入此在的时间性,它与操劳是密不可分的。

时间与操劳的紧密关系在日常语言对时间的说明中呈现着,例如“从此刻开始到那一刻都是散步时间”。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与操劳捆绑着的时间是存在论上的首要者。

在与时间的日常打交道中此在才第一次发展出了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时间,通过它此在可以计算和制定计划,它也可以通过各种钟表来确定。

而计算和制定计划都是与操劳捆绑着的。

[编辑]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

《存在与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了一个残篇,只有前一半出现了。

虽然海德格尔通过他的新存在论想法克服了传统存在论的许多问题(这种新存在论是基于此在与存在的关系的),但是从他的策略中只能够产生相当有限的哲学理解的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主要基于操劳的结构(Sorge-Struktur)和嵌入此在的时间性。

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危险,就是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海德格尔曾告诫自己不要高估不能令人信服的时间性。

此外海德格尔还在《存在与时间》中把他的真理概念与此在绑在了一起:

在与真理的实践性交往中,世界对于此在来说一直都是“被揭示的”(erschlossen)。

通过这种表述海德格尔想赋予“他的对真理的理解”一种存在论维度:

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一次把自己照亮(lichten),对于此在来说世界才第一次存在,从这出发“存在者是什么”才被规定。

到这里就很清楚了:

操劳的结构把世界和事物时间性、内容性(inhaltlich)地聚焦于“为了”和“目标”,也就是说此在的实践需要。

对自我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理解的历史转变、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从这个视角就很难被理解了,此外还有另一个困难(就像海德格尔1946年回顾性的在“论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写的一样):

和形而上学的语言划定界限[16]。

上述原因使得海德格尔最终抛弃基础存在论的策略,“《存在与时间》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始终是一条林中路,这条路突然就到头了”[17]。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接着是思想的转变,海德格尔称其为“转折”(Kehre)。

[编辑]转折:

30年代的思想转变

[编辑]对真理的理解的改变

在海德格尔的思路历程上1930年-1938年发生了一次改变,海德格尔自己称之为“转折”(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