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6629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题Word格式.docx

B.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实践是否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7重庆卷)6.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7.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8.许多老师反映:

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

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这说明

①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

②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④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②④

9.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D.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

2008年两会期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呼吁降低股市交易成本。

2008年4月22日,上证指数盘中最低跌至2990.79,救市呼声越来越高。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8年4月24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又由3‰降至1‰。

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③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用短短三年多时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中国人更加深入地认识宇宙”。

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08海南卷)12.“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08宁夏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回答13-14题。

13.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14.“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5.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认识不断发展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6.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B.有用即真理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是有条件的

18.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三个“零增长”;

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生的真理性认识。

A.认识无限性、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B.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识是惟一的

C.由于观念、能力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D.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19.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说明了

A.十六大的提法是错误的,十七大的提法是正确的

B.真理具有多样性

C.认识具有上升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20.京沪高铁工程总造价将超过千亿元。

从最早的可行性研究,到最后获批立项,京沪高速铁路走过了10余年的曲折复杂论证过程。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真理是客观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该真理

①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③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2.泰戈尔说:

“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08广东卷)24.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

“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

必须对他们说:

“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

”那么他们就惊叫道:

“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25.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维生索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

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采弥补食物撮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索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回答26--27题。

26.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7.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08全国1卷)2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表明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08四川卷)29、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08山东卷)30.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08上海文科综合政治)31、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

由此可见

①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养②看书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传承④能力的提高仅仅来自于书本知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08江苏卷)32.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

在凹瓦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

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③客观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08上海卷)3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08上海卷)34.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理论是实践的目的 

(07全国卷Ⅰ)35.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

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

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

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36.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7.《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

3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9.有人说,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40.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

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

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4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间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对象人们的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第六课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BC6-10DBCDA11-15CCBDC16-20ADACC21-25ABBCB26-30BACDB31-35ADCCC

36.﹝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7.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

38.

(1)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9.

(1)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3)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40.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41.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的受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作用。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