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田石门洞导游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青田石门洞导游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青田石门洞导游词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它像石门洞的主人,欢迎着各位的到来。
那老松后面的亭子叫“挹江亭”。
在此亭可观瓯江两岸的美丽景色。
【问津亭】我们面前的这座亭子叫“问津亭”,别看这座小小亭子毫不起眼,却是大有来历。
这座亭子原叫“石门亭”始建于唐朝,至元朝初才改名“问津亭”。
为什么改名“问津亭”?
是谁将其改名“问津亭”?
说来话长。
不知道团友里有没有研究宋史的专家,但是,我相信团友里一定有喜欢唐宋诗词的。
在宋诗里面,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谢枋得。
那么,庆全庵在哪里,谢枋得又是什么人呢?
这首诗采用的典故是晋朝陶渊明的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
庆全庵是陶渊明虚构的地名。
其实,谢枋得就是在石门洞写下这首著名的诗,诗的题目中所说的“庆全庵”,其实就是指石门洞。
那么,谢枋得为什么要到石门洞?
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写这首诗与这个小亭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且听小x我慢慢道来。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
南宋著名诗人。
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宝祜四年(公元1256年),谢枋得与文天祥、陈暨等人同科中进士。
文天祥,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南宋民族英雄,他在《过零丁洋》一诗里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下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
那么,陈暨是什么人呢?
陈暨是这里上面1公里处的雄溪村人。
如今称同校读书的为“同学”,古人称同科得中功名的叫“同榜”。
在宝祜四年考中的进士中,文天祥、谢枋得、陈暨三人最为要好。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独霸朝纲,身为国子监司业陈暨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辞官回乡。
景炎元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五月,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被元军攻陷,左丞相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从镇江逃脱后,取海道下福州追寻南逃的赵是、赵爵两王。
当他沿瓯江道经青田,欲拜访同榜同榜加好友陈暨,却逢陈暨刚刚病逝,文天祥便亲往吊唁,并含泪写下两篇吊唁文章。
那两篇吊唁文章至今还在。
游客朋友中如有爱好宋史研究的,不妨专程前去拜读拜读那两篇吊唁文章。
话说远了,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谢枋得。
自宝祜四年考中的进士以后,官至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
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山中,流浪江湖,靠卜卦了教书度日。
宋朝灭亡,元朝廷慕谢枋得的人品才学,多次找他出任朝官,谢枋得坚辞不受,为逃避元朝廷的报复,谢枋得逃至青田石门洞,本想找同榜陈暨,谁知到了这里才知道陈暨巳死。
便来至石门洞隐居,一天,他在无意中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触景生情,怀古抚今,便写下《庆全庵桃花》一诗,他在诗里所说的“桃源”就是指石门洞,他在诗里所说的“秦”是暗指元政权,“避秦”就是指自己躲避元政权的威胁利诱。
在写此诗的当天,便取诗中最后的“问津”两字,为此亭命名。
在古文里,“津”是渡口的意思,“问津”就是“问渡”的意思,隐居于此,怕人“问津”,怕人打扰,其心境可想而知。
可是,怕归怕,最后谢枋得还是被元政权发现将其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这问津亭位于瓯江畔,千多年来,因水患而屡遭毁坏,又屡次重建。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此亭因洪水冲击,破败不堪,陈诚出资并委托当时的青田县县长郑迈监督修缮,修缮后,郑迈亲笔在这亭上写下一段文字:
“此亭昔毁于水,坍圮迄今。
现由陈辞修先生捐资重修……”。
1935年4月,陈诚在对井岗山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受伤,经蒋介石特批回高市老家疗养,在疗养期间,陈诚由郑迈陪同,游览石门洞,在此亭发现那一段文字,便马上嘱咐郑迈把它刮掉,其淡泊之志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请看这亭上一副对联。
上联是“有门无门,是为佛门。
”下联是“是洞非洞,适成仙洞。
”这就是古人对石门洞的最好写照;
这一对联恰到好处地描述了石门洞“洞天福地”的神韵。
石门洞有了“石门”,那么“洞”在哪里呢?
请大家跟我的脚步去追寻。
【摩崖石刻】刚才说到南宋的谢枋得,现在说说另一位姓谢的大名人,那就是东晋的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年),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
汉族,祖公元385年出生于会稽始宁,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
说起谢灵运,可非同一般,他的祖父谢玄系东晋名将,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玄为先锋,率8万“北府兵”大破符坚的90万之众,创下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毛泽东同志非常欣赏谢玄,他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论著中多次提到“淝水之战”。
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外孙女,谢灵运本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乘舟游览瓯江并前往缙云仙都。
船行到这里时,天下起了暴雨,艄公只好将船划到石门湾内躲避,当晚就宿在船上。
夜里谢灵运在船舱里看不到几页书就打起盹来,朦胧之间似有一神仙邀他上岸游玩。
只见曲径画幽,翠松绿竹成林,青山秀水相映,一泓瀑布从天而泻。
次日一早醒来,游兴大增,便涉足探幽,果真发现与梦中一样的“桃源仙境”,十分高兴,就将它命名为“石门洞”,且称之为“东吴第一胜事”。
并在石门洞留下了《石门新营》、《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岩上》三部诗篇,留刻于石门洞崖壁之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此,石门洞名声远播。
历代文人墨客纷至踏来。
如:
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郑复初、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一大批名人,他们在这里赋诗题词,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书法和旅游价值极高的摩崖题刻。
石门洞现有摩崖碑刻117处,是浙江省摩崖碑刻分布密度最大的风景名胜区。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旗鼓山的摩崖题刻,这里摩崖题刻有篆、隶、魏、楷、草、行书书体皆备,风格各异,共有16处,有徐树铭(清文学家、书法家)的隶书“石门洞天”;
鲁涤平(民国时当过浙江、江西省长)正(楷)书:
山水清音;
方亨咸(早清书画家、顺治进士)的魏书“石门”;
林惠臻的隶书“泉分清浊,阮元(湖广、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江浙巡抚)正书,在清书画家宋作梅题的“登云槁”之下。
阮元曾三次游玩石门洞,并留下了三处摩崖题刻,另二处在飞瀑下的月洞里。
大家请看,这边的两个字是“什么字”?
——“潜虹”!
这是石门洞景区唯一一处篆体摩岩石刻。
这是民国十年即1921年,杭州名士陈文斌来石门洞游览,天下了阵雨,雨后初晴在此看到一道彩虹把龙山、虎山连在一起,景色独特,当场就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潜虹”二字。
各位团友,大家来看远处的山峰像谁的头像?
一位当代大文学家的头像,。
。
鲁迅侧面头像,取那山峰为“鲁迅峰”,从北到南看,依次为板刷头发,眉骨、眼睛、鼻梁、胡子、下巴、喉结等;
各处都描绘的那么的惟妙惟肖。
绍头“鲁迅”为何在青田石门洞出现?
有人解道:
青田刘基曾在绍兴做过官,二人虽不同代,却因秉性相似,心有灵犀。
你看,鲁迅到石门洞拜访刘基来了。
【“石门洞”石刻旁】大家看到这里有二处“石门洞”三字的摩崖题刻,上面那处为魏书,题书人及年代至今尚待于考证。
下面正书“石门洞”三字为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青田县县长郑迈所题。
【上下求索】大家请看,右边光颓颓的岩壁为石门洞鼓山的攀岩场地,当今,攀岩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项时尚的体育项目,富于挑战性,集竞技、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勇敢者的运动,攀岩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区”。
攀岩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瓯洲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山海拔3000至4000米的悬崖峭壁上,生前着一种珍奇的野花——“高山玫瑰”。
当地居民一直流流传这样的风俗:
当小伙子向姑娘求爱时,为了表示他对爱情的忠诚,就必须战胜重重困难和危险,勇敢的攀上高山,采来“高山玫瑰”,献给自己心爱的姑娘。
直到今天,阿尔卑斯山区的居民仍保留这种习俗。
大家若有兴趣,待会游玩飞瀑景区后,可以来此亲身体验一下攀岩的乐趣。
【问津桥】各位团友,这座石拱桥叫问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
说到小桥,游客朋友可能马上会想起元代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诗句虽美,意境却很凄凉。
与我们今天站在桥上的感觉格格不入。
所以,我想把马致远的诗句改动一下:
“青藤绿树飞花,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春风车马。
相聚石门,乐翻了你我他”。
呵呵,各位团友,小x献丑了。
相信团友们改诗的水平都比小x我强,现在我想请大家都露一手,都来改改马致远的诗句。
我们继续往前走。
现在我们左边的这条小溪叫“鹤溪”,我们右边的这条小溪叫“松溪”。
沿着“鹤溪”我们走的是一条“名人踪迹”之路;
沿着“鹤溪”我们走的是一条“伯温求学”之路。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既然两条路不同时走,我们还是沿着“鹤溪”的“名人踪迹”之路走进去,然后再沿着“鹤溪”的“伯温求学”之路走出来——这样,就可让“鱼与熊掌”两者兼而得之。
【催诗桥】这座石拱桥是为纪念诗人郭沫若在石门洞题诗而取名“催诗桥”。
桥宽2.5米,长6米,桥栏做工精巧,以“龙”为主要装饰。
1962年,郭沫若游石门洞,并即兴赋诗:
“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
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
”郭大诗人的意思是,石门洞的凉快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不知团友中有没有诗人,想今天这美景如画,凉意宜人,想必定能为您激发灵感。
如能临时创作出绝妙佳句,景区管委会一定会将您的大作认真收藏,您的大名也将会随着千古流芳。
【国师楼】跨过“催诗桥”,那幢古色古香的楼房叫作“国师楼”,是专门研究刘基饮食文化的机构和场所。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刘基不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美食家。
在博大精深的“刘基文化”中,“刘基饮食文化”应占有一席之位。
在“刘基饮食文化”谱系中,国师茶、国师饼、竹筒饭、国师豆腐汤、国师酒、国师宴、游子思乡、三元及第、辅天粥、六月笋等近百个食谱,至今还在青田的老百姓饮食中广为流行。
游客朋友若有兴趣,等走完我们的旅程,就去国师楼用餐,品尝原汁原味的“刘基饮食文化”。
【轩辕丘】这块平整的石头名叫“轩辕丘”。
小x在前面提到过:
公元423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乘舟去仙都途径这里,天下暴雨,谢灵运只好在石门湾内躲避。
传说谢灵运当晚夜宿扁舟,梦着一位神仙邀他上岸游玩,一路行至这里,那神仙说:
“寡人乃轩辕氏矣,久闻谢君棋艺甚精,今特请谢君与寡人同下几局。
”至天亮梦醒时,梦境依然历历在目。
谢灵运大为惊奇,遂弃舟上岸,沿着梦中的道路一路寻来,来到这里,才发现竟与梦里同轩辕皇帝下棋那块一模一样。
谢灵运还在这里发现瀑布、悬崖,发现这里的参天古木,发现这里的幽幽仙气,便情不自禁被迷住了。
自那以后,谢灵运便与石门洞结下不解之缘。
并亲自把这块石头取名为“轩辕丘”。
身边带有棋子的团友如有兴趣,不妨在这里对弈一盘。
【龙虎石与藏书石】这诚意伯庙前又有两块巨石,左边这块状如龙虎,盘距路旁,故称“龙虎石”。
谢灵运有诗赞这块石头为“斑驳生虎纹,参差出龙须。
”原来石门洞自古以来就有龙虎之气,洞口有“龙虎”二山,这里有“龙虎石”。
所以,这里出来刘伯温、陈诚;
这里引来中国历代无数名人。
右边这块叫“藏书石”。
说到“藏书石”,这故事就更精彩了。
传说少年刘基在石门洞读书时,有千年白猿精白猿仙姑仰慕刘基才华和大志,便与刘基谈起恋爱,并赠送无字天书三部。
别看平时这三部无字天书内无一字,而每当要紧关头,却出现若干文字,明白无误地指出这要紧事该如何如何应付。
后来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这本无字天书帮助刘基屡建奇功。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因喜欢刘基的学问和才华,便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教太子读书。
有一天,刘基带太子去外面玩,路上看到一只小猪,太子问:
“老师,这是什么?
”刘基告诉太子:
“这是小猪。
”太子问:
“小猪是作什么用的?
”刘基说:
“小猪养成大猪后,可以宰了吃。
”当天晚上,太子回宫,把白天老师说的话告诉父皇。
朱元璋一听火了:
我姓朱,刘基的意思不就是说等我儿子长大了就杀吗?
这还了得!
”这可急坏了身边的马皇后,马皇后觉得皇上多心了,便百般解劝,无奈朱元璋怎么也听不进去。
马皇后急了,便心生一计,回皇后宫后准备了一只桃子,命太监连夜送往刘基府中。
刘基收到皇后送的桃子,一阵纳闷,猛悟“桃”与“逃”谐音,便马上想到白天和太子有关“大猪、小猪”的对话是不是犯了皇上的大忌。
他吓出一身冷汗,便连夜逃出南京城,日夜兼程,逃至当年读书的石门洞。
也就是来至这块石头旁,想起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遇上白猿仙姑,两人多少次在这块石头旁卿卿我我,说古论今。
想到这里,刘基百感交集:
自古伴君如伴虎,我自己说话不慎,犯了龙颜,虽一死也不足惜,只是辜负了白猿仙姑一番美意,是白猿仙姑赠送我天书,才让我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如今大限将至,这天书却万万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可是,皇帝权力通天,手下御林军如狼似虎,怎样才能保证天书的安全呢?
就在这时,这块石头就是这一处“吱嘎”一声开了一个小门,出现一个小洞,刘基不假思索,便把天书塞进小洞,又听“吱嘎”一声,小门居然自动关上。
大家请看,这里就是小门的门缝。
时至今日,这天书还在这里面,还在苦苦等待下一位治国大贤的到来。
【刘文成公祠】这里是刘文成公祠。
刘基,字伯温,去世后被追封“文成公”。
所以,也有人尊称他为“刘文成”。
这里过去为石门洞天楼,至明代(1525年)始建刘基祠,现有的祠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
门口有楹联:
“名贤为社稷而生岂唯景星庆云有光两浙,文字得江山之助即此犁眉覆瓿并足千秋。
”下面我们进祠堂参观。
刚才我在“藏书石”前讲的民间传说。
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是老百姓为表达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憎恨而创作的口头文学,而不是史实。
现在,我向大家说说有关刘基的史实——刘基、字伯温,公元13XX年出生于青田县南田武阳村,14岁从师郑复初在石门洞读书,23岁考取进士,后因不得志弃官归隐。
朱元璋率起义军南下,攻占金华、处州,后得知青田有这一奇人,再三邀请刘基出山,协助朱元璋夺取天下。
刘基的《时务十八策》深得朱元璋欢心,辅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勋,于是倍受朱元璋尊重,常叫他“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列为开国功臣,使他成为历史上三大谋臣之一。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我们的刘基像,上有“道教”的标志——阴阳八卦图,因为刘基对阴阳八卦很有研究。
此外他还是文学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郁离子》、《犁眉公集》、《覆瓿集》最为著名,据说《郁离子》是他在石门洞写的一本巨作。
刘基他曾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刘基为人正直刚毅,受丞相胡惟庸诬陷,退隐故乡,不问政事。
但胡惟庸仍诬陷其蓄谋造反。
当时刘基非常害怕,忙入朝请罪留在了京城。
朱元璋虽不加罪;
但因此剥夺了刘基俸禄。
洪武八年三月,刘基忧愤成疾,朱元璋派人护送其回归故里。
四月十六日,刘基逝世,终年65年。
祠内圆柱形石柱上有楹联三对:
“北庙南宫一代兴王皆易主,西园东壁先生遗址尚留名”;
“岩壑养奇才得两大钟灵间气,风尘识明主成一代开国元勋”;
“世局如棋沧桑寄慨看洞前飞瀑石上藤萝幸此地湖山无恙,六朝胜迹兴废关情问康乐词宗芝田伯爵比当年风景若何。
”三对楹联既对刘基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又对历史的沧桑和人才的无奈作了深刻的评点,相信团友们更能深刻理解其中之意,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石门飞瀑】接下来我给各位团友介绍这石门飞瀑。
她位于鹤溪尾端,是鹤溪中的最后一级瀑布,也是最奇特的一级。
她的上面还有四级瀑布,过一会各位可以从右侧绕上飞瀑顶端,沿溪深入观看。
这石门飞瀑从112.5米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终年不竭,是浙东三瀑中水量最大的瀑布。
清代著名文学家、旅行家袁枚曾写了一本《浙东三瀑记》。
将石门瀑布与天台石梁瀑布、雁荡山大龙秋瀑布相媲美。
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石梁瀑布的特点是“武”,表现了自然雄奇之美。
大龙湫以“无声”为特点,展示出了柔情恬静之美。
而我们的石门瀑布以石门之巧、瀑布之奇为“石梁、龙湫”所不及。
《浙东三瀑记》对石门飞瀑就作了生动的描绘:
“其瀑在洞中,如巨蚌张口吞数百人。
受瀑处宽百余米,深百丈,疑蛟龙欲起。
激荡之声发寿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门飞瀑在石门洞中,如一个巨蚌可以吞掉近百人,瀑布宽一亩,深一百丈,像一条蛟龙飞天而下,瀑布声可传千里,是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和雁荡山的大龙湫所没有的。
充分描述了石门飞瀑的宏伟气势。
1964年,郭沫若来石门洞,看到这飞瀑后,大声赞叹说:
“啊,比大龙湫瀑布气势还大!
”所以,自那以后,这石门飞瀑被誉为“浙江第一瀑”。
各位团友,接下去我们在此再观看瀑布左侧的两处奇观。
看那岩壁上有一处圆圈状裂缝,每当冬春红日西沉时,这底下各处皆暗,唯有此处留有余光,故叫它为“日影岩”。
那悬崖上面山腰中还有一个岩洞叫仙姑洞,可以从旗山绕走上去。
这里有则典故:
据传说刘基在石门洞书院日夜苦读,每天深夜有一娇艳女子扣门而入,自称白猿仙姑,爱好读书,喜听读书吟诗之声,愿与刘基为伴,久之感情日深,结为秦晋。
后来,将“无字天书”三部赠送给刘基,使刘基策略过人。
刘基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太祖封之为国师。
刘基晚年隐退回乡后,常来石门洞,而石门洞内美景依旧,仙姑无踪。
刘基惆然若失,常常独自一人呆呆伫立在那仙姑洞旁,希再能一睹仙姑芳容,重温旧梦。
各位团友,观看飞瀑以后,这飞瀑东面的旗山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它属于中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约有4公顷。
林中绿树成荫,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树干、树叶、树体千姿百态,景色秀丽。
林地小道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层,行走其上如在柔软的地毯上漫步。
树上百鸟鸣叫,伴随着瀑布的流水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气氛。
身临其境可给您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穿过树林,在旗山中段上部有一奇特的岩洞,夏天凉爽宜人,冬天却温暖如春,常年有丝丝缕缕清气从洞口飘逸而出,故称之为“透气洞”。
此洞是由这里地质运动岩体构造纵裂错位,局部覆盖层塌陷而形成的。
洞口直径不到一平方米,洞口朝天,洞体与旗山中段山脉走向一致,且偏平,洞内横直通径交错相通,充满着神秘和乐趣。
因时间关系,小x今天就不陪同大家去看“透气洞”了。
各位团友如有雅兴就请在这里的宾馆住下,专门安排时间,去沐浴森林之清幽,探寻透气洞之奇异。
说不定洞中另有其他更为美貌的仙姑,若运气好,还可以一睹仙姑的芳容,再送你几部无字天书,让你成为当代刘伯温。
由于瀑布流域上游是大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强,即使在冬季水量也较大,这在华东地区罕见。
所以这石门瀑布万古不竭,且形若垂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被称为“天泉”、“圣水”。
许多文人墨客观瀑后灵感大发,吟诗题辞,大加赞颂。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这写诗叹道:
“何年霹雳惊,云散苍崖裂。
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
”《牡丹亭》的作者,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朝汤显祖在《石门泉》一诗里这样称赞这瀑布:
“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霓近若烟。
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
”在石门洞景区,有关飞瀑的诗、赋、题词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作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团友可以在这里留宿几天,自己细细寻找,细细品味。
【情侣岩】那飞瀑下青碧如蓝,面积约三亩的水潭叫积银潭,又叫龙潭。
大家看潭中心那两块岩石,仿佛一对亲密依偎的情侣,故叫夫妻岩或情侣岩。
有关情侣岩,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
从前,丽水两户财主,一户姓李,生了个男孩叫灵佑;
一户姓孙,生个女儿叫青云。
他俩从小在一起读书、游戏,两家很要好,就结了亲家。
不料好景不长,灵佑十岁那年,父亲被人诬告里通外番,杀头抄家。
幸好灵佑机灵无比,在混乱中逃走,逃到石门洞龙门寺求救,寺内主持看李灵佑身带“佛气”,便让其递度为僧,才避过一死。
青云知道了,心里很难过,时常暗地里哭泣,想念灵佑。
不料半年后,青云的母亲生病死了,父亲又娶了个妻房。
这晚娘对青云很刻毒,逼着青云嫁给温州籍的处州府知府做偏房。
青云不肯,晚娘就串通知府,硬将聘礼送上门,择定八月十五完婚。
青云看看婚期将近,无法以对,便生了一个心计,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要求温州知府给处州粮食干担;
第二要到温州成婚;
第三要坐花船去温州。
知府一心想把青云弄到手,就满口答应了。
八月十五那天,青云穿着停当,天还没亮就上了彩船去温州。
中途,她趁人不备,跳到江里。
正好那天发大水,青云一下被冲得没了影。
这天石门洞龙门寺一个年轻和尚,正要去募化,忽然看见江上有一具死尸漂到岸边来,和尚赶紧将那死尸捞上来。
一看,是个女的,胸口还有微微跳动。
和尚忙脱下袈裟,盖在她的身上。
这时和尚犯难了,救她吧,男女有别,若被人看见,就是跳进瓯江也洗不清;
不救她吧,师傅讲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他正在犹豫,只听一声呻吟,那女人翻了一下身,吐出几口水,睁开眼睛来。
这时天已大亮,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竞相互拥抱着大哭起来。
原来,他们就是灵佑和青云。
他们重新相逢,再也不肯分开了。
从此,灵佑仍旧在寺里当和尚,青云投到石门庵当尼姑。
好在龙门寺与石门庵离得很近,他们每天可以在山上砍柴、下江挑水时相会。
日子一长,消息传到知府那里。
知府哪肯罢休,便派兵到石门洞捉拿。
一天深夜,正当两人相会时,忽见洞外火把满天,人喊马叫。
灵佑、青云知道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