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微生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和人也可成为传递病原微生物的传递媒介。
)由腐败菌进入动物血液中生长发育引起的疫病成为败血症。
(√)病原微生物毒力越弱,其病原性也越弱。
(√)病原微生物毒力越大,通常其病原性也越强。
)病原微生物病原性与毒力无关。
(√)动物病原性细菌的培养温度大多数为37℃。
)对同一个动物个体而言,病毒的致病力比细菌的致病力强。
(√)在动物机体内,致病性炭疽杆菌是有荚膜的。
)在动物体内培养的炭疽杆菌带有芽胞。
)肉毒梭菌致病的主要因子是内毒素。
)肉毒梭菌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和外毒素相比,内毒素的热稳定性更好。
)大肠杆菌病能垂直传播。
)煮沸消毒能杀死芽孢。
(√)超声波具有杀菌作用。
(√)消毒剂对动物机体细胞和微生物都有毒性。
(√)消毒药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且对机体也有影响。
)不同消毒药均可配合使用,能提高杀灭效果。
)破伤风梭菌需严格需氧培养。
(√)破伤风梭菌需严格厌氧培养。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
)放线菌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支原体能进行人工培养。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
(√)真菌能在潮湿、偏酸的环境中良好生长。
(√)真菌既有无性繁殖也有有性繁殖方式。
)真菌的细胞核具有核模。
(√)真菌是一大类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微生物。
)霉变的青贮饲料仍可饲喂动物。
)所有的黄曲霉、烟曲霉菌株均可以产生黄曲毒素。
)青霉素是治疗禽类支原体病和猪气喘病的首选药物。
)支原体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猪喘气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支原体。
(√)放线菌主要以孢子形式繁殖后代。
)酵母菌的细胞无细胞壁,属真核细胞。
(√)绝大多数真菌具有需氧呼吸的特点。
(√)核酸是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体内复制。
)大部分病毒既含有DNA又含有RNA两种核酸。
)病毒对高温的抵抗力较细菌强。
(√)有的病毒有囊膜,有的病毒无此结构。
)测量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是mm和um。
(√)病毒囊膜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病毒和细菌的个体大小相差不大。
)所有病毒都能使所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所有噬菌体都能使所感染的宿主菌裂解死亡。
(√)干扰素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是非特异的。
(√)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包涵体,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口蹄疫病毒主要感染偶蹄兽。
)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猪、牛、羊和马。
(√)猪水泡病病毒主要感染猪。
)狂犬病和伪狂犬病是由同一病原引起的不同症状的二类疾病。
)禽流感病毒是副粘病科的代表成员。
(√)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成员。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能致鸡肿瘤。
(√)禽流感病毒有多种血清型。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能导致感染鸡发生免疫抑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的感染能导致感染鸡发生免疫抑制。
(√)目前发现IBV的血清型很多,可引起鸡多种不同类型疾病,给养鸡业造成重大损失。
)猪瘟病毒可以致猪、野猪和兔子发生猪瘟病。
(√)口蹄疫病毒只感染偶蹄动物,马不会受此病毒感染。
)新城疫病毒可以引起鸡、鸭、鹅和猪、羊等动物的毒血症。
)痘病毒有很多种,不同动物的痘病毒对寄主的感染性严格专一。
1.中等大小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至少放大约 1000 倍时肉眼才可见。
2.既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又是细菌的特殊构造的是 鞭毛 。
3.75%酒精消毒的机理是 使细菌菌体蛋白变性,从而失去活性和功能 。
4.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能使DNA相临的嘧啶结合成二聚体,影响正常碱基的配对,引起致死性突变。
5.细菌的基因转移包括:
接合 、 转化 、 转导、 溶原性转换 。
6.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损伤机体的能力称为 侵袭力。
7.在机体黏膜系统合成分泌的参与黏膜免疫反应的抗体种类是 分泌型IgA 。
8.正常哺乳动物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种类是 IgG 。
9.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免疫后最早诱导产生的抗体种类是 IgM 。
10.在青贮饲料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乳酸菌 。
11.能从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和碳源的细菌的营养类型为 化能自养菌 。
12.常见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RNA 。
13.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为 蛋白质 、 核酸 、 脂质 、 糖类 。
14.口蹄疫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动物主要是 偶蹄兽(如牛羊猪,马除外。
15.牛奶的常用消毒方法是 巴氏消毒法 。
16.鸭吃了霉变玉米后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霉菌毒素中毒(如黄曲霉毒素) 。
17.突变按发生时的外界条件分为自然突变和 人工诱变 。
18.一定菌株或毒株的致病力的程度称为病原微生物的 毒力 。
19.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三大类,它们是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黏膜免疫反应。
20.某些细菌只能在没有分子状态的氧存在的状态才能进行呼吸生长发育,这种呼吸方式称为厌氧呼吸。
21.在细菌繁殖曲线图中,细菌在 对数生长 期繁殖速度最快。
22.病毒的 囊膜 成分通常来自于宿主细胞膜。
23.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包括二个方面的组成,即:
侵袭力 和 毒素 。
24.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力包括:
侵袭性酶类 、 荚膜、菌毛 和 其他表面结构 。
25.狂犬病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名为 弹状病毒科 。
26.禽霍乱的病原体是 多杀性巴氏杆菌 。
27.鸡白痢的病原体是 雏沙门氏菌 。
28.猪瘟的病原体是 猪瘟病毒 。
29.猪丹毒的病原体是 猪丹毒杆菌 。
30.猪肺疫的病原体是 多杀性巴氏杆菌 。
31.仔猪黄痢的病原体是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
32.仔猪水肿病的病原体是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 。
33.抗原刺激后,机体最早产生的抗体是 IgM 。
34.动物机体内,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是 IgM 。
35.动物机体内,含量最多的的抗体是 IgG 。
36.参与黏膜免疫的抗体主要是 分泌型IgA 。
37.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主要有: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移 。
38.病毒感染动物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之为 包涵体 。
39.S→R变异往往伴随细菌毒力的改变,沙门氏杆菌在发生S→R变异时,毒力会 减弱 。
40.S→R变异往往伴随细菌毒力的改变,炭疽杆菌在发生S→R变异时,毒力会 增强 。
41.完整的抗原通常具有两种特性,即:
免疫原性 和 反应原性 。
42.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噬菌体 。
43.禽流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正粘病毒科 。
44.小鹅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细小病毒科 。
45.猪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黄病毒科 。
46.口蹄疫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小RNA病毒科 。
47.马立克氏病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疱疹病毒科 。
48.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冠状病毒科 。
49.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 双RNA病毒科。
50.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
荚膜 、 鞭毛 、 菌毛 、 芽胞 。
51.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LPS(脂多糖) 。
52.抗体种类有五类,分别是 IgG 、 IgM 、 IgA 、 IgD 、 IgE 。
53.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
球状 、 杆状 和 螺旋状 。
54.外毒素的化学本质通常是 蛋白质。
55.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主要有:
鸡胚接种 、 细胞培养 和 实验动物法 。
56.葡萄球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 阳 性。
57.大肠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 阴 性。
58.沙门氏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 阴 性。
59.嗜血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呈 阴 性。
60.鸡新城疫病毒所属的病毒科是副粘病毒科。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3.细胞壁
是菌细胞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具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具有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免受损害、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筛的屏障作用。
4.脂多糖
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构成为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
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类脂A具有内毒素活性。
5.间体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也称为中介体。
与细胞的分裂、呼吸、胞壁合成和芽胞形成有关。
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6.胞膜周围间隙
指在G-菌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间,此处聚集了若干种胞外酶,主要是水解酶,与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和运转有关;
能破坏某些抗生素的酶(如青霉素酶)亦集中在此间隙内;
也是某些外毒素储存与释放的位置。
7.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
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可通过接合等作用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8.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9.鞭毛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纤毛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上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也称为菌毛;
可以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与运动力无关,普通菌毛与黏附有关,性菌毛与接合有关。
11.芽胞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
12.原生质体
指完全除去了细胞壁,只剩下胞浆膜包围的原生质的个体。
这类细菌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如G+菌失去细胞壁后易形成原生质体)。
13.圆质体
指除去了细胞壁的硬质粘肽成分,而保留细胞壁的其他成分,形成一个疏松的有“外套”的菌体。
这类细菌能有限的生长和增大体积,也不能繁殖。
(如G-菌细胞壁失去粘肽后易形成圆质体)
14.串珠试验
在有微量青霉素存在时,炭疽杆菌可形成L型菌,菌体呈“串珠状”,类似“串珠状菌链”;
而类炭疽杆菌由于对青霉素不敏感,则不具有此特性。
15.光能自养菌
只能从无机物取得碳源,且只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细菌。
16.化能自养菌
只能从无机物取得碳源,且能从无机和有机物中取得能量的细菌。
17.光能异养菌
凡能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且只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细菌。
18.化能异养菌
凡能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且能从无机和有机物中取得能量的细菌
19.生长因子
为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有维持细菌正常发育和促进生长的功能,极其微量就能显示其影响,而足够份量可促进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
20.Lancefield
分类法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的不同,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V[A—H,K—V]等20个血清群。
21.Strauss反应
鼻疽杆菌的病料或肉汤培养物腹腔或皮下接种雄性豚鼠,在接种后约4~5天可见豚鼠阴囊红肿、睾丸肿胀,继而化脓破溃,一般在2~3周左右死亡。
22.L型细菌
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细菌变异体,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
最早由科学家Lister发现,故称为L型细菌。
23.培养基
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营养基质,专供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24.菌落
指单个或少量细菌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25.菌苔
指众多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所形成的细胞群体。
26.生长曲线
如果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27.胞外酶
在细菌生活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酶。
28.胞内酶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部的酶类。
29.细菌的呼吸
在生物化过程中,细菌的营养物(如糖)经脱氢酶作用所脱下的氢,需经过一系列中间递氢体(如辅酶I、辅酶II、黄素蛋白等)的传递转运,最后将氢交给受氢体。
以无机物为受氢体的生物氧化过程,称为呼吸,其中以分子氧为受氢体的称需氧呼吸;
而以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硫酸盐)为受氢体的称厌氧呼吸。
30.热原质
许多细菌(特别是G-菌)能产生一种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后,会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通常为多糖。
31.灭菌
指杀死一切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及其芽胞或孢子,使物体表面或内部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32.消毒
用化学物质杀死病原微生物,而对于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33.防腐
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叫防腐。
34.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研究对象,同时防止研究的微生物污染外界环境的操作方法。
35.质壁分离
把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浸在高渗溶液中时,原生质收缩而和细胞壁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36.间歇灭菌法
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灭菌,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糖、血清等常使用这种方法。
37.巴氏消毒法
利用不太高的温度杀死物品中的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害物品质量的消毒方法;
如牛奶、酒类消毒等。
38.共生
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互为有利。
39.拮抗
是指一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40.协同
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达到。
41.寄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
42.正常菌群
在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经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存在,并不致病,反而对机体有益,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菌群。
43.SPF动物
Specialpathogenfreeanima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类胚胎。
44.GF动物
Germfreeanimal,无菌动物,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这类动物在整个生活期内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不与外界的微生物接触。
45.病原微生物
凡是对人和动植物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46.毒力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的强弱。
47.侵袭力
指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宿主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
48.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49.外毒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50.内毒素
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细胞破裂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51.类毒素
外毒素经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将丧失了毒性而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毒素)。
52.ID50
medianinfectiousdose,半数感染量;
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53.MID
minimalinfectiousdose,最小感染量;
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
54.MLD
minimallethaldose,最小致死量;
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5.LD50
medianlethaldose,半数致死量;
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56.传染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57.发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
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
58.带菌现象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动物称带菌者(Carrier)。
59.败血症
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60.毒血症
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61.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62.继发性传染
机体感染某些病原体后,机体免疫力低时,导致其他某些病原体的感染。
63.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
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64.慢发病毒
某些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
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该类病毒称为慢发病毒。
65.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
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66.水平传播
指在病原体在不同的动物个体之间如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眼结膜、节肢动物的叮咬、皮肤、注射等途径的传播。
67.垂直传播
指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侵入子代而形成的感染。
68.转化
两个细菌细胞间不接触;
活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片段,通过基因重组而得到新的性状。
69.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70.接合
两个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相互接触而暂时沟通,由供体菌(雄性菌)将DNA输入到受体菌(雌性菌)过程。
71.普遍性转导
通过温和噬菌体作媒介将供体菌的DNA片段包裹在其头部转移至受体菌。
供体菌DNA的任何片段都有同等的机会被装入噬菌体外壳内,继而进入受体菌,故称普遍性转导。
72.特异性转导
温和噬菌体与供体菌DNA可形成溶原状态,当其与供体菌分离时,有时会带走供体菌的部分基因;
当此噬菌体侵入受体菌后,可带入供体菌的基因。
73.S-R变异
就是指菌落的S型与R型之间的变异。
74.V-W变异
新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多有Vi抗原,在普通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易丢失此抗原,这种变异称为“V-W变异”。
75.H-O变异
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丧失其鞭毛形成能力的变异。
76.抗菌素
是由某些微生物产生或人工合成的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物质,可用于防治某些动、植物的传染病。
77.SPA蛋白
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
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特性。
78.IMViC试验
是吲哚(靛基质)试验、甲基红(M.R)试验、维倍(V-P)二氏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的总称。
79.专性厌氧菌
职能在没有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不能呼吸,只能发酵。
80.支原体
也称“霉形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是目前已知能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细胞壁,形体柔软、体态具有高度多形性。
81.螺旋体
是一种细长弯曲而柔软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虽无鞭毛,但能象原生动物那样,进行屈曲和自由的运动,被认为是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一类微生物。
82.衣原体
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
曾被认为是一种“大型病毒”。
革兰氏染色阴性。
83.立次克氏体
是一类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G-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与细菌相似,生长要求酷似病毒,因此立克次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84.放线菌
是处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一群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分支的细丝状菌丝;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中;
已知的病原菌有牛放线菌和依氏放线菌。
85.病毒
是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传染性,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体,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86.亚病毒
亚病毒又称为亚病毒因子,是卫星因子、类病毒和朊病毒的总称。
87.噬菌体
也是一类病毒,因为它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并能在菌体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