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375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Word格式.docx

(4)具有各部件拆装维修能力;

(5)具有判断零部件质量能力;

(6)具有汽车售后维修服务能力;

(7)具有汽车装饰、美容的能力;

(8)具有汽车车身修复的能力;

(9)能规范使用汽车通用工具与专用工具。

(10)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过程,掌握汽车维修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具有初步组织生产的能力。

(11)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

(12)有—定的独立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13)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汽车维修等法规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4)具有收集、查阅汽车技术资料和记录、整理已完成的工作的能力

b、方法能力

(1)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具有独立学习能力。

(3)具有获取新知识能力。

(4)具有决策能力。

c、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

(2)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职业资格证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序号

职业资格证书名称

取证性质

认证时间

1

中级电工

必考

第一学期

2

汽车维修中级工

第三学期

3

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

第四学期

四、主要课程设置

1、机械制图

此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

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空间要素点、线、面的投影特征及相对位置关系,形体三面视图的形成及作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画法,轴测图的基本作图方法。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绘图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能够识读和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测绘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能够绘制轴测图。

2、计算机应用基础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机常用外部设备,键盘的作用及指法,外部设备与主机的连接,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计算机指令、语言及程序的概念,操作系统的知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预防和清除,WindowsXP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启动、退出、窗口基本操作,桌面操作及附件,WORD字处理软件的使用,Excel的使用,Internet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一些基本概念,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够预防和清除病毒,能够掌握windowsXP的安装、启动、使用和维护,能够上网浏览网页。

3、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直流电路,电磁现象及其应用,正弦交流电路,电机与变压器,半导体器件基础知识,整流与直流稳压电路,晶体管放大电路,数字电路基础,基本数字部件。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电路、电子、电机知识,了解整流、晶体管放大、数字电路等基础知识。

4、机械基础

机械概述,构件的静力分析,材料力学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常用机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机械的构成、材料、传动等知识,能掌握受力分析方法,掌握机械零件间的联接,传动方法与特点等知识,能分析典型机构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5、汽车材料

金属材料及其性能,黑色金属,钢的热处理,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玻璃与陶瓷,塑料与橡胶,复合材料与摩擦材料,汽车燃料,汽车润滑材料,汽车工作油液。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金属材料的种类与性能,掌握非金属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掌握汽车运行材料的类型与特性。

6、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发动机基本知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发动机主要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

7、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汽车传动系,汽车行驶系,汽车转向系,汽车制动系。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汽车行驶原理,掌握汽车底盘维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8、汽车维修机具与设备

汽车通用维修工具,测量仪具,常用机械加工工具和设备,汽车专用检测仪器。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认识汽车维修机具与设备的种类和功用,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汽车维修机具与设备的操作规范和使用注意事项。

9、现代汽车电子装置与维修

电子燃油喷射装置,电子点火及控制装置,汽车电子自动变速器,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汽车电子控制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安全保护装置,汽车电子仪表,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自诊断系统,汽车导航系统。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汽车各部分电子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电子装置的维护与维修方法,掌握电子装置故障的诊断与分析方法。

10、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

电控汽油发动机概述,电控汽油发动机的燃油系统与性能检测,电控单元与汽油机电子控制,电控汽油发动机自诊断系统,电控汽油发动机常见故障现象及诊断方法。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电控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掌握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与维修技能。

11、汽车电系

蓄电池,交流发电机及其调节器,起动系,点火系,照明、信号、仪表、警报系,辅助电气设备,全车线路。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及故障分析,能读懂汽车电路图,掌握常用电气设备的拆装和检修,掌握常见汽车电路故障的诊断和检修方法。

12、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汽车动力性及检测,汽车燃油经济性及检测,汽车行驶安全性及检测,汽车舒适性和汽车通过性,汽车前照灯检测,汽车车速表检测,汽车排气污染物和噪声检测,汽车发动机、底盘等系统的常见故障现象及故障排除方法。

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开展有关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行驶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前照灯、车速表、排气污染物等检测;

能够通过汽车的故障表现初步判断故障部位与故障点;

能够借助仪器进行汽车的故障检测并排除故障。

五、教学组织与管理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开设计划

课程类别及名称

授课时数

课程设计(周)

每周授课时数及本学期时数

总计

讲课

实验

开设课程

语文

4

毕业综合实习

数学

体育+音乐

汽车英语

5

政治(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

6

计算机应用基础

7

汽车机械制图

8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

9

机械基础+汽车材料

10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4

11

汽车发动机构造

12

汽车电系

13

汽车电路识图

14

汽车维护与保养

15

汽车商务与服务管理

16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技术

17

汽车行驶系统与转向系统维修

18

汽车安全舒适系统

19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20

发动机机械维修

21

汽车车身电控系统维修

22

汽车美容与养护

23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24

汽车空调

25

实习项目

汽车中级维修电工考工实习

26

汽车发动机实习

27

汽车底盘实习

28

汽车电系实习

29

汽车维修综合实习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

考工工种:

1、第二学期汽车中级电工。

2、第三学期汽车中级装配工。

培训工种:

汽车修理工。

六、教学保障条件

(一)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现有1名)。

选拔教学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职业院校培训等途径培养。

(2)骨干教师的培养

培养骨干教师5名。

骨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是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科研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

主要通过国内外培训、项目研发、企业实践和进修等措施来实现。

(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15名中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安排他们到企业顶岗实践,到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参加提高培训,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技能比武、技能等级考试,使其掌握汽车应用专业相关技能。

保证“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专业教师数的90%以上。

(4)聘请兼职教师

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万元聘任在企业界有影响力的技术骨干10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帮助专业设计和更新课程,指导专业建设,评价检查专业的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技能要求和用人资讯,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岗位综合能力训练。

(5)聘请技能名师

聘请能工巧匠1人,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制定教师技能考核标准,指导培养青年教师。

(6)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师德教育培训、业务典型示范、职业能力培养等形式,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促进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一年一度的师德教育月活动,以“情系教育、关爱学生”为主题,通过“学、查,评、树,改、谈”等形式,不断增强广大教师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制订完善师德标兵评选方案,大力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带动,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是扎实抓好“课内比教学、课外比帮扶、工作比奉献”主题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课堂教学比武、一次教学论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评比、专业技能比赛等,每名教师结对帮扶5-10名学生,承担校内家长的职责,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家庭环境不良的学生施以全员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

三是着力抓好师德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参观、实践,加强职业素养与训练水平的提高,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礼仪”、“创业教育”、“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指导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配置

1.校内实训基地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实训室名称

主要设备

汽车发动机实训室

柴油高压共轨发动机实训台及相应检测设备等

汽车底盘实训室

变速器含拆装翻转架及相应检测设备等

汽车电器实训室

电子巡航系统实训台及相应检测设备等

汽车整车构造与维修实训室

汽车尾气抽排放设备及相应检测设备等

汽车钣金、油漆实训室

烤漆房等

汽车修理厂

汽车检测设备等

合计

2.校外实训基地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校外基地名称

依托单位

主要功能作用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交运实训基地

湖北宜昌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修理

汽车维护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武汉爱机实训基地

武汉爱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制造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中兴实训基地

宜昌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博勒实训基地

宜昌博勒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汽车维护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宝泽实训基地

宜昌宝泽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湖北爱奔实训基地

湖北爱奔物流产业有限公司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东城实训基地

宜昌东城汽车维修中心

(三)机制制度保障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突出实践技能为目标,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教学产研一体化等教学和岗位对接的新模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运行机制。

以职业岗位需求和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力求实现学校和企业、实习和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培养企业、行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组织保障

为加强本专业建设组织领导,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工作小组。

组长:

李进强

副组长:

李阿男

成员:

鲍虎、潘清、李明学、张应忠

为确保专业建设方案顺利实施,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并明确其职责。

3、制度保障

(1)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与运行,学校制订了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改革示范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编写建设项目责任书,制定建设子项目的验收、考核和激励措施,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改革示范项目的学习与培训。

建设畅通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学籍、教学、财务、财产、学业考评、师德及教师工作评价等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源系统。

建立规范的职业能力评价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学生学习与评价信息的全面准确。

建立专业建设成果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完善师资培养与考核机制,稳定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进程。

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先机制,每年进行“名师”、“新秀”的动态评选和表彰,改革分配制度,将业绩与待遇挂钩,数量与质量挂钩,鼓励先进。

建立新的考评体系,激发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2)顶岗实习制度。

顶岗实训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校内教学组织而言,更需规范和管理。

为此,学校制订了《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校企合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处长、招就处处长为成员。

统筹管理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深化校企合作。

采取实训基地共建,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手段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建设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着力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实施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点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零部件的测绘能力。

熟悉汽车基本构造,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熟练使用汽车常用工具,熟练掌握发动机拆装步骤,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次融合。

第二阶段:

由专业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工学交替实习。

主要学习基于汽车制造或基础保养的工学实习,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融入生产实际,为学生继续学习和提升综合技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

核心技能模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此阶段包含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循环交融的教学模块,并将工学交替实习当中的具体工作情境置于教学之中,实现生产与学习的统一,完成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

第四阶段:

学校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有教师跟踪,做好信息反馈及服务与改进工作,实现顶岗与就业的统一,完成“2+1”培养模式。

七、考核与评价

(一)学生成绩考核评价

对理实一体课程要加强过程控制,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使考核能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

实习实践课程考核采用企业考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模式,企业考评主要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教师评价则侧重学生的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学生互评主要考察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得考核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整体评价。

(二)毕业条件

1、修完本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包括实践教学),成绩全部合格。

2、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考核成绩合格。

3、获得电工中级、汽车修理中级资格证书。

5、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

十、其他说明

1、本人才培养方案由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汽车工程系与湖北爱奔、宜昌中兴汽车、宝泽宜昌4S店、宜昌交运、宜昌博勒、武汉爱机等单位联合开发。

2、主要撰稿人:

李进强湖北省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实训处副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