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03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增城公务员考试之政府工作报告必考文档格式.docx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是“十五”期末的2.14倍,五年来平均增长16.53%;

实现工业总产值1520.5亿元,增长18.07%,是2005年的2.43倍;

实现农业总产值72.4亿元,增长5.5%,是2005年的1.31倍;

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4.7%,是2005年的4.69倍;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88亿元,增长20.34%,是2005年的3.05倍;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71亿元,增长22.43%,是2005年的2.18倍;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亿元,增长28.8%,是2005年的2.47倍;

完成外贸出口总值23.98亿美元,增长35.83%,是2005年的2.63倍。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顺利完成2010年和“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快提升。

围绕解决“粗放低效”这一长期形成的固有模式,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更加注重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和精细化管理。

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60.9亿元,增长20%,是2005年的2.81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4.2亿元,增长21.3%,是2005年的2.37倍;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96.93亿元,增长22.4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9.41%,比2005年提高24.2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575.97亿元,增长30.57%,增幅比全市高12.5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3.4倍;

全市完成税收收入106.64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7.45%,完成地方税收33.19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83.22%;

其中增值税收入5.54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2.84亿元,分别增长16.81%和27.35%,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培育国家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19件、广州市著名商标39件,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明显增强。

五年来先后依法全部关停167家水泥厂、97家洗漂印染企业、54家线路板厂、18家电镀厂、360家小锅炉企业、97家粘土砖瓦陶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查处和取缔无证照经营19943户,与2005年相比,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减排目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三)产业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以大基地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大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加强土地征收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招商引资新载体,提高全市产业发展承载力。

增城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发展品牌,基本完成了汽车产业基地以北16平方公里的征地补偿,园区基础设施和高压电网线廊迁改加快推进;

增江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化解了一批遗留问题,整合土地2536亩,完成了一环路延长线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石滩镇确定了一园、一区、一带的发展格局,加强土地储备,其中研发创意产业园完成园区6300亩的征地工作,完成了园区至荔新公路连接道路以及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园区规划编制和招商工作;

新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和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研究编制,加紧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荔城新城区国际旅游度假城进一步完善规划、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工作,启动了村庄拆迁安置;

中新、朱村围绕形成广汕路板块增长带也在积极谋划镇区、园区发展;

北部三镇逐步形成白水寨、小楼人家、湖心岛三大核心景区,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紧推进。

五年来,全市引进优质项目182个,总投资580.54亿元,其中有6个产业项目列入广东现代产业500强;

总投资50亿元的北汽集团30万辆整车华南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广州江铜铜材40万吨铜杆线华南生产基地项目、中金数据华南数据中心、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工程实验检测中心等一批骨干生产力项目先后落户;

博创机械、江河幕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运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广汽本田增城工厂24万辆整车产能扩建项目、广汽本田研发基地、广东科利亚农业联合收割机制造项目、人人乐华南物流商业配送中心、景东国际商业城、盛唐世纪广场、中新侨建新城、汇港商业城等一批新引进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

五年来,投入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3.37亿元,建设标准化农田15.9万亩,培育广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1家,着力培育3个万亩农业产业园,3个农产品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城农产品享誉珠三角和港澳地区。

五年来,旅游业逐步成长壮大,增城成为广东省旅游强市、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市,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产业园区载体和重点项目的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主体功能区的深化建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整体提升。

确立大交通带动大发展、大环境促进大投资的发展战略。

五年来,投入84亿元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改造了广汕公路增城段、荔新公路、增派公路、增正公路、新新公路、荔三公路、坪中公路、石新公路等8条141公里城市主干道路;

对荔城中心城区、新塘城区以及中心镇镇区共66条107公里的市政道路进行改造,城镇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市域道路通达性明显提升;

新建农村水泥公路580.9公里,改造50座农村公路桥梁,有效改进了城乡交通条件;

配合广河、增从、北三环等高快速路规划建设,完成沿线征地、拆迁工作,并同步规划建设与市域道路相衔接的连接线,为实现北部绿色崛起创造条件。

投入32.9亿元推进水环境治理,建成6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和77条村庄110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及322.34公里管道,完成了二龙河、水南涌流域、西福河等总长125.33公里的河涌综合治理任务,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7%,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3%,区域内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建成增江画廊、天然沙滩泳场、鹤之洲、荔湖万亩湿地公园等一批重要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了257.91公里绿道和21个绿道驿站,森林覆盖率达到55.38%,城区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23.24平方米。

全面实施公园化战略和城乡“清洁美”工程,加大城区以及农村改造建设和管理力度,投入2.85亿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面貌有了显著改观;

加大城乡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查处违法建设543宗、21.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户外广告招牌3万多平方米,整治中心城区“六乱”9970宗。

投资逾9亿元完成15项输变电工程,新投产8座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29.2万千伏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增城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城乡环境更优美,为产业提升和高端要素集聚确立了比较优势,为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五年来共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的财政资金108.74亿元,年均增长24.45%,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从2005年的64.3%增加至2010年的73.28%,2010年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的民政、医疗、养老、住房、教育、就业等六大保障资金达到5.2亿元,发放各类农业补贴资金2.13亿元,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累计7842万元。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23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5.2%和103.82%,年均增长11.87%和15.3%。

启动实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全市新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9万人,6000多名镇办企业职工参加社保,10.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城镇老年居民养老金和城镇居民、“三无”人员、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分别增加50元、70元、84元和160元;

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费用封顶线由2005年的3万元提高到10万元;

实施了80岁以上老人长寿保健金发放制度;

构建大住房保障体系,建成808套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外来工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3万平方米。

构建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创建33个充分就业社区和19条充分就业村,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万人。

五年来共投入50多亿元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3.33%,撤并了188所“麻雀学校”,新建和扩建学校51所,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

实施增城籍学生12年免费教育,使我市学生享受免费教育的年限从9年增加到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22.92%跃升至2010年的36%,2010年高考上线率92.75%;

扶助各类困难家庭学生26387人次,扶助金额1856.9万元,补助学生交通费等费用3014.5万元;

安排1.7亿元于去年12月底前全面实现“两相当”,从今年起建立教师收入水平与公务员整体收入水平同步增长机制。

加快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成中山大学博济医院、4家镇级医院建设以及127间卫生站标准化改造,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专利申请量2026件,专利授权量1607件,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77.10%和130.23%。

公共文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以增城广场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中心区加快建设,增城图书馆建成使用,科技文化博物馆和增城歌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完成44个市镇文化广场建设以及镇街文化建设“六个一”、村(居)文化建设“三个一”工程,建设了320个覆盖农村的农村文化室。

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连创佳绩,五年来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45项次,亚洲冠军31项次,全国冠军98项次,破超世界纪录11项次,连续19年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刑事发案数同比下降10.4%。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43%和22%。

加强信访、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政府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人口计生、武装及国防动员、“双拥”、科技、侨务外事、口岸、统计、民族宗教、保密、档案、方志、气象、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进步。

(六)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政情,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46件,办复率100%。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扎实推进政府大部制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8个减为24个;

积极推进新塘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落实简政强镇事权改革,5年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324项,审批事项总量精减52.8%。

坚持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促进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源配置、分类考核等新机制;

推进了市、镇财政综合预算、政府投融资体制、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闲置土地整合出让、“三旧”改造以及“三规合一”规划体制、城乡管理、综合执法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推动增城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加强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开展行风月月谈活动,加强对亚运筹办工作监督检查,实现了廉洁办亚运的目标。

政府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

“十一五”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定了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推动增城科学发展,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凝聚全市人民共识和智慧。

几年来在中央、省、广州市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不断激发全市人民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争先创优是增城发展不懈的动力源泉。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有效增强经济实力,才能确保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地区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规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双转移”、“双提升”,坚持存量提升、增量引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必须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我们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确立以一流环境引进和培育一流产业的理念,继续大力推进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增城不仅要成为穗莞深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更要成为珠三角具有绝对区位和生态优势的投资洼地。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感。

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两手抓,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要倾注感情,舍得投入,集中力量谋划好、落实好惠及广大群众的好事实事,以最大的热情为人民谋福祉、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上级垂直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外来工作者、驻增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和支持增城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增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中央、省、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增城毕竟还是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资源环境制约不断加大,水、土地、能源、大气排放等资源约束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工作力度;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北部三个山区镇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仍然比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比较低,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艰巨;

科技、人才支撑较为薄弱,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不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

社会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城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还不够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较大压力;

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干部的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2011年工作安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关键时期。

广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重点推进东部门户功能区建设”,包括增城在内的“六个新城区和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要“统筹抓好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重点改革工作”;

在城市功能重构上,要“依托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增城开发区打造山水新城,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成为广州东部重要的创新中心和综合性核心城区;

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要率先建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把握发展机遇,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推动增城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按照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积极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创建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以及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努力把增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幸福增城。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一个总体定位”,实施“两个战略”,发挥“三个动力”,突出“四个抓手”,实现“一个最终目标”:

一个总体定位:

就是要建设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

要加快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推动形成由高快速公路、地铁及轻轨、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快速交通网络;

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配套服务业,强化相关站场建设,提升东部门户的服务功能;

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广州城区产业和人口东移的承接能力;

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积极实施全方位开发战略,努力使增城成为大广州辐射周边区域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两个战略:

一是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

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努力把增城开发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广州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

南部地区要率先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广州乃至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加快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打造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

北部地区要实现绿色崛起,着力创建生态文化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个动力:

一是工业化。

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带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工业,形成广州东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以工业化带动全市加速发展。

二是城镇化。

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构建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生态居住组团、中心镇卫星城、小城镇等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三是区域一体化。

要加快融入珠三角和大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定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广州全面对接,主动承接珠三角大都市的辐射与服务,利用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发挥我市区位交通、生态环境优势,促进增城加快发展。

四个抓手:

一是建设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

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生态文化旅游和度假休闲产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广州“东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新的发展区域。

二是建设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

以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和打造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生态组团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支撑,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生态优势,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珠三角适宜创业安居的生态新城。

三是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

完善低成本高品质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是建设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个最终目标:

就是要建设幸福增城。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尤其要加大北部三镇扶贫开发力度,构建起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达到126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4.2万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特色更加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幸福增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原口径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今年要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增强发展承载力。

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确定的产业布局和国土开发格局,强化规划引导,整合配置资源,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核心区域,确保重点区域优先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承载力。

发挥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着眼增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增江街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石滩镇研发创意产业园、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等园区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产业联动、错位发展,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通过“一区多园”发展平台,统筹各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各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体制和统一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提高各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和发展承载力,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解决制约各产业园区发展的土地、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

优化各园区产业项目布局,构建统一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和标准,形成统一的招商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促进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发展。

2011年各园区要抓紧土地的征收储备、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真正做到招商服务围绕项目转,项目用地围绕园区转,园区建设围绕规划土地转。

一句话,开发区要提档加速,真正做到名符其实的国家级水平。

深化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推进南中北区域协调发展。

南部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新塘镇要继续发挥经济发达镇的基础优势,要坚定不移的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中心城区要以“三旧”改造为契机,加大“退二进三”、城市更新力度,要充分研究穗莞深城际轨道和地铁13号线建设带来的城市开发机遇,加大对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和地铁沿线站点空间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宜业宜居、服务开发区、带动中北部的工商新城,永和片区、宁西片区、仙村片区也要着力整合规划、整合土地资源,打造新的产业园区;

石滩镇要以一园、一区、一带为发展动力,集中优势兵力抓建设、抓招商,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中新镇要抓住中新知识城开发建设,广州打造广州东部新城的契机,在镇区改造上下功夫,在资源集聚上下功夫,在发展公共配套服务上下功夫,真正把中新融入东部生态产业、宜居新城组团,建设特色名镇。

中部荔城要以国际旅游度假城为重点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着力解决罗岗村统一规划、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安排,加快土地征收储备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打造荔湖为亮点,形成广州东部新的城市副中心,要把金星村、罗岗工业区的“三旧”改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