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813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1期专题15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在写法上最具特色的是运用典故抒发感情,其中这些典故涉及作者心目中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是、。

(2分)

(2)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3)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3分)

(1)孙权魏尚

(2)“狂”字为全篇定下了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

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3)不一致,《江城子·

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1)

试题分析:

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此题注意典故的内容。

(2)

注意根据诗句分析词人举止神态、胸怀、壮志的豪放。

(3)

3.【2017届中考贵州黔东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

(1)至

(2)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一个“  ”字写出了作者心绪不宁,无心做事的愁苦心情;

下阕作者通过“  ”“  ”和“只恐”凸显了词人一波三折的心绪,层层虐心,这样的构思与表现手法堪称新鲜奇特。

(2)这手气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①倦、闻说、也拟。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

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

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

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这句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漓尽致,堪称妙绝。

4.(4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

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1分)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1分)(共2分)

(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炼字的

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境方面考虑。

5.【2017届中考海南卷】古诗词阅读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第二联用“”和“”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风飘絮、雨打萍。

(2)示例: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试题分析:

要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这一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破碎的国家飘摇不定比喻成“风飘絮”,把自己坎坷的经历比喻成“雨打萍”.诗中第二联,形象生动地比喻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两个短语是:

风飘絮、雨打萍。

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一是在他二十一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示例:

6.【2017届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代)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23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A

(2)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达自我振奋精神的决心。

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7.【2017届中考黑龙江龙东卷】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各题。

【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来分析.本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

零,国家

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理解。

8.【2017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

下榻:

指留宿处。

行杯:

浮杯,流觞。

回:

回荡,摆动

(1)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第二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1)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2)身处岳阳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意思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9.【2017届中考湖北省襄阳卷】古诗词赏析(4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用语精

炼传神。

上片一个“”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

下片一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请具体谈谈。

(1)闭泪

(2)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注意分析“思乡”和“建功立业”的矛盾。

10.【2017届中考湖南娄底卷】

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

人。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蕴含什么哲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

请简要分析。

(1)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诗人借助景物,阐明事理,很含蓄地回答了白居易诗中对他遭受过多的挫折、满朝冠盖、斯人憔悴的同情,转而宽解对方,希望他能以平淡之心来看待世事变迁与宦海沉浮。

11.【2017届湖南岳阳卷】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1)D

(2)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应该从表达的主人公感情角度分析即可。

12.【2017届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各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①【蘸】zha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

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

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短短的四句诗却将诗人的情感写的很有波澜.第1.2句流露出欣赏春天美景的喜悦之情,第3句因下雨想回家却在渡口发现没有人摆渡的焦急,第4句发现有小船从树荫下突然出现的喜悦。

13.【2017届吉林省中考卷】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诗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

ng)交横(hé

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苏轼是  (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4)“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5)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1)北宋

(2)高兴的样子;

只是.(3)月色皎洁或清澈透明.(4)表现了速度之快.(5)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的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来回答即可.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概括景物的特点即可。

(4)试题分析:

千骑卷平冈的意思是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一个“卷”字表现了速度之快。

(5)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如从“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中可知他有闲情雅致、诗意的生活;

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可知他心胸旷达;

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中可知,他有报国之志。

【参考译文】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14.【2017年中考江苏省淮安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6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2)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1)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2)对新生命的赞美;

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虽然也离开官场,但仍关心关键的前途和命运。

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

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考点定位】

15.【2017年中考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1)阔”:

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

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

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16.【2017届中考江苏南通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