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536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11~12页

3.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3~16页

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17~18页

5.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19~19页

6.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汇总表……

20~21页

7.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2~24页

8

其他反映研究成果的资料(如公开发表的论文复印件、效益证明等)……………………………………………………………

~页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题目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

院(系、部)名称:

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音乐学

翟明轩

学生学号:

1812080222

王鹤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学术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人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摘要

笙是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三千多年以前。

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一件即能吹气发音又能吸气发音的乐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笙这门传统乐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逐渐被流行音乐、西洋乐器所代替。

然而,为了使“笙”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我们的演奏家不断创新乐器演奏技法,不断丰富它的演奏形式,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我们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取其它文化中的精华。

以实现“笙”的创新发展,逐步走上科学化、多元化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

笙传承发展创新

Abstract

Shengisanancientnationoftraditionalmusicalinstruments,anditshistorycanbetracedbackabout3,000yearsago.Istheinstrumentofournationalinstrument,theonlyonethatis,abletoblowthepronunciationofpronunciationandcaninhale.Withthedevelopment,Shengistraditionalinstrumentsgraduallyfadeoutofpeople'

svision,andpopularmusicandWesternmusicalinstrumentshavebeengraduallyreplaced.However,inorderto"

Sheng"

toachievebetterdevelopmentandheritage,performerinnovativeinstrumentplayingtechniques,andconstantlyenrichitintheformofplaying,inordertomeettheneedsoflearners.Atthesametime,butalsotocultivateanumberofhighlyqualifiedprofessionals.Wemakegreateffortstotrainpersonnelatthesametimeactivelylearnfromanddrawupontheessenceofothercultures.Graduallygotontothescientificinnovationanddevelopmenttoachievethe"

awiderangeofdevelopmenttrack.

Keywordw:

shengNationalInstrumentsdevelopingheritage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一绪论4

(一)笙”在传承中要树立保护的理念5

1.1形制传承............................................................................................................5

1.2官方传承...........................................................................................................5

1.3民间传承...........................................................................................................5

1.4交流传承...........................................................................................................6

(二)“笙”要实现多元化发展.........................................6

(三)“笙”在发展中要坚持创新理念.................................7

3.1从理论上创新....................................................73.2从功能上创新...........................................................................................................7

3.3从技巧上创新........................................................................................................8

3.4从传承上创新.........................................................................................................8

结论......................................................................9

参考文献..................................................................9

致谢..........................................................................................................................................10

绪论

笙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笙从外形上看大体分为笙斗、笙苗和扩音管以及加音键或音孔。

笙的音区分为低、中、高三个音区,低音组音色醇厚稳重,具有重力感;

中音组音色清脆,高音组音色明亮,飘飘然。

同时,它也能够演奏出和声的音响效果,和音是其重要的声音特点。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有“龢”(音:

he,阳平)字,经专家考证,“龢”即“小笙”的前身。

据古代的史料记载,有“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1]。

“和”不仅是小笙的前身,而且还体现了笙特有的和声音响效果。

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笙的记载,如《诗经·

鹿鸣》中的“吹笙鼓簧”[2],《礼记·

明堂位》中的“女娲之笙簧”[3]。

在周代,笙是乐队当中最受重视的乐器,举行祭祀、燕礼等活动时,歌唱与演奏相间[4],由此可见,在三千多年前,笙就已经流行起来,而且应用广泛。

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才能将我们的传统乐器“笙”发展好、传承好,是摆在每一个笙学习者面前的现实性问题。

虽然“笙”这门古老的传统乐器,经过了诸多专家的不断改良具有了众多的优势条件,无论是从技巧上还是制作工艺上我们都大胆创新。

但就现在来看,和 

“二胡”“古筝”、“竹笛”相比,知道“笙”和学习“笙”的人太少,甚至,有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笙”到底什们东西。

这对于我们发展好“笙”这门乐器带来很大的挑战。

随着流行音乐与西洋乐器的不断涌入,给我们的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也带来诸多挑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学习民族乐器“笙”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他们盲目追随流行音乐与西洋乐器,造成民族乐器的发展缺少新生力量。

一方面,我们对传统民族乐器的宣传不到位没有使人们认识它、了解它,没有使“笙”真正的融入社会,被人们所认可。

另一方面,我们在培养“笙”教育者以及演奏者方面主要还是以师徒传承、口传心教的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没有很好的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笙能否能在发展的浪潮中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目前状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面临整体文化的不断发展,传承和发扬笙这门乐器还要面临诸多现实性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笙的自身进行新的变革,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它优秀文化成果,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得以发扬光大。

1.“笙”在传承中要树立保护的理念

在新时期以“笙”为代表的传统民族乐器要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发展,必须要在青年一代中实现传承,青年是实现“笙”传承发展的源泉。

那么,在传承中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保护的理念,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古代,笙在历史上的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传承途径:

形制传承、官方传承、民间传承、寺庙传承、梨园传承、交流传承。

其中最重要的传承途径为:

形制传承、官方传承、民间传承、交流传承,本文则着重谈以下四种传承途径。

1.1形制传承

这是笙的主要传承途径,从女娲制笙簧的传说到殷商时代形成笙的雏形,再经过三千年不断地改良加工,笙的形状、制作材料、功能和音色等不断地完善,并根据不同时代人们对笙的认识和审美要求,对笙的功能和演奏技巧的需求,使笙的形制和外形有了很大的改观。

也正是由于长久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笙进行不间断的改良改造,使笙这种古老的民族吹管乐器,能够跨越历史的长河留传至今,仍然焕发出艺术生命的活力。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1.2官方传承

笙最早是皇家宫廷使用的专门乐器。

在历朝历代中,笙都是官方的礼乐器具,具有皇家宫廷的庄重典雅气派。

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17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有纹饰。

皇家宫廷保存传承下来的各种制式的笙,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1.3民间传承

这是官方传承外,笙的又一重要的传承途径。

走出皇家宫廷的笙,成为民间广泛使用的乐器。

《诗经》的小雅·

鹿鸣》写道: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可见笙当时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

民间的流行,使笙的传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种乐器,只有得到民间的认可,它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

1.4交流传承

我国的笙还传播到了国外,并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历史记载,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在盛唐之时又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存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

由于长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笙这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国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现代,“笙”的传承也要秉持古代流传下来的好的传承方式,积极借鉴古代优良的传承方式与传承理念,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笙”的传承与保护。

那么,在传承中怎样才能保护好传统乐器“笙”使它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保护工作。

首先,积极制定法律法规,并采取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进行保护。

保护以“笙”为代表的传统民族乐器,要积极借鉴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规范和保证传统民族乐器的保护和传承。

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通常的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

其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

一是影视记录,影视记录的特殊表现方式在发展和传承以“笙”为代表的传统民族乐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利用影视手段传承民族乐器,具有真实、科学、动态、多维的特点,是发展、传承和展示统民族乐器的重要载体之一。

传统民族乐器合理利用影视的手段进行记录和保护,积极运用影视手段对其予以保存,拍摄制作成光碟,留下珍贵的史料,将其保护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二是制作网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发展和传承民族乐器过程中可以制做一个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关民族乐器发展与现状的网站,给学习者、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笙”文化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民族乐器“笙”,拓宽人们学习和了解笙的渠道。

2.“笙”要实现多元化发展

随着“笙”这门乐器的不断发展与改进,“笙”的作用与用途得到了很大的延伸,尤其是三十六簧键笙、次中音抱笙、低音抱笙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笙”的发展,重要的是在乐团的合奏当中“笙”的优势是其它乐器所无法替代的,它常常演奏和音,以和音的厚重之感将整个乐曲的感情表达完美。

同时,“笙”也不拘泥于传统音乐之中,“笙”也紧跟时代步伐加入到“新民族音乐”中,与流行音乐紧紧结合大大丰富了笙演奏方式,提高了“笙”在音乐中的地位。

同时,“笙”也积极参加电影配乐如(大兵小将)。

“笙”在发展中需要与多种乐器、不同的音乐风格相融合,借鉴他们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但,不容忽视的是,“笙”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需要年青一代去传承激起青年人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加大对“笙”的宣传力度,激发青年人的学习激情,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笙”,这对于发展好、传承好“笙”这门民族乐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平等、包容的学术氛围,坚持学术研究与科学发展相结合、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努力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加强学术之间的学习、交流与互动,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整合集乐谱教材、影像、音响、文字理论、音乐会展示、研讨会等各个方面优势力量。

同时,积极开展不同乐器与不同乐器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借鉴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相结合,努力培养“笙”研究与演奏方面的优秀人才,要不断努力吸收与借鉴外来优秀音乐作品,积极努力创作大量优秀的“笙”作品,为“笙”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不断传承“笙”这门民族乐器,将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笙”发展好、继承好、传承好。

3.“笙”在发展中要坚持创新理念

以“笙”为代表的传统民族乐器,在新时期发展中必须秉持创新理念,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乐器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笙的创新。

3.1从理论上创新

理论上的创新是我们的民族乐器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才能让我们的乐器“笙”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革新自身。

但就目前而言,“笙”的理论研究与“笙”的实践之间差距较大。

截至目前,对笙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笙的基础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

单从笙的理论研究人员来看,参与的人就太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笙的传承和发展。

理论的创新意识也很不够,无法对笙的实践从理论上进行指导。

笙的理论研究滞后于笙的演奏实践。

应当建立专门研究笙的机构和网络数据库,提供笙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研究交流的作用,有关高校要加大对笙的理论研究,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研究队伍。

要在笙的传统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尽快建立笙的理论体系。

3.2从功能上创新

功能上的创新对“笙”的发展是本质上的飞跃,它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笙”的种类与功能。

功能的创新其实就是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改良和扩展创新笙的演奏功能。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的演奏家都对笙的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后试制成功了扩音笙、加键笙、转盘笙、低音笙和排笙等新品种,笙的簧数由13、14个发展为21簧、24簧、26簧、27簧、32簧、36簧和51簧,从而克服了音域不广、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灵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笙演奏家胡天泉借鉴西洋和民间乐器,剧、歌舞伴奏。

利用借管共鸣和笙苗间发音产生共鸣的原理,扩展了音域,改善了笙的音质、音量。

1979年改良成功的巴乌笙,在笙的铿锵悦耳的音调中,奇妙地奏出柔美悠扬的巴乌音色。

此外,还改革成功36簧中音抱笙、24簧低音抱笙、排笙和键盘排笙等新品种。

中音抱笙和圆笙相似,但体积大,需放在膝上抱着演奏。

低音抱笙则要放在木架上演奏。

排笙为台式,由键钮控制笙管发音,并附有脚踩的风箱以辅助鼓气,能不间断地长时间演奏。

键盘排笙是根据笙和芦笙的发音原理,结合风琴的键盘装置改革设计而成的,有51键,四组音域,手指技巧与风琴相同,演奏各种旋律、和弦、琶音较传统的圆笙、方笙更为方便。

这些改良的大型笙,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为戏剧、歌舞伴奏。

3.3从技巧上创新:

技巧上的创新丰富和延展了“笙”使用领域与使用范围,也丰富了笙的演奏曲目,充分展现了“笙”的演奏魅力。

单就“笙”的技巧来说,笙的演奏技巧分为手指技巧和口内技巧。

很多演奏家在演奏技巧上进行了创新。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演奏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讲究韵味,富于歌唱性。

在演奏技巧上,他所使用的“顿气”、“剁气”等技巧,被笙界同行认为是一绝;

笙演奏家徐超铭将传统笙改良为37簧笙及芦笙等,奏出变化多端的奇妙音色,赋予笙新的、丰富的表现力;

著名笙教育家、演奏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牟善平发明了37簧笙,并在演奏技巧上独创了“三大气”,使笙在演奏的音域和技巧上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牟善平教授的独创及同步诠释的相关理论,在中国当代乐器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创新意义。

尤其是牟善平教授独创的“三大气”,使笙的演奏技术领域凸现了新的时期,拓展、引领了技术前锋。

这对于指导演奏,指导教学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使笙的演奏曲目更加丰富多彩。

3.4从传承上创新:

传承上的创新对于发展好、保护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划时代意义,尤其是在新时期就显现的更为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笙”的静态和动态的传承,将有关“笙”的资料用数码的方式保存起来,制作一批图书、影像制品投放市场,普及笙的知识;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加强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人参与笙的专业培养;

还可以在有传承条件的地方建立传习所,加强对笙的传承人的保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传承上的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传承。

举办有关笙的节庆活动,将笙文化融入当代的节庆文化之中。

花儿栽在土里,鱼儿放在水里,创新笙的传承渠道,将笙的活体传承作为重要的传承途径,使笙这门古老的民族吹管器乐焕发新的活力。

结论

以“笙”为代表的传统民族乐器在新时期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积极借鉴国外优秀作品,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丰富民族文化,鼓励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加强国家间音乐交流,不断提高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力。

民族乐器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演奏形式,它们大胆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新民族音乐”活动,突破民族乐器传统的演奏方式,鼓励“笙广泛参与现代音乐制作与电影背景音乐制作,不断拓展“笙”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

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改变以“师徒传承、口说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先代科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以实现民族乐器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郭璞著.《尔雅·

释乐》叶自本纠伪,陈赵鹄重校,中华书局

(2)朱熹集著(宋).《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58年,第43页

(3)孙希旦著(清).《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中册,第854页

(4)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第一版,第38页

(5)苗晶.《汉族民歌旋律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9月

(6)牟楠.《笙的改良与笙音乐的发展》乐器2002年第8期

(7)李校熊.《中国传统笙族乐器文献探微》贵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8)徐超铭.《笙演奏艺术的创新—现代笙提出的挑战》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

(9)刘文祥.《浅谈笙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研究2002年第4期

(10)高沛.《谈中国笙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笙》乐器1984年第2期

(11)高沛.《笙的沿革和发展》乐器1986年第1期

(12)曹建国、李光陆、岳华恩著《中国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

(13)李光陆著《论本位、多元、统一的发展模式》;

(14)苗晶著《汉族民歌旋律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15)唐毓斌著《中国民族乐器文集》哈尔滨出版社;

致谢

在本次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鹤利老师,正是在王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和亲切关怀下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王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激励着、影响着我,使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感。

同时,感谢王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在这我要由衷的感谢王老师,谢谢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新时期传统乐器笙的传承与创新

院(系、部)名称:

艺术学院

2011年12月15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

在新时期如何将“笙”这门传统民族乐器发扬光大,以及怎样实现“笙”的多元化、科学化发展,使“笙”这门乐器在演奏技巧上以及音乐风格上有较大突破。

2:

更加注重“笙”与现代流行音乐间的完美融合,突破“笙”在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演奏形式,积极推动“笙”广泛参与电影背景音乐制作以及流行音乐的制作,以实现笙的传承与创新。

二、基本要求

积极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