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535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门螺杆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幽门螺杆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幽门螺杆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幽门螺杆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幽门螺杆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幽门螺杆菌.docx

《幽门螺杆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门螺杆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幽门螺杆菌.docx

幽门螺杆菌

特征

形态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长2.5~4.0μm,宽0.5~1.0μm。

革兰染色阴性。

有动力。

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

在分裂时,两

幽门螺杆菌

端均可见鞭毛。

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

粗约为30nm。

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

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

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

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生理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

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B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

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UreB、UreC和UreD。

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

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

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

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

Ⅰ型含有CagA和

幽门螺杆菌

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

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编辑本段]

培养

  用于培养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应置于生理盐水、营养肉汤或20%葡萄糖中,然后立即转送到细菌室培养。

如果标本不能在4个小时内培养,就应放在4。

C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

长期保存用于培养的活检标本的唯一方法是将其置于-70。

C或液氮之中。

  培养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包括非选择性及选择性两种。

常用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基础为脑心浸液琼脂、哥伦比亚琼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以及Wilkins-Chalgren琼脂。

培养基中需加7%-10%的去纤维蛋白马血。

羊血、人血、马血清、氯化血红素、淀粉、胆固醇或环糊精(cyclo

幽门螺杆菌

dextrins)也可代替马血。

选择培养基则是在上述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啶酸、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B以及甲氧苄氨嘧啶(TMP)。

常用的有Skirrow配方及Dent配方。

前者原用于弯曲菌的培养,亦可用于幽门螺杆菌培养。

后者为前者的改良,即将多粘菌素用头孢磺啶取代,因为少数(5%左右)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

Drnt配方为万古霉素(10mg/L)、头孢磺啶(5mg/L)、TMP(5mg/L)以及二性霉素B(5mg/L)。

有报道指出,部分菌株对啶酸敏感,因而培养基中应尽量避免作用该抗生素。

[编辑本段]

感染与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编辑本段]

幽门螺杆菌应注意: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

幽门螺杆菌

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幽门螺杆菌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

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

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

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goodwin把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

幽门螺杆菌

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目前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

主要包括:

①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

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

大约1/6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

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

不用抑酸剂,单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

例如:

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

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

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

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

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

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acid,noulcer”。

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hp,no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因,长期以来认为与遗传、胃酸过多、胆汁返流、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尤以胃酸被认为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近80年来,胃酸一直被认为是胃溃疡形成的原因,所以,有了“无酸无溃疡”的传统说法。

  消化性溃疡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

过去沿用碱性药物,目前常用Hz受体抑制剂或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剂。

应用这些抗酸抑酸药物,确实有利于溃疡的愈合,但是这些药物有一共同缺点,一旦停药,不久溃疡便又复发。

因此,有些病人要间断性服药,有的则需长期服用维持剂量。

还有不少病人溃疡病却屡愈屡发。

  通过胃液分析发现,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分泌过高;而胃溃疡病人中胃酸分泌增加者仅16%,而许多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有的甚至低于正常。

由此可见胃酸分泌的多少,并非是胃溃疡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使胃酸等攻击作用相对增加,可能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

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dna的某些片

幽门螺杆菌

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幽门螺杆菌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

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编辑本段]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

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

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

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

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

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

在自然人群中初出生的新生儿血清中抗幽门螺杆菌-IgG水平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

半年后迅速下降。

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阳性率待降至

幽门螺杆菌

10%~20%后又迅速回升。

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水平。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

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

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1、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

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别差异等);2、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

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3、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

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

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编辑本段]

诊断方法

  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

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侵入性方法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

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

  非侵入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幽门螺杆菌标本感染的方法。

这类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尿素13C/14C呼气试验等。

[编辑本段]

最新检查手段

  诊断工具:

  尿素[13C/14C]呼气试验

  整个试验过程只需30分钟,无其他任何不适。

  该方法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对胃镜过敏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镜的不适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

[编辑本段]

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

检测仪

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

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的屏障及胃的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

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

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

何况目前缺乏合适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可供帮助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目前的治疗方案几乎全凭临床经验制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地区、人群的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