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5311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专题三 古诗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备考清单管理:

(一)《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级。

(二)命题规律

1.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也兼顾乐府诗等其他年代的诗歌,避免了单一性。

2.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为首选,2012年为离别思人词,2011年为怀古伤今诗,2010年为边塞征战诗,在相对稳定中,又略有变化。

3.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三年试题都涉及了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4.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11分。

(三)备考清单

1.如何读懂诗歌(含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诗歌的形象

3.鉴赏诗歌的语言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什么——

合作探究清单1如何读懂诗歌——诗歌七大热点题材

一、体验学习(1.体验2.交流)

1.体验(2010·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11分)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教师点拨】解题时,首先思考这首诗歌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

(应从题目、作者和内容几方面分析)在确定题材的基础上,完成试题。

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是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

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参考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

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教师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低”的戍卒生活之间的关系。

“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

“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以使得鼓声变低”,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了人的心理感受。

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愁”“别路”等词语分析出来。

2.交流。

(同桌、小组交流答案,班内展示,说说解题过程及做题理由)

【我的问题与建议】

【教师点拨】读懂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前提。

二、合作探究(3.探究4.反思)

探一探

理论学习1——读懂诗歌——诗歌七大热点题材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1、题材特征和主要标志: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2)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2、内容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

要么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

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

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

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3、技巧特点

此类诗歌具有“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

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2、内容情感,从内容与主旨看,大体分为五类:

(1)单纯咏物。

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

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1、题材特征和主要标志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2、内容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

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

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

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

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

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

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四)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

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酒:

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月:

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

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

水:

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淼象征离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离情无边。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2、内容情感: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

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以及乍逢旋别中更易使人产生别易聚难、前途茫然的凄怆感。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意。

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

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诗中,文人士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

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

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

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

例如杜牧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二首·

其二》)。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

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加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

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观类:

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地理区域类:

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战事器具类:

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人物类: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

乐曲类: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1)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壮志豪情。

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

或抒写将军出塞、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

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

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

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

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

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

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寂寥心情,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

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

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

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1)夸张。

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2)对比。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3)互文。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4)用典。

如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诗的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

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

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秦的故事;

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

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

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

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

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其鼻祖是陶渊明。

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

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

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

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

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山水田园诗的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方法上:

第一、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类手法的运用。

比喻。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拟人。

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

夸张。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对比。

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桃红柳绿,色彩对比。

第二、写景的表现手法:

(1)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洁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初景”是初春的阳光,“绪风”是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为新春,“故阴”是已过去的冬季。

“变鸣禽”意为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本诗写了初春的风、阳光、池塘、春草、弱柳、鸣禽等,一句数景,每景必以准确的字眼形容,极其细腻。

(2)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3)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4)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

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前两句是对扬州过去景物的想象描写,是虚写;

第四句化用杜牧诗意,使人联想扬州当年盛况;

第五句写出扬州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虚实结合,寄寓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衬静,愈见其静。

第三、常用的抒情方法: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2)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第一句写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写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

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

文章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境况,以乐景写哀情。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1)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

妇叹”“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如王昌龄的《闺怨》。

(2)诗中常有“眉锁”“翠楼”“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带有闺房色彩或带有思人韵味凄清的意象,如张籍的《忆远》。

(1)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如杜甫的《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元稹的《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2)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3)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爱情闺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或表现夫妻相濡以沫的生活,或表现夫妻别离后的真挚思念,或表现对戍边丈夫的怀念与忧虑,或表现夫妻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2)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主要表现幽居宫中的凄凉与孤独,宫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和对命运的哀痛与怨恨,对自由、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还有一些诗歌借“宫怨”之名,抒发郁结于心的某种怨情。

如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面写东都洛阳宫女无法得幸的悲哀,实则是讽刺当时科举制度的徇私舞弊,实质是“士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