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520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列表提炼: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

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6)歌谣总结法:

将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既提高兴趣又帮助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

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

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

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7)史料补充法:

在论证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结论时,可以补充如下三段材料,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

材料一 文明的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精神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从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看。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洪水面前只能逃到高处或爬上树进行逃避。

但到了奴隶社会,人们能以筑坝和疏导的办法去战胜洪水,可见,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有了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空前庞大的青铜“司母戊”鼎,更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已步入了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

材料三 从人类开化程度看。

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常常不能维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

到了奴隶社会,不再杀死俘虏,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实行简单的协作。

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使人类精神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偶尔出现,涉及到知识点主要有:

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夏、商、西周的更替;

分封制等。

试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近年,社会改革与和谐社会是各地历史中考题的“重头戏”,已成为中考热点。

以下两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朝代的兴衰史及其历史借鉴。

2.分封制的内涵、特征、影响。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沈阳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夏朝建立意义的理解,它的意义在于:

其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其二,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本题考查第一点意义。

答案:

B

2.(2005年,庐州市)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回顾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

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本题四个选项中,B项是这些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也是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3.(2008年,汕头市)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此题的两个关键要素是:

制度的实行时间——“西周时期”;

制度的内容——“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

两个要素准确掌握其一即可判断是分封制。

六、随堂检测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

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为 

3、 

4、 

家产生的最本质的

6.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桀说: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日有之哉?

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 

商纣说:

“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请回答:

(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

他们的话对吗?

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7.阅读下列有关分封制的史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

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

告子》

请依据史料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内容

分封对象

主要封国

诸侯义务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B

1)不对。

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

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7、提示:

本题在解析时,须忠于史料,有者填,无者不填。

如从材料二中并不能看出“出兵勤王”的内容,所以不能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这项诸侯义务。

先圣王的后代,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

焦、祝、蓟、陈、杞、齐、鲁、燕、管、蔡

保护周王室;

镇守疆土;

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图说历史:

司母戊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年,又将方鼎运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

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

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

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

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

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

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

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

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

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

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活动准备:

学生:

①仔细阅读教材及其他相关知识②将资料进行摘录,同时准备一些小纸条,以备竞赛时用③选出一个主持人主持知识竞赛④合作进行小品表演教师:

创设情景问题,并注意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认识。

活动步骤:

1.学生制作夏、商、西周大事年表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巩固本课知识点

3.教师出示问题创设情景4.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5.学生讲故事,在故事中得出认识

活动过程:

1.小组合作制年表: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合作编制一份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主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学生完成任务后,可将其作品进行展示。

2.知识竞赛:

当学生完成年表进行展示后,每组同学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上,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来主持一个小小知识竞赛。

以组为单位记分,主要采用抢答、轮流答题的方式进行。

教师在一旁协助主持人控制场面。

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3.情景再现:

教师出示创设情景的问题:

“假如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周成为周天子,你将如何管理你的国家?

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

(通过周天子与众人的对话来表现分封制的内容。

学生讨论分封制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

大家刚才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听同学们讲故事。

4.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学生搜集故事的过程中可做适当引导,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故事准备妥当。

在故事讲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一认识。

(学生所讲部分故事附于背景资料)

课外延伸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成功的原因。

历史上像这一类的事例还有许多,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大家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找到类似的战例来加深这个认识。

背景资料:

夏商周时期“王”称呼的变化

①夏王:

据文献记载,夏王一般称为“后”。

《说文解字》:

“后,象人之形,从口”。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后字的上半部像一个横卧着的人,有生育、祖先的意思,引申为宗族之长,由此可见夏王明显保留着由原始氏族公社的族长发展而来的痕迹。

②商王: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王”字写成“大”,可以理解为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中间的这个“人”顶天立地,是世间的主宰。

③周王:

周王将自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自认为是天之子,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统治国家和人民,是天下的共主。

王安石《浪淘沙·

咏史》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志争功?

周人祖先的传说

据说周人的祖先是后稷,是与尧、舜同时代的人。

相传有邰氏女儿姜嫄在郊野游玩,发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她觉得很惊讶,就用自己的脚放到里面去量,刚刚够大脚印的一个脚趾头。

回来以后,姜嫄就生了个怪胎──一个圆圆的肉球。

她非常害怕,想把它给丢掉。

她把这肉球丢在路上,想让过往的牛羊将它踩死,但是奇怪的是:

牛羊经过的时候都绕开了这个肉球走,生怕把它踩伤了。

姜嫄将它丢在冰面上,她刚走开,一只大鸟忽然从天上飞来,用一只翅膀垫在肉球下面,一只盖在上面,好像母亲一样地呵护着这个肉球。

她回身想看个究竟,却发现肉球已经像蛋一样裂开了,里面睡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样子很可爱。

于是姜嫄把这个小孩抱回家了。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过,所以她给他取名叫“弃”。

弃从小就喜欢采集野地里的麦子、谷子、高粱、果子等植物的种子,亲自种到田里,到了收获季节,这些五谷瓜豆成熟之后,比野地里长的要肥大得多。

弃把这些植物的种植方法都教给了周围的人,还教他们制作农具。

于是人们尊称他做“后稷”。

伊尹

名挚,又名阿衡,是商汤时候的贤相。

曾是有莘君一名家奴。

后作为有莘君的女儿的陪嫁之奴来到汤的家中,做了厨师。

汤发现他是个很有学识的人,便提拔他辅佐自己处理朝政。

伊尹在商灭夏中起了重要作用。

商建立后,伊尹被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

伊尹总结各国兴亡教训,为汤制订了法制和君臣间的关系准则。

后来,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破坏了汤的法制,伊尹就将他放逐,关在桐宫,自己做了摄政。

太甲在桐宫的三年中悔过自新,伊尹又将他放出来,把政权还给了他。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

伊尹死后,商王沃丁用天子礼节安葬。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商代诸王祭祀伊尹的卜辞,由此可见他在商朝的地位之高。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伊尹为了夺王位才将太甲关在了桐宫自己亲政,他统治了七年之后,却得不到拥护,太甲便乘机从桐宫潜回都城,将他杀死。

唐·

周昙《西周·

幽王》

狼烟篝火为边尘,烽侯哪宜悦妇人。

厚德未闻闻厚色,不亡家国幸亡身。

九鼎传说

相传大禹把天下划为九州,铸了九鼎,成为天子的象征。

据《左传·

宣公三年》《史记·

楚世家》记载:

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向王孙满询问起周鼎,王孙满答道: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闻也。

”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中国有很多的成语、词语都和鼎有关。

如“一言九鼎”以鼎来突出诚信的重要;

“大名鼎鼎”则形容人的盛名;

“鼎力相助”则表示大力支持。

然而,在秦灭六国时,却并未得到九鼎。

《史记·

秦本纪》中载有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大鼎被风刮进江苏北部的泅水之中。

还说秦始皇在东巡至泅水时,曾“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泅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而《括地志》中则说鼎被风刮到四川的鼎鼻山。

此山就是因江水清澈能看到鼎鼻而得名。

对此有人曾质疑九鼎的存在:

如果九鼎中仅失一鼎,那其余的八鼎又到哪去了呢?

况且什么风能刮走如此沉重的鼎?

也许禹制九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武王代纣的故事

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即位。

武王和父亲一样注意发展生产、扩充兵力。

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听命于他,而此时,商纣王的统治却越来越残暴了,王叔比干、五兄箕子、微子都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不要再胡闹了。

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发起火来,下令把比干给杀死了把心掏出来剁成肉酱,并说:

“我倒要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老是跟我作对。

”箕子为了保住性命,只得装疯卖傻,但仍旧被纣王罚为奴隶给囚禁起来。

微子看到商朝实已无可救药,就离开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说商纣王现在已经众叛亲离,一些正直的臣子全都离开了他。

于是,武王认为自己替天行道的时机已到,点起五万大军,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去讨伐纣王。

所到之处,饱受商纣王之苦的人们不断加入,队伍越来越庞大。

这支士气高涨的讨纣大军很快就打到了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王听到武王军队前来进攻的消息,立刻组织军队抵抗,认为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怎能挡得住其七十万大军?

可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支队伍里面有很多都是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里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将他恨透了,谁也不想为他卖命。

到了战场,当武王军队发起攻势时,商军突然出现变化,队伍中的不少人掉转矛头,帮助周军对准商军中仍在为商王卖命的士兵。

商纣的七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周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朝歌。

商纣王逃回朝歌后,走投无路,于是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给烧死了。

武王灭掉商朝后,将国都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

这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

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

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

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有二。

其一是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更大。

二、教法建议

1.讲述夏朝建立时,建议教师根据课文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参看卡下面的宫殿遗址。

使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2.讲完夏朝建立后,建议教师说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

3.讲述夏桀暴政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看本目中《夏桀把人当作坐骑》图和阅读本目小字,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4.讲述武王伐纣的过程时,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本目《牧野之战》图,并参阅有关资料自制《武王伐纣路线》图。

利用投影或计算机边展示,边讲述。

5.讲述分封制时,建议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

(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

(作用)

6.建议教师在本课小结时,将夏、商、西周三幅疆域图制成复合式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断扩展。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