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145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摄影理论概述Word下载.docx

c、尽快靠近事件的现场,尽可能靠近被摄对象。

d、时刻用相机观察现场人物神态变化,尽快确定自己所要表现主题的拍摄点。

e、声东击西,亦佯亦真,似照非照,一有情况立刻拍照。

f、一有精彩场景当机立断,立刻连续拍摄,拍了就走。

3、可提倡的另一种拍摄方法是——偷拍

在被摄对象根本不知道有人从事摄影活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照片的方法,称为偷拍。

在实践中,采用偷拍方法,既能达到偷拍的目的与效果,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保护设备,使自己不受意外的攻击和伤害。

a、悄悄地进入现场,周密细致观察。

b、摄影器材要隐蔽,不能让人发现你是摄影记者。

c、移动拍摄点,变换拍摄角度。

d、利用物体作掩护、守株待兔,对准拍摄目标,一有情况准备拍摄。

e、出现精彩瞬间,立刻拍摄,先拍后问,拍了就走。

三、新闻摄影要抓典型瞬间

1、什么是新闻的典型瞬间?

最能体现传神传情,最能表达主题的瞬间称为典型瞬间。

2、新闻摄影所要表现的内容、意义、事物的特征、人物感情、活动情节、现场气氛等都凝聚在典型瞬间的画面中。

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摄影者进入现场拍摄照片时,注意人物神态变化,着力进行细节描写,集中精力抓好传神传情的典型瞬间,以表达人物情感、性格,充分地表达主题。

四、新闻摄影报道的“十忌”

在长期新闻摄影采访和新闻照片的编辑业务工作中,我处理了大量的新闻照片稿件。

这些新闻照片稿件来自于本报记者和基层通讯员,有的稿件属于新闻性比较强,拍摄技巧高明的优秀新闻照片,有的稿件存在着一些问题,属于废品不能刊用。

我归纳、整理和总结新闻摄影的“十忌”,这“十忌”反映了10种类型、10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一起来探讨、一起来思考和研究,避免在今后的新闻摄影报道的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做到报道真实、准确、得体、无误。

一忌弄虚作假——人为的制造新闻,图象移花接木,欺骗了读者,误导了读者,造成极坏影响。

二忌张冠李戴——图片的文字说明介绍事迹、成绩等,几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的成绩,报道事实不准确。

三忌三头六臂——指构图太差,画面背景杂乱,画面中人头重合。

四忌喧宾夺主——次要人物及陪体即人头,身躯等抢占画面,造成了此次充主的结果。

五忌老调重弹——已经报道过的事再进行二次报道。

六忌神态呆板——导演、摆布式拍摄形成神态很不自然、呆板,很不自然,画面中人物神态虚假,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导。

1981年四川发生洪灾,成都军区战旗报一位记者在洪灾退了以后前往内江拍摄,导演了解放军背老太婆的场面。

在现场被摄者很不愿意接受摄影采访,但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摄影者的要求,让摄影者完成了摄影任务。

这张虚假的照片被新华社采用,发往全国各省党报后,被摄者向新华社揭露了事实真相,受到了严肃查处。

七忌死搬硬套——仿照构图,原原本本照葫芦画瓢,没有突破和创新。

八忌含糊不清——新闻事件和人物典型事迹交代不清,一张照片几个视角点,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有几个主题。

九忌故弄玄虚——指标题用语夸张措辞,标题做得过大、失实,以主观想象推断、假设方法做标题,夸大事实,诡言耸听,制造紧张惊慌、恐惧气氛,过份喧染现场可能发生的危险与灾难,以此来招惹读者,吸引读者,欺骗读者。

十忌推测用语——指靠推测、想象、判断用语,标题与导语用词违背新闻事实,引起读者的误解,引起思想上的混乱、社会不安。

五、如何拍好新闻人物照片

用照片表现人物,不仅要反映他们在做什么,还要反映人物是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工作,这就需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节来引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以拍出朴素、自然、生动、传神的新闻人物照片。

在具体拍摄上,宜把握好以下技术环节:

拍好新闻人物的外部形象

即拍好人物的形象外貌,真实地、完美地再现被摄人物形象,这是对人物摄影的基本要求。

人物外部形象最重要的是脸部特征的表现。

人物照片表现最直接、最明显的是人物脸部特征。

人的脸部,包括人的皮肤、肌理、颜色等都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特征。

一张质感强的人物照片,造型好坏,是否优美,都在于脸部的刻画。

作为拍摄者要仔细观察,掌握脸型变化,以表现出人物的基本形象。

要真实完美地再现人物形象,一要防止人物变形,比如因为镜头的像差原因而导致的对人物形象夸张失度而丑化、影响人物的造型。

二要注意避免人物的一些脸部缺陷,尽可能扬美避丑,如伤痕、斑记、青春痘等尽量把新闻人物外形象美观的一面表现出来。

三要反映出被摄人物的性格、年龄、职业及人性特点。

直观地说,就是要表现出人物的职业特征、民族特征、生活特征。

如不同的职业,其穿着、打扮、气质都不同;

不同民族,其民族服饰、装扮、用品都不同;

不同的生活,其皮肤质感、动作形态等都不同。

拍好新闻人物神态流露

抓取神态是人物摄影中较难的一步,通常要靠瞬间抓取。

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无常,有高潮有低潮,这需要在了解、熟悉被摄对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

因此,记者得熟悉采访对象,了解哪一种形态、神态的流露才是其最有代表性的。

在观察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注意对新闻人物眼睛的表现

眼睛是传神的窗口,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容易从面部表情特别是从眼睛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把人的眼睛称为心灵的窗口。

拍人物照片,要特别注意研究他的眼睛和眼神。

眼睛没拍好,整张片子都是失败的,所拍的照片就是废片。

b、注意对新闻人物的动作的表现

新闻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份动作是表现人物神态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对手的表现,人们常常通过手势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在人物摄影中,手的姿势和动态有助于表现人们某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把新闻人物所要讲的话用具有动感的手势烘托出来,起到传神和烘托的作用。

如:

1993年10月中旬,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拍摄的《朱镕基总理作经济形势报告》系列照片,着力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动感的手势,既突出了朱镕基精彩、风趣、严肃、灰谐的演讲风格和水平,同时又反映了朱镕基威严、刚毅的性格特征。

c、注意新闻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

人的喜怒哀乐多在面部表情上流露出来,尤其是笑容是表现力量最丰富的形象特征。

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应掌握笑的特征和分寸,不能都是笑,都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那就太假了。

被摄对象的笑应注意适度,不能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笑的。

笑在人物照片上常被用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笑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笑的出现绝不会无缘无故,它包含着人类生活的一定内容。

如笑声朗朗、笑容满面,是生活欢乐的表现,最美好事物在内心引起的愉快的感情流露。

笑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放声大笑,有有会心微笑,有嘲笑、暗笑、假笑、冷笑,有含泪的笑、羞涩的笑等等。

笑是千姿百态的,各人的职业、身份及其当时的内心思想感情不同,表露的笑容也大不一样,各有各的个性,不要千篇一律。

新闻摄影十分注重人物的真情实感的表现,以新闻人物的真实的情感去打动人,去传达新闻信息。

这是当今世界新闻摄影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这从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中就可得出结论了。

我国注重新闻人物的情感表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了,当时的一些获奖作品如《热泪抒怀》、《王光美同志泪洒少奇骨灰》、等照片,都是抓取情感表现的佳作。

又如:

《人民画报》2005年第二期封面照片《海殇中的印尼妇女》,也是一张抓取人物感情流露的摄影佳作,这张照片推在读者面前,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憾力,画面中印尼妇女的眼神和沾满淤泥的手,就可看出海啸给她造成了巨大损失。

她的家园倒塌了,亲人没了,真是家破人亡啊!

她才如此悲伤,眼眶里,久久地涌动着悲伤的泪水。

在拍摄上,抓取情感表现是建立在对人物外观形象和神态表现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物的情感、情趣、情景的表现各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对被摄人物情感的表现需建立在对生活、对人物熟悉的基础上。

拍摄新闻人物,首先要熟悉他们,接近他们,从他们的外表、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去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了解他们的特征、动作,以至喜怒哀乐等等。

只有熟悉了解了被摄对象,才能及时抓拍反映其性格特征的情感流露的典型瞬间。

d、注意新闻人物的工作和生活的背景的表现

背景是烘托和突出新闻人物的重要条件。

新闻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与周围的人和事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照相。

过去常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好花需要绿叶衬”,只有把被摄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衬托出他们的精神面貌。

背景的使用宜简洁、朴素,富有现场气氛,不宜复杂、零乱。

所以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被摄人物有密切关系的景物作为背景,以能表现现场气氛的环境作背景,借以丰富画面的内容。

六、注意审美观念

人像摄影的审美观念应该是流行的大众审美观念。

要使作品符合个这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人物的性格美。

坚毅、纯朴、活泼等。

注意人物的性别美。

女人的漂亮、柔情、青春活力;

男人的英俊、潇洒、稳重。

注意人物的职业美。

学生的清纯浪漫,教师的端庄稳重,军人的威武顽强,警察的威严刚毅,石油人、煤矿工人、铁路工人的粗旷豪爽。

注意人物的动作美。

肢体语言美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相吻合的。

注意人物的环境美。

摄影棚中常见的道具,如:

旋梯、钢琴、秋千架等,室外的公园、海边等。

七、关于摄影构图

拍摄一幅好的作品,构图与造型至关重要。

摄影构图是造型的基础,造型是作品艺术的升华。

从事摄影活动如何掌握构图与造型,不仅是摄影的基础,也是摄影艺术的前期课题。

至今,国内外摄影名家仍在摄影构图与艺术造型上不断地追求、探索和创新。

摄影构图与造型,是根据人们生理因素、视觉习惯和审美需要而逐渐形成的。

160多年前摄影术发明时,只是一种黑白的平面记录。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从黑白时代走向了彩色时代。

摄影借鉴了美术、舞蹈、音乐、电影和文学等艺术部分,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瞬间艺术。

而新闻摄影成为了媒体中的特殊兵种,以其自身优势与特点,独立地报道新闻。

摄影构图与造型,用通俗的说明,如建筑与装修一样。

要建成一座大厦,先期要有设计图纸,大厦建成后进行内外装修。

摄影作品为精神产品,同样需要设计与包装。

摄影构图大体分为三大类:

一是根据人们视觉平衡的需要考虑,构图应左重右轻,下重上轻,特殊环境可灵活运用。

二是根据以线条为主体进行摄影构图。

如竖线、横线、曲线、S、A、V、三角形、圆形、方形等形式,都是构图的主体。

现代城市建筑、林区、山区田园、河流和盘山公路都具有直、曲线条,工矿的生产设备和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都有固定的线条外形。

这些线条本身已构成一幅好的画面,如果再加上新的创意,增加一点新的内容,就可以获得一幅好的摄影作品。

线条是构图的基本因素,正确运用线条的的特点,是完成构图的必要手段。

线条有曲、直、粗、细、浓、淡、虚、实之分。

有粗线强、细线弱、曲线柔、浓线重、实线静、虚线动的特点。

不同的线条可给人留下不同的视觉印象。

三是从美学角度上构图。

这就是需要摄影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娴熟的摄影技术功底,才能从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和捕捉到美的瞬间。

舞蹈是各种艺术线条的综合体现,除抓取舞蹈人物的动作美,还必须注意抓取人物的情感和气质美,才能达到作品构图造型完美的艺术效果。

摄影构图从主题内容考虑有五个突出:

通过布局突出主题,通过景物远近、大小、高低比例突出主题,通过采光突出主题,通过聚线突出主题,通过运动和动作突出主题。

同时,摄影构图造型还与光线、影调和色彩有直接关系。

不同的光线、影调和色彩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高光——线条平淡;

低光——线条浓重;

侧光——线条适中,黑白照片如影调处理不当,会影响构图与造型。

彩色照片需要注意构图中的色彩平衡。

色彩分为红、黄、蓝、灰、黑5个色彩。

不同的色彩对构图造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红、黄为暖,蓝、紫为冷,红为热烈,黄为庄重,蓝为安静,灰为和谐,黑为沉默。

正确合理运用色彩基调,对渲染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起着重要作用。

构图诸因素在摄影造型中的运用,既起着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影响。

好的摄影构图,应该是诸因素完美、协调的综合地运用。

摄影构图应注意哪些问题?

摄影画面除了拍摄单一物体或某些特写镜头以外,大多数是由主体、陪体和环境物体组成,必须处理好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照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摄影构图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与陪体配合应适宜。

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体,画面就会显得呆板缺乏变化,所以要有陪体。

但陪体只是烘托主体的“配角”,不能喧宾夺主。

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可以通过大与小,全部与局部,近与远,深与淡的对比或调和等方法,相互交替配合,这样才能互相呼应,既突出了主体,又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2)照片画面要弃繁就简,疏密有致。

取景框中看到的景物往往是纷繁复杂的,要善于大胆舍弃与主体无关的景物。

其办法是改变拍摄位置或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

(3)一个画面只能表现一个中心,出现两个中心,就会形成宾主不分或喧宾夺主。

画面上人物很多,也应使他们既分散又有联系,形成一个集中的统一体。

(4)形象有对比,结构要均衡。

一切事物总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通过对比,突出一方,可以更好的表达主题。

形象对比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大与小,曲与直,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结构均衡是指画面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但不是绝对的对称。

画面结构的均衡,除了大小、轻重以外,还包括明暗、线条、空间、影调、投影,动态等的均衡作用。

(5)怎样运用前景?

不少照片都拍摄有从远到近的多层风景或人物,靠近镜头位置的景物或者是主体前面的景物,称之为前景。

前景是摄影构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摄影时要充分运用。

前景在画面中的位置没有规定,可以在画面的上下端,也可以在画面的左右侧,甚至可以遍布整个画面。

能够用作前景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草一木,可以是山石、建筑,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前景在画面中有以下的作用:

(1)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主题;

(2)可以引导读者的视线趋向于主体;

(3)可以利用前景所形成的线条透视或空间透视来表现空间深度;

(4)可以平衡画面,美化画面,起装饰作用;

(5)使画面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前景的运用必须得当,应该与主题配合适宜,有助于说明主题,能增强画画的艺术性。

如果妨害主题的表现,破坏画面艺术表现的前景就不应该选用。

另外,初学者容易把穿过画面的物体作前景拍入镜头,结果把画面一分为二,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这是应该防止的。

怎样突出画面主体?

主体是摄影构图的中心,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首要物体,所以在摄影构图时必须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突出主体。

主体可以是单一的或是成组的人物或景物.就是照相馆的人像摄影也要突出主体,拍摄全身像以头部为主体,拍摄半身或特写时以面部为主体。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1)要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位置。

主体在画上的表现上有两种结构。

一种是对称式,要求把主体安放在画面中间,两旁由其他景物作为陪衬;

一种是非对称式,主体偏于画面的—正方或下方,左边或右边。

不论采取哪一种结构,都要求主体在画面所占空间面积较大,使人一目了然。

(2)运用光线、色彩,影调的对比作用来突出主体。

例如把暗色的主体配置在明亮的背景上,或把淡色的主体配置在深色的背景上;

利用逆光来勾划主体的轮廓,彩色摄影,则可以利用色彩反差来突出主体。

(3)利用虚实关系,即运用光圈的作用,改变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或背景模糊。

(4)利用线条结构来突出主体。

画面线条的汇集点或交叉点,一般是人们视线的集中点,主体处理在这个位置上,就易于引起观者的注意。

常用线条构图有:

曲线条构图、放射线(或爆炸式线条)构图、对角线构图、S型线条构图、框架式线条构图、平行线构图、A型线条构图等等。

八、关于摄影用光

摄影与绘画人们把它称为姊妹艺术,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比较。

摄影与绘画都讲究用光、构图、色彩、神态、影调与层次。

不同之处是:

摄影是写实,绘画是是写意,有虚与实之分。

一些摄影精品与佳作,在用光方面都是比较讲究的,颇具匠心。

用光独特,可使作品产生强烈的美感,增强艺术效果。

那么什么是摄影用光呢?

所谓用光,就是拍摄时注意运用光的照射方位与角度。

顺光,是指光线从拍摄方向正面射向被摄体的光线,所以也称正面光。

在顺光的照明下,被摄体的正面均匀受光,投影落在背后,同被摄体重叠;

画面的明暗配置,主要由被摄体本身的色调来调节。

这种光线比较平淡,明暗反差小,影调层次也不够丰富,既不易表达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感,也不得于表现物体的表面质感。

因此,在摄影创作中除用它作辅助光外,很少用它作被摄体照明的主要光源。

但在摄影实践中,有时因环境条件或时间的限制,也免不了要利用顺光拍摄,这就需要想一些办法来弥补顺光照明影调平淡、立体感不突出、空间感不强的缺陷,尽可能地使画面的影调层次丰富起来。

在顺光条件下摄影,可采用以下办法来弥补光线的不足:

一是可充分利用被摄影景物的线条透视,来加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憾;

二是在安排画面构图时,注意选择色调对比强烈的物体,使画面影调层次富有变化;

三是在背景的选择上,尽量使明亮的主体配置在深色背景上,或将深色的主体配以浅色背景,使主体和背景分开;

四是使用滤光镜,改进画面的影调层次;

五是在彩色摄影中,可充分利用色彩我来弥补顺光的不足,还可利用冷色远、暖色近的原理,加强画面空间纵深感效果。

在顺光条件下拍摄人物肖像,影像往往显得平淡无力,立体感不明显,质感不强.缺乏层次,缺乏生气;

而且因人物面对直射来的光线,还最容易眯眼。

但是,利用顺光拍摄人像,倒还可以柔化皮肤,减弱脸上的皱纹,使瘦削的脸型显得丰润。

侧光,是指光线从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射来的光线。

如果光线是从被摄体的侧前方射来,与被摄体成45°

左右的角度时,则称为前侧光。

前侧光,也称斜侧光。

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

在前侧光的照明下,被摄体大部分受光,投影落在斜侧面,有明显的影调对比,明暗面的比例也比较适中,可较好的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

这种光线在人物摄影中使用比较普遍;

在运用时,可以前侧光为主光,正面由辅助光补助,以取得轮廓线条清晰、影调层次丰富、明暗反差和谐的效果,从而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情绪。

当光线与被摄体成90°

左右的角度时,称为侧光。

在侧光的照明下,投膨落在侧面,景物的明暗阶调各占一半,能比较突出地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空间纵深感,造型效果好。

特别是在拍摄浮雕、石刻、水纹、沙漠以及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时,利用侧光照明,可获得鲜明的质感。

如采用侧光拍摄风光照片,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和空间感强;

若景物光比太大.应注意画面反差的调节。

一般来说,90°

的侧光不宜拍摄人像,因为侧光会使人的脸部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阴阳脸,很不美观。

但有时用侧光,也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采用逆光或侧光拍摄人像,可避免直射光线对人物眼睛的照射,能够达到神情自如,形象自然,画面生动的效果。

在人物摄影中,如采用侧逆光,还可以适当地拉大光比,形成轮廓鲜明、线条强劲的造型效果,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

逆光还能使物体的表面质感得到较好的表现力。

如拍摄雪景、沙漠以及表面结构比较粗糙的物体,采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不仅能使影调层次丰富,甚至被摄体的细微纤纹颗粒都能清晰可辨。

用顶逆光拍水,能把水的影调、层次和质感表现得更加有趣,特别是那粼粼波光,如同一片浮在水面的珠宝在熠熠闪烁。

逆光对景物色彩的透明度也有较强的表现力。

如有逆光或侧逆光拍摄风光,可使画面晶莹透亮,层次丰富.色饱和度高.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色彩效果。

逆光摄影,还宜于拍摄剪影照片,而每天的日出、日落前后,正是借助天空彩霞拍摄剪影照片的最佳时间。

九、拍摄逆光人物照片要注意哪些问题?

逆光有较强的表现力,是比较理想的造型光线。

但在具体运用时,逆光比其他光线难以掌握,不过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会拍摄出比较满意的逆光人物照片。

(1)要以暗部的亮度曝光:

拍摄逆光或侧逆光人物照片,因人物的大部分都处于阴影之中,亮度很低,在确定曝光指数时,一般应以入脸暗部的亮度为准,切不要采用平均亮度值的暴光方法。

一般来说,逆光拍摄应比顺光增加两倍左右的曝光量(即开大两级光圈或放慢两级快门速度)。

如使用测光表,则需靠近人脸测量其暗部的亮度;

如使用自动曝光相机,可将相机上的曝光补偿钮拨至投至“+2”或“×

4”的位置。

(2)注意选择深色背景:

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人物,宜选择较深色调的背景,以加强主体的亮度,使轮廓光更加鲜明。

背景的选择可以是树萌或建筑物的暗部,也可以是背阴的山或爬满了豆秧的篱笆,等等。

这可根据拍摄时的具体环境来定。

但不管拍摄环境如何,切不可把天空作背景,否则,不但人物轮郭线条与天空混在一起,影像画面立体感的表达,而且人物的脸部即使曝光充足,在极亮的天空对比下,颜色和层次也难以准确地表现出来。

(3)加用适当和辅助光:

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近景人像,如能加用适当的辅助光,可使脸部质感得到很好的表达。

打辅助光可以用反光板或闪光灯,也可以用白纸、白布等代用品。

辅助光要用得恰当、均匀,不可太亮,否则会影响逆光勾画出的轮廓光,光线效果也不真实。

如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人物众多的照片,应充分利用周围景物的有效反射光,以减弱光的反差。

如被摄人物前面有白墙、水面、雪地、水泥地面等反光较的物体时,都可以巧妙地运用。

这样拍摄的照片,往往比人工辅助光的效果还好。

(4)谨防直射光进入镜头:

逆光摄影,由于镜头正对着光源方向,直射光很容易射进镜头,在底片上产正光晕或形成灰雾,招致拍摄失败。

因此,拍摄时必须使用遮光罩.在光源正对着镜头的时候,也可利用被摄对象来挡住射入镜头的光线,还可改用俯角度拍摄,以避免阳光直射镜头。

但直射光进入镜头,有时故意让直射光进入镜头,形成一串串五彩缤纷的光环,既点缀了画面,也渲染了气氛。

近些年来,在摄影方面也有人在运用这种技法,而且获得成功。

不过,这需要经过摸索、试验,才能运用得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