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039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分析学派Word下载.docx

∙•心理学的主流学派有哪些

∙•参考资料

∙•相关连接

[显示全部]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心理分析学派-概述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

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

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分析学派的关键词

简单说,本我是原始的我,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超我是理想的自我。

本我——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他的特征:

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

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储藏库;

他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婴儿的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有意识,一部分无意识,主要是有意识的;

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自我由检察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

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照外部显示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侍奉三个主人:

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他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至善原则);

可分为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理想是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而良心则是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交互作用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照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

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的协调的。

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

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

自我对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平衡,属于人格动力学,一旦关系不能平衡,就产生了心里失常。

 

心理分析学派-基本观点

早期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两个不同的时期。

早期,他研究心理治疗方法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一般理论。

他认为,心理结构中包括着3个层次不同的系统:

①无意识系统。

它是人的生物本能和欲望的储藏库。

这些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于愉快原则,并力图渗透到意识系统中而得到满足。

②下意识系统。

或称前意识系统。

它是由可回忆的经验构成的,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部分,其主要机能是在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从事警戒。

在其中储藏着由社会的、伦理的和宗教的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念构成的良心和个人理想。

它们是下意识系统中“检查者”的核心,其功能是不允许充满着心理能量的本能、欲望渗透到意识中去。

③意识系统。

它面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觉器官的作用,服从于现实原则。

其主要机能在于把来源于意识系统中的先天的兽性本能、欲望排除掉。

因此,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始终都处于对抗、冲突的紧张状态中。

  

弗洛伊德还根据19世纪德国的H.L.F.von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生理学派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的学说,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指出它们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他把心理能看作本能的能,并认为心理能是同性本能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能。

他把这种心理能叫做“里比多”(libido),强调“里比多”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欲望提供动机的力量。

由于弗洛伊德用“里比多”解释人的全部活动的动机,因而其理论便获得泛性论的名称。

在弗洛伊德看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

它总是根据愉快原则从外部对象支配人活动的本能、欲望施加压力,因而使社会的限制和个人的需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中。

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指性的本能、欲望,人从幼年起便开始受到了这些禁令和限制系统的摧残和损害,神经症和精神病就是由此引起的。

人的被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本能、欲望,在被排挤到无意识领域中以后,则以“被压抑”的形式保持着自己的心理能量,并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

它们或者转化为病理的症候,或者通过梦、失言、笔误等形式得到伪装的满足,或者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形式,如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技术的发明等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主义 

1913年以后,弗洛伊德和他的一些信徒认为,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在人的整个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普遍意义,便把它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

心理分析的理论由于被提到哲学-人类学的高度,所以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

心理分析学派还从生物本能决定论的立场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如弗洛伊德本人就在这方面发表过许多奇谈怪论。

他认为,整个社会制度,包括国家、机关、家庭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本能、欲望和在它们基础上所发生的复杂的感情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爱罗斯”(代表生的本能和欲望)和“腾纳托”(代表死亡的本能和欲望)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奏的戏剧。

在他看来,革命和起义是侵略本能的具体表现;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人的侵略、破坏的本能,即死亡的本能决定的;

在艺术、科学和其他文化领域中,有的人之所以有贡献,是由于他们的被排除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升华的结果。

此外,他还提出了“俄狄浦斯情欲综合感”概念,试图以此解释宗教、社会、道德和艺术的起源问题。

在20年代,弗洛伊德由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而提出了新的心理结构理论。

他把个性划分为"

本我"

、“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是由生物的本能、欲望构成的。

它与肉体相联系,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

本我内部贮存着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心理能量,仿佛是一口“沸腾的大锅”,其中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力图根据愉快原则而通过“自我”得到满足。

自我是一个意识系统,再现着由外部世界积累起来的经验。

它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居中者,并根据现实原则调节着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

自我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压抑和排除上,它总是运用各种防御机制对付着本我,借以维持自己同本我界限内动力性的紧张关系。

超我是由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被内化了的社会准则、价值以及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

它是禁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宗教戒律等的体现者。

它鼓励着自我和本我之间的斗争。

由超我引起的心理紧张是作为恐惧感和罪过感被感知的,超我的作用会导致赎罪感和自我惩罚的无意识的需要。

心理分析学派-评价和影响

心理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深入地研究了揭示心理过程的专门方法-自我联想法、对梦的解释和对神经官能症的分析等。

尤其是弗洛伊德对心理治疗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研究颇有贡献。

但是,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把所查明的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不可争议的事实同对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所作出的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混合在一起,并从生物决定论的立场出发把人的心理生活的决定作用归结于先天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忽视意识在行为中的调节作用,使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对立绝对化。

同时,他还把心理分析概念夸大为万能的,并把它们机械地应用于人类生活和文化历史领域,用心理分析的理解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而不是用社会历史的观点分析心理学问题,把心理的东西生物学化,把人类的东西自然化,把社会的东西心理学化。

心理分析学说产生后,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对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若干领域发生了较大影响。

弗洛伊德去世后,心理分析学派内部由于意见不同而分化为大大小小几十种新的支派,其中有:

“以A.阿德勒为代表的个体心理学派;

以K.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派;

以霍尔尼、沙利文、卡丁纳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心理分析学派,即新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各种企图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所谓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等等。

这些学派虽然花样各异,但在其理论中都程度不同地贯穿着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原则。

心理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生于现属捷克共和国的摩拉维亚的小镇弗莱堡。

在他4岁时,全家迁居奥地利的维也纳。

他在那里居住了近80年,直到晚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被迫流亡英国。

弗洛伊德聪明好学。

1882年,他和布洛伊尔(Josef 

Breuer)联合开业,专门治疗和研究神经症,并于1895年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此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通过对梦的研究,弗洛伊德于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

该书构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对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认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西部的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

同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

这些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

心理分析学派-沙利文

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祖籍为爱尔兰。

1892年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1月14日卒于巴黎。

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

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

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

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

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分析学派-霍妮简介

霍妮(Horney,Karen1885-1952)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

克伦·

霍妮往往被认为是个弗洛伊德学说的修下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生于德国汉堡。

1915年获柏林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15~1918年任柏林精神医院住院医师。

1932年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1934年私人开业,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

她对弗洛伊德理论日益不满而与之决裂。

1941年,成立以她为首的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建立美国精神分析研所,由她任所长,直至逝世。

其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基本焦虑。

她还提出了"

理想化的自我意象"

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神经症的冲突面前力求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假象。

她认为理想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阐述中,她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动力、伊谛普斯情结、里比多说和心理发展的分期等都进行了否定。

但她仍保留了弗洛伊德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压抑等,只是给了这些概念的新的解释。

心理分析学派-弗洛姆

弗洛姆(ErichFromm)

弗洛姆(Erich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学的主流学派有哪些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行为主义学派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五)认知学派

皮亚杰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

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

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

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

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