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4409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Word下载.docx

第二节西汉散文

◎汉代散文的分类

政论散文(论说文):

西汉——贾谊、晁错

历史散文(叙事文):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

一、政论散文:

贾谊与晁错

(“西汉鸿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一)贾谊生平行迹(《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才高气盛、因忠被贬;

政治上不得志、文学上成就高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贾谊的政论文代表作《过秦论》

战国纵横家遗风/诗人的气质

疏牍文《论积贮疏》:

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国家应该把“积贮”看作“天下之大命”。

上奏之后感动了汉文帝,“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

(三)晁错与其代表作《论贵粟疏》

景帝时御史大夫,号曰“智囊”。

《论贵粟疏》:

主张募民备塞,防御匈奴入侵。

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

二、历史散文:

司马迁《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生平:

司马迁(前145?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最杰出的史传散文作家。

(生平资料《太史公自序》(《史记》卷130)/《报任安书》)

著述:

A、《史记》(《太史公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中国历史。

凡一百三十篇。

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B、《报任安书》书信体散文。

司马迁的人生宣言,也是《史记》的著述宣言。

《史记》创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史记》的艺术成就(526500多字,包罗万象,至可宝贵)

1、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项羽: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羽本纪》

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

叱咤风云、英勇善战——胸无城府、不善权谋——迷信武力、至死不悟

(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短长。

例如:

荆轲/秦武阳——真英雄/假武士

(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刘邦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活化人物形象。

吕不韦“此奇货可居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5)运用“闲笔写人”的手法,交待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闲笔”——《史记》中写了许多人物未成名时的事迹,这些事情看似与历史无关,因而称之为“闲笔”。

透过“闲笔”,读者可以约略推知作者笔下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运动轨迹。

陈胜/项羽/李斯

(6)运用“互现”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互现法——在人物的本传中,突出描写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附带描写人物的其他侧面。

刘邦/田单

2、《史记》的悲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指“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从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诗学》)

恩格斯说,悲剧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致斐·

拉萨尔》)

《史记》全书130篇,写人物的有112篇,其中57篇专写悲剧人物,加上作品中附带写出的悲剧人物,《史记》的悲剧人物约有120人之多。

《史记》悲剧审美的主要特征

(1)推崇敢做敢为、建功立业的生命价值。

(例如:

项羽/蔺相如)

(2)寄托作者对天道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批判。

伯夷叔齐/屈原/李广)

(3)传达作者对正义的赞美和对善良的同情。

屈原精神/魏公子风范)

总体特征:

激越高亢、慷慨悲壮,明辨是非,追求正义。

3、《史记》的语言艺术

(1)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2)语言高度个性化。

(项羽/刘邦/韩信)

(3)语言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明〕茅坤《史记钞》: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

一生坎坷,含愤自杀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2.笔端含情。

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

3.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

第三节东汉散文

历史散文(叙事文)——班固《汉书》

(一)《汉书》成书过程

司马迁《史记》记汉史只到武帝太初年间

刘向、刘歆、扬雄等人续补,但都文辞平俗,不能踵继前史

班彪著《史记后传》65篇补《史记》;

班固承继父志,编撰《汉书》

被人诬告私改国史,下狱;

班超上书辩解,获释

班固任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

随窦宪出征匈奴,宪骄横获罪,班固被株连入狱而死;

班昭续补

❀第一部断代史,80余万字,记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0年

“史汉”/“班马”

(二)《汉书》体现出的政治思想与史学观点(思想正统,观点“醇正”)

✲政治思想不学司马迁《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而要“颂述功德”、“光扬大汉”。

(奉诏修史,受汉明帝直接干预)

✲史学观点不具有司马迁那种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缺乏《史记》的深刻批判精神和人民性。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马)

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穷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班)

✲严肃的史学家,注重客观历史事实。

某些传记中对统治阶级恶行的暴露,如《外戚列传》写宫闱秽行;

/对司马迁为人的赞赏,表现出史家的良知与是非爱憎感情。

(三)《汉书》的特点和价值比较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不如史记)

思想内容方面:

《汉书》资料丰富、体例规范,比《史记》前进了一步。

体例:

十志、八表、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凡一百篇。

(改“书”为“志”,功不可没,尤其是“艺文志”,属首创)

资料:

在移用《史记》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剪裁,订正补充。

思想:

评论人物、议论事件更准确全面,纠正了《史记》的某些偏颇。

(《李广苏建传》对李陵、苏武的记述)

艺术性方面: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第二章汉代辞赋

汉赋的发展变化过程

骚体赋新体赋(散体大赋模拟大赋)抒情小赋

✲骚体赋(汉初)受楚辞影响,抒发抑郁不平之气。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散体大赋(武帝时代)

产生原因:

1、经济的发展,军事的胜利,外交的活跃,令汉人自信和自矜。

2、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

3、儒家礼乐制度对汉人审美倾向的影响。

4、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

(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劝百讽一,曲终奏雅

✲模拟大赋(西汉后期、东汉)

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脱不出散体大赋的窠臼,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

不仅没有给散体大赋带来新的发展,反而使大赋陷入雕琢字词、堆砌典故、追求形式、附庸风雅的死胡同。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抒情小赋(汉末)

内容:

由侧重于宫殿园林、宴饮游乐向咏物抒情的方向转化。

形式:

不再追求鸿篇巨制,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可而止。

感情表达:

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因素,或抒发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哀怨,或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慨,或流露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怀等。

(张衡《归田赋》、祢衡《鹦鹉赋》)

第三章汉代诗歌

§

1汉代乐府民歌

一、“乐府”内涵的演变(音乐机关——诗体名称)

秦代开始设立的音乐机关

汉武帝时代大规模扩充发展/曾达八百余人

六朝时称乐府(机关)创作或收集的诗,成为一种诗体的代称

以后内涵逐渐扩大,模仿乐府的诗歌也叫乐府诗;

而后继续扩展,一些不入乐的诗词曲也可称乐府,如《东坡乐府》

现存汉代乐府中,属于民歌的约60首左右,大多收于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二、汉代乐府民歌的内容(班固《汉书·

艺文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汉书·

食货志》: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东门行》

2、反映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

3、反映爱情婚姻生活

《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芜》

4、反映上层统治者荒淫腐朽的生活

董仲舒传》:

“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陌上桑》

5、反映人们的忧惧心理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三、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汉乐府都是有感而发,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是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对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2、叙事性大大加强,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基本成熟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秦罗敷

(2)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事件、人物。

(3)注重人物的对话,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典型例证:

《上山采蘼芜》

3、体制上的开拓和创造杂言与齐言的选用从四言到五言

完成我国诗歌从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汉乐府民歌主要形式)

4.语言质朴自然,文质兼胜,情韵流荡

2汉代文人五言诗

1、西汉早期诗歌:

楚歌:

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慷慨沉雄,既表现了作者扫荡四方、初平天下的踌躇满志,也流露了猛士难得、守为不易的深切感叹。

2、楚歌:

刘彻《秋风辞》

3、东汉文人五言诗:

班固《咏史》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4、《古诗十九首》(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游子思妇/伤时失意

(1)、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思妇怀远游子怀乡

A.《行行重行行》低徊婉转,反复咏叹,情意深切;

B.《冉冉孤生竹》赋写离情,咏叹欲寄相思而路远难致的情状。

家中思妇,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怀中别思,与香俱盈,不惟其物,而惟其意,感慨缠绵,思绪百端。

(2)、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深遂的人生感慨。

对时世的感伤和人生的苦闷

《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

◎艺术特色

(1)、善用比兴,寄托遥深(例如:

《冉冉孤生竹》)

(2)、抒情曲折,深挚感人(例如:

《行行重行行》)

(3)、语言浅近凝练,质朴自然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谢榛《四溟诗话》:

“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公元196年——589年

承上启下、走向繁荣

汉末动乱,三国鼎立。

司马篡魏,西晋灭吴。

八王作乱,晋室南渡。

刘裕篡晋,宋齐梁陈。

南北对峙,十六国混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一)建安、正始文学

1、建安文学

主要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蔡琰

文学风貌:

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悲剧色彩“建安风骨”

2、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对礼教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治的抗议、韬晦遗世与忧生之嗟

(二)两晋文学

1、西晋文学(太康文学)

主要作家:

“三张(张协、张载、张华)、

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文学风貌:

(1)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

(2)语言运用上有一些新的探索

(3)左思的寒士不平之鸣

2、东晋文学

玄言诗

陶渊明

(三)南北朝文学

1、南朝文学

A、宋:

玄言向山水的演变(谢灵运)/鲍照的乐府诗

B、齐:

“永明体”/谢朓的山水诗

C、梁、陈:

宫体诗风

2、北朝文学

A、北方民歌,质朴自然,刚建有力。

B、散文著作(例如:

颜之推《颜氏家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郦道元《水经注》

第二节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源起:

1927,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925,(日本)铃木虎雄《中国诗论史》

(2)含义

①文学创作的自觉——文学创作主体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注重文学的抒情性特点,并注意到文学的形式美。

②文学观念的自觉——对文学本身的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来指导创作。

(曹丕《典论·

论文》: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刘勰《文心雕龙》)

2、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的繁盛。

“建安之初,五言腾涌。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诗歌的特点:

(风格特征)

“建安风骨”:

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

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刚健清新的语言,三者的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建安诗人在他们的创作中一方面反映汉末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疾苦,一方面表现他们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魏氏三祖”:

曹操、曹丕、曹睿“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一)曹操

1、生平与文坛地位

☺生性机警,简易通脱,重视实效。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世说新语》引许劭语)

“明略最优……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陈寿《三国志》)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鲁迅: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一生不哭不掉泪,每到一处必有诗文,诗文大气磅礴,现在我们所说的豪放派就指的是曹操的独特风格。

2、文学创作

(1)诗歌

①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②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厚重古朴,古直苍凉)

3体裁上,四言五言皆成就不凡。

钟嵘: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2)散文(“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

清峻与通脱

*《短歌行》

“忧”的具体内涵:

一忧人生苦短;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就。

艺术特点:

A.强烈的抒情性。

B.善用比喻和典故,形成蕴藉典雅的语言风格。

C.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二)曹丕(字子桓,魏文帝)

诗歌:

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清新流丽、细腻缠绵诗风柔媚)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韵和谐流畅。

(三)曹植(字子建,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

“建安之杰”)

前期:

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

后期:

深沉的愤激与悲凉。

《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

自云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辞赋名作:

《洛神赋》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建安七子”

曹丕《典论·

论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七子之冠冕”——王粲(仲宣)

(二)蔡琰,字文姬。

《悲愤诗》

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内容——浓烈的忧生之嗟

风格——曲折隐晦、清隽艰深

主要文人: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二)阮籍,字嗣宗

至慎(口不臧否人物)/越礼

《咏怀》82首(“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其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其三十三)……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倾诉作者在动荡、变乱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哀伤、焦虑、忧愤的心情

(三)嵇康,字叔夜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散文名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节西晋文学

一、基本风貌:

以太康文学为代表[“晋虽不文,人才实盛”(刘勰)]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总体特征:

拟古之风、追求词藻的华美与对偶的工整、以繁缛为基本特点

二、左思(字太冲)

出身寒族,“貌寝口讷”、“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刘勰)

《三都赋》:

汉魏第一长赋/洛阳纸贵

《咏史》八首

1、主题深刻。

(抗争与不平/豪迈的气概/激情与力度/“左思风力”)

2、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创作的新路。

3、语言精当,出语自然。

第4节东晋文学与陶渊明

一、玄言诗

含义:

指东晋时期以诗歌的形式阐述玄佛哲理的诗歌。

特点:

抽象枯燥、缺乏形象性。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

代表作家:

孙绰、许洵

2、陶渊明

(一)生平与思想

(1)、浔阳柴桑人;

曾祖:

陶侃祖父:

陶茂父亲:

陶逸。

研究存疑:

名字:

渊明——元亮——潜年龄:

63岁——76岁——56岁——60岁左右

关于“不为五斗米折腰”:

薪俸微薄的代称——五斗米教

生平行迹:

闲居——出仕——隐居

三次出仕:

29岁时:

江州祭酒、35岁时:

桓玄幕僚、40岁时:

彭泽县令

(2)、性格与思想(仕与隐的矛盾):

“任真”/“自然”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田园、咏史咏怀)——文——辞赋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1)平淡自然,绝去雕饰

惠洪:

“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冷斋夜话》)

朱熹:

“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子语类》)

(2)平淡不枯淡,韵味隽永

苏轼:

“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

诗风的另一侧面

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式”。

”(《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六》)

“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意与境浑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全诗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