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390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docx

遗传学一号文件doc

第一章绪论

考试内容:

遗传学的概念,范畴;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关系;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对象、任务和方法。

考试要求:

掌握遗传学基本概念,辨析遗传和变异的相对关系。

遗传:

是生物自身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了子代与亲代、子代之间的相似。

其本质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的复制与传递,使子代与亲代保持相似。

变异:

生物在自身繁殖的过程中出现的差异,表现了子代与亲代、子代之间的差异。

1.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

(2)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3)是研究基因的结构、传递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2.遗传学的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

(1)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及其与生物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包括突变与异常性状之间的关系。

(2)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方式与规律。

(3)基因转化为性状时所需的各种内外环境条件,即基因表达的规律。

(4)根据以上三方面的知识,能动地改造生物使之符合于人类的利益和要求。

3.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以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为对象,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

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表现规律;

(2).探索:

遗传和变异原因➠物质基础➠内在规律;

(3).指导:

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提高医学水平。

从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划分:

进化遗传学;发育遗传学;免疫遗传学;肿瘤遗传学;

从遗传学的研究层次划分:

群体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从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划分:

植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人类遗

遗传学产生的两个假说:

泛生假说种质连续论

基因学说主要内容:

①.种质(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

②.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有很高稳定性􀂨➠能自我复制和发生变异;

③.在个体发育中,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表现相应的遗传特性和特征;

④.生物进化􀂨➠主要是基因及其突变等。

瓦特森和克里克根据对DNA化学分析和X-射线晶体学结果➠DNA分子结构模式

意义:

①为DNA分子结构、自我复制、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提出合理解释;

②DNA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③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④分子生物学诞生➠将生物学各分支学科及相关的农学、医学研究推进到分子水平➠是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的重要转折点。

●遗传密码的破译解决遗传信息本身的物质基础及含义的问题。

●“中心法则”解决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和流向问题。

基因工程⇒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更自由和有效地改变生物性状;•打破物种界限,克服远缘杂交困难;

•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治疗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考试内容:

孟德尔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显性,隐性的概念;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的概念;致死基因概念;互补基因,上位作用等。

考试要求:

了解孟德尔实验设计的相关背景知识,名词解释,掌握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学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实质。

掌握基因型,表型基本概念,理解显性与隐性的本质;弄清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离规律的解释:

①.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

③.每对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可均等地分配到配子中,每一配子(花粉或卵细胞)中只含其中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形成一个新个体或合子)是随机的。

分离规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的:

体细胞中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将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分离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

分离规律:

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性状遗传最基本的规律,从本质上说明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基因存在,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双、在配子中成单,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配子的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并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中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

从而在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而出现变异的普遍性。

独立分配规律的要点:

  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这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

独立分配的实质: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自交法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理论上:

  独立分配规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多对基因之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

实践上:

1.分离规律的应用完全适用于独立分配规律,且独立分配规律更具有指导意义;

2.在杂交育种工作中,有利于组合双亲优良性状,并可预测杂交后代中出现的优良组合及其比例,以便确定育种工作的规模。

显性现象的表现:

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

复等位基因:

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致死基因(lethalalleles):

指可以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

包括显性致死基因(dominantlethalalleles)和隐性致死基因(recessivelethalalleles)。

基因互作:

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性状的表现。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

7的比例。

2、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3、重叠作用:

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

1的比例。

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重叠基因:

表现相同作用的基因。

4、显性上位作用

上位性: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下位性:

与上述情形相反,即后者被前者所遮盖。

显性上位:

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

3:

1。

5、隐性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分离比例为9:

3:

4。

上位性作用发生于两对不同等位基因之间,而显性作用则发生于同一对等位基因两个成员之间。

6、抑制作用:

显性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

F2的分离比例为13:

3。

显性上位作用与抑制作用不同:

因为

(1).抑制基因本身不能决定性状,F2只有两种类型;

(2).显性上位基因所遮盖的其它基因(显性和隐性)本身还能决定性状,F2有3种类型。

在上述基因互作中:

F2可以分离出二种类型 9:

7 互补作用15:

1 重叠作用13:

3 抑制作用

      三种类型9:

6:

1积加作用9:

3:

4隐性上位作用12:

3:

1显性上位作用

基因间表现互补或累积9:

7 互补作用9:

6:

1 积加作用15:

1 重叠作用

不同基因相互抑制 12:

3:

1显性上位作用9:

3:

4隐性上位作用13:

3 抑制作用

基因互作的两种情况:

(1).基因内互作:

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2).基因间互作:

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基因与性状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基因,一个性状:

孟德尔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2.二个基因,一个性状:

基因互作。

3.许多基因,同一性状:

多因一效

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现象从生物个体发育整体上理解:

(1). 一个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许多生化过程连续作用的结果;

(2). 如果某一基因发生了改变,影响主要在以该基因为主的生化过程中,也会影响与该生化过程有联系的其它生化过程,从而影响其它性状的发育。

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多因一效,基因互作通过具体生化过程实现。

分离规律:

   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相对性状杂交后,杂种内杂合基因在配子形成时互不干涉的分离到配子中去,杂交后代相对性状能以一定比例分离(3: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基因(独立基因)分布在2对非同源染色体上,而其中每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结果符合9:

3:

3:

1分离比例。

遗传数据的统计处理:

  概率(乘法定律和加法定律)、二项式展开、2测验。

基因互作:

  两对基因控制性状表现,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但不符合9:

3:

3:

1的分离比例,属于基因互作,这是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展。

 

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多因一效,基因互作通过具体生化过程实现。

显性与环境的关系:

   各自控制代谢影响性状表现

   基因→代谢→性状

   基因‒环境‒性状

第三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考试内容:

1、连锁;2、交换;3、重组值与交换值;4、连锁群;5、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6、并发率和干涉;7、连锁图;8性别决定的类型;9性别分化的影响因素;10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考试要求:

考察所有涉及连锁遗传的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学生应能够深入分析遗传连锁和染色体作图的各种应用研究。

掌握性别决定的各种组成方式;掌握性别分化的各影响因素及怎样影响;能够准确分析一些伴性遗传现象的实质。

连锁遗传:

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引组:

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

PL/pl。

相斥组:

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如:

Pl/pL。

重组率(交换值):

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连锁遗传:

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完全连锁:

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

不完全连锁(部分连锁):

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交换:

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1).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2).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不同成员上;

(3).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不同基因时(非等位基因),它们处于不同的位置;

(4).减数分裂前期I的偶线期中,各对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粗线期已形成二价体,  双线期同源染色体出现交叉,非姐妹染色单体粗线期时发生交换,随机分配到子细胞内,发育成配子。

交换值:

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重组率)进行估算。

交换值(%)=(重新组合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化于050%之间:

当交换值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少;

交换值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交换越大。

∴ 交换值的大小主要与基因间的距离远近有关。

影响交换值的因子:

性别温度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部位:

离着丝点越近,其交换值越小,着丝点不发生交换。

其它:

年龄、染色体畸变等也会影响交换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