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294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 公共经济学基础Word格式.docx

  (3)研究对象问题是否也可以讨论,一门学科必有其一定的研究对象,但它取决于标准如何界定。

如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产品在非排它性、非竞争性之外,加一个国民性,那么就有作为盈利性国企存在的理论基础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对学科的科学性会带来什么影响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研究公共经济学与我们研究公共经济学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早期资本主义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来调节来配置资源,当产生了市场失灵、经济秩序破坏以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市场化的干预,政府应参加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承担起日益扩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

所以在西方国家的公共经济理论中认为政府是要日益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的。

而我们现阶段研究公共经济学,关键是了解政府的性质,认清政府的职能,理清政府责任。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还是要解放政府的职能问题,达到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弃不管之目标。

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再逐步扩大政府职能,使政府的职能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在西方国家,公共经济学已被称为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学,它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原理去分析政治问题,使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我们在本教材中也是循着这样的路子走的,但事实上,差距也是明显的,一方面本书作为教材对本国的政治体制涉及不多,另一方面更没有结合多少实际,用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去分析政治问题,即使涉及到的地方也是有些像克隆,这是必须告诉我们读者的。

3、中国经济理论的现代化问题。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理论的现代化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对象是现代的经济问题,理论联系的是现代的实际,首先是现代中国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

另一方面要用现代的研究方法、现代的理论思维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

这也包括吸取现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手段,但照搬照抄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中国经济理论的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与结果,中国的现代化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应该也有自己的特点,事实己经证明不管照搬照抄哪一种理论在中国都行不通,都会危害中国革命和建设,更何况西方国家的实际在变,西方国家的理论也在变,西方经济理论流派纷呈,各据一事一词,各有一说,我们只能将他们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中国特色的公共经济学参考才对。

  本章主要是希望同学通过学习掌握公共经济学这一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

本章的方法论基础既包括哲学上的辨证法,又有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法,也有兼融数理方法的博弈论法等。

  本章另一学习目的是要大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结构,以及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对学科后面的分析展开起到支撑作用,因而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章主要掌握的内容有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博弈论方法及相关内容;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观念调整包括嫌犯的两难选择;

公平与效率理论;

帕累托原理;

委托代理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成本及降低的途径等。

  这一章因为是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介绍。

内容之间相对独立性教强,学习者可根据教师提示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重点研读理论联系实际。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有好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不能只是某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翻版,而在研究方法上应充分体现其综合性、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特征。

所以我们在这里吸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演绎法与归纳法;

博弈法;

成本--收益法等方法。

虽然我们在本章没有专门讲辨证法、唯物论等方法,但这只是篇幅与为避免过多的内容重复而舍弃,我们的内容也处处都是体现了这两种方法的。

  方法的介绍是一回事,方法论与学科结合的如何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希望在正确的方法指领下,我们对这一学科的认识理解能更深入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公共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有很强的应用性,它可以通过公共服务的量的增长与收入的增加等关系的分析,来明确公共服务的性质状况,在这样一门学科中进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显然是必然的。

所谓实证分析,大都指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与价值判断有关。

前者关注的问题为"

是什么"

,强调经济理论要客观描述事实;

而后者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回答"

应该怎么样"

,并力图按照特定的价值判断调整或改变现实。

它们之间存在"

是"

和"

应该是"

的区分,是事实和价值之间的区分,是想象中的关于世界客观性的论述和对世界带有主观性的叙述之间的区别。

这里的人体与商品价值的概念是不同的,这里的价值实际上是对一种事物好恶的社会评价。

人们通常将描述经济究意是如何运行的或人们的经济行为到底怎样的学问被称为实证经济学;

而那些充满激情地赞美或诋毁某种经济运行机制或人们的经济行为的做法,往往被认为属于规模经济学之所为。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作出量的测定。

正如弗里德曼所概括的那样:

"

实证经济学不受候选人价值观念或伦理观点的约束,它的目的不是描述'

应该怎么样'

,而是'

实际怎么样'

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提供某种概括体系,用来预见影响人类活动和人类环境的某些变化及其后果。

实证经济学的效果是根据其预测与现实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一致来决定的。

总之,实证经济学是一门客观科学,与大部分所谓的物理科学完全相同。

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指南,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我们知道的价值判断是对某一经济事物作是非好坏的判断。

所谓好坏也就是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还是有消极意义。

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伦理学范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阶级性。

所以说作为规范经济学架构内的经济学理论是会受到个人的经济地位、学说、生活环境的抽出不同的见解与主张的。

实证分析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指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还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会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与预测,也就是经受将来发生的事实的检验。

规范分析则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从而为私人或政府旨在实现某种目标提供行之有效的行动方针和政策处方。

它所涉及的问题就不是有关事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是涉及到应该怎样的问题。

显然,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则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二者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

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

而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分析的成分越多;

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即使是最彻底的实证分析,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以效率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至于提出什么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突出强调哪些因素,实际上都涉及到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判断问题。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经济学者之所以提出某一理论,是为他所主张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政策主张之所以不同,除了可能由于实证分析有不同的结论以外,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是由于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自然既离不开实证分析,也离不开规范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可能提示出公共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效率、公平、福利的增加与损失等范畴与原理。

而规范分析可以对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共产品供给实施主体,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定位等问题以明确的答案。

二、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

配弟和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

斯密的著作中,既有抽象的基本原理推论,又有历史的统计资料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更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

而从大卫·

李嘉图开始一直到马歇尔(除历史学派外),经济学家基本上只注重理论的演绎而忽略历史的归纳,从而使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逐渐变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分支学科。

以后在以现代经济学家诺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才又恢复了归纳方法与演泽方法相统一的历史传统。

演绎方法的标准是:

理论是否能够容纳或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

经验内容越多,越具有可检验性(证伪性),从而越是较好的或进步的理论。

归纳方法的标准准则是:

理论与经验证据是否最佳相符合,即理论越是符合经验证据就概率越高,从而就越好。

按照这一标准,一个理论所对应或包含的事实或经验内容越少,其概率就越高;

相反,事实越多,其中可能与理论不相符的部分也就越多,从而理论的概率越低。

这与演绎方法的标准正好相反。

演绎方法认为经验内容越多,理论的概率越低,越能证伪,理论越好;

而归纳方法则认为经验内容越少,理论的概率越高,越能证实,理论越好。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全真,仅仅是一个概率问题,换句话说,归纳方法蕴含有使结论随意性或任意性之虞。

相比之下,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方法长处明显,但它需要作为演绎前提的假设(公理);

而归纳方法正是找到最佳假设的工具,即从对众多个别经验或事实的考察分析中找出答案,并且通过观察事实来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正是归纳法的主题。

经济学需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正如左右两足是走路所不可缺少的一样,但为了不同的目的,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比重是不同的。

显然,作为逻辑方法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之间存在着互补性。

假设从归纳事实或借助逻辑力量的约定而来(如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假设就没有经验基础);

演绎用逻辑演算来找出或描述各概念之间的联系。

如果你承认前提,就不容你否定结论,这就是演绎逻辑的力量(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以商品的二重性为逻辑前提,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

检验即可以是经验性的列举归纳,也可以是完善推导的逻辑演算。

一、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些要素构成其基本理论框架的,这些要素通常是:

基本假设、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和价值观念等(见图1-1)。

公共经济学也不例外。

在公共经济学分析中,基本要素分析法的使用如下:

基本假设"

对研究对象来说,如同公理,不言自明。

在公共经济学领域内,经济人假设就是一个最重要和最典型的基本假设。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也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显然,基本假设扮演的是演绎推理的逻辑前提这一角色,是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

图1-1

任何理论架构都不外乎是由许许多多"

概念"

所组成的。

一般来说,概念是对社会现实可以定义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理论的浓缩。

"

现象范围"

指的是某种研究所确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领域。

现象范围是使一门学科或同一门学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书所涉及的现象范围,是用公共经济学的范式,以公平效率为核心,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政府职能等范畴加以分析。

而"

特定理论"

则是关于两个或多个概念的陈述。

其实,理论无非是在多个概念(包括假设)之间用推理架起的因果关系的桥梁。

所谓"

问题"

,则是指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的,以特定概念为构件的特定理论所提出的某一现象范围内尚未得到适当解释的现象或疑惑。

具体到公共经济分析,就要解答或加以系统说明的,就是有目的的个人行为如何会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或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及其社会影响。

在此,问题等价于假说。

表面上看,基本假设和假说相去不远,但实则是有着某种根本的区别。

前者是进行演绎推理的前提,而后者则是指被解决和论证的陈述。

检验方法"

讲的是如何判定理论本身可信度的手段。

一般而言,人们通常使用两种检验方法,即经验检验和逻辑检验。

在借助理论来解答或阐述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事实支持和推理论证,本身就带有检验的色彩。

所以说任何经济理论或模型均明确地或含蓄地带有"

价值"

色彩是丝毫没有夸张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对公共经济学的分析和对公共经济学评价割裂开来,根本无法做到其结果只能是要么支持这种价值,要么反对它;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对公共经济学进行分析之前,价值判断可能就早已悄然而入了。

这无疑给了规范分析及意识形态一个显要的位置。

重视基本假设、概念及理论构建,强调基本假设、概念和问题,尤其是关于问题的解答?

要是考虑到正是它们构成了整个理论的"

硬核"

按照理论硬核的要求,即区别各种不同理论的关键,方法论至少具有硬核的部分性质,因为方法论上的差别,如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极可能导出各异的理论及有天壤之别的结论。

二、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观念调整

市场经济遵循利己主义的观念,但利己主义造成对自己利益的损害则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人们可以从嫌犯的两难选择中得到证实。

嫌犯的两难选择是用对策论(Gametheory)来证明的,当每个个人都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来行事时,将使所有的人都蒙受损失,其结果被称为零和对策(ZeroSum-game)或纳什均衡(Nashequalibrium)。

假设有两个人(A和B)因共同犯罪而被捕,警方要他们交代罪行,两人被分开关押不能串谋。

警方告诉他们,根据已有证据可判每人1年监禁,如果有1人坦白交代,则此人可以释放,另一人因不交代则要判10年监禁;

如果两人都坦白交待则各判4年监禁。

对A和B两人来说,都有交代与不交待两种选择,每种选择则因为对方的选择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

例如,对A来说,当不交代时,如果B也不交代,则各判1年,如果B已交待,则A要判10年;

当A交待时,如果B不交待,A可以释放,如果此时B已交待,则两人各判4年。

对这两个嫌犯而言,应如何选择呢?

这就是嫌犯的两难选择,用表表示:

A的选择

B的选择

交待

不交待

(1)4,4

(3)0,10

(2)10,0

(4)1,1

表一

最终的表现是两种选择四种结果:

(1)都交代各判4年;

(2)A交待,B不交待,A获释,B判10年;

(3)A不交待,B交待,A判10年,B获释;

(4)都不交待各判1年。

对A来说最好的结果是

(2),最差的结果是(3);

对B来说最好的结果是(3),最差的结果是

(2);

对他们双方来说最好的结果是(4),最差的结果是

(1)。

如果A、B两人都是从自己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得到自己最好的结果而坦白交待,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坏的结果

(1),如果两人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进行选择,即都为了对方得到最好的结果而不交代,结果就是两人都得到了最好的结果(4)。

嫌犯的两难选择说明,如果每个人都仅仅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来行事,则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得到最坏的结果。

沃伦·

萨缪尔斯说过,利己主义是指"

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

,认为除了个人利益之外,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其它的什么集体利益;

而利他主义,则是指"

最恰当或最有效的社会科学认识来自对群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

,强调的确存在着某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如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等。

从表面上看,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针锋相对,实际上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着内在联系的。

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讲,人们行事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来考虑的,集体利益只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方法论上的利己主义把个人(他或她的行为和利益)看做是分析和规范化的基础,而社会则被视为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相应地,政治和国家便成为个人得以通过它而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它认为所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变化都只能通过考察个人的行为、愿望、信仰来得到解释。

如哈耶克所说的那样:

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

米塞斯把利己主义加以最系统地阐述,并把它当做原理来加以推崇。

他认为,经济学的恰当名称应该是行为学,其研究对象是各个个人的行为。

米塞斯指出,构成方法论利己主义原理的内容有三项,即:

①任何行为都是由一些个人做出来的。

一个集体之所以有所作为,总是经由一个人或多个人做些有关这个集体的行动而表现出来的。

一种行为的性质取决于行为的个人和受该行为影响的各个个人对于这一行为所赋予的意义。

②人生就是社会动物,但这个过程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的。

个人行为的变动不拘就是这个过程的进展。

除掉个人,也就没有这样的过程;

除掉了个人行为,也就没有任何社会基础。

各种分工下的社会合作,只有在某些个人的行为中才能看得出来。

③集体是无法被具体化的。

集体被认识,总是由于那些行为的个人赋予它的意义。

公共选择学派经济学家奥尔森认为,由于集体行动的结果是一种公共产品,集体中的每一个经济人都具有"

搭便车"

的动机,而不会为集体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从而使集体行动陷入困境。

这时利益主体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可能是负和博弈。

为此,要组织成功的集体行动,必须具备如下四个条件:

①在拥有潜在共同利益的人们之间,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规则,或是"

有选择性的激励"

,它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赏罚分明,以此来超越集体行动的障碍。

②拥有一致潜在利益的人数必须足够地少,从而一方面可相对地增大个人参与集体行动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可降低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

③拥有潜在共同利益的个人之间进行的交互行为是重复博弈,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再次交易的机会。

④必须拥有领袖人物,其勇气与献身精神是唤起人们的共同潜在利益的意识,激发起人们参与集体行动之热情的重要条件。

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利益或预期收益量上的差异或曰不对称,通常构成领袖"

奉献"

的动机,同时也有一些领袖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效用函数,他似乎更看重精神上的需求。

当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识到了采取集体行动的潜在或预期收益时,分散的个人行动才有可能汇聚成为集体行动。

这时利益主体之间是一种正和博弈。

因此,集体行动是多位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共同制定,并承诺要一道遵守特定制度安排的一种合作式选择。

事实上利他的重要性、集体行为对他人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显见的,不考虑利他还会造成相互损害而得不到修正。

  通过本章学习应对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理有了了解。

能为后面相关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之间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学习者只要对每一个方法,每一个原因有独立的理解就可以了,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中提及的一些问题。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所谓实证分析,指是与事实相关的分析,而规范分析则是指与价值判断有关的分析。

  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某种竞争下,当成果无法由个人完全掌握,而结局须视局中人共同决策而定时,个人为了取胜应采取何种策略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就是指这种自我实施协议的非合作博弈论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若其他局中人不改变其策略,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增加自己的效用。

换言之,在其他局中人的策略已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任何策略的改变都不能使他的得利进一步增加,达到这种状态就称为纳什均衡。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是从经济人的解释出发说明人总是追求身利益最大化为考虑问题出发点的;

利他主义是从合作创造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人要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他人利益。

  公平与效率:

公平,它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

效率,它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

  机会成本:

是指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这一概念现在已被延伸到很多领域,表明人们为获得某一利益而牺牲的其他利益水平等。

边际成本:

等于边际收益(MC=MR),它的含义是指生产厂商处在投入品与收益之间的最佳状态,在边际收益MR大于边际成本MC时,说明增加投资可继续获利;

相反当MC>

MR时,继续增加投资成本就增加更快了。

  边际效用论:

以消费者消费某一产品所感到的满足程度即效用作为出发点,他们将效用看作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自身客观存在的效用;

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的效用。

  产品的边际效用是指该产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或减少的量。

换言之,边际效用是指所消费产品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提供的效用。

边际效用有两种衡量方法,即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帕累托原理:

是指经济已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他人(至少1个人)的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别人(至少1个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帕累托原理的定义表明:

一切资源配置的状态都可以通过是否留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分为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无效两种状态。

如果可以改进叫的话,不影响其他人的效用,说明这时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无效状态,就把这种资源的重新配置称为帕累托改进。

在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情况下称为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率是判断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的依据,认为只有使资源配置达到了无改进的余地那就是效率。

  委托代理关系:

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在这种契约下,一个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代理人)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力。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在公共经济学中运用的意义。

2、什么是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